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弥漫浸润型胃癌原发灶CT征象评价隐匿性腹膜转移的效能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弥漫浸润型(Borrmann Ⅳ型)胃癌原发灶CT征象评价隐匿性腹膜转移(OPM)的效能。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4年3月至2021年3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01例局部进展期Borrmann Ⅳ型胃癌患者。根据术前CT和腹腔镜探查/灌洗细胞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OPM组(53例)和非OPM组(48例)。记录患者病理结果,包括组织学分化程度和Lauren分型。对术前CT进行分析,评估指标包括肿瘤中心位置、累及分区数、累及方位、黏膜宽带征、分层强化模式、浆膜侵犯、周围脂肪间隙浸润和肿大淋巴结,测量原发肿瘤最大厚度、肿瘤平均CT值(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静脉期与动脉期CT值差值、延迟期与静脉期CT值差值及肿瘤强化曲线类型。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χ 2检验比较组间病理和CT征象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并建立列线图,以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OPM的效能,应用Hosmer-Lemeshow检验模型拟合优度。 结果:OPM和非OPM组间肿瘤累及分区数、黏膜宽带征、分层强化、浆膜侵犯、周围脂肪间隙浸润、强化曲线模式和组织学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组织学分化程度(OR=0.19, P=0.033)、三分层强化(OR=7.02, P=0.005)、浆膜侵犯(OR=14.27, P<0.001)为OPM的独立风险因素,所建立的列线图预测OPM的曲线下面积为0.826(95%CI 0.745~0.908),灵敏度为0.566,特异度为0.938,拟合优度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表明列线图预测的OPM风险与实际风险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P=0.525),。 结论:Borrmann Ⅳ型胃癌OPM患者原发癌灶CT征象有一定特征性,基于组织分化程度、分层强化和浆膜侵犯的诊断模型评价OPM具有较高的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8—2020年中国结直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现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中国结直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情况,探讨其风险因素,为我国结直肠术后SSI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基于国家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网2018—2020年开展的多中心研究,提取3年中所有接受结直肠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全国50家医院收治的2 122例结直肠手术患者,其中男性1 252例,女性870例;中位年龄为63(16)岁;中位体质指数为23(4.58)kg/m 2。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数据,排除未成年、孕妇或接受妇产科手术、接受泌尿系统手术、行腹膜后位手术和体表包块切除以及有补片等植入物的手术者。主要结局指标为结直肠术后30 d内SSI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30 d内病死率、术后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术后总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依据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SSI组和非SSI组,分析结直肠术后发生SSI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后发生SSI的危险因素进行亚组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以 M( IQR)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χ 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结直肠术后SSI发生率为5.6%(119/2 122);其中浅部切口感染占39.5%(47/119)、深部切口感染占20.2%(24/119)、器官(间隙)感染占40.3%(48/119)。与非SSI组比较,SSI组患者病死率更高[2.5%(3/119)比0.1%(3/2 003),χ 2=22.400, P=0.003],ICU住院时间更长[0(1)d比0(0)d, U=131 339, P<0.001]、术后总住院时间更长[18.5(12.8)d比9.0(6.0)d, U=167 902, P<0.001]、住院费用更多[7.5(4.9)万元比6.0(3.1)万元, U=126 189, 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OR=1.782,95%CI:1.173~2.709, P=0.007)、术前白蛋白<35 g/L(OR=1.680,95%CI:1.089~2.592, P=0.019)、污染或感染切口(OR=1.993,95%CI:1.076~3.689, P=0.028)、行急诊手术(OR=2.067,95%CI:1.076~3.972, P=0.029)、行开腹手术(OR=2.132,95%CI:1.396~3.255, P<0.001)以及手术时间≥3 