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支气管镜治疗周围型肺癌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早期肺癌的主流治疗方式是手术。然而,许多患者因各种原因无法手术而选择替代治疗。经支气管镜介入技术因其侵入性更小且有更多治疗方式的选择,成为可行的替代疗法。本文综述了支气管镜治疗周围型肺癌的几种主要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前列腺癌根治性放疗后原发灶复发患者冷冻消融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冷冻消融技术治疗前列腺癌根治性放疗后原发灶复发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1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1例行冷冻消融治疗的前列腺癌根治性放疗后原发灶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73.1(57.3~85.0)岁,初诊Gleason评分6分5例,7分8例,≥8分8例。初诊临床分期:cT 2期13例;cT 3期8例。放疗前基线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35.3(6.4~78.5) ng/ml,放疗后PSA最低值为1.8ng/ml;中位随访8(3~12)个月后均因PSA持续升高就诊。盆腔MRI及PSMA SPECT检查提示前列腺癌原发灶复发。21例均行挽救性内分泌治疗,冷冻消融术前PSA 4.1(1.8~14.4)ng/ml。术前检查综合评估,患者仅原发灶复发,未见淋巴结或远处转移。采用氩气-氦气低温手术治疗系统,针对复发病灶留置1~3根冷冻针,采用两个冷热循环进行冷冻消融。术后继续应用内分泌治疗。观察不良反应,以及PSA进展、原发灶复发或转移等预后指标。 结果:2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评估前列腺体积中位值为42.0(23.0~85.0)ml。21例中术后2例出现尿潴留,1例尿路感染,2例排尿后出现组织脱落。11例术后2~3个月PSA快速下降,下降至中位最低值0.400(0.003~2.800)ng/ml。冷冻消融术后中位随访18(6~51)个月,1例影像学检查提示前列腺局部仍有弥散受限或PSMA摄取增高;4例出现PSA进展,PSA进展时间中位值13(4~36)个月;16例疾病控制良好。无复发转移病例。PSA进展患者较疾病控制良好患者的前列腺体积更大[69.2(59.2~85.0)ml与38.7(23.0~48.7)ml, P<0.001],冷冻消融术前PSA更高[9.8(6.4~14.4)ng/ml与2.0(1.8~13.8) ng/ml, P=0.021]。 结论:前列腺冷冻消融可延缓前列腺癌根治性放疗后原发肿瘤复发后的进展,尿潴留、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不高,可作为根治性放疗后原发灶复发的一种局部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冷冻消融离体猪心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冷冻消融离体猪心的可行性,观察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与冷冻消融的效果。方法:实验一:将6只离体猪心按照冷冻消融时间分为1 min组、3 min组和5 min组(各2只),均以100%功率进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冷冻消融,冷冻消融结束后测量超声图像、实体解剖的冰球大小及冷冻冰球融化后坏死区大小。实验二:将离体猪心分为冷冻消融组和射频消融组(各3只),分别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冷冻消融和射频消融,冷冻功率100%,射频功率40 W,均消融1 min后,观察比较两种消融方式完全坏死区及不完全坏死区的范围。结果:实验一:冷冻消融时间1 min组超声测量冰球短径为(8.00±0.84)mm,实体测量冰球短径为(8.38±1.19)mm,实体测量坏死区短径为(8.35±0.83)mm;3 min组超声测量冰球短径为(19.4±0.28)mm,实体测量冰球短径为(19.03±0.33)mm,实体测量坏死区短径为(19.16±0.25)mm;5 min组超声下测量冰球短径为(26.4±2.54)mm,实体测量冰球短径为(26.01±0.24)mm,实体测量坏死区短径为(24.82±0.25)mm。对上述数据进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区组因素b(冷冻时间1 min、3 min、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05.884, P<0.001),进一步行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处理因素k(测量方式包括超声图像测量、实体解剖的冰球测量及冷冻冰球融化后坏死区测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470, P=0.635)。实验二:射频消融组不完全坏死带占射频消融区半径比例为0.64±0.01,冷冻消融组不完全坏死带占消融区域半径比例为0.26±0.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可以认为冷冻消融的不完全坏死区小于射频消融。 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冷冻消融范围可控,消融区域超声图像评估较为准确,不完全坏死区小,在心脏消融方面可能有潜在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心房颤动介入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近年来,心房颤动(房颤)消融、左心耳封堵术等介入手术在全球广泛开展,房间隔穿刺和置管作为该类手术的必要操作,所导致的医源性房间隔缺损(iASD)引起广泛关注。介入手术的类型和术式、鞘管的直径等因素对房间隔穿刺孔的影响均有所差异。本文总结了目前关于iASD发病率和临床影响的证据,确定持续性iASD的可能预测因素,并为iASD检测、随访和管理提出标准化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125I粒子植入联合其他方案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预后较差,约80%的患者诊断时已丧失手术切除机会。在不同的治疗方案中,放射性 125I粒子植入可以改善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有望提高其生存率。本文综述了 125I粒子植入治疗联合化疗、冷冻疗法、腔内照射、支架置入、射频消融、纳米刀、旁路手术在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使其更好地在临床上推广。同时有必要制定统一的剂量标准和规范指南,使其更安全、更广泛地服务于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肺静脉共干的心房颤动患者冷冻消融特点及长期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二代冷冻球囊电隔离共干肺静脉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入选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456例,其中男368例,年龄平均54.6岁,年龄范围33~85岁。根据术前左心房肺静脉CT结果分为肺静脉共干(CPV)组45例,对照组90例。