-
价值导向型医疗视角下促进患者全程参与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价值导向型医疗提倡以患者为中心,充分考虑患者在诊疗全过程中的需求和体验,实现可控医疗成本下人民群众健康和医疗效果的提升。在此视角下,如何充分发挥患者的主体价值和核心作用,让患者真正参与到医疗相关活动,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对患者参与医疗全过程的相关概念和具体路径进行梳理总结,并结合专家访谈结果,从促进参与健康水平监测、疾病及就诊信息的获取、医患共同决策、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患者报告结局、参与自我管理、参与患者组织及相关活动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建议,以期为相关医疗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先天性单纯视网膜色素上皮错构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51岁,因偶然发现右眼视物不清1年于2023年3月18日到成都爱迪眼科医院就诊。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史。眼科检查:右眼、左眼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05、1.0。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7、16 mm Hg (1 mm Hg=0.133 kPa)。双眼晶状体轻度混浊。眼底检查,右眼视盘周围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环,透见脉络膜中大血管,视网膜平伏,视网膜血管走行及形态正常。视盘与黄斑中心凹之间一边界清晰,轻微突出于视网膜表面的圆形病灶,病灶以黑色为主,鼻侧混杂小片无色素斑,黄斑中心凹少许边界清晰的结晶样颗粒及轻微色素紊乱,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图1A)。眼底自身荧光(AF)检查,右眼病灶呈弱荧光,周围环绕稍弱荧光晕轮,黄斑中心凹少许不规则分布点状弱荧光,旁中心区不均匀的稍强荧光斑,视盘及周围呈弱荧光,外围呈环形稍强荧光带(图1B)。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横断面扫描,右眼病灶附近视网膜放射状皱褶(图1C),B扫描右眼病灶呈"驼峰样"隆起,位于视网膜内呈团块状,病灶的色素浓密区见带状强反射,其后为弱反射暗区;病灶无色素区见由浅至深呈逐渐减弱"瀑布样"反射。病灶侵犯视网膜全层达内界膜,但尚未突破内界膜,病灶附近及黄斑中心凹椭圆体带消失(图1D)。眼部B型超声检查,右眼后极部球壁一小的突向玻璃体腔的回声影(图1E)。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右眼表层血流影像,病灶内精细血管网,病灶与视盘间有一横向走行的引流血管(图1F);无血管层血流影像,视盘附近2支细小血管并行进入病灶(图1G)。OCTA检查B扫描血流密度图,右眼病灶血流密度明显高于附近视网膜(图1H)。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右眼早期病灶呈圆形弱荧光,病灶内精细的血管网,并有一条小血管与视盘相连,病灶周围透见荧光晕,视盘周围呈边界清晰弱荧光环,环内脉络膜大血管,其外围以环形透见强荧光晕,黄斑区花纹状透见荧光(图1I);晚期病灶的颞侧部分为色素遮蔽呈弱荧光,无色素的鼻侧部分则染色呈强荧光,周围环绕透见荧光晕轮,视盘外围荧光逐渐晕染着色(图1J)。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右眼病灶全程呈圆形弱荧光斑,晚期病灶外围略弱荧光环,视盘及周围萎缩区晚期呈边界清晰弱荧光斑,外围略强荧光环(图1K)。左眼上述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右眼先天性单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错构瘤(CSHRPE)。建议随访观察。患者6个月后于我院复查,眼底病灶无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程无缝链接护理与常规护理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颈椎骨折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全程无缝链接护理与常规护理在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合并颈椎骨折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AS后凸畸形合并颈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27例;年龄27~73岁[(49.8±14.6)岁]。骨折部位:椎体骨折43例,椎间隙骨折21例。患者均行复位固定术或矫形固定术。2017年4月至2019年8月入院的32例采用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组),2019年9月至2022年12月入院的32例采用全程无缝链接护理(无缝链接护理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2 h、24 h、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9.8±3.2)个月]。两组术前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无缝链接护理组术后12 h、24 h、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分别为(3.9±1.9)分、(4.2±0.7)分、(2.7±0.9)分、(2.6±0.6)分、(1.7±0.8)分,低于常规护理组的(5.7±1.2)分、(5.8±1.1)分、(3.6±1.2)分、(3.2±1.1)分、(2.4±1.0)分( P<0.05或0.01)。无缝链接护理组术后12 h、24 h、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低于术前( P均<0.05),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低于术后12、24 h,且末次随访时VAS低于术后1、3个月( P均<0.05)。常规护理组术后12、24 h与术前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低于术前和术后12、24 h,且末次随访时VAS低于术后1、3个月( P均<0.05)。两组术后24 h与术后12 h VAS比较、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术前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无缝链接护理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较常规护理组显著改善( P<0.05)。两组术前SF-36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末次随访时无缝链接护理组SF-36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7.4±6.2)分、(99.5±1.2)分,高于常规护理组的(42.2±7.3)分、(98.1±1.6)分( P均<0.05)。末次随访时,无缝链接护理组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术前( P均<0.01);常规护理组SF-36评分高于术前( P<0.01),患者满意度评分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无缝链接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3%(2/32),低于常规护理组的25.0%(8/32)( P<0.05)。 结论:对于AS后凸畸形合并颈椎骨折患者,全程无缝链接护理较常规护理可更好地缓解术后疼痛、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视糖尿病人群视网膜病变的全程监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最为常见的糖尿病眼部并发症,是导致我国30岁以上成人视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并合理控制血糖水平可预防98%致盲性DR。然而,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患者健康意识薄弱,目前仅50%~60%糖尿病患者每年接受DR筛查,因此需要建立DR早筛、早防、早治疗和终身随访监测的防治体系。本文从DR全程监测的重要性、分级诊疗是DR的防控重点、重视青少年DR的随访监测3个方面展开论述,强调应对不同类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多级别、多维度、多模式精准全程监测,以期促进临床提高DR的防治效率,积极减轻与疾病相关的家庭和社会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青春期哮喘患儿自我管理影响因素的描述性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青春期哮喘患儿对影响疾病自我管理因素的观点,为改善哮喘患儿自我管理提供依据并提出改进建议。