h(OR=1.804,95%CI:1.188~2.740, P=0.006)为结直肠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进行备皮(OR=0.478,95%CI:0.310~0.737, P=0.001)为SS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开腹手术组SSI发生率为10.2%(69/675),显著高于腹腔镜(或机器人)组(3.5%,50/1 397)(χ 2=39.816, P<0.001),对接受开腹手术患者和接受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患者分别进行亚组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污染或感染切口(OR=2.168,95%CI:1.042~4.510, P=0.038)、手术时间≥3 h(OR=2.072,95%CI:1.171~3.664, P=0.012)为接受开腹结直肠手术患者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进行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OR=0.428,95%CI:0.227~0.807, P=0.009)、备皮(OR=0.356,95%CI:0.199~0.634, P<0.001)是避免该类患者发生SSI的独立保护因素。对接受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患者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2.292,95%CI:1.138~4.617, P=0.020)和合并高血压(OR=2.265,95%CI:1.234~4.159, P=0.008)是结直肠术后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2018—2020年结直肠手术后SSI整体发生率为5.6%,为减少结直肠术后SSI的发生,应尽量选择微创手术;术前备皮和机械性肠道准备是预防开腹手术后SSI的有效手段;围手术期应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切口污染严重的患者予以关注、加强护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肿的预防和处理对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腹股沟疝修补术主要方式。虽然LIHR后血肿不如血清肿常见,但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应引起临床医师足够重视。目前,LIHR后血肿的预防和处理对策,尚缺乏整理和总结。笔者围绕LIHR后血肿的预防和处理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外科医师提供参考,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对“骨盆直肠间隙”的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提出“直肠系膜”理论之前,传统解剖学认为“骨盆直肠间隙”属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其独立于直肠结构之外,位于直肠两侧的、肛提肌上方的、腹膜反折下方的间隙,由大量脂肪组织填充组成。而随着膜解剖理论的发展、“直肠系膜”概念的明确,结合笔者临床经验,我们发现上述的脂肪其实是直肠系膜内的脂肪,及直肠系膜两侧的髂内淋巴结(No.263)和闭孔淋巴结(No.283)等侧方淋巴结脂肪组织,并不是所谓间隙内的脂肪组织。因此,笔者认为骨盆直肠间隙是不存在的,在相当于骨盆直肠间隙的解剖位置,存在的是基于膜解剖理论的“肛提肌上间隙”。从骨盆直肠间隙到肛提肌上间隙,体现的是我们对于直肠系膜的解剖认识的进一步升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入路保留部分Retzius间隙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前入路保留部分Retizus间隙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PRS-RAR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123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分为PRS-RARP组55例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组68例。PRS-RARP组和RARP组的年龄分别为(67.1±6.5)岁和(68.9±6.4)岁,体质指数分别为(24.9±5.2)kg/m 2和(23.4±3.6)kg/m 2,前列腺体积分别为(48.7±10.4)ml和(46.5±12.2)ml,术前PSA分别为(28.2±5.4)ng/ml和(26.6±4.1)ng/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PRS-RARP组和RARP组Gleason评分≤6分、7分、≥8分分别为17例和22例、31例和38例、7例和8例;临床分期≤cT 2a期、cT 2b期、≥cT 2c期分别为14例和18例、18例和22例、23例和28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PRS-RARP组手术改进包括:完整保留膀胱腹膜反折、脐正中韧带及脐内侧韧带,保留1侧盆筋膜,背深静脉复合体(DVC)免缝扎,恢复盆腔腹膜的完整性。比较两组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肠梗阻和腹股沟疝发生率、尿控恢复情况、切缘阳性率及术后PSA水平等。 结果:本组12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PRS-RARP组无中转RARP者。