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氯喹治疗冠状病毒感染的研究现状与药学监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首次提出可试用磷酸氯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氯喹治疗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包括通过pH依赖性抑制病毒穿入、脱壳等复制过程而发挥抑制病毒作用;通过干扰病毒黏蛋白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的结合而发挥抑制病毒作用以及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和细胞自噬作用抑制炎性反应。氯喹治疗冠状病毒感染的研究多为体外试验,目前尚无该药用于COVID-19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临床研究结果。氯喹可导致多个系统或器官的不良反应,包括心血管系统、眼、皮肤、消化系统、神经精神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和耳等,而且与多种药物存在相互作用。本文对临床用药过程中的药学监护提出了具体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泌尿系统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泌尿系统神经内分泌癌(NEC)的临床特征、诊治情况及预后生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9年8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泌尿系统NE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1例;年龄(68.2±9.9)岁。病变部位:左肾上腺1例,右肾1例,左输尿管1例,膀胱9例,前列腺10例。膀胱及前列腺NEC以肉眼血尿表现16例。影像学表现为实体软组织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局部侵犯明显。各部位肿瘤临床分期:左肾上腺T 2N 0M 0期;右肾T 4N 1M 0期;左输尿管T 3N 1M 0期;膀胱T 2N 0M 0期2例,T 3N 0M 0期2例,T 3N 1M 0期3例,T 4N 2M 0期1例,T 4N 1M 1期1例;前列腺T 2N 0M 0期2例,T 3N 0M 0期2例,T 4N 0M 0期1例,T 4N 0M 1期2例,T 4N 1M 1期3例。治疗方法:根治性手术8例(膀胱NEC 5例,肾、输尿管、前列腺NEC各1例),肿瘤切除术1例(肾上腺NEC),姑息性切除术7例(膀胱NEC 4例,前列腺NEC 3例),保守治疗4例(前列腺NEC),2例前列腺NEC经穿刺病理诊断后失访。 结果:病理诊断为NEC 2例(肾上腺、前列腺各1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CNEC)12例(膀胱6例,前列腺5例,肾脏1例),膀胱SCNEC混合高级别尿路上皮癌3例,前列腺SCNEC混合腺癌4例,输尿管SCNEC混合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1例;22例Ki-67细胞增殖指数(60.9±16.0)%,突触素阳性20例,嗜铬素A阳性10例,CD56阳性19例。20例患者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5.5个月(8~108个月)。其中1例肾上腺NEC术后1年复发再次行肿瘤扩大切除术,第1次术后48个月带瘤生存。1例肾NEC术后18个月带瘤生存,1例输尿管NEC术后15个月因肿瘤转移死亡。膀胱NEC随访13.0个月(8~48个月),患者均死亡(死亡原因:肿瘤广泛转移6例,肾衰竭1例,根治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脑梗死1例)。1例前列腺NEC根治术后确诊为局灶NEC并腺癌,术后随访36个月达临床治愈;1例经姑息性电切、放化疗及雄激素阻断治疗后带瘤生存108个月,余6例因肿瘤转移死亡。生存分析结果提示膀胱NEC患者1、2、3年累积生存率(66.7%、22.2%、11.1%)低于其他部位NEC患者(90.9%、63.6%、42.4%, P=0.038)。 结论:泌尿系统NEC是侵袭性强的恶性肿瘤,高龄男性好发,膀胱及前列腺NEC以肉眼血尿多见。病理类型以SCNEC为主。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达中晚期,根治术后预后较差,膀胱NEC患者累积生存率低于其他部位NEC。早期行根治性手术及多学科综合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46,XY,t(1;4)(p32;q31.3)平衡易位伴复发性流产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男,29岁,结婚3年,其妻子3次怀孕均于60天左右无明显诱因自然流产。夫妇双方表型及智力均正常,生殖系统均无明显异常,自述均无家族史及有害化学物质和放射线接触史,非近亲结婚,女方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男方平素偶尔抽烟,少量饮酒。患者有2个姐姐,均已结婚生子,未见异常。其他家系成员无不良孕产史。体格检查:患者身高174 cm,体重76 kg。血清内分泌检查:患者性激素六项均在正常范围内。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正常。