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鹅膏菌中毒患者临床指标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与预后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并比较不同预后鹅膏菌中毒患者的临床指标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寻找潜在预后指标。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21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急诊科收治的52例鹅膏菌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入院时的临床指标〔平均动脉压(MAP)、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慢性肝衰竭(CLIF)-SOFA评分、欧洲慢性肝衰竭研究基金会器官衰竭评分(CLIF-C OF)〕,以及28 d预后。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指标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判断不同预后两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对鹅膏菌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最终共45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28 d存活38例,死亡7例。死亡组患者凝血指标PT、APTT、INR及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SOFA、CLIF-SOFA、CLIF-C OF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T(s):69.59±15.94比25.99±4.64,APTT(s):83.44±17.82比42.64±3.79,INR:6.13±1.47比2.07±0.33,SOFA评分(分):11.57±1.38比6.03±0.77,CLIF-SOFA评分(分):9.86±2.17比5.55±0.67,CLIF-C OF评分(分):11.71±0.97比8.37±0.35〕,PLT明显低于存活组(×10 9/L:80.57±29.65比169.60±11.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两组一般资料及其他临床指标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凝血指标PT、APTT、INR、PLT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SOFA、CLIF-C OF对鹅膏菌中毒患者预后均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均>0.75。凝血指标的敏感度均达85%以上,其中INR的AUC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0.88 〔95%可信区间(95% CI)为0.74~1.00〕和83.0%;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的敏感度均为100%,其中CLIF-C OF评分的AUC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0.86(95% CI为0.74~0.99)和66.0%。 结论:INR和CLIF-C OF评分可以用于鹅膏菌中毒患者不良预后的评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联合预后营养指数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预后营养指数(PNI)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149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收集入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入院后首次临床相关资料,根据患者出院后90 d的疾病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93例)和死亡组(56例),比较2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的差异。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确定NLR和PNI预测HBV-ACLF患者90 d病死率的最佳截断值。通过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NLR和PNI与HBV-ACLF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探讨NLR和PNI对HBV-ACLF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死亡组的NLR高于生存组,而PNI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NLR联合PNI评估HBV-ACLF患者不良预后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842,95% CI:0.779~0.906)大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其联合血清钠(MELD-Na)及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COX回归分析显示NLR≥3.03和MELD评分是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PNI > 36.13是评估HBV-ACLF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 结论:NLR联合PNI可提高对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如何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死率,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肝移植是其根本治疗措施,其全程管理与肝移植治疗时机的合理选择一直备受关注。本期执行主编韩涛教授就"重视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肝移植治疗时机的选择与全程管理"进行述评,并特别邀请了俞卫锋教授、鄢和新教授、李君教授、陈煜教授分别就ACLF肝移植的围手术期管理、肝移植的获益评价、不同预后评分在ACLF肝移植决策中的应用等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论述(第561~581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XCL10基因rs5606198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易感性及严重程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CXC趋化因子配体10(C-H-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0,CXCL10)基因rs5606198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发病风险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86例HBV-ACLF和42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入院时的血液标本。常规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standard ratio,INR)、肌酐(creatinine,Cr)、白蛋白(albumin,ALB)和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XCL10 mRNA水平,DNA测序法检测CXCL10基因rs56061981位点基因型。卡方检验比较ACLF和CHB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频率的差异。按是否携带T等位基因分组, t检验比较两组ALT、TBil、INR、MELD、ALB、CHE及CXCL10 mRNA水平的差异。 结果:CHB组和HBV-ACLF组比较,性别、年龄、酗酒史、吸烟史、HBV基因型、HBeAg状态和HBV-DNA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ACLF组CXCL10基因rs56061981位点CT+TT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CHB组( χ2=4.83, P=0.03和 χ2=4.95, P=0.03),有显著性差异。基因型CT+TT是CHB进展成HBV-ACLF的危险因素( OR=2.897, 95% CI:1.09~7.68);等位基因T是CHB进展成HBV-ACLF的危险因素( OR=2.746, 95% CI:1.10~6.89)。携带T等位基因的ACLF个体血浆INR值和MELD评分明显高于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 t=2.63, P=0.013和 t=2.7, P=0.011),有显著性差异。