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针联合低频电疗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疗效及尿动力学参数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电针联合低频电疗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PSUI)的临床疗效及尿动力学参数变化.方法:将102例PSU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1例.常规组给予间歇性导尿、盆底肌功能训练,研究组于常规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联合低频电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尿失禁程度、尿动力学参数、24 h排尿次数、尿失禁次数、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8%(49/51),较常规组的74.51%(38/51)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尿失禁程度较常规组更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尿道最大闭合压(MCP)、漏尿点压(PVLP)、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MCC)及正常尿意膀胱压测定容量(NDCC)均较常规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24 h排尿次数、尿失禁次数均较常规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常规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ADL评分较常规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低频电疗可有效改善PSUI患者尿频、尿急症状,减轻尿失禁程度及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能力,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前列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前列腺癌骨转移是常见病症,近年来诊断和治疗有进展,但争议犹存。南方护骨联盟专家组根据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发布了2023年前列腺癌骨转移专家共识,提炼了七大亮点。一、强调晚期前列腺癌治疗导致的骨质疏松及相关评估和防治:晚期治疗影响骨健康,特别是内分泌治疗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新型抗雄药物。建议对患者行骨质疏松评估和骨折预防。二、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优势互补诊断骨转移:X线平片适合诊断骨折和骨质破坏,但敏感性较低;CT对细微骨质变化敏感,特别是骨皮质破坏;MRI对评估转移灶与邻近软组织的关系,脊柱转移瘤和脊髓受压情况敏感且特异;SPECT骨扫描是筛查首选;18F-FDG和18F-NaF PET-CT诊断骨转移优于SPECT,18F/68Ga-PSMA PET/CT则更优。三、骨穿刺活检的应用场景:(1)怀疑骨转移但无骨质破坏的孤立病灶;(2)未进行前列腺原发或转移病灶病理检查的mCRPC患者,需要病理证实以进行化疗或放疗;(3) mCRPC患者行骨转移灶活检以进行病理和基因检测,指导精准治疗。四、强调调整生活方式的重要价值:均衡饮食,保持钙平衡;科学锻炼,维护骨骼健康;良好生活习惯,多晒太阳;注意防跌。五、合理应用骨保护剂:分为mHSPC和mCRPC两个阶段,存在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高的mHSPC患者,推荐规律使用地舒单抗(60 mg/6月)、或者唑来膦酸(4~5 mg/年);存在骨转移的mCRPC,推荐地舒单(120 mg/4周)、或者唑来膦酸(4 mg/3~4周),一般连续使用不超过2年。六、核素诊疗一体化:核素治疗分为α粒子和β射线,目前有锶-89(89Sr)、镭-223(223Ra)和PSMA介导的核素靶向治疗药物。锶-89(89Sr)虽然能止痛,但因骨髓抑制副作用大,不被推荐用于前列腺癌。镭-223(223Ra)不仅能止痛,还能延长生存期,适用于特定条件的mCRPC患者。PSMA介导的177Lu-PSMA-617治疗,可提高中位生存时间4个月。七、局部治疗,非必要,很重要:外放疗能缓解骨痛、提升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手术旨在增强骨骼稳定性,改善神经功能,缓解疼痛,控制局部肿瘤。手术包括脊柱、四肢和骨盆转移瘤手术,需警惕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1型神经纤维瘤病累及回结肠合并反复下消化道出血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性,22岁未婚,因"反复便血2年余"于2020年8月16日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8年出现反复便血,无粘液,无腹痛、腹胀,便血发作时大便3~4次/d,劳累后症状加重,休息时可好转,患者未予重视。2020年6月患者出现头晕、乏力,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Hb 50 g/L,结肠镜检查提示:回肠末段溃疡型病灶,回肠末段颗粒样隆起,阑尾开口处糜烂,横结肠息肉样隆起,直肠炎,肛缘黏膜粗糙、糜烂、息肉样隆起;病理诊断:回肠末段慢性炎症伴急性活动,横结肠增生性息肉,直肠近肛缘慢性炎症伴溃疡形成;给予输血等对症治疗后好转,当地医院建议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门诊拟"克罗恩病可能"入院。发病以来,患者否认反复发热、盗汗、腹泻及口、眼、生殖器溃疡等症状。病程中精神、饮食可,体重无下降。