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去角质功效研究方法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1秒前
本文主要概述了皮肤角质的屏障功能与代谢机制,并介绍了皮肤图像分析法、角质层染色法、模拟污渍法、摩擦性能测试法、角质剥脱测试法、皮肤切片法、皮肤模型替代法、细胞生物法、生物化学法等皮肤角质功效评价方法,提供了去角质功效评价的新思路,展望角质管理产品的发展及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N6-腺苷酸甲基化修饰在肺癌及肺癌干细胞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秒前
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复杂的发病机制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深入,N6-腺苷酸甲基化(m6A)修饰作为一种重要的RNA表观遗传修饰方式,在肺癌及肺癌干细胞(LCSC)中的调控作用逐渐受到关注.m6A相关修饰酶的变化影响肺癌的发生发展,此外,m6A修饰与LCSC的调控通路也密切相关,m6A修饰通过影响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增殖及耐药性,进而影响肺癌的进展.本研究对m6A修饰在肺癌及LCSC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肺癌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性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 探讨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性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110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化疗组(n=54)和粒子植入组(n=56).化疗组患者采取紫杉醇+顺铂化疗方案,粒子植入组患者在化疗组的基础上采取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衰弱情况[Fried衰弱表型量表(FFP)]、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粒子植入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FFP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VC、FEV1及FEV1/FVC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粒子植入组患者VAS、FFP评分均低于化疗组,FVC、FEV1及FEV1/FVC均高于化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以扭转衰弱,抑制癌性疼痛,提高肺功能,且较为安全,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干燥综合征患者涎腺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检查与自身抗体唇腺活检结果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 探讨干燥综合征(SS)患者涎腺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VTIQ)检查与自身抗体、唇腺活检结果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1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94例疑似S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2002年欧美国际联盟(AECG)诊断标准分成两组,SS组(n=64),非SS组(n=30).通过二维超声及VTIQ的检查,研究两组患者的颌下腺和腮腺剪切波速度(SWV)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SWV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探究SWV诊断SS的价值.研究涎腺SWV与自身抗体、唇腺活检结果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颌下腺及腮腺SW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颌下腺中,SWV诊断SS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2%和83.3%,AUC为0.866(95%CI:0.764~0.969);在腮腺中,SWV诊断SS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3%和76.7%,AUC为0.867(95%CI:0.779~0.956).抗SSA/SSB抗体阳性患者的颌下腺及腮腺SWV值较阴性患者的高,唇腺活检结果阳性患者的颌下腺及腮腺SWV值较阴性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涎腺VTIQ技术在SS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涎腺SWV值与自身抗体、唇腺活检结果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铜死亡预测肺腺癌预后及指导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秒前
免疫疗法是治疗肺腺癌(LUAD)的有效手段,但缺乏预测反应及耐药分析是其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阐述铜死亡发生机制,围绕铜死亡相关基因与LUAD预后、LUAD免疫治疗评估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展开对LUAD患者总生存期预测、免疫治疗反应、化疗治疗反应、风险评估、干性特征等因素的探讨,总结铜死亡预测肺腺癌预后规律及指导LUAD免疫治疗的作用,揭示铜死亡相关基因在LUAD中突变频率不确切等问题,为今后铜死亡关于LUAD的治疗和预后研究提供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输尿管膀胱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秒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可引起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ICI相关性输尿管膀胱损伤(IC-UBI)作为一种少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诊为泌尿系统感染,尽管相关机制尚未明确,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可达较好预后.本文对IC-UBI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发病机制、治疗与临床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倡在ICI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泌尿系统症状和尿液检测结果,及时发现并治疗IC-UBI,以期改善疾病临床转归,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羟考酮自控静脉镇痛对肺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及镇痛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 研究羟考酮用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对肺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试验.