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能量密度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低能量密度和高能量密度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9年1至3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烧伤中心烧伤与皮肤外科门诊收治45例增生性瘢痕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龄1~4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能量密度组和高能量密度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压力治疗和药物治疗,低能量密度组给予4.0~6.5 J/cm 2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高能量密度组给予6.6~9.0 J/cm 2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对照组不给予激光治疗。间隔3~4周治疗1次,直至瘢痕形成6个月时结束治疗。治疗前和瘢痕形成6个月时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分量表(VSS)行瘢痕评估,并记录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根据数据性质,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t检验和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和高能量密度组VSS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低能量密度组较治疗前降低( P值均<0.05),3组瘢痕V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和高能量密度组瘢痕色泽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低能量密度组较治疗前降低( P<0.05),3组瘢痕色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治疗后患者满意率对照组为6.67%(1/15),高能量密度组为13.33%(2/15),低能量密度组为66.67%(10/15),低能量密度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高能量密度组( P<0.05)。(4)治疗后低能量密度组红斑或紫癜持续时间比高能量密度组明显缩短( P<0.05);治疗后低能量密度组未见水泡,高能量密度组出现水泡者10例,高能量密度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低能量密度组。 结论:低能量密度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优于高能量密度脉冲染料激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4.0~6.5 J/cm 2是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推荐能量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长脉宽1064 nm Nd∶YAG激光重塑兔耳软骨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长脉宽1064 nm Nd∶YAG激光照射兔耳软骨后,导致兔耳软骨重塑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将33只兔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6组,分别用于以下实验:筛选激光能量(6只),观察激光照射术后即刻(6只)、1周(6只)、3周(6只)、6周(6只)兔耳软骨组织的变化,以及转录组测序和样本验证(3只)。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左耳为不做处理,为正常对照侧;右耳进行激光照射(照射侧)。(1)激光能量筛选:使用长脉宽1064 nm Nd∶YAG激光以不同能量密度(50、60、70、80、90、100 J/cm 2)照射6只兔耳右侧软骨后,取双侧厚度一致、相同规格、去除皮肤及软骨膜的软骨,进行组织学切片HE染色,观察软骨细胞的变化,确定最适宜塑形的激光能量密度(简称最适能量密度)。(2)兔耳软骨组织学观察:采用最适能量密度的激光照射24只兔右耳,分别于术后即刻及1、3、6周取材双侧软骨进行组织学观察(HE、Masson和天狼星红染色)。(3)转录组测序和样本验证:采用最适能量密度的激光照射3只兔右耳,照射后6 h内取下兔耳右侧软骨组织进行混合,设为激光照射组;取左耳相同部位、等体积的软骨组织,设为空白对照组,进行转录组RNA测序,并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1)经50~100 J/cm 2不同能量密度的激光照射后,HE染色显示,激光能量密度为80 J/cm 2时能使软骨细胞有改变但未发生空泡变形及凝固性坏死,损伤程度适宜。(2)80 J/cm 2的激光照射后,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即刻出现激光辐射带,辐射带上软骨细胞整体形态拉长,呈梭形细胞样改变,基质染色深,折光明显,Ⅱ型胶原相对增多,1周时辐射带变浅,细胞大小较前恢复;3周到6周时辐射带周围基质染色又逐渐加深,整体形态又拉长。(3)转录组RNA测序发现:激光照射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198个差异表达基因(70个基因上调、128个基因下调)。通过进一步筛选和研究,激光照射组中CREB3L2基因表达上调。qPCR结果显示,激光照射组中CREB3L2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显示,CREB3L2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空白对照组,且具有时间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长脉宽1064 nm Nd∶YAG激光照射兔耳软骨后,上调了CREB3L2基因的表达,引起软骨细胞重排及增殖,导致耳软骨形态和生物力学发生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体外冲击波对兔膝骨关节炎软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白介素1β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对兔膝骨关节炎(OA)模型软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影响,并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兔膝OA的机制。