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拟现实训练联合芳香疗法对养老院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R)训练联合芳香疗法对养老院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养老院AD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VR训练同步芳香疗法,VR训练和芳香疗法均每周3次,每次45 min,连续干预6个月。于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干预后)评估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 MMSE和AD认知功能评估量表(ADAS-cog)]、精神行为症状[AD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运动功能[包括"起立-行走"记时测试(TUGT)、30 s坐椅站立试验(30sCST)、30 s手臂弯曲试验(30sACT)和坐椅前伸试验(CSRT)]和生活质量[老年性痴呆生活质量量表(QOL-AD)]评估。结果: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的MMSE、ADAS-cog和ADL评分与组内干预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MMSE、ADAS-cog、BEHAVE-AD和ADL评分与组内干预前比较,亦显著改善( P<0.05),且均优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TUGT、30sCST、30sACT和CSRT测试结果与组内干预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的上述指标亦优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对照组的QOL-AD评分为(26.28±3.27)分,与组内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QOL-AD评分为(29.47±4.16)分,与组内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VR训练联合芳香疗法可显著改善养老院AD患者的认知功能、精神行为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在养老机构的AD患者中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理暗示联合合理限食疗法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血脂代谢及心理弹性的干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心理暗示联合合理限食疗法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代谢及心理弹性的干预效果。方法:以2020年1至8月南昌市第三医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进行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暗示联合合理限食疗法进行干预,两组均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血糖、血脂代谢指标及心理弹性、生活质量。采用 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组间和组内的比较。 结果:完成3个月干预的对照组有100例患者,干预组有81例患者。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低于干预前,干预组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坚韧、自强、乐观、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干预前,干预组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心理暗示联合合理限食疗法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和血脂代谢,改善心理弹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及心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心外科收治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7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围术期行心外科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围术期实施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心理应激反应、心功能、应对方式、不良情绪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心理应激反应相关指标〔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血糖水平、皮质醇、肾上腺素〕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干预后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大于对照组;而左心室收缩末直径(LVID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小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回避、屈服评分低于对照组;而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及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可促使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及心理应激反应,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不良心脏事件,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局部溶栓治疗急性颅内动脉闭塞的疗效及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局部溶栓治疗急性颅内动脉闭塞的疗效及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于丽水市人民医院接受局部溶栓治疗的88例急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入院时、溶栓14 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入院时、溶栓14 d后的认知功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并观察患者溶栓治疗后的血管再通情况。随访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预后情况,依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 n=58)和预后不良组( n=30),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究影响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果:与入院时比较,溶栓14 d后,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下降,MMSE评分明显升高( P<0.05);溶栓治疗1个月后,患者AD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 P<0.05);局部溶栓治疗时间窗<3 h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明显优于治疗时间窗为3~6 h患者( 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的糖尿病比例、高尿酸血症比例、溶栓前NIHSS评分、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溶栓前NIHSS评分、血管再通mTICI分级是影响急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均 P<0.05)。 结论:局部溶栓治疗能改善急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发病后越早进行局部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越高。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溶栓前NIHSS评分、血管再通mTICI分级是颅内动脉闭塞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临床应加强此类因素筛查,积极采取防治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PD-1相关性胃肠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相关性胃肠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疾病的认知,避免误诊、漏诊。方法:收集2020—2021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抗PD-1相关性胃肠炎3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特征,电话随访患者。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3、39和73岁,此前均因恶性肿瘤免疫治疗而出现胃肠道症状。内镜检查2例表现为全结肠炎,1例表现为胃窦巨大溃疡并累及幽门管。显微镜下观察3例均主要表现为上皮明显萎缩、变薄,黏膜固有层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隐窝/腺腔内微脓肿形成,腺体减少及结构改变(分支、扭曲),部分腺体可有明显扩张。此外,2例局部区域还可见慢性炎症特征(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多)。3例行巨细胞病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均为阴性。结合病史及形态学,3例均诊断为抗PD-1相关性胃肠炎。针对上述诊断,对3例患者的治疗方案均为停止抗PD-1治疗和使用皮质类固醇,并进行了临床随访。3例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均明显改善,腹泻症状得到了缓解。