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合人体成分指标在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中构建评估胰岛素抵抗的新模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本研究联合人体成分测量结果和常规生化指标在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中构建评估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的新模型。方法:共纳入677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人体成分测量结果,利用 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 结果:构建了由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 VF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尿酸5项指标组成的IR预测模型。新的预测模型公式为: y=-17.765+1.389×ln VFA+1.045×ln尿酸+0.91×ln ALT+2.167×ln FPG+0.805×ln TG,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为0.82,最佳切点值为1.67,灵敏度为0.80,特异度为0.71。三酰甘油葡萄糖(triglyceride glucose, TyG)指数、脂肪蓄积指数(lipid accumulation product, LAP)以及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TG/HDL-C ratio, THR)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0.75、0.70,灵敏度分别为0.66、0.84、0.71,特异度分别为0.71、0.59、0.60,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81、30.31、1.14。 结论:利用TG、FPG、VFA、ALT和尿酸5项指标构建的新模型预测价值较高,可作为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评估IR的新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息血管硬度分析技术评价重度中心性肥胖儿童内脏脂肪分布与颈动脉弹性功能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全息血管硬度分析(R-VQS)技术评价重度中心性肥胖儿童颈动脉弹性功能,分析其内脏脂肪分布与颈动脉弹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7~14岁重度中心性肥胖儿童70例,另选取55例体质指数正常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测量心外膜脂肪厚度(EFT)、腹部内脏脂肪厚度(VFT)、腹部皮下脂肪厚度(SFT)、腹膜前最大脂肪厚度(PFTmax)、肝前皮下脂肪厚度(SFTmin)、肾周脂肪厚度(PRFT),采用全息血管内-中膜厚度测量(RIMT)和R-VQS技术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弹性指标血管收缩期管径(Diam)、管径变化值(Dist)、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和硬度指数(HC)。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性,并分析肥胖儿童各部位脂肪厚度与颈动脉弹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肥胖组颈动脉IMT、Diam、PWV、HC及EFT、VFT、SFT、PFTmax、SFTmin、PRFT升高,颈动脉Dist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肥胖组PFTmax、VFT、EFT、PRFT与颈动脉IMT、PWV、HC均呈正相关(与IMT: r=0.334、0.425、0.415、0.370, P<0.05;与PWV: r=0.853、0.744、0.590、0.358, P<0.05;与HC: r=0.822、0.691、0.526、0.320, P<0.05),SFT、SFTmin与颈动脉IMT、PWV、HC均无明显相关性( P>0.05)。内脏脂肪厚度与颈动脉弹性参数的相关性程度为PFTmax>VFT>EFT>PRFT,但EFT和PRFT与颈动脉弹性参数的相关性较弱( r<0.7)。 结论:R-VQS技术可以较敏感地反映重度中心性肥胖儿童颈动脉弹性功能,可作为早期评估肥胖儿童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肥胖儿童的内脏脂肪厚度PFTmax、VFT、EFT、PRFT与颈动脉弹性变化呈正相关,其中PFTmax与颈动脉弹性参数相关性最好,对于肥胖儿童的治疗随访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内脏脂肪等级相关指标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内脏脂肪等级的相关指标。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3—9月在黑龙江省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医院职工(包括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共617例的各项实验室指标以及体成分分析各项指标,按照2∶1的比例将样本分为训练集(411例)和测试集(206例),模型共纳入预测变量110个,使用训练集数据进行随机森林模型构建,测试集数据进行模型验证,选择最优节点数和决策树数目,对构建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价,同时选取重要性在前10位的相对重要因子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按内脏脂肪等级,对617名研究对象再次进行分组:内脏脂肪等级正常组和内脏脂肪等级偏高组,进一步分析前10位相对重要因子在组间的差异。结果:随机森林模型的最优节点数为39、决策树数目为300。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为83.3%、精确率为73.9%、灵敏度为89.4%、特异度为78.7%,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81(95% CI:0.832~0.931)。模型中前10位相对重要因子依次为:体重指数、性别、年龄、尿酸、红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C肽、癌胚抗原、糖化血红蛋白、谷氨酰转肽酶。