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胫骨截骨近端开槽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矫正胫骨骨纤维结构不良所致畸形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胫骨截骨近端开槽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矫正儿童及青少年胫骨骨纤维结构不良(osteofibrous dysplasia,OFD)所致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胫骨截骨近端开槽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矫正胫骨骨纤维结构不良畸形患儿的病历资料,随访3年以上且资料齐全的患儿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10.1±2.5)岁(范围7.1~12.6岁)。均为单侧,左侧8例、右侧7例。比较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改变,包括病变范围(病灶纵向长度/胫骨长度)、胫骨冠状位及矢状位力线、双下肢不等长。结果:15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4±1.3)年(范围3.0~6.6岁)。术前均存在明显胫骨前弓畸形及跛行,其中7例有疲劳性疼痛、3例存在病理性骨折。术后疼痛症状消失,跛行改善9例、消失6例。15例患儿胫骨截骨或骨折端的骨愈合时间为(3.9±0.7)个月(范围3~5个月)。术前病变范围为0.41±0.17,术后即刻为0.38±0.17,末次随访时为0.30±0.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01, P=0.904)。术前胫骨前弓角为28.30°±6.62°(范围20°~45°),术后即刻为4.73°±1.53°,末次随访时为6.87°±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9.739, P<0.001)。术前胫骨在冠状面无明显成角畸形,胫骨近端内侧角及胫骨远端外侧角分别为87.50°±1.46°和88.30°±1.62°,术后即刻分别为88.40°±1.46°和88.70°±1.45°,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8.00°±1.39°和89.10°±1.5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1.741, P=0.188; F=1.016, P=0.371)。术前双下肢不等长为(0.60±0.98) cm,末次随访时为(0.18±0.93)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96, P=0.761)。术后未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对胫骨骨纤维结构不良导致的胫骨畸形不行病灶刮除,仅行楔形截骨矫形恢复下肢力线,截骨近端开槽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且不损伤青少年儿童的胫骨近、远端骺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下头半棘肌平面的解剖学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超声下观察头半棘肌平面(SCP)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有效实施超声引导下SCP阻滞提供参考。方法:健康成年志愿者30名(60侧)项区SCP的6个区域进行超声检查,重点检查与描述头半棘肌(SCA)、SCA深面间隙及间隙内结构的解剖学特点。结果:(1)项区寰椎后弓处横切超声图像显示SCA肌腹被一斜行筋膜分隔为内侧头和外侧头;在SCA-头下斜肌(OCI)间隙内可见第3枕神经(TON)和枕大神经(GON)被一筋膜分隔,二者之间常有枕静脉属支穿行,TON与GON间距为(12.9±0.6) mm。(2)项区枢椎椎弓板处横切超声图像显示SCA肌腹短轴与SCA-OCI间隙内结构特点同结果(1),TON与GON间距为(12.1±0.5) mm。(3)项区枢椎棘突旁纵切超声图像显示一附着于枢椎棘突末端的致密筋膜插入SCA肌腹内,将其分隔为上腹和下腹。(4)颞骨乳突下方颈 2,3小关节处纵切超声图像显示SCA深面OCI-颈 2,3小关节间隙内TON与GON之间未见明显分隔筋膜,两者间距为(8.0±0.5) mm。(5)项区颈4椎弓板处横切超声图像显示SCA-颈半棘肌间隙内可见颈深动、静脉穿行,未见颈4神经后支显示,SCA肌腹短轴特点同结果(1)。(6)项区颈5椎弓板处横切超声图像特点同结果(5),未见颈5神经后支显示。 结论:超声下SCP内富含分隔筋膜,SCA深面间隙内常有血管穿行,其解剖结构复杂且存在个体差异,掌握其超声解剖学特点有助于安全、有效地实施超声引导SCP阻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颧弓韧带的解剖和测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解剖了解颧弓韧带的形态结构及位置数据。