ALB和CHE明显低于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 t=2.67, P=0.01和 t=3.545, P=0.001),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间血清TBiL和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CXCL10基因rs5606198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ACLF易感性及严重程度存在显著关联。等位基因T可能是HBV-ACLF的易感基因,可以作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Fib4、APRI预测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和纤维化指数4(Fib4)预测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587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并分析,其中男性412例,女性175例,年龄(56.8±11.2)岁。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HLF的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hild-Pugh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APRI和Fib4预测PHLF的能力。结果:587例患者中肝切除术后发生肝衰竭186例(31.7%)。在多因素分析中,肝细胞癌患者APRI( OR=2.660,95% CI:1.314~5.384, P=0.007)、Fib4( OR=1.322,95% CI:1.157~1.511, P<0.001)的数值越高PHLF风险越大。Fib4、APRI、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预测肝细胞癌患者PHLF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9、0.686、0.618、0.565,四个模型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APRI和Fib4是肝细胞癌患者PHLF的危险因素,预测PHLF优于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泊沙康唑对肝衰竭患者侵袭性肺曲霉病的预防性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泊沙康唑在应用糖皮质激素(GC)治疗的肝衰竭患者中预防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纳入2016年2月至2022年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应用GC的早中期肝衰竭患者。根据治疗期间是否使用泊沙康唑分为试验组[使用泊沙康唑混悬液(200 mg/次,每天3次)]和对照组(未使用泊沙康唑)。两组患者按照年龄、性别、基线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1∶2匹配,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泊沙康唑药物不良反应、侵袭性曲霉感染发生情况、治疗效果。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PA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生存情况,Log-rank检验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生存率。 结果:共纳入患者108例,其中试验组36例,对照组72例。两组肝病病因、基线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影响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危险因素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住院期间21例发生IPA,总感染率为19.4%(21/108),试验组为5.6%(2/36),对照组为26.4%(19/72),两组IPA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65, P=0.01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C反应蛋白升高、GC应用>7 d、GC累积剂量是应用GC治疗肝衰竭患者并发IPA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080、15.266、1.004,均 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示C反应蛋白截断值为6.00 mg/L,GC累积剂量截断值为490 mg。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计数减少,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均无视觉障碍及停止用药患者。累计死亡20例(18.5%),存活88例(81.5%)。21例IPA患者中,死亡11例(52.4%);87例未发生IPA患者中,累计死亡9例(10.3%)。发生和未发生IPA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31, P<0.001)。 结论:泊沙康唑可能有助于降低应用GC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并发IPA的发生率,提高肝衰竭患者生存率,且不良反应少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二聚体有助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诊断与预后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对乙型肝炎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诊断和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利用HBV-ACLF诊断中国标准研究(COSSH-ACLF)开放队列,随机纳入142例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ACLF患者和非ACLF患者,不同ACLF等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分别以28 d和90 d为终点比较生存组和病死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研究D-二聚体和其他实验室指标以及预后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评估D-二聚体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并利用外部125例ACLF患者进行验证。用 Student t 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的连续计量数据,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多组间的连续计量数据。 结果:ACLF组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2 588.5(1 142.8,5472.8)μg/L]与非ACLF组中的[1 385.5(612.0,3 840.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ACLF-3级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ACLF-1/2级(ACLF-3对比ACLF-1, P<0.001;ACLF-3对比ACLF-2, P<0.05)。28/90 d病死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的患者( P<0.001)。D-二聚体水平与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高密度脂蛋白C等指标以及各项预后评分(COSSH-ACLFs、CLIF-C ACLFs、CLIF-OFs、MELDs)呈显著正相关。D-二聚体预测ACLF患者28 d和90 d预后的AUROC分别为0.751(95%可信区间:0.649~0.852)和0.787(95%可信区间:0.695~0.878),与其他评分的预测能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25例外部验证组验证了类似结果。 结论:D-二聚体水平在ACLF患者中显著增高,同时是影响ACLF患者28 d和90 d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活体靶向羧酸酯酶1f基因敲减对急性肝衰竭小鼠枯否细胞极化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靶向羧酸酯酶1f(Ces1f)基因敲减对脂多糖/D-半乳糖胺(LPS/D-GalN)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小鼠枯否细胞(KC)极化活性的影响。方法:将携带靶向Ces1f干扰序列的小RNA(siRNA)与多肽转运载体(Endoporter)结合形成的复合物siRNA-EndoPorter包裹在β-1, 3-D葡聚糖壳中形成复合体颗粒(GeRPs)。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LPS/D-GalN)、预处理组(GeRPs)、预处理模型组(GeRPs+LPS/D-GalN)、空载体组(EndoPorter)。