内脏脂肪等级偏高组的体重指数、年龄、尿酸、红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C肽、癌胚抗原、糖化血红蛋白、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高于内脏脂肪等级正常组(均 P<0.05);内脏脂肪等级偏高的发生率男性大于女性( P<0.05)。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内脏脂肪等级的随机森林预测模型表现良好,内脏脂肪与机体肝功能、胰岛功能、免疫功能的改变均有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体外开窗技术修复多次腔内治疗失败的白塞综合征合并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 男性,45岁,主因“白塞综合征合并假性动脉瘤2年余,腹痛、发现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复发1个月余”于2024年1月5日于我院免疫内科就诊。2年前,患者因右侧颈动脉假性动脉瘤于外院行右侧颈动脉瘤栓塞+支架植入术,当地医院考虑为白塞综合征。1年半前,因腹主动脉分叉上方假性动脉瘤于外院行一体式覆膜支架植入,术后口服醋酸泼尼松(45 mg/d)+环磷酰胺(具体剂量不详),后醋酸泼尼松剂量减至5 mg/d,但患者未规律用药,期间多次自行停用糖皮质激素,术后1年再次出现支架近端近肾处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于外院第二次行腹主动脉裸支架植入+瘤腔内弹簧栓栓塞术,同时加用口服醋酸泼尼松(35 mg/d)。1个月前患者自觉腹部隐痛,进行性加重。外院CT检查结果提示腹主动脉支架近端假性动脉瘤直径较前明显增大,复查红细胞沉降率6 mm/1 h,超敏C反应蛋白25.80 mg/L。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免疫内科,根据患者反复口腔溃疡且多次发作假性动脉瘤,确诊为白塞综合征合并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考虑白塞综合征控制不佳,建议糖皮质激素加至60 mg/d,同时口服环磷酰胺50 mg/d,即刻皮下注射阿达木单抗40 mg一次。因考虑假性动脉瘤较大,破裂风险较高,遂药物治疗2周后,于1月20日转至我科继续治疗。患者既往反复口腔溃疡伴发热5年余,高血压2年,1年前检查发现右侧腘动脉血栓,经药物治疗好转。体检:体温36.5 ℃,心率84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2/91 mmHg(1 mmHg=0.133 kPa)。剑突下可触及最大径约10 cm搏动性包块,伴轻压痛。术前CT血管造影可见双侧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瘤体最大径为10.8 cm,肾下已无锚定区。前次植入的金属裸支架完全覆盖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及双侧肾动脉。内脏区分支血管及双侧髂内动脉通畅(图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年体检人群定量CT所测体脂肪分布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成年体检人群定量CT(QCT)所测体脂肪分布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1—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学科行胸部CT联合QCT检查的所有符合纳排标准的3 205例成年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资料,采用QCT测量其皮下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面积、腹部总脂肪面积、肝脏脂肪含量、腹型肥胖及脂肪肝检出率。根据体重指数18.5~<24.0 kg/m 2、24.0~<28.0 kg/m 2和≥28.0 kg/m 2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1 343例)、超重组(1 427例)和肥胖组(435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χ2检验比较3组QCT所测指标差异,采用Pearson及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QCT所测指标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QCT对肥胖及脂肪肝的诊断效果。 结果:肥胖组皮下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面积、腹部总脂肪面积、肝脏脂肪含量、腹型肥胖及脂肪肝检出率均显著高于超重组和正常组[男性,(147.60±46.44)比(104.33±27.68)、(73.46±22.65)cm 2,(297.46±54.70)比(229.40±53.12)、(159.57±49.68)cm 2,(445.06±70.24)比(333.73±62.91)、(233.02±61.87)cm 2,11.30%(7.90%,15.55%)比8.75%(6.50%,11.70%)、6.60%(4.80%,8.70%),100.0%比96.0%、64.0%,92.9%比86.7%、73.3%;女性,(213.96±48.61)比(155.85±35.31)、(107.24±31.01)cm 2,(185.41±43.88)比(142.48±41.75)、(96.56±36.50)cm 2,(399.37±68.07)比(298.33±56.86)、(203.80±57.53)cm 2,9.80%(6.90%,13.30%)%比7.30%(5.05%,9.80%)、5.40%(3.50%,7.20%),96.4%比74.8%、28.9%,87.3%比75.6%、56.5%],且均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男性, r/ rs=0.709、0.738、0.831、0.402、0.464、0.225;女性, r/ rs=0.798、0.695、0.841、0.416、0.605、0.276)(均 P<0.001)。男性体检者基于QCT诊断所得肥胖检出率显著高于体重指数诊断所得(86.9%比16.6%),脂肪肝检出率显著高于超声诊断所得(83.6%比57.1%)(均 P<0.001);女性体检者基于QCT诊断所得肥胖检出率显著高于体重指数诊断所得(49.3%比8.9%),脂肪肝检出率显著高于超声诊断所得(65.2%比27.6%)(均 P<0.001)。ROC曲线显示,男性体检者以内脏脂肪面积142 cm 2为诊断肥胖的截点值时,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00%、15.8%;以肝脏脂肪含量5.0%为诊断脂肪肝的截点值时,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8.9%、25.1%;女性体检者以内脏脂肪面积115 cm 2为诊断肥胖的截点值时,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6.4%、55.3%,以肝脏脂肪含量5.0%为诊断脂肪肝的截点值时,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7%、43.2%。 