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切口Kugel术治疗腹横筋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后伴慢性疼痛复发疝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月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67例腹横筋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后伴慢性疼痛复发疝患者行原切口Kugel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67例中病变在右侧者39例,左侧者28例;轻、中、重度疼痛者分别为39、20、8例。Kugel手术中切除瘢痕组织,将原有的网塞与平片全部取出,分离腹膜前间隙,将补片覆盖耻骨肌孔。单侧手术时间平均57 min(51~85 min);6例(8.9%)术中腹膜破裂;5例(7.5%)发生术后血清肿。平均随访18个月(12~50个月),均未复发;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轻、中、重度疼痛均有缓解,总疼痛缓解率92.5%(62/67)。提示原切口Kugel手术治疗腹横筋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后伴慢性疼痛复发疝安全、有效,操作简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肿的预防和处理对策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腹股沟疝修补术主要方式。虽然LIHR后血肿不如血清肿常见,但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应引起临床医师足够重视。目前,LIHR后血肿的预防和处理对策,尚缺乏整理和总结。笔者围绕LIHR后血肿的预防和处理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外科医师提供参考,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联合微创治疗慢性巨大腹股沟疝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利用术前渐进性人工气腹(PPP)、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BTI)和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联合的微创方法治疗巨大腹股沟疝(GIH)的效果。方法:两例GIH患者分别为56岁(患者1)和78岁男性患者(患者2),分别于2019年3月和2019年6月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站立位时,均可见腹股沟区及阴囊处包块突出,大小分别为40 cm×20 cm(椭圆形)和55 cm×13 cm(梨形),疝囊表面均可见肠型及蠕动波,分别经全腹CT检查诊断为左侧GIH伴腹壁功能失代偿和右侧GIH伴腹壁功能失代偿并发小左侧腹股沟疝。治疗方式:手术前2周给予双侧侧腹壁肌肉BTI,以促进局部麻痹,然后使用PPP获得更大的腹腔容量,TAPP手术修补缺损。结果:两例患者均顺利完成BTI、PPP和TAPP联合技术治疗。患者1和患者2手术时间分别为77 min和95 min;术后第3天引流量均<5 ml,拔除引流管;均在术后第2天排气,进食流质,下床活动,无发热感染表现;于术后第4天和第5天步行出院;分别随访6个月和7个月,均无疝复发。结论:BTI、PPP和ATPP联合微创治疗GIH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腔镜腹股沟疝全腹膜外修补术后膀胱损伤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86岁,因“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切口疼痛4 d,血尿1 d”入院。既往曾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膀胱造瘘术”。查体:下腹部压痛,右侧腹股沟区局限性隆起。彩超示右侧腹股沟区包裹性积液,少量腹腔积液。立即行彩超引导下穿刺抽液,抽出酱油样液体约400 ml,留置导尿,尿液性状同穿刺液,给予预防感染、营养支持、口服治疗前列腺增生药物等治疗。入院第3、5天2次彩超引导下穿刺抽液,每次抽液约50 ml,性状基本同前。第7天行泌尿系CT动态增强示膀胱前壁破口约6 mm×4 mm(图1)。第17天复查CT提示积液量变化不明显,遂行彩超引导下积液穿刺置管术,后多次复查彩超见腹膜前积液逐渐减少至消失。第35天穿刺引流管脱出,继续留置导尿。第44天膀胱逆行造影CT示膀胱前壁破口约2 mm,积液较前明显减少。第59天膀胱逆行造影CT示造影剂无外漏,积液基本吸收(图2),间断夹闭尿管锻炼膀胱功能3 d,复查彩超无积液后拔除尿管,排尿顺畅,血肌酐正常,第65天出院。术后随访1个月恢复良好,无疝复发、补片感染及排尿异常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腹股沟疝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12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50例行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7例,女63例;中位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为15~89岁。观察指标:(1)手术和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3)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腹股沟疝复发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1)手术和术后情况:350例患者中,行腹股沟疝开放手术173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177例。173例行腹股沟疝开放手术患者中,行平片修补术66例,行Lichtenstein修补术54例,行网塞-平片修补术30例,行Bassini修补术23例。177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患者中,行经腹腹膜前修补术134例,行全腹膜外修补术43例。350例患者中,335例术后未发生VTE,15例术后发生VTE。15例患者术后发生VTE[开放手术13例、腹腔镜手术2例(死亡1例)],其中深静脉血栓12例、肺血栓栓塞症3例(死亡1例)。(2)随访情况:350例患者中,349例术后1年获得随访。349例患者中,术后1年内腹股沟疝复发2例、术区血清肿18例。349例患者未发生术后补片相关感染和术区切口感染。14例术后发生VTE患者1年内腹股沟疝无复发。(3)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手术类别、术区压迫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Caprini评分是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 χ2=13.217,9.183,4.388,8.694, Z=-4.690,-5.265,-4.281,-4.883, P<0.05)。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是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5岁、体质量指数≥25.0 kg/m 2、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开放手术、术区压迫时间≥42 h、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60 h、术后Caprini评分>5分是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085,1.320,0.256,0.013,7.874,1.112,1.027,6.909,95%可信区间为1.031~1.141,1.024~1.702,0.071~0.929,0.016~0.800,1.489~41.630,1.061~1.165,1.008~1.047,3.045~15.678, P<0.05)。 