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是一种罕见的损伤,目前对于此类病例报道较少,在临床上很容易被误诊为简单的脚踝扭伤.如果患者存在特定的损伤机制,应进行CT扫描以明确诊断.目前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的治疗尚无标准化共识,传统的开放手术包括踝关节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及后内侧入路手术.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深入人心,关节镜技术、数字化技术辅助经皮治疗、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治疗等技术被应用于临床.该文就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诊治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激光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激光球囊消融是一种针对心房颤动(房颤)的新型消融技术。本文报道1例经激光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病例,手术过程中运用激光作为消融能量,在可视化内镜下明确球囊贴靠及消融部位,通过自动消融模式完成所有肺静脉隔离。望该病例对激光球囊治疗房颤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肾衰竭幼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增强对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幼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水平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4周龄Sprague-Dawley(SD)幼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CRF组(腺嘌呤150 mg·kg -1·d -1灌胃),连续灌胃6周后处死幼鼠,X线测量胫骨长度,组织学切片测量比较胫骨生长板宽度,应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生长板软骨细胞凋亡率;体外培养正常对照组和CRF组幼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至第3代,应用TUNEL技术检测软骨细胞凋亡率,应用荧光双染技术观测软骨细胞线粒体与自噬溶酶体共定位情况,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线粒体标志蛋白线粒体外膜转位酶(translocase of the outer mitochondrial membrane-20,Tom-20)和自噬标志轻链蛋白-3(light chain-3,LC-3)表达情况,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情况。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RF组幼鼠胫骨长度较短[(27.32±5.81)mm比(35.43±3.61)mm, t=5.226, P<0.001],生长板相对宽度较窄(0.56±0.19比1.00±0.21, t=6.744, P<0.001),软骨细胞凋亡率较高(17.2%±4.8%比5.1%±3.4%, t=6.505, P<0.001)。CRF组体外培养生长板软骨细胞凋亡率高于正常对照组(11.8%±6.2%比3.1%±1.2%, t=4.357, P<0.001),荧光双染技术结果显示CRF组软骨细胞线粒体与自噬溶酶体出现明显的共定位现象,CRF组软骨细胞LC-3蛋白( t=8.944, P<0.001)及Tom-20蛋白( t=6.708, P<0.001)表达均少于正常对照组,电镜结果显示CRF组软骨细胞内出现较多的自噬囊泡吞噬线粒体并降解的现象。 结论:CRF幼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水平出现增高现象,导致线粒体减少,引起软骨细胞凋亡、数量减少,最终导致胫骨发育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插管技术在预防牙列缺损患者牙齿损伤方面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牙齿损伤是全身麻醉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患者术前存在牙列缺损,在全身麻醉气道管理过程中牙齿损伤风险较高。选择合适的插管技术并进行规范的临床操作对减少术中牙齿损伤尤为关键。近年来,可视化技术和新型插管技术均可应用于牙列缺损的患者。文章简述不同种类的可视喉镜、喉罩、纤维支气管镜、光棒等辅助插管设备的特点,以及在牙列缺损患者中应用上述辅助插管技术和复合插管技术进行气管插管的优缺点。结合近年国内外文献,综述不同插管技术在牙列缺损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型插管技术用于临床,以期降低围手术期患者牙齿损伤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种简易牵引装置在结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临床应用(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评估在结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金属夹联合丝线和橡皮圈作为简易内牵引装置的临床应用价值。以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间,在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进行ESD治疗的56例早期结肠癌和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软件随机分配,分为常规ESD治疗的对照组( n=28)和金属夹联合丝线及橡皮圈牵引的牵引组( n=28)。