结论:成年体检人群QCT所测腹部脂肪及肝脏脂肪等指标均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QCT诊断肥胖及脂肪肝的效果优于体重指数及超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摩腹力学刺激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神经系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摩腹力学刺激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的干预治疗作用,探讨摩腹力学刺激改善IBS-D的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新生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摩腹组,每组20只。模型组和摩腹组均采用新生期母子分离方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摩腹组大鼠建模后给予摩腹力学刺激干预,每天干预1次,连续14 d;模型组大鼠建模后每天被仰卧束缚于实验台上5 min,不予摩腹力学刺激干预,连续14 d;空白组大鼠不造模,不予任何干预。通过测定玻璃小球排出时间和大鼠腹部抬起容量阈值分别评估大鼠的肠动力和内脏敏感性,同时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结肠胶质细胞的超显微结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血浆中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摩腹力学刺激能明显延长玻璃小球排出时间[(2.5±0.2) min比(1.6±0.2) min, P<0.05];升高大鼠腹部抬起容量阈值[(0.5±0.1) ml比(0.4±0.1) ml, P<0.05];明显改善结肠组织病理状态;减少结肠组织中的肥大细胞数量[(2.64±0.22)个/视野比(5.61±0.12)个/视野, P<0.01];减少结肠胶质细胞中的线粒体数目和升高异染色质密度;还能减少促炎症因子IL-6[(189.4±4.7) pg/ml比(224.8±8.6) pg/ml]和IL-1β[(178.4±7.1) pg/ml比(191.4±8.4) pg/ml]的分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摩腹力学刺激能提高IBS-D大鼠的内脏敏感性,调节肠胶质细胞和肥大细胞,并减少促炎症因子的分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肠-脑轴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肥胖患者膳食干预前后的眼表菌群特征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肥胖患者膳食干预前后的眼表菌群组成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11月1日至2021年5月1日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与代谢病肥胖管理中心的35例肥胖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1 600~1 800 kcal低热量膳食干预,观察肥胖患者膳食干预前后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体成分(体脂肪、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等级、身体总水分、骨骼肌)变化,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肥胖患者干预前后眼表菌群特征。结果:与干预前相比,肥胖患者4周后体重、BMI、体脂肪、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等级、身体总水分显著降低( P<0.05),骨骼肌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眼表菌群α、β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机会致病菌假单胞菌属和痤疮丙酸杆菌属显著降低,粪杆菌属、毛螺菌科NK4A136组、Oscillospiraceae UCG 002和布劳特氏菌属等产短链脂肪酸菌属显著升高( P<0.05)。功能预测分析表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的降解相关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等代谢通路显著富集。 结论:肥胖患者膳食干预后机会致病菌减少,产短链脂肪酸菌属升高,改变的眼表菌群可能与降解VOCs,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鼻窦一氧化氮检测对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患儿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鼻窦一氧化氮(nNO)检测对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CD)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纳入2018年3月至2022年9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科就诊的40例PCD患儿为PCD组,纳入75例症状与PCD相似[内脏异位、内脏反位、囊性纤维化(CF)、支气管扩张、慢性化脓性肺病、哮喘]的患儿为PCD症状相似组。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保健科或泌尿外科就诊的55例患儿为nNO正常对照组。对入组患儿进行nNO检测,总结性别、年龄及nNO数据等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 χ2检验,根据nNO数据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根据约登指数最大时确定nNO最佳诊断阈值。 结果:PCD组40例、PCD症状相似组75例(内脏异位或反位23例、CF 8例、慢性化脓性肺病或支气管扩张26例、哮喘18例)、nNO正常对照组55例,就诊年龄分别为9.7(6.7,13.4)、9.3(7.0,13.0)、9.9(7.3,13.0)岁。PCD组nNO水平均低于PCD症状相似组及nNO正常组[12(9,19)比182(121,222)、209(165,261)nl/min, U=143.00、2.00,均 P<0.001]。PCD症状相似组中内脏异位或反位、CF、慢性化脓性肺病或支气管扩张、哮喘的患儿nNO水平均高于PCD组[185(123,218)、97(52,132)、154(31,202)、266(202,414)比12(9,19)nl/min, U=1.00、9.00、133.00、0,均 P<0.001]。