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病人非计划性再入院的预测模型构建及风险分层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AHF)病人非计划性再入院的预测模型构建及风险分层研究.方法:选取 2019 年 9 月—2022年 3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 AHF病人 9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出院 30d内非计划性再入院情况分为未入院组和再入院组.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通过决策树分析,依据模型预测个体风险评分,构建危险分层系统.结果: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贫血、营养不良、心房颤动、脑钠肽升高均是 AHF老年病人出院 30d内非计划性再次入院的危险因素(均P<0.05).由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及校准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均较高.危险分层系统将所有病人分为 5个亚组:极低危组、低危组、中低危组、中高危组、高危组,各风险组非计划性再入院概率分别为 7.18%、10.18%、35.89%、52.79%、65.82%.结论: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贫血、心房颤动、脑钠肽升高、营养不良是 AHF老年病人出院 30d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建立的非计划性再入院的预测模型和风险分层,可以为AHF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龄病人植入起搏器的长期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并比较≥80岁与<80岁病人植入起搏器的临床特征和长期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 426例病人,其中,年龄≥80岁的病人为高龄组,共 108 例(25.35%),年龄<80 岁的病人为非高龄组,共318例(74.65%),术后随访 2年.分析并比较两组病人的一般临床特点、手术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结果:高龄组较非高龄组男性病人居多(P<0.05),且合并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的比例更高(P<0.05),高龄组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比例较低(P<0.05).两组病人随访期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病人需要术前充分评估,术中谨慎操作,术后仔细护理,围术期个体化用药,出院定期随访,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不会增加,植入起搏器是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院内血红蛋白下降对出院后30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院内血红蛋白下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短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2020-2022年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的病人 673例,选取其中至少测量 2次血红蛋白的病人 432例,包括入院和院内最低血红蛋白值.入组病人出院后随访 30 d,并根据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进行分组,其中 138例病人在出院后 30d内发生MACE(MACE组),294例病人未发生MACE(非MACE组).结果: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表明,院内血红蛋白下降与出院后 30d内发生 MACE之间独立相关[HR=2.031,95%CI(1.159,3.561),P=0.013].在调整临床变量后,院内血红蛋白每下降 10 g/L发生 MACE的风险比为 1.234[HR=1.234,95%CI(1.039,1.466),P=0.017].与无血红蛋白下降组相比,血红蛋白下降<30 g/L组发生 MACE的风险增加约 2倍[HR=1.951,95%CI(1.087,3.502),P=0.025];血红蛋白下降≥30 g/L组发生 MACE的风险增加约 3倍[HR=2.822,95%CI(1.139,6.990),P=0.025].结论:院内血红蛋白下降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短期预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心电图参数QTd、QRSd与多指标特征构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心电图参数 QT离散度(QTd)、QRS离散度(QRSd)与多指标特征构建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 2019年 1月—2021年 10月我院收治的 213例STEMI病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构建STEMI预后不良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鉴别能力、准确性.结果:出院后 3个月采用电话或门诊随访,3 例失访,预后不良发生率为 20.00%(42/210).Logistic 回归方程显示,QTd、QRSd、校正的 QT 间期(QTc)、血清信号素 4D(Sema4D)、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STEMI病人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将上述 5个变量纳入构建STEMI预后不良列线图预测模型,该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 0.892[95%CI(0.801,0.934)],校准曲线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度.结论:基于心电图参数与多指标特征构建 STEMI预后不良预测模型具有可靠性,可为 STEMI预后评估提供客观、有效的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电图不同分级标准对于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脑炎预后的判断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脑电图分级标准在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诊断为抗NMDAR脑炎病人50例.根据ECBER、Synek、Young和Laviz-zari脑电图分级标准,对病人入院后的首次脑电图进行分级.在病人出院时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预后,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比较4种不同脑电图分级标准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选择预后预测效能最高的脑电图分级标准,研究其与病情严重程度、辅助检查及检验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ECBER、Synek、Lavizzari这3种脑电图分级标准与病人预后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脑电图级别越高,预后越差.经预测效能分析,Lavizzari标准的预后预测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AUC)值达到0.86,灵敏度为83.33%,特异度为76.32%,P<0.001].Lavizzari标准的中重度异常脑电图组,在住院时间、监护室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数量、并发症数量和病情严重例数及占比分别为[42.00(29.00,53.00)d、16.00(0.00,42.00)d、5.00(4.50,5.50)个、3.00(1.00,3.50)个、13例(68.42%)],轻度异常脑电图组分别为[18.00(12.50,26.00)d、0.00(0.00,1.00)d、3.00(3.00,4.00)个、0.00(0.00,1.50)个、9例(2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脊液抗体滴度、头颅核磁异常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NMDAR脑炎病人脑电图异常比例较高.Lavizzari脑电图分级标准对抗NMDAR脑炎病人早期病情评估及预后有较好预测价值,其异常程度与脑脊液抗体滴度、头颅MRI及疾病复发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硒蛋白S与心肌梗死病人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清硒蛋白 S与心肌梗死病人药物洗脱支架(DES)术后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选择 2019年 1月—2022年 3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的 105 例心肌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均采用 DES植入术治疗,治疗后随访 1 年,根据ISR发生情况将病人分为ISR组与无ISR组.记录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出院时血清硒蛋白S水平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分析血清硒蛋白 S与心肌梗死病人 DES术后 ISR的关系.