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射频消融导致冠状动脉急性损伤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冠状动脉损伤是射频消融少见的一种并发症。该文报道1例预激综合征患者,心脏电生理检查发现旁道起源于冠状静脉窦内心中静脉开口,射频消融治疗成功阻断了旁道,但引起了右冠状动脉的左心室后支急性损伤、闭塞,遂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治疗、光学相干成像技术(OCT)腔内影像学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发现左心室后支损伤部位与心中静脉开口结构上紧邻。术后随访3年,无不良事件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及其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手术疗效及预后的特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8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手术治疗的160例"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80例、女80例,年龄(35.5±14.6)岁(范围5~77岁)。重点观察指标包括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合并畸形、手术入路选择、后路固定节段、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总结,影像学指标包括寰齿间距、齿突超Chamberlain线距离、延髓脊髓角。结果:"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的症状包括四肢无力、麻木和笨拙(67.5%,108/160),步态不稳(30.0%,48/160)和眩晕(20.0%,32/160)。其中130例(81.3%,130/160)合并脊髓病,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为(13.5±2.5)分(范围4~16分);20例(12.5%)出现颅神经病变。影像学检查显示延脊髓压迫130例(81.3%),脊髓空洞症37例(23.1%),Chiari畸形30例(18.8%)。90例患者接受CTA检查,结果显示55例患者(61.0%)存在椎动脉畸形,5例患者(6.0%)存在颈内动脉内聚迂曲。术式包括后路枕颈融合术(可复位脱位,145例)、前路经口咽松解联合后路融合(不可复位脱位,15例)。160例中57例(35.6%)采用备用术式,即不对称的组合式固定。随访时间为(50.5±22.4)个月(范围24~120个月)。152例患者(95.0%)获得坚强骨性融合;6例患者(3.8%)术后影像学未见明显骨性融合,但动力位X线片未见明显寰枢椎不稳;2例患者(1.2%)出现内固定松动,脱位复发。脊髓病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5.1±1.8)分(范围5~17分),改善率为42.9%±33.3%。术后9例(5.6%)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4例脱位复发症状加重、2例螺钉松动、2例吞咽困难和1例切口感染。结论:"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是寰枢椎脱位的一个亚型,具有特殊的临床特征,即发病年龄小,合并脊髓病比例高、病情程度重、预后较差;常合并严重的骨畸形和血管畸形,术中常需使用组合式固定,因此术前需规划备用技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血管病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研究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医学影像人工智能是当今备受瞩目的医工结合研究领域。采用人工智能进行脑血管病的辅助诊断和预测预后已取得一定成果,需进一步加强交叉学科合作,以满足临床重大需求为牵引,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最终达到服务临床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工智能辅助支气管哮喘黏液栓的识别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气道黏液栓是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重要临床特征,和疾病预后有关。临床上,胸部CT是评估气道黏液栓的首选工具。目前CT影像的解读依赖于人工阅片,但哮喘患者的气道黏液栓多分布于中小气道,肉眼难以识别,同时人工阅片过度依赖于医生的经验,效率低下。近年来,深度学习和大数据技术不断进展,将人工智能(AI)辅助阅片技术引入临床应用,显著提高了黏液栓识别的效率和准确性。当下AI辅助气道黏液栓识别在囊性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中均有应用,在黏液栓识别方面的高准确性以及与人工阅片的高一致性也得到证实。因此将AI技术应用于哮喘患者黏液栓的识别十分有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先天性左房房壁瘤产前、产后超声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左房房壁瘤的超声影像学特征,为左房房壁瘤早期精准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房壁瘤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诊断存在困难与挑战。本文结合1例左房房壁瘤患儿产前、前后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分析总结诊断特征。结果:超声心动图为诊断左房房壁瘤的首选无创影像学检查,部分病例在胎儿期即可诊断。结论:超声心动图是评估左房房壁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多模态影像技术综合评估左房房壁瘤,可早期识别与准确诊断,为临床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原发肺癌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多原发肺癌(MPLC)在肺癌中相对少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体检的重视以及影像学特别是高分辨率CT和PET/CT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被诊断出多发性肺癌,而区分多发性肺癌究竟是MPLC还是肺内转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肿瘤的分期以及后续治疗的选择。