方法:选取雌性新西兰兔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冲击波A组[能量密度流(EFD)为0.05(mJ/mm 2)]、冲击波B组(EFD为0.11 mJ/mm 2)、冲击波C组(EFD为0.22 mJ/mm 2),每组10只新西兰兔。模型组和冲击波A、B、C组均采用Hulth′s法建立膝OA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冲击波A、B和C组分别给予对应能量密度流的体外冲击波治疗,均每7 d治疗1次,每次冲击2000下,连续治疗4周。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均不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于冲击波A、B、C组体外冲击波治疗4周后,处死5组新西兰兔,取兔右侧膝关节软骨组织,肉眼观察关节软骨,HE染色后采用改良Mankin′s评分评估软骨组织退变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蛋白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分别测定兔软骨中TGF-β1和IL-1β的阳性细胞数、TGF-β1和IL-1β的蛋白量以及TGF-β1和IL-1β的mRNA表达量。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肉眼可见关节软骨退变。模型组改良的Mankin′s评分为(7.30±0.45)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34±0.06)分,且模型组TGF-β1和IL-1β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亦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冲击波A、B、C组软骨组织的改良Mankin′s评分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冲击波C组软骨组织中的TGF-β1和IL-1β的蛋白和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体外冲击波可降低兔膝OA软骨中TGF-β1和IL-1β的表达,且治疗效果与体外冲击波的能量密度流呈正相关,提示冲击波可能通过调节TGF-β1的表达来减少炎性因子IL-1β的表达,从而达到对OA的防治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点与多点扫描模式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比较单点与多点扫描模式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对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的疗效及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被确诊为重度NPDR后行PRP治疗且随访6个月以上的患者57例(93眼)。其中27例(46眼)行单点扫描模式激光治疗,分3~4次完成PRP,作为对照组;30例(47眼)行532 nm多点扫描模式激光治疗,分2次完成PRP,作为观察组。根据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计算治疗有效率。激光治疗后当天根据数字分级法进行疼痛评分。比较2组患者激光能量、光斑数量、能量密度,并测量2组治疗前1 d和治疗后1、3、6个月的30°~60°环形范围内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MS)、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ERG)a、b波振幅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比较2组术前1 d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无灌注区面积及术后6个月新生血管以及无灌注区情况。数据分析采用 χ2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和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和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6, P=0.5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t=6.84, P<0.001)。2组激光能量和能量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24, P=0.02; t=12.84, P<0.001),光斑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3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30°~60°环形范围内MS、F-ERG a波振幅及CMT与治疗前1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2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F-ERG b波振幅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均 P<0.001)。术前1 d 2组患者FFA无灌注区面积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FFA示2组均未出现新生血管及明显无灌注区病例。 