方法: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杭州医学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医生团队在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部解剖教研室解剖20例中国人半面冷冻新鲜标本,逐层解剖显露颧弓韧带,观察相邻组织结构及层次关系,测量不同层次及起点的尺寸及拉力参数。参考13篇颧弓韧带相关论文,结合解剖数据,得出颧弓韧带的认知及描述。结果:颧弓韧带在颧弓区域皮肤和皮下组织间呈均匀致密垂直于皮肤分布的纤维组织结构,横径2.0~2.5 cm,外侧缘距离耳屏3.5 cm;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SMAS)深层分为大小两束,分别距离耳屏4.0、6.5 cm;在颧弓前端下缘骨膜表面可见大束韧带起始部,纵轴平行于颧弓,位于颧大肌起点外侧,拉力最大可达28 N;在颧大肌起点内侧可见小束韧带起始部,纵轴平行于颧骨下缘,大小束之间有细小散在的韧带。结论:颧弓韧带包含大小两束,分别起自颧弓和颧骨下缘,具有特定的解剖规律,不同层次的结构表现和位置参数对临床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距下关节稳定术应用于平足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扁平足是一种与足内侧纵弓塌陷、足跟外翻和前足外展有关的畸形。其病因及治疗方案受多种因素影响,早期治疗可给予保守治疗,当保守治疗达到一定时间,未能改善症状时,则需采取手术治疗。其中应用Hyprocure的距下关节稳定术是一种新兴的微创手术方式,在矫正畸形方面效果显著,由于Hyprocure的形态设计与跗骨窦部位较为适配,能使距下关节进行正常的三维活动,而不过度纠正或限制足部运动,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具有切口小、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较少的特点,可部分取代跟骨截骨术。本文将回顾近年文献,对距下关节稳定术的优点及传统手术相比的局限性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人获得性扁平足及其相关损伤的影像诊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成人获得性扁平足畸形(AAFD)是骨骼肌肉成熟后出现的一种以前足外展、后足外翻及足内侧纵弓塌陷甚至消失为特征的疾病,部分患者会出现足踝功能障碍,从而引起关节错位和足部软组织损伤,主要病因是胫骨后肌腱功能不全。足负重X线摄影是诊断AAFD的金标准,MRI可用于评估AAFD合并的软组织损伤。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对扁平足进行诊断和评估,可检测导致扁平足的病因以及扁平足相关的并发症,并对扁平足进行分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本文主要描述了与AAFD相关的病因、影像学评估、疾病分期和治疗,旨在提高放射科医师和骨科医师对AAFD影像评估方法的认识和正确运用,更好地为AAFD患者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创腰椎前路腹膜外入路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解剖学和临床研究,探讨微创腰椎前路腹膜外入路的理想显露方法。方法:尸体解剖:成人防腐尸体标本21具,行左侧腹直肌旁纵切口掀开三层腹肌,观察腹膜外间隙和腹膜特点,经腹膜外入路显露L 2~S 1节段椎间盘,观察大血管与椎间盘的位置关系。影像学测量:收集100例成人腹部CT扫描,在L 2~S 1节段的腹前壁测量腹膜外脂肪与腹直肌外缘和腹壁中线的距离。收集150例成人腰椎MR检查,在L 2~S 1节段测量大血管与椎间盘前中线的距离。临床应用:采用微创前路腹膜外入路行腰椎融合术56例,男25例,女31例;年龄29~71岁,平均46.3岁。L 2~L 4采用左侧腹直肌旁斜切口,L 4~S 1行正中偏左横切口,长约8 cm,腹膜外入路充分显露椎间盘,切除椎间盘减压后行椎体间融合术,评估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 结果:尸体解剖:L 2~L 4节段在弓状线近侧,腹直肌后鞘与腹膜粘连,分离时易破裂,自腹直肌鞘外缘向外腹膜逐渐变厚并出现腹膜外脂肪。L 4~S 1可经弓状线远侧显露,腹直肌后侧即为腹膜外脂肪,L 4,5需切开弓状线在外侧腹壁延展部,腰大肌内侧有多支髂腰静脉。L 5S 1在血管分叉远侧的右髂总动脉和左髂总静脉之间显露,骶正中血管细小或缺如,交感神经丛偏左侧。影像学测量:腹膜外脂肪在L 2,3、L 3,4、L 4,5节段分别距腹直肌外缘(36.2±9.9)mm、(35.2±11.6)mm、(27.6±11.2)mm,在L 5S 1节段覆盖腹直肌后侧达中线。腹主动脉左缘在L 2,3、L 3,4、L 4,5节段分别距中线(14.9±5.1)mm、(13.9±4.6)mm、(19.7±5.9)mm;下腔静脉在L 2,3、L 3,4节段位于中线右侧,在L 4~5节段跨过中线(4.6±8.7)mm;在L 5S 1节段右髂总动脉和左侧髂总静脉内缘分别距中线(14.6±6.8)mm、(17.6±5.3)mm。