选择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120例,随机分配至羟考酮组(OC组)和舒芬太尼组(SF组).2组患者采用相同的麻醉方法,术后采用无背景剂量PCIA:OC组为盐酸羟考酮100 mg+多拉司琼25 mg;SF组为舒芬太尼100 μg+多拉司琼25 mg.使用生理盐水分别将2组药物稀释至100 mL.镇痛泵剂量设置为:首次剂量为10 mL,Bolus为4 mL,锁时5 min,背景剂量为0.主要观察指标:术前24 h(T0)和术后6 h(T1)、12 h(T2)、24 h(T3)、48 h(T4),2组患者全血CD4+、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百分比.次要观察指标:T1~T4各时间点的镇静评分(Ramsay评分量表)、静态和动态视觉模拟评分(VAS)、T4时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补救药物使用次数和不良反应、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结果 T1、T2和T3时,OC组的CD4+和CD8+T细胞的百分比明显高于SF组;T4时,OC组的CD4+T细胞百分比仍明显高于SF组(P<0.05);T1、T2和T3时,OC组NK细胞的百分比均明显高于SF组(P<0.05).T4时,SF组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多于OC组(P<0.05).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Ramsay评分、静态和动态VAS、并发症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羟考酮和舒芬太尼用于肺癌术后PCIA均会对免疫功能产生抑制作用,但羟考酮的抑制作用较轻微、镇痛效果较好,更适宜肺癌患者术后PCI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肺结核患者血清PGRN、LCN2水平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肺结核(PTB)患者血清颗粒蛋白前体(PGRN)、脂质运载蛋白2(LCN2)水平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127例肺结核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症组(n=78)和重症组(n=49),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7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清PGRN和LCN2水平;Spearman法分析血清PGRN和LCN2水平与Bandim结核病(TB)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PTB发生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GRN和LCN2水平对重症PTB的诊断价值.结果:重症组血清PGRN和LCN2水平明显高于轻症组和对照组(P<0.05);重症组糖尿病史占比,Bandim TB评分,IL-10、IFN-γ、PCT、CRP水平明显高于轻症组(P<0.05);血清PGRN和LCN2水平与Bandim TB评分均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428、0.420,均P<0.001);PGRN(OR=1.576,95%CI:1.112~2.234)和 LCN2(OR=2.163,95%CI:1.320~3.545)为重症 PTB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PGRN和LCN2水平联合诊断重症PTB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3,敏感度为91.84%,二者联合优于各自单独诊断(Z二者联合-PGRN=2.327,P=0.020;Z二者联合-LCN2=2.061,P=0.039).结论:PTB患者血清PGRN和LCN2水平与Bandim TB评分呈正相关,二者血清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在减重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QLB-LSAL)和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用于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术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择期行LSG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QLB-LSAL组和TAPB组,各45例.两组均于全身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神经阻滞,均每侧单次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两组患者全身麻醉方法相同,术毕患者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两组阻滞后不同时间的阻滞平面节段、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记录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手术结束至第一次按压镇痛泵的间隔时间及术后48 h内镇痛药物用量、补救镇痛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QLB-LSAL组切皮后1、5 min MAP和HR,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2、6、12、24 h VAS评分,及术后48 h内镇痛药物用量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显著低于TAPB组(P<0.05).QLB-LSAL组阻滞后5 min、10 min、6 h、24 h的阻滞平面节段,手术结束至第一次按压镇痛泵的间隔时间多于TAPB组(P<0.05).两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率以及呼吸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QLB-LSAL联合全身麻醉可使LSG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并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突变体p53的翻译后修饰与"功能获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p53是细胞内最重要的抑癌基因之一,超过50%的人类肿瘤存在以错义突变为主的p53基因变异,导致肿瘤细胞中突变体p53蛋白的产生和积累.除了丧失正常的生物学功能、并通过显性负效应抑制野生型p53的转录活性和肿瘤抑制能力,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突变体p53的"功能获得(gain-of-function)"是其促进肿瘤进展和转移的重要途径.翻译后修饰是调节p53分子功能的关键方式,对野生型p53及不同类型突变体p53的调控表现出普遍性和特异性的双重特征,是靶向突变体p53进而逆转肿瘤的新兴潜在靶点.本文以突变体p53的翻译后修饰为切入点,对突变体p53通过"功能获得"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翻译后修饰对突变体p53的调控机制,以及靶向突变体p53及其翻译后修饰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此外,我们还讨论了突变体p53在肿瘤生物学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综述旨在系统概括翻译后修饰对突变体p53"功能获得"的调控和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为开发基于靶向突变体p53翻译后修饰的肿瘤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