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ERCP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模型预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模型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6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三六三医院就诊的ERCP治疗的MOJ患者302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胰胆管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依据随访患者ERCP术后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 n=47)和对照组( n=255),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数据,包括年龄、性别、血小板数量、是否具有胆管结石、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结石数量、术中出血、胰腺癌、胆管癌、结石直径大、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憩室,手术预切开的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 M (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ERCP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患者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 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小板数量、胆管结石、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结石数量、术中出血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血组患有胰腺癌、胆管癌、结石直径大、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憩室、手术预切开的百分率分别为12.77%、17.02%、19.15%、51.06%、59.57%、14.89%,对照组的百分率分别为3.92%、5.10%、9.02%、19.22%、17.65%、5.8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以患者术后是否出血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有胰腺癌( OR=1.838,95% CI:1.524~4.613, P=0.041)、胆管癌( OR=2.548,95% CI:1.870~5.116, P=0.015)、结石嵌顿( OR=3.078,95% CI:2.374~6.012, P<0.001)、十二指肠乳头憩室( OR=1.140,95% CI:1.045~1.628, P<0.001)、手术预切开( OR=1.640,95% CI:1.321~1.928, P<0.001)是MOJ患者ERCP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十二指肠乳头憩室的预测能力最大;结石嵌顿和胆管癌的预测能力次之,且相互间无太大差别;胰腺癌、结石直径、预切开对MOJ患者ERCP术后出血的预测能力较小。胰腺癌、胆管癌、结石直径大、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憩室、预切开的积分分别为42、63、28、65、76、34分,总分308分对应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为61.6%,总体而言,列线图预测效能良好。采用Harrell concordance index分析法和ROC曲线对模型区分度进行评价,C-index计算结果为0.826(95% CI:0.771~0.847),ROC曲线AUC为0.843(95% CI:0.801~0.884),ROC预测值和C-index计算结果较为接近,模型区分度应用于本次研究中,具有一定的预测效果。Calibration曲线中列线图模型预测MOJ患者ERCP术后出血的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结论:ERCP对大多数MOJ患者安全可行,但对于患有胰腺癌、胆管癌、结石直径较大、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憩室的患者,应谨慎操作,且要避免手术预切开的情况,以降低术后出血的风险。另外,列线图模型预测MOJ患者ERCP术后出血的预测能力较强,临床研究中值得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下双侧声带后端切断术治疗双侧声带麻痹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内镜下双侧声带后端切断术治疗双侧声带麻痹导致上气道阻塞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9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48例双侧声带麻痹导致的上气道阻塞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3例,女35例,年龄27~83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双侧声带后端切断术。评估该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48例患者中,1例失访,余47例患者随访5个月至10年。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上气道阻塞均未复发。89.58%(43/48)患者重建了可靠的有效气道,88.89%(40/45)患者成功拔除套管,拔管时间1~3个月,中位时间1个月。吞咽功能恢复率为97.92%(47/48),95.35%(41/43)患者获得满意的发音。结论:内镜下双侧声带切断术可以建立可靠有效气道,并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吞咽、发音功能,同时该方法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简单、微创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胫后肌与腓骨短肌平衡前移术在儿童高弓内翻足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介绍胫后肌、腓骨短肌平衡前移术在儿童高弓内翻足治疗中的应用,总结其操作方法、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以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2016—2018年收治的21例高弓内翻足患儿为研究对象,共25足;手术时患儿年龄(11.10±2.08)岁,随访(4.37±1.14)年。通过足部软组织松解、截骨治疗(骰骨、内侧楔骨或中跗关节截骨等)矫正足部畸形,畸形矫正后通过胫后肌、腓骨短肌平衡前移,平衡足部内、外侧肌肉力量。使用克氏针固定截骨端及踝关节,术后石膏固定六周;术后一年通过佩戴可行走支具及手法按摩巩固疗效。术前、术后随访均拍摄负重位足正侧位及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及踝足功能(foot and ankle ability measure,FAAM)评分评价足踝功能。结果:经过手术治疗,21例均能恢复正常负重行走。1例术后畸形复发,行进一步手术治疗;1例出现皮肤坏死,换药后愈合。Kite角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术后3年以上)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973, P=0.162)。Hibbs角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3.831, P<0.001),通过两两比较发现,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Hibbs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但术后、末次随访Hibbs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eary角和跟骨矩角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且随着时间推移,Meary角和跟骨矩角有逐渐减小的趋势。