临床应用:56例均采用微创前路腹膜外入路顺利充分显露,手术时间70~12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15~70 ml,平均30 ml;1例L 4,5牵拉髂血管时髂腰静脉撕裂,双极电凝止血,均未发生神经或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微创腰椎前路腹膜外入路创伤小、显露充分,具有较好的可行性,L 2~4可采用仰卧位左侧腹直肌旁斜切口,L 4~S 1可采用法式体位正中偏左横切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组织移植结合Ilizarov骨牵张技术重建下肢骨与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组织移植结合Ilizarov骨牵张技术重建下肢解剖结构、恢复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0月-2019年4月,应用组织移植结合Ilizarov骨牵张技术重建患肢解剖结构及功能治疗51例,其中胫骨近端缺损17例、胫骨远端缺损27例、跟骨部分缺损4例、前足跖骨缺损3例。手术分期进行,一期组织瓣移植覆盖创面,切取游离股前外侧皮瓣33例、腹股沟皮瓣8例、股前内侧皮瓣5例、胸脐皮瓣3例、背阔肌皮瓣2例,切取面积3.5 cm×15.0 cm~8.0 cm×25.0 cm;二期安装Ilizarov环形架或自行设计的牵张器,采用Ilizarov环形架44例、自行设计牵张器7例。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例股前外侧皮瓣部分坏死,3例皮瓣术后感染,其余47例皮瓣全部成活。36例胫骨采用骨搬运方法修复骨缺损,8例采用骨搬运与肢体延长结合恢复长度,4例跟骨采用横行或纵向牵张恢复跟骨外形,3例前足跖骨缺损采用纵向或横行牵张恢复足弓。随访9个月~2年,无骨髓炎复发,骨搬运对合端及延长区均获骨性愈合。按Paley骨性评分标准评定,结果优良率为98.0%,按生活质量评价表SF-36评分平均88.9分,按美国踝关节外科协会(AOFAS)评分平均79.5分。结论:组织移植结合Ilizarov技术可重建下肢骨与软组织缺损,最大程度恢复患肢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pert综合征双胞胎姐妹手部畸形矫正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 双胞胎,女,7岁。患儿于2015年7月来院时1岁5个月(图1,2),手术分四期进行,治疗结束时间为2020年7月。临床表现:出生后被发现面容特殊,前额明显突起,双手足均呈并指(趾)畸形。尖颅,眼裂増宽,前额宽大突出,鼻梁低,双手第1、2指软组织并连,虎口窄小,第2~4指并为一体、短小、指甲融合,第4、5指软组织并连,双足第1~5趾并连,跖趾关节活动可,并指(趾)呈对称性。腭弓高拱,软腭隐裂。双手X线片示:双手第2~5指发育两节,中节发育短小,第3、4指中节骨性融合(图3,4)。诊断:Apert综合征(Ⅱ型)。治疗:一期行虎口开大重建和环小指并指分离,于虎口处做"Z"字皮瓣,虎口加深至掌指关节处,加宽至90°,缺皮区于上臂内侧取全厚皮片植皮,环小指背侧做以掌骨背动脉为蒂的五边形皮瓣,沿五边形皮瓣某一远端顶点设计"Z"形切口,并指掌侧也设计为"Z"形,并与背侧切口互为相反,于掌侧基底边平行于正常指(趾)蹼水平,到达掌侧掌指关节中点连线。分离指体部时注意保护指蹼间的血管神经穿支,避免损伤指伸肌腱与腱帽结构,将五边形皮瓣向前推进形成指蹼,无张力下和掌侧皮肤缝合后形成新的指蹼,两指侧面"Z"字皮瓣交错缝合(图5,6);二期将示中指分离,方法同环小指(图7,8);三期中环指末节骨性行纵行劈开,中环指近节以一枚克氏针固定,末节指端纵行穿入一枚克氏针,向上90°翻转,连接支架,1周后每天横向牵伸1 mm,牵伸半个月达到正常指体宽度后,停止牵伸1周(图9~13);四期行中环指并指分离术,方法同示中指,拇指桡侧切开,暴露近节指骨,于近节指骨倾斜的关节面下做截骨,向上撑顶,关节面与末节关节面平行,中间指骨缺损区域,用中环指分指时牵伸多余出的骨质进行植骨填充,克氏针固定,矫正偏斜畸形(图14~20)。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6周后去除克氏针行康复功能锻炼。随访时间为术后12个月,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估为优 [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胫骨后肌腱解剖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胫骨后肌腱(posterior tibial tendon,PTT)是下肢的稳定装置,对维持足弓和踝关节内后方的动态稳定起重要作用,其收缩可完成足内翻和跖屈[1].PTT收缩时,控制中足的跗骨,使前、中、后足相协调,前足内收,抬高内侧纵弓,保护弹簧韧带,并支持后足内翻,协助维持内侧纵弓[2,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外伤致足弓部分破坏残疾等级重新评定1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辛某,女,40岁.2022年5月17日因车祸致伤双足部,感伤处疼痛不适,不能活动,入院行"右距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A鉴定机构按"双足足弓结构部分破坏"评定为九级残疾,被告以鉴定机构未遵从《法医临床影像学检验实施规范》关于足弓破坏的认定原则为由申请重新鉴定.审判庭委托:根据《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对辛某行残疾等级评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