结论::532 nm激光单点与多点扫描模式治疗重度NPDR患者术后6个月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变化无差异,但多点扫描模式治疗耗时更短,疼痛感更轻,可提高患者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光生物调节促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光生物调节(PBM)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以1.5、3、6、12 J/cm 2的能量密度对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激光照射,在第3天用噻唑蓝(MTT)法确定增殖率最佳的能量密度。细胞移植前,用最佳的能量密度进行激光照射,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干细胞移植组、激光照射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8只。分别在造模后1、3、7、14、21 d进行BBB评分和斜板实验;在造模后21 d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尼氏(Nissl)染色。 结果:能量密度为12 J/cm 2的激光照射能够加速细胞增殖( P<0.05)。造模后,联合治疗组的BBB评分高于其他组(均 P<0.05),运动功能恢复明显。斜板实验中,联合治疗组和激光照射组的表现也优于其他组。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组空洞面积明显减少,炎性反应最轻;尼氏小体染色变深,脊髓损伤明显降低。 结论:PBM能够促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对大鼠脊髓损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本研究结论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点阵射频治疗面部痤疮瘢痕的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点阵射频治疗面部痤疮瘢痕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理疗科就诊的面部痤疮瘢痕患者57例,男37例、女20例,年龄17~30岁(23.3±3.6)岁。采用点阵射频治疗,治疗头按照矩阵排列,治疗面积1.2 cm×1.2 cm,能量密度80~100 mJ/pin,间隔5~7周治疗1次,治疗后随访观察末次治疗后6个月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根据痤疮瘢痕权重评分表进行评分,并按完全改善、显著改善、中度改善、轻度改善进行疗效判定。结果:57例患者经3次治疗后有效率为77.2%(44/57),治疗前后痤疮瘢痕权重评分值分别为65.9±25.0和47.7±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92, P<0.001);瘢痕改善的同时,32例患者的肤色、毛孔细腻程度、皮肤弹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满意度较高。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度灼痛感、红斑水肿,少许患者有淡黄色渗出液,5~7 d缓解。 结论:点阵射频治疗面部痤疮瘢痕安全有效,恢复期短、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鼻胃管喂养模式对食管闭锁术后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食管闭锁术后经鼻胃管进行高能量密度的早期肠内营养模式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一期食管吻合手术治疗的Ⅲb型先天性食管闭锁36例患儿的资料,所有患儿均于术后早期经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根据所使用配方奶能量密度分为两组:一组为早期微量EN组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胎龄为(38.8±1.3)周,出生体重为(2.6±0.3) kg,术后早期给予深度水解配方奶微量喂养;另一组早期强化EN组19例,其中男13例,女6例,胎龄为(38.5±1.8)周,出生体重为(2.8±0.4) kg,术后早期给予高能量密度深度水解配方奶喂养。两组均根据胃肠道耐受情况,逐步增加肠内营养量,最终过渡至完全经口喂养。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软件处理所有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独立样本 t检验,非正态分布用非参数检验。 结果:两组在术前一般指标、手术方式、喂养不耐受、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14 d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及术后1个月年龄别体重 Z值(weight for age z score,WAZ)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早期强化EN组术后7 d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日均体重增长、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长、住院总费用方面明显优于早期微量E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新生儿食管闭锁术后早期高能量密度的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围手术期营养状态,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医疗花费,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海姆泊芬光动力治疗成人鲜红斑痣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项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HMME-PDT)治疗中国成人鲜红斑痣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2017年2月至2023年10月行HMME-PDT治疗的265例成年鲜红斑痣患者资料。患者静脉注射5 ~ 6.5 mg/kg海姆泊芬后,采用532 nm LED绿光照射,能量密度为100 ~ 130 J/cm 2(功率密度85 ~ 100 mW/cm 2),照射时间19 ~ 25 min。