既往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人,无结核病接触史,否认反复口腔溃疡、关节痛及皮疹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入院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散在咖啡斑、腋窝雀斑及皮下结节(图1),肠鸣音3~4次/min,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墨菲征、肝区叩击痛阴性,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CRP 9.0 mg/L,WBC 5.37×109/L,Hb 80 g/L,PLT 262×109/L,红细胞沉降率3 mm/1 h,T-spot阴性。大便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ANA14项、炎症性肠病抗体、巨细胞病毒及EB病毒IgM抗体均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小肠CT提示腹盆腔多发结节样改变;回肠远端、升结肠及直肠节段性肠壁增厚伴强化;腹部MRI显示盆腔多发结节(丛状神经纤维瘤病可能),回肠末端肠壁增厚强化,炎性改变(图2);肛周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内镜检查:胃镜提示慢性胃炎;结肠镜提示回肠溃疡及肉芽组织增生,偏向一侧分布,回盲瓣溃疡,直肠肛管溃疡(图3)。结肠镜病理:黏膜慢性炎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直肠侧方膜解剖完整对盆丛神经保护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是治疗中下段直肠癌的标准术式,其要求在保证肿瘤根治前提下,尽可能保留肛门括约肌,性功能和排尿功能。与单纯交感神经成分损伤相比,盆丛和神经血管束(NVB)损伤对患者术后性功能障碍,特别是男性勃起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由于腹膜反折以下直肠两侧间隙狭窄致密,难以分离,手术层面偏外容易损伤盆丛及其分支,偏内则进入直肠系膜内,因此直肠侧壁的游离一直被认为是TME的难点。本文对腹膜反折下直肠两侧间隙的膜解剖研究进展进行复习,并基于本中心研究结果,对直肠骶骨筋膜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以期为术中盆丛神经的保护提供参考。直肠骶骨筋膜是直肠侧间隙分离时的刚性筋膜屏障,"腹下神经前筋膜-邓氏筋膜前叶移行区"与盆丛主体相互融合,需进行保留。因此,直肠侧间隙分离应首先分离直肠后方间隙,再分离直肠前方间隙,横断邓氏筋膜前叶后,即很容易找到直肠前侧方间隙,从上到下最后切断侧方的直肠骶骨筋膜,以此导向将整个侧方间隙完全分离至盆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脊柱夏科氏关节病是一种罕见的具有进展性的严重的退行性脊柱疾病。其临床表现隐匿且不典型,容易导致漏诊、误诊,延误病情,影响预后。目前国内尚无系统性分析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文献。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病因主要分为脊髓损伤及非损伤性神经病变两类,其中脊髓损伤引发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长节段固定、脊柱侧凸、椎板切除、脊柱负荷过大的运动和肥胖。脊柱夏科氏关节病好发于下胸椎或腰椎,常见症状是脊柱畸形、坐姿不平衡和局部疼痛。根据潜在疾病引起本体感觉及痛温觉损害,影像学上大量的骨破坏和吸收以及大量新骨形成,组织学提示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并排除其他炎性和肿瘤性疾病,可以作出诊断。对稳定性好、未合并感染、神经功能平稳、未出现皮肤瘘口、坐姿不平衡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脊柱夏科氏关节病患者,可以考虑保守治疗。对症状持续大于6个月、脊柱不稳定、皮肤出现瘘口或并发感染的患者建议优先选择手术。术前应评估髋关节的异位骨化或强直,术中重视病灶内坏死组织、炎症组织的充分清除以及足量的植骨,建议融合至骶骨或骨盆。术后并发症包括内固定失败、新的夏科氏关节形成、伤口愈合困难、感染等。对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的术后患者,建议定期、系统、长期随访,观察整体胸腰椎而非仅仅手术部位的影像。熟知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危险因素及典型症状,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无明显原发灶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诊疗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无明显原发灶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预后特点。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2年6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1例无原发灶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7例。NB分期采用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Neuroblastoma Staging System,INSS),危险分度依据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hildren's Oncology Group,COG)危险度分组标准,所有患儿在确诊NB并确定临床分期后,根据COG危险度分组并进行分层治疗。患儿在治疗完成后采取门诊随访及电话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4月21日。结果:11例临床诊断为NB,但颈部、纵隔、后腹膜、盆腔及颅内均未发现原发灶。中位发病年龄为18.5(11.8,27.3)个月。首发症状表现为发热(4例),腹胀(2例),下肢疼痛(2例),乏力纳差(1例),皮肤黄染(1例),发现体表肿物(1例),眼眶青紫(1例)。转移情况为多发骨转移伴骨髓转移(7例),肝转移(3例),背部肌肉转移(1例)。11例均完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检测,升高者占9例;9例完成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检测,升高者占8例;7例完成24 h尿香草扁桃酸(vanillylmandelic acid,VMA)检测,升高者占5例。