结果:105例病人中,103例完成最终随访,其中 14例(13.59%)出现 ISR.ISR组体质指数(BMI)大于无 ISR组,平均支架直径小于无 ISR组,出院时血清硒蛋白 S水平低于无 ISR组,出院时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无 IS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院时血清硒蛋白 S水平过低会增加心肌梗死病人DES术后 ISR发生风险(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出院时血清硒蛋白 S预测心肌梗死病人 DES术后 ISR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 0.895[95%CI(0.805,0.985)],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出院时血清硒蛋白 S水平过低会增加心肌梗死病人DES术后 ISR的发生风险,可作为临床早期预测 ISR发生风险的辅助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脉隆注射液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病人NT-proBNP变化率的影响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心脉隆注射液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分析治疗过程中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率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 2019 年 1 月—2022 年 2 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 65 例AMI后心力衰竭病人,均予以心脉隆注射液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治疗期间检测 NT-proBNP,计算 NT-proBNP变化率,根据出院 12个月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建立交互作用模型分析影响因素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 NT-proBNP变化率对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65 例AMI后心力衰竭病人随访 12个月,预后不良 19例(29.23%),预后良好 46例(70.77%).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率、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Killip心功能分级、NT-proBNP变化率为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治疗 1 周内、治疗2周内 NT-proBNP变化率与病人缺血性脑卒中/TIA、年龄、心率、Killip心功能分级均存在交互作用;绘制 ROC曲线发现,治疗 1 周内、治疗 2周内NT-proBNP变化率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44,0.721,对病人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接受心脉隆注射液与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 1周内、2周内NT-proBNP变化率可预测AMI后心力衰竭病人的预后恢复情况,且NT-proBNP与心率、缺血性脑卒中/TIA、年龄等交互作用于病人预后恢复,临床可针对上述因素进行风险管理,以预防不良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程护理模式应用于毒蛇咬伤患者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全程护理模式用于毒蛇咬伤患者急救和康复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毒蛇咬伤患者2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30例患者为常规护理组,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30例患者为全程护理组。记录肿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蛇伤创口愈合时间等临床治疗指标,评价患者蛇伤创口疼痛反应程度,评估患者焦虑及抑郁心理状况,评价蛇伤临床疗效水平,观察患者创口感染情况,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全程护理组患肢肿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蛇伤创口愈合时间[(5.54±0.69)d、(7.36±0.84)d和(15.32±1.69)d]均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6.93±0.74)d、(10.28±1.15)d和(20.56±2.17)d]( t=5.14、5.92、6.30,均 P < 0.001);全程护理组护理7 d后VAS评分为(1.64±0.29)分,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的(2.25±0.37)分( t=6.24, P < 0.001);全程护理组出院时HAMA评分和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 t=6.83、7.25,均 P < 0.001);全程护理组患者蛇伤治疗总有效率(93.77%)与常规护理组(9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46, P=0.495);而全程护理组患者蛇伤治愈率(68.46%)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54.62%)(χ 2=5.26, P=0.022)。全程护理组蛇伤创口感染发生率(1.54%)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6.92%)(χ 2=4.65, P=0.031)。全程护理组护理总体满意度(97.69%)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92.31%)(χ 2=3.96, P=0.046)。 结论:对毒蛇咬伤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可缩短患者康复周期,缓解疼痛反应,改善心理状况,减少伤口感染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EER模式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彝族地区基层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LEER模式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彝族地区基层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乐山市金口河区人民医院2021年 1-10月应用LEER模式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26例为观察组,选取该院2020年1-12月采用常规治疗模式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20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分别为6(6,6)h、2(2,3)d、4(4,6)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4(24,36)h、5(5,6)d、7(7,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351.00、407.50、458.00,均 P < 0.05)。观察组住院费用为5 454.58(5 014.11,6 016.58)元,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 611.91(6 192.68,7 841.7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420.00, P < 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 h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评分为3(3,4)分,轻度疼痛患者占73.07%(19/26);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为2(2,3)分,轻度疼痛患者占92.31%(24/26),术后总体疼痛控制良好。观察组患者住院满意率为96.15%(25/26)。患者均康复出院。 结论:LEER模式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用于彝族地区基层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促进诊疗理念的改变和整体医疗质量的提高,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互联网+"结直肠癌造口术后早期分级随访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互联网+"结直肠癌造口术后早期分级随访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丽水市中心医院行结直肠癌造口术后1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入组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入组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每组9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随访措施,观察组运用"互联网+"对结直肠癌造口患者进行早期分级随访管理,比较2组患者出院3个月的按时随访反馈情况、造口周围皮肤状况、造口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期间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超过计划随访时间2 d未反馈率为20.43%(19/93),观察组为7.53%(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6.44, 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3个月的造口周围皮肤状况评分为(2.53 ± 0.78)分,优于对照组的(4.02 ± 1.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10.47, P<0.05);观察组出院3个月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为9.68%(9/93),低于对照组的21.51%(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94, P<0.05);观察组对随访期间的护理满意度为98.92%(92/93),高于对照组的91.40%(8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20, P<0.05)。 结论:"互联网+"早期分级随访管理模式能改善结直肠癌造口术后的随访效果及造口周围皮肤状况,减少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