患者每2 ~ 6个月治疗1次。观察治疗区域每次治疗后的反应,最后1次治疗后至少2个月,评估临床疗效。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组间疗效差异。 结果:265例成人鲜红斑痣患者中,男女比例90∶175,18 ~ 56(26.48 ± 6.88)岁,治疗1 ~ 8(2.67 ± 1.33)次。102例(38.4%)基愈,74例(27.9%)显效,59例(22.2%)好转,30例(11.3%)无效,总有效率88.7%。在146例无增厚的皮损中,69例(47.3%)基愈,有效率92.5%;102例轻微增厚的皮损中,32例(31.4%)基愈,有效率87.3%;17例明显增厚的皮损中,1例基愈,11例有效。50例治疗次数>3次,28例基愈(56%),有效率100%;45例单次治疗,5例(11.1%)基愈,有效率68.9%。232例不伴随软组织增生的皮损,95例(40.9%)基愈,有效率88.8%;33例伴随软组织增生的皮损,7例(21.2%)基愈,有效率87.9%。不同皮损厚度、治疗次数以及是否伴随软组织增生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不同性别、年龄、皮损颜色患者之间以及皮损是否出现结节患者之间和是否有既往治疗史的患者之间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烧灼感、疼痛和瘙痒,经一般处理后均可缓解;10例(3.8 %)出现瘢痕,予对症治疗;治疗过程中未见药物过敏、肝肾功能损害等系统性不良反应。 结论:HMME-PDT治疗成人鲜红斑痣安全有效,皮损增厚和软组织增生与治疗效果相关,随着治疗次数增多疗效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体外冲击波与超声波对腰肌筋膜疼痛患者疼痛缓解及腰椎活动度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ESWT)与超声波对腰肌筋膜疼痛患者疼痛缓解及腰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腰肌筋膜疼痛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WT组和超声波组,每组50例。ESWT组给予频率8 Hz、能量密度0.16 mJ/mm 2的ESWT治疗,1次/周;超声波组给予频率1.0 MHz、强度1.0 W/cm 2的超声波治疗,1次/d,5次/周,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疼痛缓解及腰椎活动度改善情况。 结果:ESWT组治疗总有效率[92.00%(46/50)]高于超声波组[76.00%(38/50)](χ 2=4.76, P < 0.05)。治疗后,ESWT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2.56±1.03)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20.22±3.45)分]均低于超声波组[(3.83±1.12)分、(25.13±3.72)分]( t=5.90、6.84,均 P < 0.001)。治疗后,ESWT组腰椎前屈活动度[(68.32±8.67)°]、后伸活动度[(51.13±6.56)°]及侧弯活动度[(69.43±8.27)°]均高于超声波组[(61.65±8.51)°、(47.22±6.50)°、(64.16±7.69)°]( t=3.88、2.99、3.30,均 P < 0.05)。 结论:与超声波治疗比较,ESWT治疗腰肌筋膜疼痛患者可更好地缓解疼痛,改善患者腰椎活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矫正常规飞秒LASIK术后偏中心切削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19岁,因"左眼飞秒LASIK术后视力恢复欠佳6个月"于2019年6月10日至西南医科大学附属成都三六三医院就诊。患者6个月前曾在我院行双眼飞秒LASIK手术。术前检查:左眼主觉验光:-6.25-0.75×155;散瞳验光:-6.25-0.75×171;角膜曲率:44.50 D/45.75 D@91°;角膜厚度:600 μm,其余检查(包括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检查、泪膜破裂时间、眼压、眼位、眼底检查)均无异常。手术设备:IntraLase FS型激光角膜手术仪(Intralase FS2,美国AMO公司)、Star S4 IR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VISX S4IR,美国AMO公司),手术参数:能量密度为160 mJ/cm 2,传输率为26.5%,拟矫度数为-6.65-0.65×165,角膜瓣直径8.5 mm,切削直径8 mm,光学区直径6.5 mm,过渡区1.5 mm,总切削深度104 μm。术后1d、1周、1个月3次复查均显示左眼裸眼视力(UCVA)及矫正视力欠佳,角膜地形图显示有偏中心切削,患者自觉左眼视物模糊、眩光、夜视力下降,已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要求再次手术。患者2019年6月10日检查结果如下:UCVA:右眼1.0+,左眼0.4-;屈光度:右眼0.00 D,左眼0.00 D;右眼其余检查无异常。左眼主觉验光:+1.00-0.75×35,矫正视力0.6,左眼角膜厚度:496 μm;角膜地形图提示左眼光学区偏中心切削,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SAI):1.18,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0.44(见图1A),左眼OrbscanII提示角膜最薄点后表面高度值正常,排除圆锥角膜,左眼波前像差仪检查结果见图2。多次复查波前像差后选择重复性最好、屈光状态与主觉验光相吻合的检查结果作为手术设计方案,由于波前设计方案中显示光学区直径为6.0 mm,过渡区3.0 mm,总切削范围达9.0 mm,大于初次手术的角膜瓣直径8.5 mm,故我们将光学区直径修正为5.5 mm。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双眼角膜中央透明,角膜瓣边缘可见,根蒂位于上方。诊断:左眼飞秒LASIK术后偏心切削。治疗采用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增效手术。术中采用掀开原角膜瓣法,掀瓣后将事先储存的设计方案调出(波前屈光度数+0.56-0.87×23,切削区直径5.5 mm,过渡区3.0 mm,最大切削深度20 μm),虹膜定位,行个性化准分子激光切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