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质性研究。于2023年2—6月,通过目的抽样方法,招募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哮喘门诊就诊的10~17岁青春期哮喘患儿。围绕自我管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化访谈,并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分析。结果:共纳入17例青春期哮喘患儿,年龄(13.00±2.03)岁,病程(5.00±2.85)年。经过分析,访谈资料包括自我管理的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2个方面。其中,促进因素编码为3个主题及7个亚主题,包括哮喘患儿的个人管理意识(责任感、依从意识);社会支持(家长照护和补偿、教师和同学支持、病友互动);健康教育(医护健康指导、学校健康宣传)。阻碍因素编码为3个主题及6个亚主题,包括疾病认知(需求竞争、重视度);社交环境(人际互动、物理环境);医疗保健服务(医疗服务可及性、学校相关医疗资源)。结论:青春期哮喘患儿的自我管理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人管理意识、社会支持和健康教育可促进哮喘患儿的自我管理,而疾病认知、社交环境和医疗保健服务方面的不利因素会阻碍哮喘患儿的自我管理。医护人员应制定和开展针对哮喘患儿自我管理的赋能方案,通过调动多渠道医疗资源、给予多维度全程赋能并帮助哮喘患儿构建多元人际支持网络系统等方式,促进青春期哮喘患儿实现有效的健康管理过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视青光眼患者档案的建立与全程管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作为慢性疾病,需要终身随访和管理。在青光眼患者的长期随访中,青光眼患者的档案管理可以为规范治疗和改变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目前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信息化档案管理方式,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缺乏统一的档案管理标准、数据不兼容、院际数据不能共享等,导致无法建立全面规范的青光眼档案,无法精准地分析检查结果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等。因此,需要形成青光眼规范诊疗管理体系,建立青光眼患者完善和同质化的档案并实施全程管理,以提高青光眼诊疗的效率和精准性,更好地维持患者的视功能,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术前访视及分娩全程心理干预对剖宫产初产妇负面情绪、自我效能及分娩后母乳喂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术前访视及分娩全程心理干预对剖宫产初产妇负面情绪、自我效能及分娩后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七医院接受分娩的56例剖宫产初产妇,参照随机数表分组法将上述产妇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各28例.常规组接受术前访视,研究组接受术前访视及分娩全程心理干预.对比两组产妇的负面情绪、自我效能及分娩后母乳喂养差异.结果 术后24 h,研究组产妇的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值低于常规组;药物治疗、健康行为、日常行为、遵医行为等评分值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初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短于常规组,术后24h泌乳量大于常规组,术后48h母乳喂养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初产妇在术前访视基础上给予分娩全程心理干预,可有效减轻产妇负面情绪,提升自我效能,改善产后母乳喂养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程健康访视在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术治疗肝癌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全程健康访视在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TrACE)术治疗肝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间山东省交通医院收治的86例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全程健康方式护理的43例肝癌患者纳入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的43例肝癌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术后疼痛情况、术后48h生活质量及出院后6个月的依从性和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评分(94.5±3.9)分,高于对照组的(73.6±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患者的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24h和48h,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分别为(3.9±1.2)分、(2.6±1.1)分和(1.5±0.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4±1.3)分、(4.1±1.5)分和(3.2±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4.6±0.3)分、精神状态(4.2±0.6)分和食欲(4.6±0.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9±0.4)分、(3.4±0.5)分和(4.1±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出院后的服药依从性和戒烟、戒酒、监测血压及适量运动的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7.7%,高于对照组的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程健康访视应用于TACE术治疗肝癌中,可有效提升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妇科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妇科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中的应用,可充分发挥护士多重角色的作用.ERAS通过外科、麻醉、护理、营养、康复等多学科的合作,从护理的角色进行干预,缩短术前待床日,建立ERAS护理团队及全程无缝隙的护理模式,提高患者满意度.术中充分发挥手术室护士的作用,重视细节护理,保障术中患者能享有高质量的护理.积极发挥手术室护士的协调能力,与麻醉医师、手术医师紧密配合,缩短术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术中注意体位安置及麻醉药物的使用,及时应用药物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术后采用舒适体位、ERAS健康操及“四三安全下床模式”,让患者早下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建立妇科无痛病房理念,应用多模式、预防性镇痛让患者术后疼痛评分<3分.术后清醒即可咀嚼口香糖,无不适进食碳水化合物逐步过渡到普食,促进肛门早排气,减少术后并发症.开展延续护理,出院后邀请患者自愿加入微信群、术后第7~10天护理门诊随访、建立了313护理随访团队、急救绿色通道及开通护士站24 h联系电话,保障ERAS患者出院后的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心理社会肿瘤学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儿童肿瘤一旦诊断,将会给整个家族带来一系列的心理社会问题,但在临床上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肿瘤科医生、护士和心理医生需评估肿瘤患儿及其家属在肿瘤诊断乃至治疗结束随访的全程中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心理社会因素,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干预,以改善其整体的生活质量.本文简述家庭经济负担对肿瘤患儿的影响,患儿及其家属心理社会需求、评估及干预的研究进展,儿童肿瘤护理和心理社会教育相关研究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旨在提高儿童肿瘤医护人员对肿瘤患儿心理社会问题的关注,促进相关领域的临床实践及研究,改善患儿及其家属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