本文根据现有文献对分子生物学检测在MPLC诊断上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加深对MPLC的认识,提高MPLC的诊断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脊柱颈胸段原发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脊柱颈胸段原发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颈胸段原发性脊柱肿瘤患者2例。病例1为男性,47岁,C 6、7椎体孤立性纤维瘤,术前有颈部疼痛及上肢放射痛症状,伴左侧肢体无力。病例2为女性,17岁,T 1椎体动脉瘤样骨囊肿,有颈肩痛症状,合并左上肢远端肌力下降。2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T扫描并使用Mimics软件建立三维可视化脊柱颈胸段模型,采用激光快速成型打印技术制作与实物1∶1大小的3D打印脊柱颈胸段模型,规划设计并定制3D打印人工椎体,分别用于术前评估肿瘤分期、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以及术中指导置钉和脊柱序列重建。病例1采用前后联合入路,行前路C 6、7椎体切除、3D打印人工椎体置入+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病例2采用单纯后入路,行胸椎肿瘤切除+3D打印人工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情况,评估手术前后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上肢肌力,随访期间观察肿瘤是否复发及脊柱稳定性。 结果: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颈胸段椎体肿瘤切除+脊柱重建手术。病例1手术时间6.5 h,术中出血量1 200 mL;病例2手术时间4.5 h,术中出血量1 000 mL。2例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自觉肌力逐渐恢复正常。病例1术后第7天发现伤口处脑脊液漏,经穿刺抽液、加压包扎治愈;术后出现声音嘶哑,随访至3个月时好转。病例2未见术后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见患者椎体及肢体功能良好,肿瘤无复发,脊柱稳定性良好。病例1术前左侧颈部和左上肢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分和5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分和0分;术前左侧上、下肢各肌肌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末次随访时除左侧指伸肌肌力为Ⅳ级以外的其余各肌肌力均为Ⅴ级。病例2术前左侧颈部和左上肢疼痛VAS评分6分和3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分和0分;术前左上肢指伸肌和指屈肌肌力Ⅳ级,末次随访时均恢复至Ⅴ级。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是一种直观、动态、全面的影像学评估方法,结合3D打印技术,可在术前明确肿瘤分期、制定手术方案,术中指导手术置钉及脊柱序列重建,对于颈胸段椎体原发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聚多巴胺多功能纳米造影剂在肿瘤分子影像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开发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低毒性的多功能纳米造影剂,使其能精准定位肿瘤,实时反映肿瘤生物学信息,是推动肿瘤分子影像技术发展、实现肿瘤早期及精准诊疗的核心。聚多巴胺(PDA)纳米材料是一种结构与天然真黑素极其相似的仿生材料,其聚合方法简单,可通过金属配位、π-π堆积、静电吸附等多种方式实现造影组件及靶向配体等功能分子的可控组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展现出巨大的临床转化潜力,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分子影像的临床前研究。综述了PDA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功能化修饰和组装策略及其在肿瘤分子影像学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有助于推动其在肿瘤分子影像领域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状腺相关眼病严重度分级和分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是成人常见的眼眶疾病,可导致一系列眼部症状及体征,严重影响患者的视觉健康和生活质量。准确把握疾病病程进展、客观评价其严重程度和活动性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TAO的分级分期方法在不断改进,在对眼病的主观症状和体征的描述性评价中,国际上先后提出甲状腺相关眼征分级(NOSPECS)、临床活动度评分(CAS)、VISA及EUGOGO四大分级分期系统,各系统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侧重点。而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影像技术及实验室检查等客观评价方法对TAO的分级分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眼眶CT和MRI的应用使得对疾病的定量分析取得重大突破。TAO分级分期方法的不断总结,为TAO病情判断、治疗方案选择和疗效预测提供参考和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从广度走向深度:甲状腺癌的精准影像诊断之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伴随着甲状腺结节筛查的普及,尤其是超声检查的普遍应用,国内外学界提出对甲状腺结节过度诊疗的担忧。更具精确诊断能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结合可以预测肿瘤侵袭性和预后的非侵入性指标,是甲状腺精准诊疗的关键。在影像学检查技术的选择上需秉承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方针,充分结合各种影像学技术的优势、发挥新技术的特长。从“广”筛查走向“深”挖掘,才是划清“早期诊断”与“过度诊断”界限的必由之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