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围神经阻滞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探究周围神经阻滞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PSP)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初级传入在卒中后中枢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 2022年3-12月期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康复科住院的22例CPSP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2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一组接受利多卡因阻滞治疗,另一组接受安慰剂对照治疗,每组11例患者.均予以疼痛部位超声引导下的周围神经阻滞治疗,利多卡因阻滞组患者注射含有1:200 000肾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安慰剂对照组患者则注射等渗生理盐水.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诱发反应评分,以及利多卡因血药浓度测试.结果 所有患者在大脑病变半球对侧的疼痛区域均出现机械和/或温度敏感反应.利多卡因阻滞组的自发性疼痛缓解程度为(-82.8±16.3)%,优于安慰剂对照组的(-1.8±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多卡因阻滞组患者在治疗后7 min时,自发性疼痛基本得到明显缓解;在治疗后1 h开始出现NRS评分上升趋势;4名患者在治疗后8 h的NRS评分仍处于较低水平.安慰剂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2 min时,大多患者出现NRS评分轻微升高,随后逐渐恢复到治疗前疼痛评分.T30时,利多卡因阻滞组患者疼痛部位的诱发反应评分低于安慰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0时,利多卡因阻滞组患者疼痛部位对医用棉签、单丝针刺、冷刺激、热刺激的诱发反应评分均低于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安慰剂对照组疼痛部位对医用棉签、单丝针刺、冷刺激、热刺激的诱发反应评分与T0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神经阻滞对CPSP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安全有效.初级感觉传入在CPSP患者的疼痛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这可能为CPSP的靶向治疗开辟新视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背根神经节和脊髓P2X受体参与电针治疗神经性疼痛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或疾病直接引起的疼痛,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病理机制复杂.嘌呤能类P2X受体在NP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组织受到损伤时,P2X受体被细胞外三磷酸腺苷(ATP)激活并介导疼痛.P2X受体在脊椎动物有7个基因编码的P2X受体亚基(P2X1-7),其中与NP密切相关的受体主要有P2X3、P2X4和P2X7.针刺对NP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为探索嘌呤能信号参与针刺镇痛的机制,对P2X3、P2X4、P2X7受体参与针刺治疗NP的作用进行综述.P2X3受体特异性地表达于初级传入神经的背根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的中小型神经元.针刺可通过下调神经元中的P2X3受体的表达直接介导镇痛.P2X4和P2X7受体主要存在于脊髓小胶质细胞中.针刺可通过调节脊髓小胶质细胞的P2X4受体抑制胶质层神经元的伤害性传递.此外,针刺还可能通过减少脊髓小胶质细胞P2X7受体抑制炎性因子的分泌从而减轻N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P2X受体在口腔颌面部疼痛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口腔颌面部疼痛是常见的病症之一,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口腔颌面部的感染、神经损伤、肿瘤等都可引起口腔颌面部疼痛.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有P2X受体的表达.P2X受体为胞外ATP激活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对伤害性感受传递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P2X受体与疼痛发生的关系已成为热点.研究表明在头面部初级感觉传入神经节三叉神经节有P2X受体的表达,其在颌面部疼痛中的作用以及具体机制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对P2X受体在口腔颌面部的炎症性疼痛、神经病理疼痛和癌症疼痛等的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口腔颌面部疼痛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艾灸温度对大鼠脊髓背角不同类型神经元放电变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温度的艾灸对大鼠脊髓背角不同类型神经元放电变化的影响,探索不同温度艾灸在脊髓水平的初级起效机制.方法 87只SD雄性大鼠,在麻醉状态下暴露L1段脊髓,采用玻璃微电极在脊髓后正中沟旁开0.5mm处探查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记录到稳定的神经元放电后即通过刷毛及有齿镊夹皮确定神经元类型,之后依次于神经元放电恢复稳定后给予大鼠足三里穴41℃、45℃、49℃艾灸刺激,同时记录脊髓背角神经放电频率.结果 低阈机械性神经元多分布在Ⅱ层、Ⅳ层;伤害特异性神经元多分布在Ⅰ层;广动力型神经元分布范围较广,以Ⅳ层,Ⅴ层为主.三类神经元中,低阈机械性神经元放电频率最低.与艾灸前相比,不同温度艾灸对低阈值机械性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影响不明显(均P>0.05),49℃艾灸可明显增加伤害特异性神经元的放电频率(P<0.05),45℃艾灸可显著增加广动力型神经元的放电频率(P<0.05).不同温度艾灸相互比较对艾灸前后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差值及变化率,49℃艾灸对伤害特异性神经元兴奋效应最强,与41℃、45℃艾灸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5℃艾灸对广动力型神经元兴奋效应最强,与41℃艾灸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灸在脊髓背角的传入主要以兴奋伤害特异性神经元与广动力型神经元为主,其中,45℃艾灸对广动力型神经元的兴奋作用最强,49℃艾灸对伤害性神经元的兴奋作用最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吗啡耐受和痛敏的μ受体机制:伤害性感受器μ受体的阻断可预防耐受而不影响吗啡镇痛
