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单导脑电人工智能判读睡眠分期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在头部不同位置采集的单导联脑电信号,通过人工智能分图模型判别单纯打鼾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睡眠分期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因打鼾、呼吸暂停、白天嗜睡等症状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睡眠医学中心进行多导睡眠监测的114例研究对象,其中男93例,女21例,年龄20~64岁,中位数为38.0[31.8,48.3]岁。研究对象中OSAHS患者85例,单纯打鼾组29例。对不同采集位置的头部单导联脑电信号(Fp2-M1,C4-M1,F3-M2,REOG-M1,O1-M2)应用以往数据训练的机器学习分图模型进行睡眠分期判读分析,以多导睡眠监测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判读结果的一致率及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库建立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判读睡眠分期124 747帧。Fp2-M1、C4-M1、F3-M2、REOG-M1、O1-M2导联区分睡眠或清醒期的一致性分别为92.3%、92.6%、93.5%、89.2%和83.0%。位于额部皮肤的Fp2-M1单导联模型判断清醒、快动眼睡眠或非快动眼睡眠分类的一致性为84.7%;判断清醒、快动眼睡眠、非快动眼睡眠1~2期、慢波睡眠的分类一致性80.1%。基于该模型睡眠分期和金标准睡眠分期计算的AHI中位数分别为13.6[4.3,42.5]和14.2[4.8,42.7], Z=-2.477, P=0.013,诊断OSAHS一致性Kappa系数为0.977。 结论:Fp2-M1单导联脑电信号结合人工智能分析模型对打鼾及不同严重度的OSAHS患者的睡眠分期判断一致性良好。基于该模型计算的AHI在诊断OSAHS与金标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分期呼吸训练在高位脊髓损伤患者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分期呼吸训练在高位脊髓损伤患者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的高位脊髓损伤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训练,观察组接受分期呼吸训练。2组均每周干预6 d,连续干预8周。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基础指标、肺通气功能、呼吸肌肌力指标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性。结果:干预8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氧饱和度为0.95 ± 0.04,高于对照组的0.90 ± 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4.229, P<0.001);干预8周后观察组最大肺活量(VCmax)、用力呼气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最大通气量(MVV)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分别为(69.21 ± 11.38)、(61.83 ± 11.53)、(56.50 ± 7.86)、(51.62 ± 8.73)%,均高于对照组的(56.70 ± 14.65)、(49.82 ± 15.06)、(45.61 ± 10.32)、(42.30 ± 1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610~4.967, P<0.001);观察组干预后吸气肌肌力指数(MIP)为(56.12 ± 18.31)cmH 2O(1 cmH 2O=0.098 kPa),高于对照组的(46.61 ± 11.62)cmH 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806, P<0.01);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5.26%(2/38),虽低于对照组的15.78%(6/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2.235, P>0.05)。 结论:分期呼吸训练可以促进高位脊髓损伤患者的肺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主动呼吸控制系统患者训练效率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肿瘤放疗患者使用主动呼吸控制系统(ABC)训练所需时间及训练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9月—2021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由同一工作人员主导训练的使用ABC治疗的患者93例,分析患者文化程度、体重指数(BMI)、年龄、性别和病种对训练时间的影响。训练时间用 xˉ±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患者文化程度、BMI、年龄对训练时间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等文化程度组的训练时间为(9.74±3.80)min,显著短于初等文化程度组的(13.79±6.03)min( P=0.001)和中等文化程度组的(13.03±5.14)min( P=0.021);BMI<24 kg/m 2组的训练时间为(10.27±3.98)min,显著短于BMI≥24 kg/m 2组的(12.74±5.60)min( P<0.001);≥60岁组的训练时间为(14.12±5.06)min,显著长于≤40岁组的(9.86±3.76)min( P=0.002)和40~60岁组的(11.30±5.10)min( P=0.021)。性别、病种、肿瘤分期对训练时间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性训练所需时间分别为(13.54±5.89)、(10.94±4.61)min( P=0.071);乳腺癌、肺癌、肝癌、纵隔淋巴瘤、胰腺癌患者的训练时间分别为(10.75±4.72)、(15.30±5.57)、(11.69±4.96)、(9.86±3.61)、(12.15±0.07)min( P=0.071);Ⅰ、Ⅱ、Ⅲ、Ⅳ期患者的训练时间分别为(10.35±4.37)、(11.88±5.30)、(9.52±2.51)、(14.32±5.27)min( P=0.060)。 结论:高等文化程度和BMI<24 kg/m 2有助于放疗患者缩短使用ABC训练的时间,≥60岁则会延长训练所需时间。性别、病种和肿瘤分期对训练所需时长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Ⅰ期肺癌病人胸腔镜术后继发持续性咳嗽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探讨Ⅰ期肺癌病人行胸腔镜手术术后并发持续性咳嗽(cough after pulmonary resection,CAP)的危险因素.方法 2022 年 1 月~2023 年 1 月我院胸外科收治的Ⅰ期肺癌病人207 例,收集病人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吸烟时长、病理分期、手术侧别、是否清扫气管周围淋巴结、病理类型,手术方式(肺叶或肺段)、术前呼吸功能训练等临床病例资料.