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桡动脉作为第二动脉旁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桡动脉作为第二动脉旁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9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同时使用左胸廓内动脉和桡动脉进行旁路移植的连续5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36例,女性149例,年龄(63±10)岁(范围:36~86岁)。有糖尿病史者占40.7%(238/585),多支血管病变者占75.6%(442/585)。2017年1月后的手术患者接受旁路血管的术中即时流量测定。对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手术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体外循环手术占81.9%(479/585),11例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43例患者同期接受瓣膜手术。远端吻合口(3.6±0.9)个(范围:2~6个),动脉旁路远端吻合口(2.1±0.3)个(范围:2~5个),560例患者桡动脉旁路吻合至钝缘支。靶血管近端狭窄程度均>70%,>90%者占72.5%(424/585)。151例患者术中即时流量测定结果显示,桡动脉旁路流量为(29.8±10.2)ml/min(范围:10~150 ml/min),搏动指数2.5±1.4(范围:0.7~5.0)。本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0 d后院内死亡2例,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近5年手术的188例患者中位随访3.2年,非心源性死亡2例,无心肌梗死发生,无需再血管化治疗病例。结论:桡动脉作为第二动脉旁路用于CABG安全有效,良好的靶血管选择和术中即时流量测定有助于取得满意的旁路通畅率和近中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Liwen术式心肌活检:通过新的活检方式获得的HCM患者心肌标本的代表性及其病因学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心肌活检术(即Liwen术式心肌活检术)获得的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肌标本的代表性及其病因学诊断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分析。纳入2019年7至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行Liwen术式心肌活检和射频消融的HCM住院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年龄、性别)、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及合并症的情况。对所有入选患者的活检心肌组织进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并进行组织学阅片,观察HCM患者心肌标本的病理学特征。结果:研究共入选患者21例,年龄(51.2±14.5)岁,男性13例(61.9%)。入选患者最大室间隔厚度(23.3±4.5)mm,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78.8±42.6)mmHg(1 mmHg=0.133 kPa);8例(38.1%)合并高血压,1例(4.8%)合并糖尿病,2例(9.5%)合并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前HCM患者心肌标本苏木素-伊红染色可见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核深染、肥大、异型,冠状动脉微血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脂肪细胞浸润,炎症细胞浸润,胞浆空泡,脂褐素沉积;马松染色可见间质纤维化和替代纤维化。射频消融术后HCM患者心肌标本苏木素-伊红染色可见心肌细胞明显缩小,裂解,发生凝固性坏死,边界不清,胞核碎裂、消失。射频消融术前HCM患者心肌标本定量分析示,入选患者中轻度和重度心肌细胞肥大分别有9例(42.9%)和12例(57.1%);轻、中和重度纤维化分别有5例(23.8%)、9例(42.9%)和7例(33.3%);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有6例(28.6%);冠状动脉微血管异常、脂肪细胞浸润、炎症细胞浸润、胞浆空泡、脂褐素沉积分别有11例(52.4%)、4例(19.0%)、2例(9.5%)、6例(28.5%)、16例(76.2%)。入选患者的心肌细胞直径为(25.2±2.8)μm,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为5.2%(3.0%,14.6%)。其中1例患者心肌中存在严重替代纤维化,纤维化面积达67.0%。其余患者为间质纤维化改变。对13例患者的心肌标本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可见患者心肌肌原纤维增多,其中9例肌原纤维排列紊乱。13例患者的心肌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局部凹陷,线粒体轻度肿胀,线粒体嵴断裂、减少,局部聚集肌原纤维束间。1例患者心肌细胞肥大但肌纤维排列大致正常,胞浆内存在空泡,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透射电镜观察可见胞浆内存在大范围糖原沉积,偶见双膜环绕,高度提示糖原贮积病。所有心肌标本透射电镜下均未见溶酶体内糖脂样物质沉积,可基本排除法布里病,刚果红染色后偏振光下均未发现苹果绿样物质存在,可基本排除心脏淀粉样变。结论:通过Liwen术式心肌活检术获得的HCM患者的心肌标本代表性较好,且有助于HCM的病因学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成功一例及治疗策略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静脉桥血管急性闭塞所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19年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静脉桥血管急性闭塞所致的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者男性,58岁,12年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因急性下壁STEMI 4 h再次入院,即刻给予阿司匹林0.3 g嚼服,替格瑞洛180 mg口服,肝素注射液4 000 U静脉注射,给予重组尿激酶原50 mg静脉溶栓。通过观察胸痛症状的缓解、心电图ST段回落、心肌酶峰前移判定溶栓成功,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原位冠状动脉及桥血管病变情况,制定进一步治疗策略,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随访1年,观察有无心绞痛发作及心血管事件。结果:溶栓1 h时成功,急性下壁STEMI后第8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罪犯血管为升主动脉-大隐静脉-右冠状动脉,全程弥漫性病变,大量血栓影,原位冠状动脉左主干弥漫性60%狭窄,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开口完全闭塞,回旋支近段完全闭塞,给予强化抗栓治疗14 d,好转出院。患者急性STEMI后第41天,复查冠状动脉造影,主动脉-大隐静脉-右冠状动脉内血栓影消退,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舒张内径53 mm、射血分数55%,给予改善生活方式,强化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1年,患者无心绞痛发作,能胜任日常工作和生活。