根据INSS分期,Ⅳ期9例,Ⅳs期2例。3例未接受肿瘤相关治疗患儿均死亡,接受治疗的患儿中1例死亡,7例存活至今。总体5年累积生存率为62.3%,其中接受肿瘤相关治疗患儿5年累积生存率为85.7%,中位生存时间为88个月。结论:无明显原发灶NB早期诊断困难,容易漏诊、误诊,主要依赖肿瘤转移灶或骨髓转移的病理学检测来确诊,经过规范化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筋膜导向的腹腔镜侧方淋巴结清扫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筋膜导向的腹腔镜侧方淋巴结清扫(LLND)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9例,女31例;年龄为58(32~85)岁。患者均行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以筋膜为导向行LLND。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4)随访情况。采用电话、门诊、病案复查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疾病进展、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生存时间为手术日期至死亡时间或末次随访时间。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8月。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 结果:(1)手术情况:100例患者中,44例行新辅助治疗,56例未行术前治疗。100例患者均行腹腔镜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其中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60例(单侧LLND 49例、双侧LLND 11例),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20例(单侧LLND 16例、双侧LLND 4例),全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12例(单侧和双侧LLND各6例),Hartmann术5例(单侧LLND 3例、双侧LLND 2例),后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3例(单侧LLND 2例、双侧LLND 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58(200~325)min,术中出血量为100(50~200)mL。19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同时行回肠保护性造瘘术。3例患者术中因淋巴结侵犯闭孔神经致剥离时损伤(未离断)。100例患者中,12例(行全盆腔脏器切除术患者)切除输尿管腹下神经筋膜,88例保持输尿管腹下神经筋膜完整。(2)术后情况:100例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拔除尿管时间为4(3~7)d,住院时间为11(9~15)d。26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3)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00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为4.5(3.8~5.9)cm;肿瘤大体分型肿块型21例、溃疡型79例;肿瘤分化程度为高分化和中分化82例、低分化和未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18例;TNM分期Ⅰ期14例,Ⅱ期38例,Ⅲ期48例;T分期T0~2期16例,T3~4期84例;N分期N0期52例,N1~2期48例;清扫总淋巴结数目为23(18~27)枚/人,单侧LLND数目为5(3~9)枚/人。100例患者中,侧方淋巴结阳性36例(行新辅助治疗14例)。(4)随访情况:100例患者中,9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1(1~69)个月,2年总生存率为81.6%,2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为70.6%。97例患者随访期间,其中4例骶前肿瘤复发,1例LLND清扫区域肿瘤复发;11例肝转移,5例骨转移,单侧LLND对侧侧方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腹膜种植转移各2例。97例患者随访期间,其中无瘤生存76例,带瘤生存4例,肿瘤相关死亡15例,非肿瘤相关死亡2例。结论:以筋膜导向的腹腔镜LLND运用于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机器人辅助双侧三角固定治疗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双侧三角固定治疗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治疗30例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患者,根据手术及固定方式分为机器人辅助微创双侧三角固定组(简称机器人三角固定组)和传统切开复位髂腰固定组(简称髂腰固定组)。其中机器人三角固定组16例,男4例,女12例;年龄(35.7±13.3)岁(范围16~58岁);骶骨骨折形状分型,"U"型10例,"H"型4例,"Y"型2例;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ROY-Camille分型,Ⅰ型4例,Ⅱ型9例,Ⅲ型3例;13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Ⅱ级10例,Ⅲ级3例。髂腰固定组14例,男4例,女10例;年龄(37.4±15.1)岁(范围18~66岁);骶骨骨折形状分型,"U"型10例,"H"型3例,"Y"型1例;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ROY-Camille分型,Ⅰ型1例,Ⅱ型10例,Ⅲ型3例;10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Ⅱ级7例,Ⅲ级3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Majeed评分、性别、骶骨骨折分类、ROY-Camille分型、骨折复位质量、术后伤口感染、骶神经恢复与否。