结论:年龄≥65岁、体质量指数≥25.0 kg/m 2、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开放手术、术区压迫时间≥42 h、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60 h、术后Caprini评分>5分是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改良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患者中应用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在腹股沟疝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义乌市中心医院诊治的125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术式不同分为改良TEP组(63例)和TAPP组(62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手术有关指标、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术后1年复发率和精液质量指标。结果:改良TEP组术后24 h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TAPP组[(1.68 ± 0.39)分比(1.97 ± 0.46)分]( P<0.05)。改良TEP组术后3 d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高于TAPP组[(92.79 ± 8.82) μmol/L比(84.40 ± 7.36) μmol/L、(81.52 ± 9.37) U/L比(75.75 ± 8.50) U/L],丙二醛水平低于TAPP组[(23.42 ± 3.3) μmol/L比(26.71 ± 3.92)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改良TEP组精浆中酸性磷酸酶、果糖、α-葡萄糖苷酶水平均高于TAPP组[(180.87 ± 20.15) kU/L比(159.85 ± 14.50) kU/L、(3.37 ± 0.84) g/L比(2.53 ± 0.67) g/L、(62.94 ± 6.25) kU/L比(43.96 ± 5.31) 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TEP、TAPP均是治疗腹股沟疝有效术式,但前者可减轻手术创伤,术后恢复较快,且可保护正常生殖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两点阻滞在高危老年患者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侧路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TAP阻滞在高危老年患者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股沟疝修补术高危老年男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侧路TAP阻滞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TAP阻滞组(联合组)和侧路TAP阻滞组(侧路组)。比较两组手术切皮(T 1)、打开腹外斜肌腱膜(T 2)、游离疝囊(T 3)、分离腹膜前间隙和置入补片(T 4)、缝合腹横筋膜(T 5)、缝合腹外斜肌腱膜(T 6)、皮肤切口闭合(T 7)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术后2、4、6、8、12和24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比较补救镇痛药的累计消耗量;比较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T 3~T 5时联合组VAS疼痛评分低于侧路组( P<0.05)。术后4、6和8 h联合组活动时VAS评分低于侧路组( P<0.05)。术后24 h内两组静息时VAS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补救镇痛药的累计消耗量低于侧路组( P<0.05)。两组不良事件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两点阻滞可作为一种安全的术中替代性镇痛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和睦家医院普外科23例接受机器人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8.8(17~72)岁,体质指数(BMI)25.8(21.2~32.6) kg/m 2。单侧疝13例,其中斜疝9例,直疝3例,并发型1例;右侧9例,左侧4例。双侧疝10例,其中双侧直疝6例,双侧斜疝2例,混合型2例。患者既往均无腹股沟疝手术病史。23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总结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情况、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本组23例手术顺利,均未出现术中大出血及输精管损伤等并发症,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前、术后均未使用抗生素,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均于术后次日出院。13例单侧疝平均手术时间121(82~165) min,10例双侧疝平均手术时间166(100~31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3.3(5~25) ml;术后平均疼痛分数为0.96(0~3)分/10分;平均住院时间28.4(24.2~37.5) h。术后随访3~18个月,患者均未出现疝气复发和术后神经痛。23例手术共使用补片33个。1例患者术后出现低热,未超过38.0 ℃,未予特殊处理,2 d后自愈。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为腹股沟疝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微创手术方法。患者损伤更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和复发率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阴囊黏液纤维肉瘤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文报道1例58岁患者,因右侧阴囊进行性肿大20余年、疼痛3 d入院。术前MR检查示右腹股沟区阴囊上方囊实性占位,提示恶性可能。全麻下行经腹膜外途径腹腔镜精索高位离断切除术+腹腔镜右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阴囊肿物切除术+右侧睾丸附睾切除术(阴囊切口)+右髂血管旁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为阴囊黏液纤维肉瘤。术后随访3个月,复查盆腔MR未见复发。阴囊黏液纤维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阴囊疾病,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通常采用局部广泛切除术,对切缘阳性或复发的肿瘤术后可考虑放疗。本病恶性程度低,患者总体预后相对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腹腔镜治疗腹股沟嵌顿疝中应用吲哚菁绿评估肠管灌注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对腹腔镜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现状及目前吲哚菁绿(ICG)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复习,探讨在腹股沟嵌顿疝微创治疗中ICG对肠管灌注评估的作用。方法:该患者为56岁女性,于2020年10月29日入院,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伴有右侧腹股沟不可回纳包块;腹部CT提示右侧腹股沟嵌顿疝伴部分小肠梗阻,急诊B超提示右侧腹股沟嵌顿疝,腹腔内小肠扩张伴肠内容物潴留,考虑急性肠梗阻。常规术前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手术禁忌证。结果:急诊全麻下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术中应用ICG荧光染色评估嵌顿肠管灌注,明确嵌顿肠管无缺血坏死,顺利完成手术,术后6 d出院。随访6个月,患者无疝复发。结论:在腹腔镜治疗腹股沟嵌顿疝中,ICG荧光染色对于评估嵌顿肠管灌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外科医师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肠切除时能够提供客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