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术前血清hsTnI、Hcy及BNP检测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预后中的预测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分析术前血清高敏肌钙蛋白I(hs-TnI)、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脑钠肽(BNP)检测在心脏瓣膜置换术(CVR)患者术后预后中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间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行CVR术患者132例.术后行1年随访,分析随访情况并分组;比较无不良事件组、不良事件组血清hsTnI、Hcy及BNP水平;为识别影响CVR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首先筛选NYHA分级、LVEF、hsTnI、Hcy和BNP等潜在因素,并进行单因素分析.随后,采用逐步前进法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深入探讨这些因素对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结果 132例接受CVR术治疗的患者在随访终止时,101例患者未发生不良事件(即无不良事件组),31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即不良事件组).不良事件组中,人工瓣膜功能衰退2例、瓣周漏1例、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1例、再次更换瓣膜1例、出血6例、血栓栓塞3例、恶性心律失常15例、出现死亡2例,共计发生率为23.48%(31/132).不良事件组血清hsTnI、Hcy及BNP水平均显著高于无不良事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YHA分级、LVEF、hsTnI、Hcy、BNP是影响CVR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YHA分级为Ⅲ~Ⅳ级、LVEF<45%、术前血清hsTnI、Hcy及BNP水平升高是影响CVR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血清hsTnI、Hcy及BNP检测在CVR术患者术后预后中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术前上述生物标志物水平升高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较高的不良事件风险.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术前血清hsTnI、Hcy及BNP的监测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因素,从而提高CVR术后患者的预后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人暴发性心肌炎体外生命支持治疗9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使用体外机械生命支持治疗成人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多脏器功能损害(MODS)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连续收治的9例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转归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共纳入9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调节基础上,给予体外膜肺氧合(ECMO)和/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治疗。其中,6例患者给予IABP+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支持,1例患者IABP治疗。使用ECMO的6例患者,使用后第5天血氧饱和度[(100.0±0)%]、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78.7±3.9)%]、超敏肌钙蛋白I[10.0(2.2,31.8)mg/ml]、氧合指数[437.0(326.5,450.8)]、乳酸[(1.5±0.5)mmol/L]、碱剩余(-1.1±1.9)、左心室射血分数[(53.5±12.6)%]较使用前[(98.0±1.4)%、(61.9±4.3)%、27.1(16.6,50.0)mg/ml、159.7(70.3,190.9)、(6.4±3.4)mmol/L、(-10.3±4.6)、(29.0±11.1)%]明显好转( t=-3.46、-9.74, Z=-1.99、-4.89, t=3.63、-5.84、-3.33;均 P<0.05)。8例患者治愈出院,1例死亡。 结论:暴发性心肌炎发病迅速,在ICU中以体外机械生命支持治疗为依托、免疫调节治疗为核心的综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el Nido心脏停搏液对成人心脏大血管手术中长时间主动脉阻断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del Nido心脏停搏液对成人心脏大血管手术中长时间主动脉阻断患者的安全性和心肌保护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23年3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体外循环下成人心脏大血管手术且主动脉阻断时间>90 min的患者,根据术中使用停搏液种类分为两组,del Nido心脏停搏液组(DC组)和冷含血心脏停搏液组(BC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校正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症、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术前基线资料。对两组患者术中转流时间、阻断时间、停搏液总量、灌注次数、术后30 d死亡率、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左心室射血分数、肌钙蛋白等资料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最终共纳入306例患者,男223例,女83例,年龄(52.0±12.3)岁;DC组153例,BC组153例。与DC组相比,BC组的主动脉阻断时间[ M( Q1, Q3)]更长[109(100,150)min比102(91,133)min, P<0.001],自动复跳率更低[51.6%(79/153)比86.9%(133/153), P<0.001],且BC组术中血糖峰值更高[12.6(6.5,15.9)mmol/L比10.1(8.5,12.4)mmol/L, P=0.005]。