PRS-RARP组和RARP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6.9±13.1)min和(140.6±9.2)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1.5±26.7)ml和(130.9±31.3)ml,切缘阳性率分别为9.1%(5例)和10.3%(7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PRS-RARP组术后无肠梗阻和腹股沟疝发生,RARP组肠梗阻和腹股沟疝发生率分别为4.4%(3/68)和5.9%(4/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RS-RARP组术后1个月和6个月尿控恢复率分别为90.9%(50/55)和96.4%(53/55),显著高于RARP组的73.5%(50/68)和82.4%(56/68)( P<0.05)。123例随访10~22个月,PSA均<0.2 ng/ml。 结论:PRS-RARP安全、有效,可恢复腹膜完整性,有效预防手术相关的肠梗阻和腹股沟疝的发生,并促进尿控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显微镜辅助微创前路腰椎间盘切除零切迹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微创前路腰椎间盘切除减压零切迹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discectomy and fusion,ALD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设计、制作前路腰椎撑开器,作用为维持椎间隙撑开并显露椎间隙后缘。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采用该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龄29~71岁,平均42.1岁。临床表现均为顽固性腰痛。影像学表现为腰椎间盘明显退变、椎间隙狭窄。腰椎间盘突出伴终板炎7例,腰椎管狭窄伴失稳16例,腰椎滑脱18例。病变节段:L 2,3 1例,L 3,4 3例,L 2~L 4 1例,L 4,5 17例,L 5S 1 19例。L 2~L 4行腹直肌旁斜切口,L 4~S 1行正中偏左横切口,腹膜外入路显露椎间盘,切除椎间盘内容物后撑开椎间隙,安置自制撑开器,显微镜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后纤维环及椎体后缘骨赘行充分减压,椎间植入自锚式融合器。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度及滑脱率。 结果:4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0~120 min,平均为90 min;术中出血量15~70 ml,平均为30 ml;均未发生神经或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自术前(6.4±2.3)分降低至(1.1±0.9)分,ODI自术前44.9%±16.9%降低至5.8%±4.7%,椎间隙高度自术前(7.2±2.8)mm恢复至(12.1±2.1)mm,椎间隙前凸角度自术前6.9°±4.8°恢复至10.1°±4.6°。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度均明显恢复,融合器明显无移位或下沉,植骨块模糊。18例滑脱患者滑脱率自术前16.6%±9.3%降至7.6%±5.3%,平均改善率为54.2%。结论:显微镜辅助微创ALD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够达到充分减压和零切迹重建,近期效果优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胎盘植入子宫次全切除术后盆腔迟发性出血2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两例胎盘植入孕妇术后盆腔迟发性出血的发生及诊治经过,结合文献探讨胎盘植入的术前评估及围手术期处理经验。两例孕妇均行胎盘植入术前超声评估,考虑为穿透性胎盘植入,术中二次评估后行胎盘在位子宫次全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胎盘植入。术后2~3 d出现腹痛或肉眼血尿,超声检查提示手术区域血肿形成,并伴有血肿内活动性出血。急诊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病灶逐渐缩小。胎盘植入于子宫前壁下段,子宫下段与膀胱及腹膜与子宫颈的间隙可能有复杂的新生血管及吻合系统,子宫切除术后,仍有可能出现迟发性出血。胎盘植入术前除了进行严重程度的评估之外,还应重视胎盘局部状态及植入部位解剖学的评估,术后迟发性出血时可应用介入血管栓塞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直肠侧方膜解剖完整对盆丛神经保护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是治疗中下段直肠癌的标准术式,其要求在保证肿瘤根治前提下,尽可能保留肛门括约肌,性功能和排尿功能。与单纯交感神经成分损伤相比,盆丛和神经血管束(NVB)损伤对患者术后性功能障碍,特别是男性勃起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由于腹膜反折以下直肠两侧间隙狭窄致密,难以分离,手术层面偏外容易损伤盆丛及其分支,偏内则进入直肠系膜内,因此直肠侧壁的游离一直被认为是TME的难点。本文对腹膜反折下直肠两侧间隙的膜解剖研究进展进行复习,并基于本中心研究结果,对直肠骶骨筋膜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以期为术中盆丛神经的保护提供参考。直肠骶骨筋膜是直肠侧间隙分离时的刚性筋膜屏障,"腹下神经前筋膜-邓氏筋膜前叶移行区"与盆丛主体相互融合,需进行保留。因此,直肠侧间隙分离应首先分离直肠后方间隙,再分离直肠前方间隙,横断邓氏筋膜前叶后,即很容易找到直肠前侧方间隙,从上到下最后切断侧方的直肠骶骨筋膜,以此导向将整个侧方间隙完全分离至盆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身免疫性脑炎合并小细胞肺癌胰腺转移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 男性,55岁,因“皮肤、巩膜黄染伴上腹痛5 d”,于2021年11月10日就诊于我科。患者自述有乏力,无发热、寒战、腹胀、呕吐等表现,小便偏黄1个月余,体重未见明显改变。