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市大气PM2.5中金属污染特征及慢性健康风险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了解南京市大气PM2.5及其中金属成分的污染特征,分析金属来源并开展健康风险评价,为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和做好人群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1年每月10-16日开展PM2.5采样,分别采用称重法和电感耦合离子质谱法测定PM2.5质量浓度及金属含量,利用富集因子法分析金属成分的污染来源,利用慢性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金属成分的呼吸暴露风险.结果 2021年南京市江北新区和江宁区两个监测点的PM2.5年均浓度中位数分别为39 μg/m3、36μg/m3,江北新区PM2.5年均浓度高于江宁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83,P=0.047),两个监测点不同季度的PM2.5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高浓度均在第一季度,最低浓度均在第三季度.两个监测点PM2.5中Cd、Se、Tl这3种金属成分的质量浓度均为江北新区高于江宁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监测点PM2.5中金属成分的富集因子值均超过10,提示污染主要来源于人为活动.两个监测点金属成分的非致癌风险值均小于1,可认为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的非致癌健康风险.江北新区As、Cd、Cr和江宁区As、Cr的终生超额致癌风险介于10-6~10-4的可接受风险水平之间,表明这些金属成分对人群具有潜在致癌风险.Cr的致癌风险最大,其次是As.结论 本次调查的两个监测点大气PM2.5中金属成分多源于人为污染,其非致癌风险较低,部分金属成分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清Klotho蛋白水平与老年衰弱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Klotho蛋白水平与老年人衰弱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选择苏州社区年度体检65岁及以上老年人150例,采用Fried表型进行衰弱评估,包括衰弱组50例(33.3%)、衰弱前期组47例(31.3%)、无衰弱组53例(35.3%)。收集老年人的一般情况及血检验结果,完成简易体能测量表(SPPB)、人体成分分析的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的Klotho蛋白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衰弱组Klotho蛋白水平低于无衰弱组( P=0.001),而衰弱组与衰弱前期组、衰弱前期组与无衰弱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Klotho蛋白水平按3个四分位数值(2.28、3.52、5.09 mg/L)分为4个四分位数区间Q 1、Q 2、Q 3、Q 4,衰弱在该四分位数区间的患病率分别为51.4%(19/37)、39.5%(15/38)、24.3%(9/37)、18.4%(7/38),随着Klotho蛋白水平的升高,衰弱患病率降低( χ2=11.204、 P=0.01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Klotho蛋白与衰弱呈负相关( r=-0.310、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OR=1.109、95% CI:1.011~1.217、 P=0.028)、肌少症( OR=6.511、95% CI:1.279~33.147、 P=0.024)是衰弱的危险因素,而步行锻炼( OR=0.104、95% CI:0.033~0.326、 P<0.001)、SPPB评分高( OR=0.780、95% CI:0.627~0.970、 P=0.026)、Klotho蛋白水平( OR=0.752、95% CI:0.581~0.974、 P=0.031)是衰弱的保护因素。 结论:血清Klotho蛋白水平可能对衰弱的评估有指导意义,血清Klotho蛋白水平与衰弱呈负相关,提示血清低水平Klotho蛋白老年人更易发生衰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蜱传脑炎患者脂质代谢分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蜱传脑炎患者的代谢情况,研究蜱传脑炎对脂质代谢的影响,并阐明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基于液相色谱-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联用技术对呼伦贝尔地区的50名蜱传脑炎患者及39名健康组样本进行脂质组学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分析。结果:在样本中共检测出465个质谱峰,鉴定出磷脂及甘油酯等代谢物。对显著变化( P<0.01,VIP>1,FC>2)的差异物进行鉴定,共筛选出26种差异代谢物,与机体的抗炎等代谢通路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等磷脂类整体趋于上调[log 2(Fold change)>0],甘油二酯、甘油三酯等甘油酯类呈现下降趋势[log 2(Fold change)<0]。且所得潜在标志物的AUC值为0.999,可用于疾病组与健康组的诊断。 结论:经病毒侵染后,人体内磷脂代谢及甘油酯代谢通路会发生一定变化,且所得差异代谢物可作为潜在标志物可用于蜱传脑炎疾病诊断,为疾病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实体瘤患儿治疗期间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实体瘤患儿治疗期间的营养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109例实体瘤患儿作为病例组,同期选取该院门诊进行营养咨询的109例健康儿童(与病例组年龄、性别构成比接近)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使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方法对两组进行人体成分测定,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营养指标的差异,分析实体瘤患儿治疗期间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根据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Z评分对营养状况进行分组,BMI Z评分<-1为营养不良,-1≤BMI Z评分≤2为营养正常。病例组中营养不良41例(37.6%),营养正常68例(62.4%)。