分析与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左心房CT、手术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包括肺静脉电隔离时间(TTI)、隔离时温度、冷冻次数、射频补点次数、术中并发症以及术后房颤复发情况。结果:CPV组冷冻135支肺静脉,对照组360支。两组患者TTI[(51.3±28.4) s对(48.6±29.2) s, P=0.41]、隔离时温度[(-47.6±7.4)℃对(-49.4±6.0)℃, P=0.334]、射频补点( P=0.8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V组X线曝光时间及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随访时间[(24.2±3.7)个月对(23.9±4.8)个月]、并发症及房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房颤患者左侧肺静脉共干临床非常常见,手术时间和冷冻消融次数较正常解剖肺静脉略有增加。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消融策略,其中远期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乳腺癌经皮消融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第一,死亡率第二的癌症。随着人口老龄化导致高龄及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增多,同时患者对于微创、美观要求增高的背景下,消融技术以其精准、微创、高效等优势,成为手术治疗的重要替代疗法。近16年来,乳腺癌的消融逐渐成为热点;其中美国、日本、中国、意大利和加拿大是乳腺癌消融应用较多的国家。在临床应用的消融技术包括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微波消融、激光消融和高强度聚焦超声等。本文将基于文献调研从发展现状、肿瘤大小分组和未来发展方向总结乳腺癌经皮消融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人工智能心电图差异预测冷冻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开发1项基于12导联心电图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冷冻球囊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5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并接受冷冻球囊消融术的房颤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以及术前和术后24 h内的标准12导联心电图。利用XGBoost方法构建3种基于术前和术后心电图数据差异的人工智能心电图模型。这些模型考虑了心电图参数、心电图深度特征、早期复发和基线房颤类型等55个特征的不同组合,并对其在模型预测中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结果:共入选患者201例,年龄(68.0±9.3)岁,其中男91例(45.3%,91/201)。随访222(124,368) d,26例(12.9%,26/201)患者复发。最佳机器学习模型是以术前、术后心电图深度特征差值作为输入的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 AUC)为0.872,F1得分为0.600,敏感度(召回率)为60.0%,特异度为94.4%,准确度为90.2%。 结论:人工智能辅助分析心电图能够预测冷冻球囊消融术后房颤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CT引导下经皮冷冻消融治疗高危部位肝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CT引导下经皮冷冻消融治疗高危部位肝恶性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到2021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经皮冷冻消融治疗的肝恶性肿瘤患者资料,通过肿瘤最大径进行1∶1匹配同期收治的46例非高危部位肝恶性肿瘤患者。评估技术成功率及12个月和24个月的完全消融率及并发症情况。统计分析高危部位组和非高危部位组之间患者消融效果差异。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术中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高危部位组和非高危部位组12、24个月的完全消融率分别为82.6%(38/46)比84.8%(39/46)、71.7%(33/46)比73.9%(34/4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边缘至高危部位距离≤5 mm、术前是否接受TACE治疗是影响冷冻消融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CT引导下经皮冷冻消融治疗高危部位的肝恶性肿瘤安全有效,但需要合理的术前规划和谨慎术中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75岁以上心房颤动患者射频导管消融及冷冻球囊消融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75岁以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RFCA)及冷冻球囊消融(CB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选取2016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应用三维标测系统行环肺静脉电隔离及二代冷冻球囊消融隔离肺静脉的年龄>75岁的房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RFCA组(33例)及CBA组(70例)。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即刻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单次术后房颤复发率。结果:共纳入103例房颤患者,年龄(77.26±2.28)岁,其中男38例。RFCA组(33例)中持续性房颤患者病程长于CBA组[70例,(45.00±31.07)个月对(18.92±25.19)个月, P=0.027]。RFCA组合并其他心律失常比例高于CBA组[39.4%(13/33)对5.7%(4/70), P<0.001]。其余基线资料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FCA组及CBA组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8%(27/33)对78.6%(55/70), P>0.05]。CBA组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反射比例高于RFCA组[24.3%(17/70)对3.0%(1/33), P=0.008]。CBA组发生膈神经损伤2例,RFCA组无膈神经损伤。两组患者心包积液、脑梗死及假性动脉瘤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75岁以上房颤患者,选择RFCA及CBA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CBA中需加强迷走神经反射及膈神经损伤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