结论:抗PD-1相关性胃肠炎临床上并不罕见,然而,病理医师对它缺乏足够关注及认识,结合临床病史及病理形态学特征,应当想到该疾病,避免误诊、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20国际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管理指南与日本脓毒症诊疗指南之异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21年,美国危重病医学会及欧洲危重病协会联合发布了《拯救脓毒症运动:2020国际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管理指南》,提出93条推荐意见。同年,日本集中治疗医学会及日本急救医学会也联合发表了《日本脓毒症诊疗指南2020》,涵盖22个领域的118个临床问题。本文将两个指南的内容按照国际指南的顺序,从筛查、初始复苏、平均动脉压、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感染诊断、抗菌药物给药时机、启动抗菌治疗的生物标志物、抗菌药物的选择、抗真菌治疗、抗病毒治疗、抗菌药物的输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感染源控制、抗菌药物降级策略、抗菌药物使用疗程、停用抗菌药物的生物标志物、液体管理、血管活性药物、正性肌力药、监测和静脉通路、液体平衡、氧合目标、经鼻高流量氧疗、无创通气、保护性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应用、非ARDS呼吸衰竭患者的小潮气量、肺复张、俯卧位通气、肌松剂、体外膜肺氧合(ECMO)、糖皮质激素、血液净化、红细胞(RBC)输注、免疫球蛋白、应激性溃疡的预防、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预防、肾脏替代治疗、血糖管理、维生素C、碳酸氢钠治疗、营养、治疗目标、姑息治疗、同伴支持团体、治疗的交接、寻求经济或社会支持、脓毒症患者以及家属的脓毒症知识教育、共同决策、出院计划、认知疗法、出院后随访等50个条款进行比较,便于大家了解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领域一些观点的碰撞,加深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远隔缺血预适应疗法对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预适应疗法对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例纳入的脑白质疏松患者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每组12例。在常规血管危险控制基础上,治疗组应用远隔缺血预适应方法,每周5次,每次15~20 min,共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治疗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数字广度测试(DST)及复杂词语和简单词语的词语流畅性测试(VFT)评分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注意力和工作记忆能力以及言语能力进行神经心理学评定;采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技术行磁共振灌注成像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脑室旁白质、皮质下白质及全脑平均脑血流量(CBF)的变化。结果:经远隔缺血预适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MoCA、DST评分以及复杂词语和简单词语的VFT评分分别为(22.75±3.88)、(14.14±2.34)、(8.43±0.97)和(12.29±2.36)分,均较组内治疗前[(17.88±4.61)、(11.14±2.41)、(7.14±0.89)和(9.14±1.77)分]有明显提高( P<0.05),且明显高于观察组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脑室旁CBF、皮质下CBF和全脑CBF[(15.85±3.23)、(14.57±3.95)和(53.57±3.59)ml/(min·100 g)]较组内治疗前[(11.71±1.97)、(10.43±1.90)和(47.71±2.14)ml/(min·100 g)]有明显提高( P<0.05),而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 P>0.05)。 结论:远隔缺血预适应改善脑白质疏松患者的认知损害,有可能与改善脑血流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肠道菌群理论探讨温针灸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以肠道菌群理论为基础,观察温针灸对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及神经内科60例PSC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在认知康复训练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温针灸,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智力水平;计算粪便样本中双歧杆菌、乳酸菌数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γ-氨基丁酸(GABA)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研究过程中,2组各脱落1例,最终各有29例患者进入疗效统计。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9.3%(23/29)、对照组为65.5%(19/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39, P<0.05)。治疗后,治疗组MoCA评分[(24.23±1.36)分比(21.26±1.30)分, t=3.12]、MMSE评分[(25.35±1.24)分比(21.52±1.22)分, t=3.25]高于对照组( P<0.05);双歧杆菌[(9.20±1.25)LgCFU/g比(7.23±1.21)LgCFU/g, t=2.98]、乳酸菌[(8.24±1.12)LgCFU/g比(6.25±1.22)LgCFU/g, t=2.92]数量及GABA[(283.80±83.54)mmol/L比(264.76±61.38)mmol/L, t=10.54]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或 P<0.01)。 结论:温针灸可有效调节PSCI患者的肠道有益菌数量,升高GABA水平,促进脑组织修复,提高认知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预防自杀的认知行为治疗对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预防自杀的认知行为治疗对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的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112例,采取随机数字表区组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12次预防自杀的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给予相同时间和频次的支持性心理治疗,分别在基线和治疗4周后、治疗结束和随访时(第4、8、12周末),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Depression Scale,PHQ-9)和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Chinese Version,BSI-CV)评估患者抑郁症状、自杀意念和自杀倾向的变化。2组间一般资料及量表评分比较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秩和检验、χ 2检验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各结局指标的组间和时间效应进行分析。 结果:2组PHQ-9评分各时点变化均为下降趋势,且组别和时间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 F=2.75, P=0.047)。自第8周起干预组PHQ-9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5, P<0.05)。2组间BSI-CV最近1周自杀意念总分时间效应和组别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 F=96.78、6.35,均 P<0.05),但组别和时间交互作用不显著;干预组评分在第8周和第12周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11、-3.30,均 P<0.01)。2组间BSI-CV最近1周自杀倾向总分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 F=11.83, P<0.05),组别和时间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 F=2.56, P=0.059),组别效应无统计学意义( F=0.001, P=0.975);随时间变化2组第4、8、12周时BSI-CV最近1周自杀倾向总分均低于基线,组内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预防自杀的认知行为治疗对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的干预效果均优于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疗,而对自杀倾向干预效果不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低频交变电磁疗法结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低频交变电磁疗法结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低频电磁组、计算机辅助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低频电磁组加用低频交变电磁疗法治疗,计算机辅助组加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联合治疗组在常规基础上采用低频交变电磁疗法和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MoCA、F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MoCA、FMA、MBI评分均有所改善( P<0.05),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MoCA[(18.29±3.14)分]、FMA[(60.49±4.05)分]、MBI[(67.45±10.27)分]评分显著优于低频电磁组和计算机辅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低频交变电磁疗法结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促进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