AOFAS评分及FAAM评分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胫后肌、腓骨短肌平衡前移术治疗儿童高弓内翻足操作简单,足内、外侧背屈力量平衡效果满意,可以较好地维持手术后足部畸形矫正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Parks手术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放射性直肠损伤(RP)是盆腔放疗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当RP出现梗阻、穿孔、瘘、顽固性直肠出血等严重晚期并发症时,需要手术治疗。由于放疗后腹盆腔可能广泛粘连,解剖层次消失,手术难度大,目前病变肠管切除术(尤其是腹腔镜下)在慢性RP(CRP)中的应用仍缺乏经验借鉴。本研究初步探讨腹腔镜Parks手术治疗CR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3年7月至2019年3月期间,因CRP晚期并发症行腹腔镜Parks手术的19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盆腔放疗后出现CRP严重晚期并发症,包括:重度顽固性便血(血红蛋白<70 g/L)、重度顽固性肛门疼痛(疼痛数字评分>7分)、直肠狭窄、直肠穿孔和直肠瘘;(2)术前行结肠镜、盆腔MRI和(或)胸腹盆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排除标准:(1)术前或术中诊断肿瘤复发;(2)腹腔镜探查后仅行造口术;(3)直肠癌新辅助放疗后;(4)病历资料不完整。Parks手术步骤:(1)腹腔镜探查:排除肿瘤复发,明确放射性损伤肠管范围,于肉眼判断近端无明显水肿增厚、无放射性损伤改变的近端乙状结肠处做标记。(2)腹部操作:打开乙状结肠直肠右侧系膜,离断肠系膜下动、静脉,向内侧头侧拓展Toldt间隙,游离左半结肠外侧,打开胃结肠韧带,充分游离脾曲,从后方、两侧及前方分离直肠至最低点,转会阴部操作。(3)会阴部操作:于病变下缘1 cm全层切开直肠壁,充分分离直肠周围间隙至与腹腔相通,将直肠及乙状结肠经肛门拖出,于肉眼评估正常肠管处切断,移除病变肠管,行结肠肛管吻合。(4)行保护性造口。对入组病例总结手术、并发症以及症状缓解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 ± s或 M( P25, P75)表示。 结果:全组19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3(50,56)岁,18例患者原发肿瘤为宫颈癌。因放疗致直肠阴道瘘9例,顽固性肛门疼痛9例(其中合并直肠深溃疡7例),顽固性便血合并直肠深溃疡1例。18例完成Parks手术,中转开腹1例。中位手术时间215(131,270)min,中位出血量50(50,100)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2(11,20)d。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10例发生并发症,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Ⅲb级及以上者)3例,其中1例为直肠阴道膀胱尿道瘘导致盆腔感染、急性肾衰(Ⅳa级),是术后30 d内并发症;另有2例为造口脱垂并旁疝(Ⅲb)。7例出现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其中A级吻合口漏4例,吻合口狭窄3例。全组患者手术1年后CRP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5例实现造口回纳。结论:腹腔镜Parks术治疗CRP晚期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改善直肠症状;但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骨科患者手术器械消毒灭菌与管理的流程与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在世界多地暴发。虽然疫情在我国得到控制,随着复工复产的逐步深入,部分COVID-19患者治愈后"复阳",特别是近1个月以来,境外输入病例逐渐增多,因此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医疗机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面临巨大压力。基于2016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2012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等相关标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制定本科室"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复用器械处理流程、2019-nCoV感染器械回收流程、2019-nCoV感染器械转运车处理流程"等应急预案。为疫情防控期间消毒供应中心(CSSD)各项防控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2020)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自2008年开始编写《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并后续进行了多次修订,以期指导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达到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改善5年生存率的目的。本次修订后的2020版《指南》包括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随访、预防、MDT作用、手术治疗和局部毁损治疗、可达到"无疾病证据"状态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新辅助和辅助治疗、无法达到"无疾病证据"状态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等六部分,汇集总结国内外该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最新成果,内容详尽,可操作性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倒刺线改良褥式内翻缝合在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双倒刺线改良褥式内翻缝合相比传统Overlap在全腹腔镜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中的优势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为18~80岁;(2)术前病理证实为胃腺癌;(3)施行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4)采用Overlap法行食管空肠吻合;(5)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Ⅰ~Ⅲ级;(6)随访资料完整。排除同时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或多源性肿瘤者、急症手术者、非R 0切除者以及存在远处转移者。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89例接受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食管空肠吻合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32例采用双倒刺线改良褥式内翻缝合关闭食管空肠吻合的共同开口(改良吻合组),57例采用传统Overlap吻合法(共同开口改用倒刺线关闭,传统吻合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切口长度、中转开腹情况、食管空肠吻合时间)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等吻合口并发症)。 