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P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 58 例病人术后出现CAP,发生率为 28.01%.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时长、支气管树周围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以及术前呼吸训练CAP组与非CA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时长、清扫支气管树周围淋巴结、肺叶切除是CAP的危险因素(P<0.05),术前呼吸功能训练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 CAP的发生与吸烟时长、清扫支气管树周围淋巴结、手术方式有关,术前呼吸训练可降低CAP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脑卒中后构音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构音障碍治疗的方法包括言语功能训练、呼吸训练、口面与发音器官的训练、中国传统康复、物理治疗等.通过有效的康复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患者中症状较轻者,大多能恢复沟通交流能力.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需"因人而异",制定针对"个体"的康复治疗方案,同时进行分期治疗.参考文献41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肿瘤化疗患者输液港相关性血栓的简易风险评分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了解肿瘤化疗患者输液港相关性血栓的临床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并构建和验证简易风险评分系统,为肿瘤化疗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患者资料调查表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健康研究院留置输液港的肿瘤化疗患者资料,数据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20例患者的输液港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6.5%(40/620),训练样本和验证样本的发生率依次为6.7%(25/372)和6.1%(15/248);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可构建包含化疗次数、癌症分期、血栓病史、D-二聚体、同侧中心静脉置管史5个因子的简易评分系统,模型的评分在0~28,可以将其划分为低危(<9分)、中危(9~19分)和高危(>19分)3个风险等级,并且训练样本和验证样本在不同风险等级的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结果示:训练样本和验证样本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8(0.707~0.873)和0.837(0.749~0.92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化疗患者输液港相关性血栓的临床发生率相对较高,新建的简易评分系统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适用于肿瘤化疗患者输液港相关性血栓的筛查和预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引导肾穿刺活检术后出现血肿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后影响肾周及肾包膜下血肿产生的危险因素,以降低术后血肿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患者155例,收集资料如患者性别、年龄、CKD分期、肾脏深度、穿刺用时、穿刺针数、操作医师、能否配合操作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相关因素对术后血肿产生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血肿组两组间CKD分期、肾脏深度、能否配合操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1、<0.001).多因素分析发现CKD分期>1期、肾脏深度≤20 mm、患者不能配合操作是术后出现血肿的危险因素(P=0.009、0.010、<0.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是一种诊断肾脏病变有效、安全的方法,多种因素会影响术后血肿的产生,训练患者呼吸配合操作可减少术后血肿的产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镜像疗法结合传统康复训练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mirror-therapy,MT)结合传统康复训练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PFP)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利用随机数字生成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分组,分为MT组(n=20)和传统康复组(n=20).所有患者均接受面部按摩,呼吸、放松运动,语言交流能力训练等传统康复治疗两月,每周2次,每次约45min.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再增加每周1次MT,遮蔽患侧眼睛,将一面镜子置于正前方,另一面的反光侧朝向健侧,两面镜子成90度贴紧放置.主要训练动作包括吮吸、扬眉及部分情感性表情动作.在治疗前后分别评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和潜伏期,并运用house-brackmann量表(HBS)、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sunnybrook facial grading system,SFGS)及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scale,BDI)对患者面神经功能状态、抑郁状态进行评分.