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Ces1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小鼠KC M1极化表型分化簇86(CD86)mRNA以及KC M2极化表型分化簇163(CD163)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技术检测KC中Ces1f蛋白以及M1/M2极化表型CD86/CD163蛋白表达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损伤情况。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方差不齐时采用独立样本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预处理组和预处理模型组肝组织Ces1f mRNA/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0、0.80±0.03/0.80±0.14、0.56±0.08/0.52±0.13、0.26±0.05/0.29±0.13,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9.171/3.957、20.740/9.315、34.530/13.830, P值均< 0.01)。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预处理组和预处理模型组KC Ces1f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91.42%±3.79%、73.85%±7.03%、48.70%±5.30%、25.68%±4.55%,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6.333、15.400、23.700, P值均< 0.01)。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预处理模型组CD86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0、2.01±0.04、4.17±0.14,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33.800、106.500, P值均< 0.01)。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预处理模型组CD16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0、0.85±0.01、0.65±0.01,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23.360、55.350, P值均< 0.01)。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预处理模型组(F4/80 +CD86 +)百分比和(F4/80 +CD163 +)百分比分别为10.67%±0.91%和12.60%±1.67%、20.02%±1.29%和8.04%±0.76%、43.67%±2.71%和5.43%±0.47%,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11.130/8.379、39.250/13.190, P值均< 0.01)。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预处理模型组肝损伤评分分别为0.22±0.08、1.32±0.36、2.17±0.26,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12.520、22.190, P值均< 0.01)。 结论:Ces1f可能是一个肝脏炎症抑制分子,其抑制效应的产生可能来自于该分子对KC极化表型稳态的维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联合甲胎蛋白及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对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oluble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suPAR)联合甲胎蛋白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于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66例CHB相关ACLF患者,随访90 d后根据患者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同期CHB患者30例。比较CHB相关ACLF患者和CHB患者血清suPAR,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CHB相关ACLF患者血清suPAR、甲胎蛋白和MELD评分。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分析suPAR、甲胎蛋白、MELD评分、蔡尔德-皮尤改良评分(Child-Turcotte Pugh score,CTP评分)与suPAR联合甲胎蛋白及MELD评分对CHB相关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非参数检验。 结果:CHB相关ACLF患者血清suPAR水平为(9.6±0.8) ln ng/L,高于CHB患者的(8.0±0.3) ln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533, P<0.01)。死亡组CHB相关ACLF患者的suPAR、MELD评分分别为(9.9±0.7) ln ng/L、29.6(7.1)分,分别高于存活组的(9.4±0.7) ln ng/L、21.0(5.0)分;死亡组甲胎蛋白为45.9(108.1) μg/L,低于存活组的209.3(187.1) μg/L。死亡组和存活组的suPAR( t=2.895, P=0.005)、MELD评分( Z=4.708, P<0.01)和甲胎蛋白( Z=3.051,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uPAR(AUROC=0.741, P=0.001)、甲胎蛋白(AUROC=0.724, P=0.002)、MELD评分(AUROC=0.885, P<0.01)对CHB相关ACLF患者的死亡均有预测价值。suPAR、甲胎蛋白、MELD评分、CTP评分与suPAR联合甲胎蛋白及MELD评分的灵敏度分别为84.6%、73.1%、88.5%、96.2%、84.6%,特异度分别为75.0%、72.5%、70.0%、52.5%、92.5%。suPAR联合甲胎蛋白及MELD评分的AUROC为0.871( P<0.01),高于CTP评分的0.793( P<0.01)。 结论:CHB相关ACLF患者血清suPAR升高,suPAR联合甲胎蛋白及MELD评分可用于对CHB相关ACLF患者的预后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诊治的HBV-ACLF患者的年龄、性别、并发症、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结果和SII、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MELD-Na评分和蔡尔德-皮尤改良评分(CTP评分)等临床资料。根据随访90 d时患者疾病转归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曼-惠特尼 U检验和 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II与HBV-ACLF预后预测模型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析SII、MELD评分、MELD-Na评分和CTP评分对HBV-ACLF患者预后预测的临床效能,计算SII预测HBV-ACLF预后的最佳截断值,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共纳入140例HBV-ACLF患者,生存组88例,其中男65例,女23例,年龄为(47.69±11.96)岁;死亡组52例,其中男40例,女12例,年龄为(52.73±12.22)岁。死亡组年龄、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血肌酐、国际标准化比值、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SII、MELD评分、MELD-Na评分、CTP评分和感染率高于生存组,死亡组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预后营养指数低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9, Z=-2.84, t=-4.81, Z=-2.15, Z=-4.91, Z=-3.47, Z=-3.36, Z=-3.83, Z=-4.69, Z=-4.56, Z=-6.31, χ2=24.96, t=3.06, t=3.03, Z=-7.57, t=4.12,均 P<0.05)。SII与CTP评分( r=0.272 7, P=0.001)、MELD评分( r=0.365 8, P<0.001)和MELD-Na评分( r=0.381 1, P<0.001)均呈正相关。SII的AUC最大,为0.80,MELD评分为0.76,MELD-Na评分为0.74,CTP评分为0.73。SII的最佳截断值为447.49, SII≥447.49患者的90 d生存率[38.60%(22/57)]低于SII<447.49患者[79.52%(66/8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3.80, P<0.001)。 结论:SII可用于评估HBV-ACL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SII≥447.49提示预后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