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湖北省重点人群碘营养水平及空间分布状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湖北省重点人群碘营养水平及空间分布现状,为下一步补碘政策的调整、实现科学精准补碘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湖北省按《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2016版)》进行抽样,监测重点人群(8 ~ 10岁儿童、孕妇)盐碘、尿碘水平。采用空间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碘营养水平的空间分布。结果:8 ~ 10岁儿童(17 263人)家庭食用盐盐碘中位数为25.0 mg/kg,尿碘中位数为217.0 μg/L;儿童县级尿碘水平分布存在显著空间聚集( Moran′s Index = 0.36, P < 0.001),热点地区主要在十堰和襄阳市,冷点地区主要在宜昌市。孕妇(8 618人)家庭食用盐盐碘中位数为25.1 mg/kg,尿碘中位数为176.3 μg/L;孕妇县级尿碘水平分布存在显著空间聚集( Moran′s Index = 0.22, P = 0.003),热点地区主要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冷点地区主要在宜昌市。 结论:2020年湖北省儿童碘营养处于超适宜水平(200 ~ 299 μg/L),孕妇碘营养接近适宜水平下限(150 μg/L)。儿童和孕妇的县级尿碘水平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需有针对性地对尿碘水平低于或高于正常范围的县区进行干预,以实现精准科学补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苏州市肺结核时空分布特征的变化(2013—2021年)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苏州市肺结核的流行特点和各县区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3—2021年苏州市登记患者数据。采用趋势性 χ2检验分析2013—2021年肺结核发病率的变化趋势。采用描述性研究分析肺结核的流行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聚集模型对肺结核的登记数据作空间变化分析,确定防控的冷热点地区。 结果:2013—2021年,苏州市共登记30 649例肺结核患者,年均登记发病率为27.23/10万;各年度的登记发病率在(23.78~31.30)/10万之间,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χ2趋势=190.118, P<0.001)。苏州市肺结核发病1~4季度的季节指数分别为87.87%、112.50%、113.81%和89.62%。据发病率可视化地图,常熟市(31.78/10万)、太仓市(31.93/10万)为高发病率县市(区),中心城区的姑苏区(14.82/10万)、苏州工业园区(20.16/10万)等区域是低发区。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显示,2016、2019和2021年苏州市肺结核发病总体上呈空间聚集效应(全局Moran’s I值为0.422~0.493, P均<0.05)。热点分析表明,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姑苏区长期作为发病冷点区或次冷点区,常熟市和太仓市为发病热点区。 结论:2013—2021年,苏州市肺结核的发病率显著下降,防控效果良好。苏州市的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张家港市等的县市呈现发病聚集特征,以上县市也是发病热点区。今后应引导医疗卫生资源向发病的热点区域合理倾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北京市2008-2018年肺结核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008-2018年北京市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肺结核病例数据来源于2008-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采用ArcGIS 10.2软件可视化肺结核发病率的时空分布;街道/乡镇尺度上分析(Getis’s Gi*统计量)发病率的空间聚集性;贝叶斯时空模型分析影响其时空分布的因素包括城市化率、人均GDP、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常住外来人口和人口密度。 结果:2008-2018年北京市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从58.64/10万下降到30.43/10万。通州区、昌平区等城市发展新区的发病率较高,热点集中在其局部地区;东城区、西城区等功能核心及拓展区的发病率较低,冷点也集中在该区域。肺结核发病风险与城市化率和常住外来人口相关,其中,城市化率每增加1%,患肺结核的 RR值也会增加1%;常住外来人口每增加1万人,患肺结核的 RR值会增加0.6%。 结论:北京市肺结核的防控重点区域需关注城市发展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需加强常住外来人口中的结核病防控,以期降低当地结核病发病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7—2021年中国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接种覆盖水平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017—2021年我国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PCV13)的覆盖水平。方法:通过国家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收集2017—2021年中国31个省份PCV疫苗接种剂次数,进行不同级别(市、省、国家级)数据的汇总处理;通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官方网站收集同期PCV13批签发数据。计算每年报告PCV13接种剂次数与当年出生人口数比估计PCV13的平均覆盖水平,并进行2021年地市级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2017年3月至2020年12月全国PCV13批签发总量2 020.60万剂,各年度批签发剂次数分别为71.54、384.75、475.45、1 088.86万剂;同期PCV13累计报告接种2 023.69万剂次,2017—2021年各年度接种剂次数分别为4.08、170.46、407.52、599.77、841.85万剂。2017—2021年,全国各年度年PCV13接种剂次数与当年出生人口数之比分别为0.25、10.26、23.81、38.16和69.90剂/100人。各省份间年PCV13接种剂次数与当年出生人口数之比的极差值由2017年的3.85剂/100人增长至2021年的264.41剂/100人。