对两组患者的ESD手术总时间、黏膜剥离时间、黏膜下注射次数、完整切除病灶率、手术并发症等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结果牵引组手术总时间较对照组短[(74.64±33.25)min比(117.18±35.75)min, t=4.61, P<0.001];牵引组黏膜剥离时间较对照组短[(51.61±24.87)min比(99.11±32.73)min, t=6.11, P<0.001];牵引组黏膜下注射次数较对照组少[(1.68±1.16)次比(4.96±1.41)次, t=9.57, P<0.001];两组患者在手术面积和完整切除率及手术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可见,金属夹联合丝线及橡皮圈的作为牵引辅助装置,可以降低结肠ESD的技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以及胫骨前肌形态结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MVF)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并采用超声影像观察MVF干预前、后其患侧胫骨前肌(TA)形态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镜像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镜像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MVF训练,而对照组则进行假MVF训练。2组患者均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MA量表的下肢部分(FMA-LE)和Berg平衡量表(BBS)分别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进行评估,并采用超声技术获取2组患者胫骨前肌(TA)静息和最大等长收缩(MVC)时羽状角(PA)、肌肉厚度(MT)和肌纤维长度(FL)。结果:治疗后,2组患侧TA静息和MVC时的PA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增加,且镜像组治疗后患侧TA静息和MVC时的P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镜像组患侧TA静息和MVC时的MT较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LE和BB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提高,且镜像组的FMA-LE和BBS评分分别为(24.39±6.99)分和(38.67±9.80)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镜像疗法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超声影像可量化评估脑卒中患者TA形态结构的变化,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重症医学科发展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重症医学科的发展现状,以促进内蒙古自治区重症医学规范化、同质化发展,也为学科建设和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电话数据核实的方式,对内蒙古自治区三级、二级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调查性研究。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09年下发的《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及学科发展趋势制作调查问卷,包括医院基本信息、ICU基本信息、人员配置、医疗质量管理、技术技能、设备配置等6个方面的内容。问卷发放时间为2022年9月。由各医院学科带头人或科主任填写问卷。结果:截至2022年10月24日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问卷85份,问卷回收率为84.16%,其中有效问卷71份,共计71个综合ICU。①内蒙古自治区综合ICU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呈东西部相对较弱,整体分布不均的特点,其重症医学科的发展仍有所欠缺。②医院基本信息:人口和经济制约ICU的发展进程,西部地区综合ICU床位均数仅为中部地区半数(张:39.0比86.0),东部地区居中(平均83.6张),数量相对不均。③ ICU基本信息:调查71个综合ICU中,三级医院44个,二级医院27个。三级医院ICU床位数占总床位数比明显低于二级医院〔(1.59±0.81)%比(2.11±1.07)%, P<0.05〕,明显低于《指南》要求的2%~8%;三级、二级医院ICU床位使用率〔(63.63±22.40)%、(44.65±20.66)%, P<0.01〕均低于《指南》要求(应以75%为宜)。④ ICU人员配置:三级医院医生共376人,护士共1 117人;二级医院医生共122人,护士共331人。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医生职称、医生学历和护理人员职称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三级医院医生以中级职称为主(主治医师占41.49%),二级医院医生以初级职称为主(住院医师占43.44%);三级医院医生学历普遍高于二级医院(博士:2.13%比0,硕士:37.24%比8.20%);三级医院仅护士人员比例低于二级医院(17.01%比24.47%)。三级、二级医院ICU医生/ICU床位比〔(0.64±0.27)%、(0.59±0.34)%〕、ICU护士/ICU床位比〔(1.76±0.56)%、(1.51±0.48)%〕均达未到《指南》0.8 : 1和3 : 1以上的要求。⑤ ICU医疗质量管理:与二级医院相比,三级医院实施一对一耐药菌护理的比例(65.91%比40.74%)、实施多模态镇痛镇静的比例(90.91%比66.67%)、个人数字助理(PDA)条码扫描使用比例(43.18%比14.81%)均明显升高(均 P<0.05)。⑥ ICU技术技能:在各项技术技能中,三级医院支气管镜检查、血液净化治疗、空肠营养管放置和床旁超声项目开展比例均高于二级医院(84.09%比48.15%,88.64%比48.15%,61.36%比55.56%,88.64%比70.37%,均 P<0.05)。其中,空肠营养管放置、床旁超声和体外膜肺氧合的开展情况,三级医院以独立完成为主,二级医院则倾向于合作完成。⑦ ICU设备配置:基本仪器设备中,三级、二级医院呼吸机总数/ICU床位比〔0.77%(0.53%,1.07%)、0.88%(0.63%,1.38%)〕、输液泵/ICU床位比〔1.70%(1.00%,2.56%)、1.25%(0.75%,1.88%)〕均未达到《指南》要求,设备配比不足,尚未满足发展基本需要。 