病例组BMI、去脂体重质量指数和身体细胞质量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诊断时营养状况、感染、黏膜炎是实体瘤患儿治疗期间营养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 结论:实体瘤患儿治疗期间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人体成分测定能准确评估实体瘤患儿的营养状况。诊断时营养不良、治疗期间合并感染或黏膜炎是影响实体瘤患儿治疗期间营养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体检人群血尿酸水平与身体成分、运动素质及心肺功能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体检人群血尿酸水平与身体成分、运动素质及心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连续选取2023年6月1日至10月1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体检中心符合纳排标准的83例体检人群,按是否患有高尿酸血症(HUA)分为HUA组(53例)和非HUA组(30例)。使用人体成分测试仪获取体重指数、内脏脂肪面积等指标;使用握力、纵跳、背力、坐位体前屈等监测仪获取各项运动素质指标;最后进行台阶指数测试评估心肺功能水平。采用 t检验、 χ2检验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差异,分析体检人群血尿酸水平与身体成分、运动素质及心肺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HUA组骨骼肌含量、体脂肪含量、体重指数及内脏脂肪面积均显著高于非HUA组[(31.92±5.60)比(26.11±6.19)kg、(23.66±9.33)比(17.19±5.00)kg、(26.53±3.68)比(23.27±3.59)kg/m2、91.20(74.25,123.90)比68.25(56.25,90.48)cm 2],HUA组握力[右,32.70(25.25,40.30)比42.35(35.95,48.10)kg;左,30.30(24.10,36.48)比40.55(33.06,45.10)cm]、纵跳[24.20(20.60,32.23)比29.90(25.20,35.50)kg]、背拉力[65.60(51.75,78.00)比91.00(67.25,111.50)kg]及台阶指数[(51.00±9.07)比(59.03±12.23)]均显著低于非HUA组(均 P<0.05)。台阶指数与患HUA风险降低呈正相关( OR=0.875,95% CI:0.793~0.966)( P<0.05)。 结论:体检人群血尿酸水平与心肺功能存在相关性,心肺功能越好,患HUA风险越低;但与身体成分及运动素质的关系尚不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相位角与不良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相位角与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的223例MH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电阻抗人体成分分析测量相位角,将患者分为正常相位角组( n=129)和低相位角组( n=94)。比较两组MHD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感染、心脑血管疾病(CVD)和死亡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MHD患者的预后差异。 结果:低相位角组患者的体重指数、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均低于正常相位角组,糖尿病肾病患者比例高于正常相位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相位角组患者感染、CVD及死亡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相位角组,不良预后事件终点的生存时间均短于正常相位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HD患者低相位角较普遍。低相位角患者营养状况较差,感染、CVD及死亡发生率较高,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线粒体DNA拷贝数的增龄改变与人体内在能力和体成分的相关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外周血相对线粒体DNA拷贝数(mtDNAcn)与人体内在能力和体成分的相关性,探讨外周血mtDNAcn是否可作为评估老年人健康衰老的可靠生物标志物。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内分泌科的住院患者416例,提取受试者的外周血mtD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相对性mtDNAcn。内在能力评估包括5个方面,分别是:运动[摩尔斯跌倒评分(MFS)、生理衰弱表型(PFP)、肌少症问卷调查(SARC-CalF)、简易体能状况(SPPB)、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量表];活力[微量营养评估(MNA)、住院患者多维预后指数(MPI)量表];认知[简易智能评价(MMSE)量表];心理[抑郁评估(GDS)、焦虑自评(SAS)量表]、感觉功能[疾病累积评分-共病指数(CIRS-CI)量表];评估体成分使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受试者躯体各部位脂肪,包括躯干脂肪量、全身脂肪量、腹部脂肪量、臀部脂肪量,计算脂肪指数(FMI)和四肢骨骼肌量指数(ASMI)。结果: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校正性别、体质指数后的偏相关分析结果均显示,mtDNAcn和年龄呈负相关( r=-0.176、-0.144,均 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tDNAcn与4 m步速、SARC-CalF、MFS、MNA、MMSE、MPI及其子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简易智能状态问卷(SPMSQ)的评分有相关性( r=0.171、-0.207、-0.163、0.221、0.184、-0.210、0.241、-0.269,均 P<0.05),在校正年龄、性别和体质指数后,mtDNAcn与4 m步速、MFS、MNA、MPI、SPMSQ评分仍显著相关( r=0.170、-0.170、0.148、-0.242、-0.188,均 P<0.05)。此外,进一步分析mtDNAcn与体成分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tDNAcn与FMI、躯干脂肪量、全身脂肪量、腹部脂肪量、臀部脂肪量有相关性( r=0.168、0.143、0.175、0.116、0.199,均 P<0.05),校正年龄、性别的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tDNAcn与FMI、全身脂肪量、臀部脂肪量仍显著相关( r=0.126、0.131、0.127,均 P<0.05)。且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tDNAcn与年龄、步速、FMI、全身脂肪量、臀部脂肪量、MFS、PFP、MNA、MPI评分显著相关( β=-0.191、0.156、0.126、0.131、0.125、-0.119、-0.145、0.151、-0.171,均 P<0.05)。 