结论:对于CABG术后>10年的患者,原位冠状动脉慢性闭塞,发生静脉桥血管闭塞所致急性STEMI时,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符合尽早再灌注治疗的原则,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梅毒性冠状动脉口狭窄的诊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梅毒性冠状动脉口狭窄是心血管梅毒的表现形式之一,常引起严重临床后果。临床通常根据是否具有丰富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否合并需处理的主动脉瓣反流以及患者耐受性等综合因素决定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由于梅毒性主动脉炎的持续存在,两种疗法具有移植物吻合口处狭窄和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密切随访至关重要。现对近年来国内外梅毒性冠状动脉口狭窄的诊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加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质量控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旁路血管通畅和患者获得良好远期效果的重要前提。其中术前靶血管的评估是基础,手术方式的选择是手段,旁路血管的高质量获取是保障,吻合方式和吻合口质量是核心。术中瞬时流量测定作为目前最常用的质量控制工具,可以有效地检测出由于吻合口狭窄导致的旁路血管失功能,指导旁路血管翻修。但是部分研究结果显示其阳性预测值较低,且与旁路血管远期通畅率的关系证据不足。术中瞬时流量测定联合高分辨率心外膜超声可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作为术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方法。术中一旦发现旁路血管及吻合口形态异常、血流量不满意,需要立即调整或重新吻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质量控制需要心脏外科医师综合判断,采取个体化措施,以保障患者围手术期安全及远期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左室功能低下冠心病多中心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运用双桡动脉(RA)与左乳内动脉(LIMA)桥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治疗左室功能低下(左室射血分数≤40%)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15个省、自治区24家心脏中心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对左室功能低下冠心病患者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CABG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87例患者,男55例,女32例,年龄(57.5±9.1)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2例,糖尿病12例,周围血管病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轻度肾损害12例,升主动脉钙化3例。合并支架内狭窄者43例,左主干病变21例。术前左室射血分数(35.5±7.3)%,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5.5±2.6)mm。远端吻合口(3.2±0.9)个,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0.5±22.7)min,体外循环时间(113.4±19.2)min。二尖瓣置换32例,主动脉瓣置换9例,三尖瓣成形5例;27例预防性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2例死于急性心力衰竭,手术死亡率2.3%(2/87)。术后房颤15例、脑卒中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后随访(39.5±7.7)个月,随访率100%,随访中无死亡,无重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53.0±1.5)mm比(65.5±2.6)mm, t=9.51, P=0.02],左室射血分数提高[(45.2±3.3)%比(35.5±7.3)%, t=13.79, P=0.001];心绞痛分级术后亦有明显改善(≤2级者:98.8%比5.7%,χ 2=17.21, P=0.001)。共有62.4%(53/85)的患者于术后(30.5±7.4)个月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仅1例RA桥狭窄,通畅率98.8%。 结论:在选择合适的病例中,双RA与LIMA的全动脉CABG术治疗冠心病伴左室功能低下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诊断梗阻性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合并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左冠状窦伴壁内走行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女,5 d,因"发现先天性心脏病4 d"入院。出生时Apgar评分1 min、5 min、10 min均为9分,出生后不久出现呼吸急促,进行性加重,当地医院给予"改善循环、维持动脉导管开放、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后转入我院。查体:心率136次/min,呼吸52次/min,上肢收缩压/舒张压56/41mmHg (1 mmHg=0.133 kPa),下肢收缩压/舒张压60/43 mmHg,体重3.8 kg,上、下肢血氧饱和度均为85%~90%,呼吸音粗,未及明显杂音。心电图未见异常。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检查,应用GE Vivid iq超声心动图仪,采用12S探头,频率4.5~12 MHz。TTE检查显示:右心室明显增大,左心室偏小(图1A),下腔静脉增宽为7 mm,吸气末塌陷率约50%;四支肺静脉(直径3.9~5.6 mm)于左房左上方汇合(直径9 mm)后经垂直静脉入无名静脉(直径9 mm),垂直静脉于肺动脉分叉上方水平梗阻,直径3.5 mm,峰值流速2.0 m/s(图1B);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异常起源于主动脉左冠状窦(left coronary sinus,LCS),开口位于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LCA)开口前方约1 mm处,起始段走行于主、肺动脉间的主动脉壁内且狭窄,内径约0.5 mm,范围长约6 mm(图1C),然后绕主动脉前方向右走行,直径1.5 mm(图1D),狭窄段呈高速五彩血流束(图1E),峰值流速2.7 m/s(图1F);动脉导管未闭直径2.0 mm,右向左分流;房间隔缺损直径6.4 mm,右向左分流。TTE检查结果: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心上型伴垂直静脉梗阻,RCA异常起源于LCS伴壁内走行、狭窄,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重度肺动脉高压。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结果:TAPVC(心上型),垂直静脉入无名静脉前梗阻(图2A),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RCA异常脉起源于LCS,走行于主、肺动脉间(图2B),肺动脉高压。术中所见:RCA发自LCS,与LCA开口相距1 mm,呈壁内走行;左、右肺静脉汇合后经垂直静脉入无名静脉,房间隔缺损直径7 mm,动脉导管未闭。术中行TAPVC矫治术、冠状动脉去顶术、动脉导管结扎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显示肺静脉汇入左房的吻合处峰值流速1.2 m/s,RCA起始处峰值流速1.1 m/s。术后第6 d撤机。术后多次TTE复查心脏功能及心内结构未见异常。