结论:内蒙古自治区综合ICU发展已趋向成熟,但在发展规模、人员配比和仪器设备较《指南》仍有一定差距,并且综合ICU呈现出东西部相对较弱,整体分布不均的特点,还需要加大力度投入到重症医学科的建设中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腔镜手术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新辅助治疗后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腔镜手术数量逐年提升,其手术径路、淋巴结清扫、消化道重建等技术要点也日趋成熟,而伴随着新辅助治疗循证医学证据的出现,进展期AEG采用新辅助化疗或新辅助放化疗的治疗方案也逐步为大多数外科和肿瘤科医师所接受。欧洲国家的学者较早地开展了针对食管癌和AEG在新辅助治疗后腔镜手术的探索和尝试,国内学者也通过胃肠外科和胸外科医师的合作,对新辅助治疗在AEG中的应用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体现了规范化、标准化、个体化的趋势。但在完成新辅助治疗后,是否还能选择腔镜手术以及新辅助治疗后患者的腔镜手术技术操作要点、消化重建模式、近期和远期安全性等问题,尚无统一的标准,相关问题更是成为近年来争议的热点和探讨的方向。本文从目前AEG新辅助治疗的进展,以及欧美和东亚地区包括我国,在新辅助治疗后实施腔镜手术的现状、相关研究和未来前景进行阐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用于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初步评估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用于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操作性能、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平行对照、非劣效研究,选取10头健康巴拿猪作为研究对象,1名内镜医师使用日本Olympus内镜系统(型号GIF-Q260),另一名内镜医师使用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对10头健康巴拿猪按照先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后Olympus内镜系统的顺序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采用量化评分指标,对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进行器械质量评价、图像质量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结果: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单人操作时,展开和收纳用时分别为(110.24±8.93)s和(91.33±11.59)s,戴内镜一次性保护套用时(233.48±17.06)s。器械质量评价方面,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的水气吸引性能不如Olympus内镜系统,吸引400 mL生理盐水所需时间为(56.44±5.18)s,用时多于Olympus内镜系统(型号GIF-Q260)的(33.71±3.56)s,但本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吸引仍符合医疗器械技术要求(吸引量>400 mL/min);其他性能(包括整机密封性、活检通道、镜身坚柔、旋钮操作、镜身弯曲度、视野范围)与Olympus内镜系统相当。图像质量评价方面,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的性能(包括图像清晰度、图像变形及失真、图像颜色分辨率、图像照度、图像质量综合评价)与Olympus内镜系统相近。安全性评价方面,仅使用Olympus内镜系统操作时有1头猪出现恶心症状,使用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操作时的10头猪未发生呕吐、咽喉部出血、心脏骤停等不良事件。结论: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展收方便,操作安全性好,内镜操作性能和有效性与临床常用内镜系统相当,不足之处在于水气吸引性能略差于临床常用内镜系统,但仍符合医疗器械技术要求,可以满足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十字韧带全内重建技术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运动性损伤,可导致膝关节功能受损,继发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随着国内全民体育活动参与度的提高,ACL损伤逐渐呈现高发病率、低龄化及高治疗费用的趋势。ACL重建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和运动功能,是目前首选的ACL损伤治疗方式。其中,ACL全内重建技术更符合现代ACL损伤治疗的个体化、微创化和精细化原则,已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但关于ACL全内重建的手术指征、技术要点、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适用性和康复方案等临床问题,目前尚无相关共识。为普及和规范ACL全内重建技术,由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下肢运动创伤学组、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和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发起,汇总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我国ACL损伤诊治的特点和临床经验,基于改良Delphi法组织国内运动医学和骨科领域专家制订了《前十字韧带全内重建技术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共识针对ACL全内重建技术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15条建议,旨在为ACL全内重建技术的规范化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