DC和BC组围手术期死亡率[4.6%(7/153)比3.3%(5/153), P=0.132]、脑卒中[3.9%(6/153)比3.3%(5/153), P=0.759]、肾功能不全[3.3%(5/153)比6.5%(10/153), P=0.186]、心房颤动[4.6%(7/153)比2.6%(4/153), P=0.652]和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9%(6/153)比4.6%(7/153), P=0.716]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C组患者术后24 h高敏肌钙蛋白[1.2(0.8,1.8)μg/L比1.3(0.9,2.3)μg/L, P=0.030]及肌酸激酶同工酶[31.0(20.0,48.9)μg/L比37.0(24.0,58.9)μg/L, P=0.011]水平较BC组更低,住ICU时间[35.6(19.8,60.5)h比42.6(21.9,83.6)h, P=0.015]和机械通气时间[20.5(15.5,41.0)比31.5(17.1,56.0), P=0.012]均较BC组患者更短。亚组分析显示,在120~180 min亚组中,DC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更短[132(124,135)min比136(124,138)min, P<0.001],而术后24 h高敏肌钙蛋白[1.6(1.1,2.0)μg/L比1.4(1.0,2.6)μg/L, P=0.030]及肌酸激酶同工酶[38.8(23.5,55.5)μg/L比37.0(24.5,62.3)μg/L, P=0.011]水平较BC组患者更高。 结论:在主动脉阻断时间>90 min的成人心脏大血管手术中,使用DC安全有效,可提供与BC相似的心肌保护效果,且在血糖控制、自动复跳等方面表现出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一般情况:患者女性,年龄87岁,身高157 cm,体质量50 kg。因"左髋部疼痛、活动受限6 h"入院。患者6 h前在家中上卫生间时不慎跌倒,致左髋部疼痛、活动受限,无意识丧失,就诊于我院急诊。行X线检查后诊断为左股骨颈骨折,转入骨科拟行手术治疗。完善术前检查,心肌酶:hsTnI 305.2 pg/ml,BNP 454 pg/ml;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4次/min,ST-T改变;心脏超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功能(收缩及舒张)减低,EF 46%、FS 23%、SV 45 ml。请心内科会诊,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患者家属沟通病情后,转入CCU进一步诊治,患肢暂行骨牵引保守治疗。转入CCU后,由于患者患肢疼痛明显,未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稳斑、改善微循环等治疗。15 d后患者再次出现病情反复,hsTnI 9 908.2 pg/ml、BNP 951 pg/ml、D-二聚体1 024 ng/ml,决定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行手术治疗。术前停用硫酸氯吡格雷1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桥接治疗,手术当日停用低分子肝素。患者于住院25 d时拟在全麻联合髂筋膜阻滞下行左侧股骨头置换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脐动脉血缺血修饰白蛋白联合血气分析对新生儿轻度窒息后心脏损害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讨脐动脉血气分析联合脐动脉血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modified albumin,IMA)水平检测对新生儿轻度窒息后心脏损害的预测价值.方法 以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于江苏省阜宁县人民医院分娩的68例轻度窒息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符合方案者65例,根据是否发生心脏损害,分为非心脏损害组(39例)及心脏损害组(26例).全部研究对象均在分娩现场进行脐动脉血气分析,同时留取脐动脉血,测定IMA、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及高敏肌钙蛋白 I(high-sensitivity troponin I,hsTnI)水平.应用 SPSS 25.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 心脏损害组脐动脉血气分析指标[酸碱度(pondus hydrogenii,pH)、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O2)、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2)、剩余碱(base excess,BE)、乳酸]及生物标记物(IMA、CK-MB、hsTnI)均显著高于非心脏损害组(P<0.05).以心脏损害(否=0,是=1)为因变量,上述指标等为协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pH值、PO2及I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A与pH值呈中度负相关,与PO2呈弱负相关.用于预测新生儿轻度窒息后心脏损害的脐动脉血气pH值、脐动脉血IMA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cut-off值、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 0.840、7.14、96.20%、64.10%,0.893、79.65、73.10%、89.70%.脐动脉血气 pH 值及脐动脉血 IMA 二者联合预测新生儿轻度窒息后心脏损害时,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27、76.90%、92.30%,优于单一指标.结论 脐动脉血气pH值联合脐动脉血IMA对新生儿轻度窒息后的心脏损害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且方便、快捷,可考虑作为新生儿轻度窒息后心脏损害的临床早期诊断依据,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甲型流感相关心肌炎患儿左室功能评估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评估甲型流感相关心肌炎患儿左室功能和室壁运动障碍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30例甲流相关心肌炎患儿作为病例组,门诊正常体检患儿33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其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并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心功能及左室整体纵向应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0例心肌炎患儿年龄、体表面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CK-MB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心率、血hsTnI指标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的比值(E/E')以及左室整体收缩期应变峰值(GLP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PS与LVEF呈显著的正相关,与IVSd呈显著的负相关,但与LVIDd、E/A、E/E'以及血hsTnI、CK-MB及心电指标相关性不明显.GLPS诊断小儿甲流相关心肌炎的最佳阈值为-19.9%.