结果 治疗后MT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MT组CMAP波幅较治疗前增大,对照组CMAP波幅较治疗前增大,治疗后比较2组的CMAP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T组CMAP潜伏期较治疗前减小,对照组CMAP潜伏期较治疗前减小,治疗后比较2组的CMAP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T组HBS分期人数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后对照组HBS分期人数较治疗前改善,比较2组治疗后HBS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MT组SFGS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后对照组SFGS评分较治疗前改善,2组治疗后SFG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T组BDI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后对照组BDI评分较治疗前改善,2组治疗后B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结合传统康复治疗较单纯传统康复训练对PFP患者的面部生理功能及抑郁状态康复有较好疗效,尤其对于患者抑郁状态,有改善作用,抑郁状态的改善又可直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等功能状况的改善,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Ucinet和Netdraw的国内新型冠状病毒中医药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国内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中医药研究现状,立足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主流观点,选择与核心科研单位、科研工作者开展深入合作,开展针对COVID-19的系统研究工作,从COVID-19的预防、轻证的治疗、普通型的治疗、后期的调护方面,归纳总结经验,服务临床.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策略为“主题“新型冠状病毒”并含“中医””,检索时间为2019年11月1日--2020年3月23日,将检索出来的中文期刊导出为Refworks格式,使用Ucinet软件、Netdraw软件生成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的可视化共线网络图.通过分析找到高频关键词、作者之间合作关系、机构合作关系,选择与核心作者、研究机构合作,分析主流观点,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以形成医院治疗COVID-19从预防到康复阶段的系统化治疗方案.结果 (1)COVID-19中医药研究在中医疾病归属、发病机制、中医证型、临床表现、诊疗方案、中医方剂等整个理论体系均有研究,其中,“新型冠状病毒”“中医药诊疗方案”“辨证论治”“病因病机”“中医证型”“治法治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所在.在疾病归属方面,将COVID-19归属“瘟疫”范畴仍是目前主要观点;在病因病机方面,“湿浊”“湿疫”“湿毒”“湿毒疫”“疫毒”研究相对较多;在中医证型方面,“风温夹湿证”“气阴两虚证”两种证型纳入的研究最多;在诊疗方案中,主张“病证结合”“分期论治”,采用“宣畅气机法”“解毒法”“化湿法”“开窍醒神法”“扶正祛邪法”为多数医者所推崇;在中医方剂方面,“清肺排毒汤”“宣白承气汤”“达原饮”“玉屏风散”四个方剂较为突出,研究较多.(2)在全国研究地域分布方面,全国将近三分之二的省份均有相关研究论文产出,有将近1140名科研工作者参与该疾病研究.比较核心的研究人员有王玉光、杨丰文、张俊华、苗青、张伯礼、刘清泉、李晓东、王辉、庞博、王永炎等人,作者之间形成了若干个研究团体.3.在研究机构方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这三家机构发文量位居前三,是本次研究的核心机构.但统观全国范围,作者之间及科研机构之间合作关系较为松散.结论 (1)目前,COVID-19中医药研究已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理论研究重点仍应放在中医疾病归属、发病机制、中医证型、临床表现、诊疗方案、中医方剂方面;“辨证论治”“病因病机”“中医证型”“治法治则”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所在,广大科研工作者、各科研机构广泛参与,但科研工作者之间、科研机构之间深入合作不够.(2)结合诊疗实际情况,立足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主流观点,选择与核心科研单位、科研工作者开展深入合作,对COVID-19进行系统性研究,最终确定采用分期论治,辨证论治方案.在疾病预防阶段,选用热门方剂“玉屏风散”进行加减化裁,创立“九味预防方”对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在疾病治疗阶段,立足于数据分析所得的、被广大科研工作者所认同的“宣畅气机法”“解毒法”“化湿法”“开窍醒神法”“扶正祛邪法”等治法,提出“宣透达表法”“清热解毒法”“表里和解法”“辟秽化浊法”四法联用,创立“宣清和化方”用于COVID-19医学观察期和临床治疗期中的轻型发热患者;创立“新冠2号方”用于COVID-19普通型的治疗,有效防止COVID-19普通型疾病的病情进展;在疾病康复阶段,采用药物治疗和康复方法,训练的综合调护包括辨证以“气阴两虚证”为主的药物治疗和以八段锦、简式太极拳、呼吸导引法、灸法、穴位贴敷、耳穴压豆、膳食指导和情志疗法的综合康复训练.从而形成了从预防到康复的治疗体系,极大提高了治愈率.(3)围绕COVID-19中医药研究现状绘制的相关文献知识图谱,通过图谱的方式揭示了相关研究的整体概况,并将此大数据运用到具体的临床科研思路中,指导临床实践活动.在全国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迅速把握研究热点和重点,找出核心研究者和研究单位,加强合作,确定中医治疗方案,迅速用于临床救治,具有快速反应、迅速应对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康复呼吸操训练在住院尘肺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康复呼吸操训练在住院尘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12月在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接受诊治的尘肺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康复呼吸操训练,连续训练12周后对比2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满意度及项目满意度.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120例尘肺病患者进行12周干预实验.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60例.2组患者平均年龄、接尘时间、疾病分期分布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对照组和试验组血氧饱和度分别为(95.59±0.61)%、(98.57±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l).2组患者干预后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患者干预前Barthel及SWL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满意度均提高,且试验组Barthel及SWL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康复呼吸操训练在住院尘肺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显著,有助于改善其血氧饱和度,并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满意度及住院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