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以地级市为单位,2017—2021年PCV13覆盖水平在一定区域内存在空间聚集性,且2021年覆盖水平的空间相关性最高;热点分析结果显示,PCV13覆盖水平较高的热点区域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和福建及其周边地区;疫苗覆盖水平较低的冷点区域集中在云南、青海和西藏及周边地区。结论:全国PCV13疫苗平均覆盖水平较低,且地区间差异较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对驱动基因阴性NSCLC的困惑分析及应对策略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2020年全球肿瘤流行统计显示肺癌病死率排名第一,发病率位居第二[1]。肺癌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cell lung cancer, SCLC)两大类,其中NSCLC约占80%~85%[2,3]。放射治疗(radiotherapy, RT)是N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主要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患者的根治放疗、手术切除的部分患者的术后放疗(如R1切除)、晚期患者的姑息放疗,以及不能手术的早期患者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SBRT)。肺癌治疗过程中,约77%病例需要接受放射治疗[4]。对于驱动基因阴性(如EGFR、ALK野生型)NSCLC患者,免疫治疗为首选。多项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显示,以CTLA-4和PD-1/PD-L1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显著延长NSCL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和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NCCN、ESMO、CSCO指南都推荐ICIs作为NSCLC的标准治疗[5]。放射治疗联合免疫治疗(radiotherapy was combined with immunotherapy, iRT)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放疗可以杀伤肿瘤细胞,释放肿瘤抗原,上调PD-L1表达,招募CD8+ T细胞,使冷肿瘤变为热肿瘤,对免疫治疗有增强作用。免疫治疗可增强放疗诱导的免疫激活,清除放射野外转移病灶,增强放疗远隔效应,出现1+1>2的效应[6,7]。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已在驱动基因阴性NSCLC的不同分期有所研究,但仍存在较多困惑待解决,本文进行论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10-2022年内江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描述2010-2022年内江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征并估计其造成的疾病负担,为疾病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导出 2010-2022年内江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卡,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年报告发病率的比较采用趋势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运用ArcGIS 10.8软件进行空间统计和数据可视化.结果 2010-2022年内江市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23601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9.33/10万(41.67/10万~81.32/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x2趋势=258.39,P<0.05).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时间上呈现"双峰"(夏季和冬季)分布.5岁及以下儿童报告病例数最多为14813例(62.76%),以散居儿童为主(5 642例,66.27%).全局Moran's I显示2010-2022年感染性腹泻存在空间聚集性,LISA指数提示"热点"在内江市中区和东兴区大部分街道乡镇."冷点"从隆昌市逐渐变为威远县北部和资中县的西部.健康寿命损失年(YLD)为34.20人年(2.10~3.42人年),年均YLD强度为0.07人年/10万.结论 内江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岁以下儿童为主,夏季和冬季为两个发病高峰,疾病负担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17-2022年山西省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了解2017-2022年山西省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特征和空间聚集性,为其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取疫情数据,通过描述性研究了解山西省布病的三间分布特征;采用GeoDa 1.8.8软件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2017-2022年山西省共报告布病21 981例,死亡1例,报告发病率介于7.56/10万~13.81/10万,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15/10万.累计报告病例数居前4位的大同(3 238例,14.73%)、晋中(3 225例,14.67%)、朔州(3 087例,14.04%)和临汾市(3 063例,13.93%)共报告布病12 613例,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57.38%;布病发病呈季节性,流行高峰期为3-8月,该时段病例数占66.60%(14 639/21 981);男女性别比为3.38:1(16 958/5 023).布病发病以中老年人为主,40~69岁人群的病例占73.39%(16 131/21 981),职业以农民为主(84.59%,18 594/21 981).全局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山西省2017-2022年布病发病存在空间正自相关(全局Moran'sI值为0.31~0.44,均P<0.001),即存在空间聚集性;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高-高聚集区(热点)主要分布于北部地区的大同、朔州及忻州市,低-低聚集区(冷点)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太原、阳泉、吕梁市及东南部的长治及晋城市.