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4个月,平均23.6个月。机器人三角固定组:手术时间(95.3±27.5)min(范围70~180 min),术中出血量(98.7±47.5)ml(范围50~250 ml)。根据Mears和Velyvis影像学评价标准,6例解剖复位,9例复位满意,1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85.5±7.7)分。术前10例Gibbons Ⅱ级骶神经损伤者,术后8例恢复为Ⅰ级;术前3例Ⅲ级骶神经损伤者,术后1例恢复为Ⅰ级,1例恢复为Ⅱ级。髂腰固定组:手术时间(148.6±59.1)min(范围90~240 min),术中出血量(582.1±244.6)ml(范围300~1 200 ml)。术后7例解剖复位,6例复位满意,1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77.6±7.7)分;术前7例Gibbons Ⅱ级骶神经损伤者,术后5例恢复为Ⅰ级;术前3例Ⅲ级骶神经损伤者,术后2例恢复为Ⅰ级。与髂腰固定组比较,机器人三角固定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功能恢复Majeed评分高,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3, 7.76, 2.83;均 P<0.05)。 结论:对于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特别是骨折累及腰骶结合部,术前评估无需行骶神经减压者,机器人辅助双侧三角固定微创、固定坚强、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磁共振神经成像技术在骨盆骨折合并腰骶丛损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 MRN)技术在骨盆骨折合并腰骶丛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采用MRN辅助诊断并且手术治疗的9例骨盆骨折合并腰骶丛损伤患者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40.6±11.0)岁(范围18~54岁);3周以内的新鲜骨折2例,陈旧性骨盆骨折7例。骨盆骨折AO分型:C1.3型6例,C3型3例;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Ⅱ型8例,Ⅲ型1例;术前神经损伤Gibbons分级:Ⅱ级2例,Ⅲ级4例,Ⅳ级3例;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神经损伤委员会(Nerve Injuries Committee of the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BM-RC)提出的肌力评价标准评定:M1级2例,M2级3例,M3级2例,M4级2例。术前通过MRN技术,准确定位腰骶神经损伤部位及程度,采用神经探查松解术或内固定物置入联合神经探查松解术进行治疗。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17.8±63.8)min(范围150~360 min);术中出血(388.9±293.4)ml(范围200~1 100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6±19.3)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7±2.2)个月(范围10~18个月)。末次随访时,神经损伤Gibbons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1例;根据BMRC标准评定术后肌力恢复情况:M5级6例,M4级2例,M3级1例。1例患者出院后2个月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经治疗后痊愈。结论:MRN技术可辅助术者术前充分了解骨折对腰骶丛压迫、牵拉损伤情况,对神经损伤进行精确定性及诊断,使手术操作更加精准化、微创化,是对传统腰骶丛损伤诊断方法的一种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钢板预塑形在微创双切口治疗骨盆髋臼前环损伤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钢板预塑形方法在微创双切口治疗骨盆髋臼前环损伤时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的88例前入路微创双切口治疗的单侧骨盆髋臼骨折病例,其中骨盆骨折47例,髋臼骨折41例,根据钢板是否预塑形及预塑形方法分成4组;A组为对照组,不进行术前钢板预塑形处理,B组以骨骼模型为模板进行塑形,C组以实体标本为模板进行塑形,D组以健侧镜像3D打印为模板进行塑形。术中联合使用微创髂窝入路和耻骨上入路复位骨折并经血管神经下隧道穿板固定,观察各组术中钢板塑形次数,反复钢板塑形和穿板过程中额外出血量,塑形过程中出现钢板断裂及钢板操作过程中损伤血管神经情况,术中钢板塑形所使用时间,以及术后拍摄标准闭孔出口位和髂骨入口位观察钢板与弓状缘和耻骨支的贴合情况。对比分析几种钢板塑形方法的疗效差异,两组之间采用 t检验,多组之间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在术中塑形次数方面,A组(3.2±0.4)明显高于其他3组(1.2±0.5、1.1±0.4、0.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321, P<0.05),B组(1.2±0.5)和C组(1.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88, P>0.05),D组(0.3±0.1)与第B、C组(1.2±0.5、1.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87, P<0.05)。4种方法塑形获得的最终钢板贴合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21, P>0.05)。 结论:钢板预塑形在微创双切口治疗骨盆髋臼前环损伤时效果明显,使用镜像3D打印模型为模板塑形效果最佳,使用普通骨盆模型塑形也可获得良好效果且代价最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