结论:mtDNAcn与躯体功能、衰弱、营养、跌倒、认知及体成分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人体内在能力的运动及活力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GLIM营养不良诊断标准在老年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使用全球营养领导层倡议营养不良诊断标准(GLIM)分析老年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营养不良的患病率。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选取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60例以及同时期同年龄段社区非COPD老年人72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基础资料、人体测量指标、血液学指标及人体成分的差异,按照GLIM营养不良诊断标准步骤:第一步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第二步营养不良诊断,第三步重度营养不良诊断,调查营养不良及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结果:老年稳定期COPD组的总蛋白、白蛋白、肌酐、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老年COPD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患病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且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较高。结论:不同年龄层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具有较高的营养风险,营养不良患病年龄较非COPD患者有所提前,需要进行早期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一日门诊”的持续性管理模式对改善更年期综合征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通过构建基于更年期“一日门诊”的持续性管理模式,探讨其对改善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及情绪的可行性及初步成效。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中心开展临床干预研究。整合多学科资源构建基于“一日门诊”的持续性管理模式,包括线下更年期“一日门诊”健康教育、线上7周团体式“健康生活方式”持续性干预和线下半日焦点团体访谈。对参与基于“一日门诊”的持续性管理的78例女性患者,年龄为40~60岁,采用改良Kupperman量表和PANAS量表测量比较干预前后的更年期综合征程度及情绪体验水平,并对患者参加持续性管理前后的血脂和人体成分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采用配对 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显示,基于更年期“一日门诊”的持续性管理干预患者的Kupperman评分为(干预前14.65±8.51 vs干预后10.26±5.83),更年期综合征得到显著改善( t=-5.59, P<0.01);正性情绪评分(干预前28.53±5.85 vs干预后30.13±6.30)显著提高( t=2.59, P=0.012)和负性情绪评分[干预前20.5(10) vs干预后17.0(7)]显著下降( Z=-5.09, P<0.01)。同时,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降低[干预前(1.27±0.54)mmol/L vs干预后(1.09±0.38)mmol/L, t=-2.45, P<0.05];体重指数(干预前22.52±2.34 vs干预后22.06±2.22)、体脂百分比(干预前31.72±6.22 vs干预后30.91±6.52)和内脏脂肪面积(干预前83.96±30.26 vs干预后79.66±29.71)均得以改善( t=-3.58, t=-2.57, t=-2.59, P<0.05)。因此,基于更年期“一日门诊”的持续性管理可有效改善更年期综合征和不良情绪,降低患者血脂、改善人体成分,可能有助于预防远期慢性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实性肺结节低剂量CT影像组学图像质量控制的体模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影像组学在低剂量CT扫描条件下实性肺结节CT图像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CT750 HD CT分别在不同管电压及不同管电流下对胸部肺结节人体仿真模型进行扫描,记录不同扫描条件下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 vol),测量并计算图像中结节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分析辐射剂量、噪声与管电压管电流变化的规律,将所有扫描数据通过影像组学分析软件对实性结节的全部特征进行提取,使用R语言统计学软件对提取的特征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主成分中对图像质量贡献较大的特征进行分析。对确定的重要特征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揭示不同管电压下特征参数的差异,再进一步通过事后检验对不同管电压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找出组间差异。 结果:辐射剂量在研究的范围内随管电压、管电流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肺结节的SNR和CNR总体变化趋势虽然与管电压及管电流的变化呈线性关系,但在低剂量下没有明确的变化趋势阈值存在,无法准确评价低辐射下图像质量。影像组学提取的所有特征参数中均质性、体素值总和及Haralick相关性是3个主要成分,其方差累计的贡献率为89.2%,且特征值均>1。特征参数均质性曲线显示出其变化趋势与管电压及管电流变化成相关性,且稳定性和一致性较好。均质性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管电压140及120 kVp时,两组间的均质性值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17),而在其他管电压间均质性值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当管电压在100 kVp、管电流≥60 mA时或管电压在80 kVp、管电流≥90 mA时,均质性无明显变化,可以得到满意的图像质量。 结论:影像组学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定量化地评价和控制低辐射剂量下实性肺结节CT图像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