患者精液常规分析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丘脑结构功能与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综述了手术治疗颅咽管瘤涉及的下丘脑结构、穿通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其结构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的功能障碍有垂体前叶激素缺乏和尿崩症,后部的功能障碍主要有下丘脑肥胖和认知功能障碍。用影像学能定位下丘脑核团结构,评价下丘脑调节六种激素作用。下丘脑穿通动脉在下丘脑底中央区域血运薄弱,保护好这些穿通动脉,有利于防止下丘脑功能不全。腹后内侧核的特异性受体参与能量调节,与下丘脑肥胖相关,影像学可用于评价核团功能状态。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有反馈作用,称为第六激素系统。目前的颅咽管瘤手术分型主要依据肿瘤与下丘脑结构关系,缺乏肿瘤的钙化、囊变、周围大血管受累的病理学特征。最大显露肿瘤,直接、直视、精准保护下丘脑功能是切除肿瘤的重要前提。磨除蝶骨平台和前床突可扩大显露蝶鞍内和海绵窦内肿瘤,用显微缝合技术重建鞍底,严密缝合开放的蝶窦能有效防止术后脑积液漏发生。对于术中Willis环血管医源性出血,需要有显微缝合脑血管的训练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脆弱拟杆菌六型分泌系统对肠道屏障的影响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讨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中六型蛋白分泌系统(T6SS)对肠道屏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杀载体构建B.fragilis T6SS缺陷株.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肠炎小鼠模型,并分别补充PBS,B.fragilis WT和B.fragilis ΔT6SS,随后比较三组小鼠疾病特征、肠道屏障完整性的差异.利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检测小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比较各组小鼠肠道差异代谢物.[结果]T6SS缺失不影响B.fragilis的生物活性.与PBS对照组相比,B.fragilis WT明显改善小鼠的体重丢失、结肠长度等疾病指标,表现出对DSS诱导的肠炎的保护性,而B.fragilis ΔT6SS随着T6SS的敲除丧失了对DSS诱导的肠炎的保护性.小鼠血清中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含量和肠道病理切片均表明B.fragilis T6SS能改善小鼠肠道屏障的完整性.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均表明B.fragilis T6SS影响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表明,与B.fragilis ΔT6SS组相比,B.fragilis WT组显著上调 96 个肠道差异代谢产物,其中多个代谢产物富集到胆碱能突触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相关通路.[结论]拟杆菌T6SS改变肠道代谢组并提高肠道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改善肠道屏障的通透性,参与到拟杆菌对肠道屏障的保护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毕赤酵母中外源蛋白表达量的提升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利用异源重组表达系统表达外源蛋白是基因工程研究的重点.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是一种甲基营养型酵母,由于其易于遗传操作、高水平分泌外源蛋白、翻译后修饰等特点,已成为工业应用中蛋白质生产的重要菌株,常被用于酶制剂的生产.然而,部分外源蛋白在毕赤酵母系统中的表达水平较低,仍有待提升的空间.因此,进一步探索提升毕赤酵母中外源蛋白表达量的原理和方法,将对降低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工业化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基因水平、转录水平、翻译水平、折叠分泌水平、抗逆水平、发酵工艺六个方面归纳总结了近年来毕赤酵母提高外源蛋白表达的优化策略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提高外源蛋白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的表达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CCM模式的糖尿病移动健康管理平台的研发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 为实现院内规范、高效的血糖管理,构建基于慢性病管理模型(Chronic Care Model,CCM)模式的糖尿病移动健康管理平台,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结合CCM模式六要素,明确关键指标,研发与院内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涵盖九大功能的糖尿病移动健康管理平台,并启用以内分泌科室为主导的专业团队进行全院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结果 平台上线后,共服务95个病区,纳入患者管理6217例、纳入管理比例95.46%、预警人数53790人次、胰岛素泵强化治疗324例、持续动态血糖监测400例.