编辑人员丨2023/8/6
阿片类镇痛药有害的副作用包括镇痛耐受和阿片类药物诱导的痛觉过敏(opioid induced hyper-algesia,OIH).耐受性和OIH抵消阿片类镇痛效果并促进阿片剂量递增.阿片样物质作用的细胞类型和受体启动的适应不良过程仍然存在争议,阻碍了疗效最大化和持续阿片类镇痛药的功效.本研究发现由初级传入伤害感受器表达的 μ 阿片受体(MORs)启动耐受和OIH发展.RNA测序和组织学分析显示伤害感受器、而不是脊髓小胶质细胞表达MORs.特异性的除去伤害感受器中MOR可消除吗啡耐受、OIH和伤害感受的突触长时程增强,而不改变抗伤害感受效应.此外,该研究发现溴甲纳曲酮(一种外周限制性的MOR拮抗剂)足以消除吗啡耐受和OIH而不减轻围手术期和慢性疼痛模型中的抗伤害感受.总的来说,研究数据支持阿片受体激动剂结合外周MOR拮抗剂可限制镇痛耐受和OIH的产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背根神经节参与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是躯干、四肢痛觉的初级传入神经元,具有传输和调节机体感觉、接受和传导伤害性感受的功能,在疼痛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以背根神经节为靶点的介入治疗和神经调节治疗可以缓解疼痛.本文拟就背根神经节的钠离子通道、胶质细胞和炎症反应在疼痛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GABA A型受体对痛觉调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γ-氨基丁酸(GABA)是神经系统中经典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其合成系统和受体系统在动物和人类的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均已被检测到.在DRG中,GABA系统参与对痛觉信息传入的初级调制,已成为现今痛觉调制研究中的热点,但至今其参与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尚未阐明.GABA的A型受体(GABAA R)是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快速性抑制反应,在病理性疼痛产生过程中其表达和功能发生改变,很可能成为临床治疗病理性疼痛的重要靶点.GABAA R有众多亚基,不同亚基组合成的受体功能不同.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就GABAA R在DRG神经元中的分布、在痛觉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以及在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中表达和功能的变化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皮质脊髓投射决定触觉和神经病理性触痛的敏感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当前的躯体感觉感知模型强调感觉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从初级感觉神经元经脊髓再传递到大脑.人们普遍认为心理对感知的影响是发生在脑内某些局部区域.本文主要研究脊髓水平的感觉信息的传入是否直接接受来自大脑皮质的、自上而下的控制.尽管皮质脊髓束(CST)传统上被视为主要运动通路,但是有一群源自初级和次级躯体感觉皮层的皮质脊髓神经元(CSN)通过CST轴突直接投射到脊髓背角.躯体感觉中CSN活性的降低或CST的横断都会选择性地损害小鼠对轻触觉刺激的行为反应,但不改变对伤害性刺激的行为反应.此外,以上对CSN的操控极大地减轻了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由触觉引发的异常性疼痛(Allodynia).触觉刺激可以激活躯体感觉CSN,进而通过其皮质脊髓投射促进通过轻触诱发的脊髓背角深层的胆囊收缩素阳性的中间神经元的活动.这种由触觉驱动的脊髓-皮质-脊髓前馈反射致敏环路对于在触觉诱发的异常性疼痛条件下募集脊髓伤害性神经元非常重要.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脊髓中正常和病理条件下的触觉信息处理过程直接接受来自皮层的操控,并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开辟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自噬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1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定义为由于损伤或疾病作用于躯体感觉系统引起的一种疼痛.由于其较高的患病率、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以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NP仍是疼痛研究者的主要关注点.NP不仅仅是一种感觉现象,也有免疫细胞参与,脊髓背角作为痛觉初级传入中枢,其各种免疫细胞自噬水平在N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不可磨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鼠盆神经初级传入在脊髓的局部调控及与上级神经元的纤维联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利用重组伪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多突触追踪技术,观察小鼠盆神经初级传入在脊髓突触前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及其与上级神经元的纤维联系.方法:在成年雄性C57小鼠一侧盆神经注射伪狂犬病毒,动物存活一周后灌注取材,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全脑的突触前神经元的分布;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特异性标记脊髓神经元,观察盆神经初级传入的突触前神经元与痛相关神经元的共存情况.结果:将伪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多突触病毒注入盆神经后,脊髓和脑内大量核团,如下丘脑、运动皮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臂旁核和腰骶髓后连合核(DCN)都可观察到密集分布的突触前神经元.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到DCN内存在大量SP受体(SPR)阳性神经元,且SPR阳性神经元与盆神经跨突触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不共存,这些突触前神经元主要呈GABA阳性.结论:DCN是盆神经初级传入在脊髓的关键中继部位,内脏伤害性信息可能在DCN处进行初级调控后向上逐级传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