术后第25 d顺利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肺复苏后原发性直肠坏死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62岁,因“心源性猝死抢救治疗后6 d,胸闷、憋喘2 d”就诊,既往有冠心病、糖尿病病史。6 d前因心源性猝死于外院行心肺复苏,复苏成功后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提示心肌梗死并置入冠脉支架。心脏超声示:射血分数28%,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清高敏肌钙蛋白17.400 ng/ml,B型氨基端利钠肽原>35 000 pg/ ml;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5.77×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4%。入院8 d后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术后第9天出现下腹痛,急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0.04×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1.6%。行腹部CT检查提示直肠扩张,腔内大量内容物(图1)。术后第10天患者下腹痛加重并出现高热、腹膜炎体征。腹部CTA检查提示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图2,3)。急诊行腹腔镜下探查发现直肠上段前壁坏死(图4),行Hartmann手术(切除坏死直肠,远端直肠封闭,近端结肠造口)。术后病理检查示:直肠壁组织急性化脓性炎,部分组织坏死。术后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经积极治疗,于术后第35天治愈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机器学习的阻塞性冠心病验前概率模型:来自C-Strat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开发中国人群的阻塞性冠心病验前概率模型。方法:纳入冠状动脉斑块早期识别与风险预警的临床注册研究(Chinese regiStry in early deTection and Risk strAtificaTion of coronary plaques,C-Strat)中疑似为冠心病而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的29 455例就诊者,采集人口统计学和临床信息作为预测变量。数据按7∶3的比例随机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以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大于50%作为阳性结局,在训练集中运用极端梯度增强机(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算法,使用十折交叉验证和贝叶斯优化进行参数调优,得到机器学习模型CARDIACS(pretest probability model from Chinese registry in eARly Detection and rIsk stratificAtion of Coronary plaques Study);使用logistic回归得到模型LOGISTIC。在测试集中验证比较CARDIACS、LOGISTIC和指南推荐的模型UDFM(Updated Diamond-Forrester Model)、DFCASS(Diamond-Forrester and CASS)。结果:29 455例就诊者年龄(57.0±9.7)岁,女性占44.8%,阻塞性冠心病的患病率为19.1%(5 622/29 455)。在CARDIACS模型中,就诊原因、年龄和体重指数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在独立的测试集中,CARDIAC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2(95% CI 0.70~0.73),优于LOGISTIC(AUC 0.69,95% CI 0.68~0.71, P=0.015)、UDFM(AUC 0.64,95% CI 0.62~0.65, P<0.001)和DFCASS(AUC 0.66,95% CI 0.64~0.67, P<0.001)。 结论:基于中国人群开发的全新的验前概率模型CARDIACS预测中国人群阻塞性冠心病的能力明显优于传统的模型,有望辅助稳定性胸痛临床决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脂代谢、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在改善冠心病患者脂代谢、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内皮功能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托伐他汀组156例、瑞舒伐他汀组1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阿托伐他汀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40 mg/次,每晚1次口服;瑞舒伐他汀组采用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10 mg/次,每晚1次口服;均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脂指标、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指标、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率。结果:治疗6个月后,瑞舒伐他汀组总胆固醇[(3.02±0.84)mmol/L]、甘油三酯[(1.25±0.41)mmol/L]、低密度脂蛋白[(1.70±0.52)mmol/L]均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3.55±0.92)mmol/L、(1.69±0.63)mmol/L、(2.05±0.68)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681、5.115、6.207,均 P<0.05);瑞舒伐他汀组高密度脂蛋白[(1.72±0.37)mmol/L]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1.40±0.3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08, P<0.05)。治疗6个月后,瑞舒伐他汀组颈动脉斑块积分[(4.08±0.59)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分[(23.86±3.29)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4.60±0.75)分、(33.74±4.07)分]和同期阿托伐他汀组[(4.39±0.64)分、(27.90±3.6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76、17.504,4.735、8.415,均 P<0.05)。治疗6个月后,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率分别为(8.23±2.59)%、(8.75±2.71)%,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的(6.48±1.92)%、(6.51±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780、11.534,均 P<0.05);瑞舒伐他汀组患者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率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30, P<0.05)。 结论:瑞舒伐他汀在降低冠心病患者血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方面的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可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