PCD组与非PCD患儿组(PCD症状相似组和nNO正常对照组)鉴别时的诊断阈值为84 nl/min,灵敏度为0.98,特异度为0.92,曲线下面积0.97(95% CI 0.95~1.00, P<0.001)。 结论:nNO检测能有效区分PCD患儿,并推荐84 nl/min作为PCD患儿的诊断阈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胃轻瘫是2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影响着数百万人。然而,由于其病理生理学涉及多种因素,导致治疗方案有限且制定困难。因此,在治疗前评估和了解这些疾病的病理生理学非常重要。本文就FD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除了FD常见的临床症状如胃容受性受损、胃排空延迟和内脏高敏感,最近有报道称FD症状中亦有十二指肠功能的一些损害,如轻度炎症和黏膜通透性增加。巨噬细胞在胃轻瘫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FD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学,讨论了治疗这2种疾病的常用方法和新兴方法的优缺点。同时对FD和胃轻瘫的治疗方案进行了综述,包括作者对每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的看法。本文对FD和胃轻瘫的可能的新疗法,尤其是与中医药相关的新疗法也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芳樟醇对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1通路的影响及其缓解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内脏高敏感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芳樟醇通过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1(TRPV1)通路对中枢及外周神经的影响,以及其缓解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高敏感的作用。方法:选择36只无特定病原体动物级雌性Sprague-Dawley(SD)新生幼鼠,其中30只用于行为学实验,6只用于电生理实验。行为学实验:将30只SD新生幼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结直肠内注射0.2 mL 0.9%氯化钠溶液),新生期结肠炎性刺激(NCI)组(结直肠内注射0.2 mL 0.5%的乙酸溶液),以及芳樟醇20、50、100 mg/kg组(NCI造模成功后,在5周龄时分别予以芳樟醇20、50、100 mg/kg灌胃);在6周龄时,通过结肠扩张试验评估各组大鼠的腹部撤回反射(AWR)评分和痛阈压力值(AWR评分为3分时的充气压力值);在行为学观察结束后1 h,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结直肠黏膜和脊髓中的TRPV1蛋白质表达水平。电生理实验:采用6~7周龄雌性SD大鼠制作离体脊髓横切片,每只大鼠随机选取5~8个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分别记录芳樟醇、河豚毒素和抗辣椒素对胶状质区神经元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的作用。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配对 t检验。 结果:NCI组大鼠在40 mmHg(1 mmHg=0.133 kPa)压力下的AWR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芳樟醇20 mg/kg组、芳樟醇50 mg/kg组、芳樟醇100 mg/kg组[(2.5±0.2)分比(1.0±0.3)、(1.5±0.3)、(1.5±0.2)、(1.5±0.2)分],在60 mmHg压力下的AWR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芳樟醇50 mg/kg组、芳樟醇100 mg/kg组[(3.8±0.2)分比(2.3±0.4)、(2.3±0.5)、(2.0±0.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39、2.45、3.16、3.16、3.31、2.88、5.97; P=0.001、0.034、0.010、0.010、0.008、0.028,<0.001)。NCI组大鼠的痛阈低于正常对照组、芳樟醇20 mg/kg组、芳樟醇50 mg/kg组、芳樟醇100 mg/kg组[(35.8±2.0) mmHg比(55.8±1.5)、(49.2±2.4)、(53.3±2.1)、(55.0±1.8)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91、-4.28、-6.01、-7.06, P<0.001、=0.002、<0.001、<0.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NCI组大鼠结直肠中的TRPV1蛋白质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芳樟醇20 mg/kg组、芳樟醇50 mg/kg组、芳樟醇100 mg/kg组(0.86±0.03比0.32±0.03、0.68±0.01、0.45±0.03、0.56±0.02),脊髓中的TRPV1蛋白质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芳樟醇20 mg/kg组、芳樟醇50 mg/kg组、芳樟醇100 mg/kg组(0.91±0.02比0.34±0.03、0.72±0.03、0.51±0.06、0.63±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2.44、5.14、9.68、7.69、19.14、5.13、6.72、5.60, P<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给予2 mmol/L芳樟醇灌注给药4 min时sEPSC的频率和外向电流与同一胶状质区神经元给予0.5 μmol/L河豚毒素和2 mmol/L芳樟醇联合灌注给药4 min时比较[ n=5,(23.84±4.81) Hz比(20.54±5.71) Hz、(7.60±0.35) pA比(7.62±0.75)p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给予2 mmol/L芳樟醇灌注给药4 min时sEPSC的频率高于同一胶状质区神经元给予10 μmol/L抗辣椒素和2 mmol/L芳樟醇联合灌注给药4 min时[ n=5,(20.17±2.55) Hz比(14.09±2.98) 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8、 P=0.021);外向电流比较[(7.42±0.78) pA比(7.03±1.32)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芳樟醇部分通过TRPV1通道缓解IBS内脏高敏感,这些效应可能与其引起胶状质区神经元细胞膜电位超极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