既往史:1年前确诊为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型自身免疫性脑炎,给予甲泼尼龙冲击联合丙种球蛋免疫治疗,规律监测病情控制可,未再诉头痛、行为异常等表现;10个月前确右肺上叶小细胞肺癌(广泛期):纵隔淋巴结转移、骨转移,序贯行6个周期依托泊苷联合洛铂方案化疗、33次累及野和缩野推量放疗,经影像学评估病情稳定后定期复查。既往有高血压病30余年,发现血糖升高7个月余,发现结核感染1年余(均未行规律监测及治疗)。体检:神志清,皮肤、巩膜明显黄染,上腹部轻压痛,余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和红细胞沉降率正常,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血清总胆红素238.8 μmol/L,直接胆红素202.2 μmol/L,白蛋白39.2 g/L;凝血指标和免疫球蛋白G分型检测正常;血清淀粉酶 437.0 U/L,脂肪酶2 002.0 U/L;血清CA19-9 304.1 U/mL,CA125 39.5 U/mL,癌胚抗原5.3 μg/L,神经源性特异性烯醇化酶45.1 μg/L,胃泌素释放肽前体741.2 ng/L;糖化血红蛋白7.1%。上腹部CT检查结果显示,胰头区低密度、轻度强化病灶,向十二指肠腔内突出(图1),合并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胰颈-胃间隙软组织密度影,考虑恶性肿瘤并淋巴结转移;胸部CT提示:右肺上叶尖段病灶最大径约10.0 mm(较前6.2 mm增大),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较前增大;头颅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主要诊断考虑:胰腺转移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梗阻性黄疸;次要诊断为:小细胞肺癌(广泛期),自身免疫性脑炎(抗NAMDAR型),高血压3级(很高危),2型糖尿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腹腔镜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近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腹腔镜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L-ELAPE)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收治的60例行L-ELAPE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2例,女28例;年龄为(58±12)岁,年龄范围为38~75岁。60例患者中,30例行改良L-ELAPE,设为改良组,30例行传统L-ELAPE,设为对照组。改良组患者腹部手术步骤同传统L-ELAPE。改进部分如下:(1)当肿瘤位于直肠前壁时,采用折刀位直视下完成会阴部手术;(2)为避免小肠术后坠入盆腔,均在腹腔镜下关闭盆底腹膜,必要时放置生物补片。对照组患者腹部及会阴部手术均在截石位下施行,将生物补片缝合于肛提肌边缘。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患者术后3个月行盆腔CT检查,了解患者小肠坠入骶前间隙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1)手术情况:改良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及术后1个月内死亡患者。改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全组标本质量评分、前壁肿瘤标本质量评分分别为(359±105)min、(192±99)mL、(17±6)枚、(4.1±0.8)分、(4.7±0.5)分;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68±37)min、(136±61)mL、(15±5)枚、(3.5±0.7)分、(3.9±0.7)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全组标本质量评分、前壁肿瘤标本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13,2.130,2.871, 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521,0.864, P>0.05)。(2)术后情况:改良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饮食时间、术后尿管拔除时间、术后第1天C反应蛋白量、术后住院时间、会阴部并发症发生例数分别为(3.3±1.1)d、(8.7±4.8)d、(85±27)mg/L、(8.5±4.5)d、4例。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7±1.4)d、(7.7±2.8)d、(79±25)mg/L、(7.7±2.2)d、5例。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饮食时间、术后尿管拔除时间、术后第1天C反应蛋白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311,1.520,0.521,0.509, P>0.05)。两组患者会阴部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出现会阴部并发症的患者经引流、换药、营养支持、延长住院时间后治愈。(3)随访情况:改良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术后3个月随访CT检查结果示术后小肠坠入骶前间隙例数分别为2例和1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172, P<0.05)。 结论:改良L-ELAPE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对于超低位直肠前壁肿瘤显露更好、标本质量更高,可减少小肠坠入骶前间隙发生率,但手术时间较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