结论 2017-2022年山西省布病疫情呈上升趋势,疫情仍然较重,全省布病发病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区域,建议调整布病防控策略与卫生资源,重点地区开展联防联控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Bayes时空模型分析HIV/AIDS晚发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旨在分析兰州市HIV/AIDS晚发现的时空聚集性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明确兰州市HIV/AIDS晚发现高风险地区和时间趋势,为兰州市因地制宜地制定HIV/AIDS防治策略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兰州市2011-2018年间新报告的成年HIV/AIDS病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所需的数据资料来自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兰州市统计年鉴.采用Bayes时空模型分析HIV/AIDS晚发现相对风险(RR)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2011-2018年间兰州市新报告的HIV/AIDS病例共计1984例,其中HIV/AIDS晚发现者有982例(49.5%),平均年龄为39.67岁,男性占90.9%.老年人和女性HIV/AIDS病例中晚发现的比例更高;城关区(51.1%)、安宁区(50.3%)和榆中县(51.9%)具有高于平均水平的HIV/AIDS晚发现比例;2011-2018年间兰州市总体的晚发现比例呈波动上升趋势.Bayes时空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兰州市HIV/AIDS晚发现风险在2011-2015年间波动变化,而在2015年后迅速上升,其RR(95%CI)从1.01(0.84,1.23)上升到1.11(0.77,1.97);红古区和三个县的晚发现风险变化趋势与兰州市的总体变化趋势相似,而城关区和七里河区的晚发现风险呈下降趋势;晚发现相对风险大于1的区县包括:永登县(RR=1.07,95%CI:0.55,1.96)、西固区(RR=1.04,95%CI:0.67,1.49)、城关区(RR=2.41,95%CI:0.85,6.16)和七里河区(RR=2.03,95%CI:1.10,3.27).冷热点分析结果显示城关区和七里河区为热点区.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人均GDP(RR=0.65,95%CI:0.35,0.90)和HIV/AIDS病例中的男性比例(RR=0.53,95%CI:0.19,0.92)的增高,HIV/AIDS晚发现的相对风险越低;而人口密度(RR=1.35,95%CI:1.01,1.81)越大,晚发现风险越高.[结论]兰州市的HIV/AIDS晚发现风险呈上升趋势,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特征;人均GDP、HIV/AIDS中男性比例和人口密度是HIV/AIDS晚发现的影响因素.因此,对于晚发现风险高和存在相关风险因素的区县,应重视并制定有针对性的HIV筛查和防治服务,降低HIV/AIDS晚发现比例和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的滇池流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滇池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也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淡水湖.研究滇池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与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88-2018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将InVEST模型与GIS空间分析工具相结合,分析滇池流域生境时空变化,并利用莫兰指数和热点分析量化生境质量的空间集聚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8-2018年滇池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剧烈,由1988年的农田占优势转变为2018年城镇用地占优势;(2)流域生境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环滇池的城市区域生境质量较低,流域周边山地与丘陵质量较高但分布分散;(3)生境"冷热点"呈集聚分布,"热点"地区主要位于周边林地,随时间变化其范围逐渐缩小,而"冷点"地区位于环滇池城市区域,随时间变化而大幅增加.本研究表明,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覆被的剧烈变化是引起城市生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优化以及提升或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GBD数据分析1990年和2019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地区差异及空间聚集性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分析中国2019年各地区主要恶性肿瘤的死亡特征与空间聚集性,并探索1990年和2019年不同省(区、市)恶性肿瘤死亡率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分析不同地区、省(区、市)常见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率,并采用相对变化率量化时间变化趋势,以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热点分析方法探索标化死亡率的空间聚集性.比较不同癌种1990年和2019年的分省(区、市)标化死亡率的变化特征.[结果]2019年不同癌种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率的地区分布基本一致,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在东北地区最高(159.75/10万),华南地区最低(119.72/10万).2019年,肺癌、肝癌的标化死亡率在东北地区最高;胃癌在西北地区标化死亡率最高;结直肠癌、食管癌在西南地区标化死亡率最高.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标化死亡率最低的地区则分别是西北、华南、西北、东北、华东.2019年标化死亡率排名前5的恶性肿瘤高低聚集和热/冷点分别发生在不同省(区、市),与各省(区、市)标化死亡率结果保持一致.与1990年相比,2019年全国各省(区、市)胃癌、食管癌、肝癌的标化死亡率均大幅度下降.结直肠癌标化死亡率在各省(区、市)均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和最小的省(区、市)分别是广西和北京.除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吉林外,肺癌标化死亡率在其他省(区、市)标化死亡率不同程度上升,增幅最大省份为四川.[结论]中国不同恶性肿瘤在不同地区、省份的标化死亡率和DALY率存在差异.应持续宣传健康生活方式,根据当地恶性肿瘤情况进行危险因素暴露控制,并尽可能投入资源开展筛查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