结果: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性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正中切口长度、术后第1天进食比例以及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等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传统吻合组比较,改良吻合组食管空肠吻合时间[26(19~62)min比36(20~50)min, Z=-2.546, P=0.011]和术后住院时间[7(6~12)d比9(7~42)d, Z=-4.202, P<0.001]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肿瘤TNM分期为Ⅲ期和Siewert Ⅱ型及新辅助化疗等亚组分析中,两组的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改良吻合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传统吻合组,其中SiewertⅡ型患者改良吻合组的食管空肠吻合时间也少于传统吻合组[26(19~62)min比38(21~50)min, Z=-2.105, P=0.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全腹腔镜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采用双倒刺线改良褥式内翻缝合关闭食管空肠共同开口安全可行,且具有操作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缺血预处理通过下调MMPs表达减轻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六组:假手术组(CC组)、缺血再灌注组(CI组)、缺血预处理组(CIPC组)、糖尿病假手术组(DC组)、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DI组)、糖尿病缺血预处理组(DIPC组)。高脂高糖饮食复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2 h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预处理组于缺血前30 min,反复三次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操作后,再行缺血再灌注处理。光镜下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 proteinase,MMP)-2、MMP-9表达水平。结果:与DC组相比,再灌注后DI组血清TNF-α、IL-6水平升高[(213.81±8.73)比(114.66±7.07),(175.25±7.72)比(89.77±6.42), t值分别为23.25、17.78, P值均<0.05],与CC组相比,再灌注后CI组血清TNF-α、IL-6水平升高[(153.59±6.68)比 (84.56±6.54);(158.64±6.18)比 (75.15±4.08), t值分别为19.54、29.83, P值均<0.05 ]。与DC组相比,再灌注后DI组心肌MMP-2、MMP-9表达升高[(1.50±0.07)比(0.28±0.05);(1.85±0.14)比(0.33±0.08), t值分别为36.46、27.68, P值均<0.05],与CC组相比,再灌注后CI组心肌MMP-2、MMP-9表达升高[(1.44±0.08)比(0.14±0.05);(1.45±0.08)比(0.19±0.09), t值分别为37.52、24.94, P值均<0.05]。与DI组相比,再灌注后DIPC组血清TNF-α、IL-6水平降低[(140.14±7.24)比(213.81±8.73);(129.60±7.48)比(175.25±7.72), t值分别为17.19、6.81, P值均<0.05];与CI组相比,再灌注后CIPC组血清TNF-α、IL-6水平降低[(112.36±5.36)比(153.59±6.68);(92.64±6.58)比(158.64±6.18), t值分别为12.74、19.34,P值均<0.05]。与DI组相比,再灌注后DIPC组心肌MMP-2、MMP-9表达降低[(0.94±0.06)比(1.50±0.07);(0.97±0.08)比(1.85±0.14), t值分别为8.89、10.52,P值均<0.05],与CI组相比,再灌注后CIPC组心肌MMP-2、MMP-9表达降低[(1.06±0.08)比(1.44±0.08);(0.99±0.08)比(1.45±0.08), t值分别为16.07、14.44, P值均<0.05]。与非糖尿病组大鼠相比,糖尿病组大鼠在基础水平的TNF-α、IL-6、MMP-2和MMP-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缺血预处理减轻正常大鼠和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抑制MMPs表达及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在剖宫产手术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全沉浸式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在剖宫产手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1年9月2日至17日,选取南方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3名本科生(6名临床医学六年制专业六年级学生、5名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三年级学生、2名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六年级学生)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4名低年资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下文统一简称为学员)。采用VR软件对学员进行剖宫产手术教学,并采用其内置评分系统评估学员完成剖宫产手术操作考核成绩和完成时间;采用问卷调查学员对教学的满意度。采用 t检验比较手术考核成绩、手术完成时间及教学前后对自身能力评价的差异。 结果:教学前后学员完成剖宫产手术操作考核成绩分别为(52.94±19.06)分和(85.47±3.39)分,手术完成时间分别为(21.66±8.85)分钟和(12.37±1.58)分钟,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7名学员中,16名学员认为全沉浸式VR技术有利于掌握外科手术技能要点、增强临床自信,希望将全沉浸式VR技术纳入技能常规教学中。 结论:全沉浸式VR技术用于剖宫产手术教学,有助于提高学员对剖宫产手术流程的掌握、缩短操作时间,并得到了学员的普遍认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病灶清除引流术与切开病灶清除引流术治疗腰大肌脓肿的临床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单侧双通道内镜(UBE)下病灶清除引流术与切开病灶清除引流术治疗腰大肌脓肿的临床疗效,总结手术操作经验,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收治的16例腰大肌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选择,将患者分为UBE辅助下病灶清除引流术组(A组)和切开病灶清除引流术组(B组),每组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感染控制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评价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16例腰大肌脓肿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按计划完成随访。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均小于B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术后ESR及CRP减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组术后3 d腰痛VAS评分和术后1个月ODI指数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他时间点随访腰痛VAS评分和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无复发病例。 结论:腰大肌脓肿不是开放性手术的绝对适应证,相对于切开腰大肌脓肿清除引流手术,UBE下腰大肌脓肿清除引流术可以达到相同的临床效果,并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