结论 2 D-STE的左室长轴应变可较准确反映甲流病毒感染所致的心肌炎患儿的左室功能变化,可作为甲流相关心肌炎的早期诊断、随访及预后评估的一种简便安全、可靠的实用新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H-FABP、hsTnI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高敏肌钙蛋白(hsTnI)表达水平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收治的220例因急性胸痛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98例确诊AMI患者纳入AMI组,122例非AMI患者纳入非AMI组,选取本院同期1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体检组,比较三组受检者的血清H-FABP、hsTnI水平.收集AMI组和非AMI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得到曲线下面积(AUC),评估H-FABP、hsTnI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 AMI组患者的血清H-FABP、hsTnI水平分别为(38.77±8.09)ng/mL、(250.74±40.86)ng/mL,明显高于非AMI组的(30.98±5.78)ng/mL、(208.04±31.01)ng/mL及体检组的(2.13±0.35)ng/mL、(4.26±1.36)ng/mL,且非AMI组明显高于体检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和非AMI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MI组患者的高血压发生率为69.39%,明显高于非AMI组的5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FABP、hsTnI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对早期AMI诊断的AUC分别为0.798、0.808、0.882,诊断敏感度分别为80.30%、75.40%、85.80%,特异性分别为73.50%、78.60%、84.20%,提示H-FABP、hsTnI对早期AMI有诊断价值,且H-FABP、hsTnI联合检测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性.结论 H-FABP和hsTnI联合检测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高,可提高就诊时AMI诊断准确度,有助于更早确诊和排除心肌梗死,可作为新的临床诊断手段应用于AMI的检查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左主干冠状动脉瘤继发血栓栓塞猝死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案例资料1.1 简要案情及病历摘要张某,男,22岁.2016年6月29日,张某驾驶摩托车与另一辆摩托车迎面相撞受伤1天入院,入院情况:活动受限,咯血,并有呼吸困难及恶心呕吐,查体:体温:36.5℃,脉搏:115次/分,呼吸:35次/分,血压:85/56mmHg,急性病容,平车推入,强迫坐位,右眉弓、左下肢多处挫伤,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心率:115次/分.6月30日检验报告:LDH 1467U/L(参考范围120~250),CK 4060U/L (参考范围50~310),CK-MB 719U/L(参考范围0~25),hsTnI >5000pg/mL(参考范围0~26.2),查心电图示急性下壁、侧壁、广泛前壁心肌梗塞.于2016年7月5日12时30分经抢救无效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H-FABP在APE患者危险分级及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在急性肺栓塞(APE)患者危险分级及预后预测中,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水平变化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诊的A PE患者84例,根据2014年ESC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分为低危组34例,中危组29例,高危组21例.取入组患者空腹静脉血,经离心处理取血浆,检测血浆H-FABP、BNP、hsTnI水平.观测各组水平变化及行相关性分析、ROC曲线行H-FABP、BNP、hsTnI计算.结果 高危组血浆H-FABP、BNP以及hsTnI水平明显高于中危组、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血浆H-FABP、BNP以及hsTnI明显高于低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浆H-FABP、BNP以及hsTnI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FABP与BNP呈正相关性(r=0.692);血浆H-FABP与hsTnI呈正相关性(r=0.587);根据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浆H-FABP、BNP、hsTnI的曲线下面积(AUC)均趋近于0.85;最佳工作点(OOP)值分析,血浆H-FABP>8.64μg/L,BNP>104.57 pg/mL、hsTnI>0.06 ng/mL时,在APE诊断预后中精确率更高.结论 在APE病情危险分级及预后预测中,血浆H-FABP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便于A PE临床针对性治疗,可为控制死亡率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性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介入封堵后残余分流致急性左心衰竭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临床资料患者,女,64岁,因“胸闷、胸痛10d,加重伴乏力、气促4d.”于2019年4月24日入我院.根据病史,患者4月10日突发心前区疼痛,外院诊断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4月20日外院超声提示室间隔穿孔.入院查体:体温36.6℃,心率107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身高157 cm,体重68 kg,双肺底闻及湿性啰音,心前区闻及4/6全收缩期喷射样杂音,向胸骨右缘传导.辅助检查:心肌梗死三项:超敏肌钙蛋白(hsTnI):2.134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8.2ng/mL;肌红蛋白(MOY):188.8 ng/mL;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25 951.4 pg/mL;生化提示肝酶及胆红素偏高;急诊心电图(ECG)示:窦性心律,V2 ~ V4 ST段抬高0.1 ~ 0.3 mV,Ⅱ~Ⅲ aVF导联可见病理性Q波,部分导联T波异常.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提示: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41 mm,射血分数55%,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前间隔及左室前壁室壁变薄,三层结构消失,运动幅度减低;室间隔穿孔,后室间隔近心尖部探及回声中断约18 mm(图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