平台应用后,医护及患者对平台满意率较高(均达90%以上),且预警响应时间和处置单响应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基于CCM模式的糖尿病移动健康管理平台实现了院内血糖管理的全天多点、持续、规范高效的血糖管理,为糖尿病健康管理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棘球绦虫的主要生理学特点与包虫病控制方法的确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由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引起的棘球蚴病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严重危害了人群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发展.棘球绦虫生理学特点和生理指标是设计控制方案,解决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问题的基础.棘球绦虫有其复杂的生活史,需要寄生于两个哺乳类动物,经历不同发育的阶段(成虫、虫卵、包囊和原头蚴),每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学特点.本文系统总结和归纳了棘球绦虫主要生理学特点并强调了与控制方案有关的生理学参数.从生活史可以看出,棘球绦虫有两个感染阶段,一是虫卵,它是引起人和中间宿主原发性感染的唯一阶段;二是原头蚴,唯一感染犬等终末宿主的发育阶段.虫卵产生于寄生在终末宿主小肠里的成虫,虫卵在成虫体内的成熟时限是确定对犬驱虫间隔期的生理参数.细粒棘球绦虫在犬体内发育45 d产生发育成熟的虫卵.该期限是国外每年8次驱虫的基础.多房棘球绦虫在犬和狐狸体内感染28~30 d产生成熟的虫卵,控制泡球蚴的流行和传播,驱虫间隔期应该少于30 d.鉴于泡型包虫病和囊型包虫病在我国西部共流行,目前对犬每年12次驱虫,即成虫期前驱虫措施已经列入包虫病控制规划,广泛应用西部流行区.绵羊肝肺脏器内的包囊发育至成熟原头蚴需要12~15个月,采取羔羊上市的牧业生产方式因其羊体内的包囊不能产生原头蚴而成为囊型包虫病控制的有效方法.另外,棘球绦虫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点,比如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包囊的单细胞层结构,胆盐调控原头蚴双向发育,包虫蚴在中间宿主体内长期感染的无症状反应等等,使其成为研究生物学和医学生物学问题的工具.囊蚴分泌的包囊液是研究诊断试剂的抗原来源,特异的六钩蚴表达基因是研制疫苗的重要发育阶段.随着高通量组学,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以及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和应用,我们可以利用棘球绦虫的生理学特性寻找诊断试剂,研发预防疫苗和确定新型药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细菌VI型分泌系统溶血素共调节蛋白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VI型分泌系统(Type VI secretion system,T6SS)是革兰阴性菌中的一种重要的分泌系统,可参与细菌的致病性,并与生物膜的形成、识别异己和应激反应以及细菌耐药性的获得有关.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emolysin co-regulated protein,Hcp)是T6SS的核心组成部分,构成其内管结构,形成六聚环允许效应物质通过,并可保护效应物质避免其被降解.对Hcp蛋白功能的探讨及阐述T6SS的作用机制至关重要.研究发现,Hcp是一种在不同细菌中具有多样功能的分泌蛋白,如可影响细菌的运动能力、黏附能力、在靶细胞内定植的水平、参与细菌间竞争的能力、在动植物宿主内定殖的能力以及影响细菌的生物膜形成等.现将T6SS的核心组分Hcp的研究进展作一简明的概述,从而为全面认识T6SS的功能并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草药对治疗癌症恶病质动物模型有效性的系统性回顾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综述总结利用中草药治疗癌症恶病质的临床前研究及其潜在的机制,是首个针对中草药治疗癌症恶病质动物模型成效进行系统性回顾评价的研究.本文通过检索PubMed、EMBASE、Allied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Database以及Web of Science四大代表性的资料库(检索时间至2016年 12 月),就中草药治疗癌症恶病质的随机对照动物试验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并采用CAMARADE评分清单进行质量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在十四项中草药及其化合物中,除了姜黄素外其他如黄连、黄连素、病得灵、清暑益气汤、黄芩、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橙皮苷、苍术呋喃烃、十全大补汤、小柴胡汤、知母及黄柏等都已被证实可以通过抗炎、调节神经内分泌途径、调节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或蛋白质合成来改善癌症恶病质的症状.因此,利用中草药治疗癌症恶病质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然而该结论尚需要有更详细的分子机制和活性化合物的实验研究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