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BRONJ)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南京市口腔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20例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方法与结果进行分析。其中男14例,女6例,发病时的平均年龄为65.4岁(48~81岁),其中男性67.4岁,女性60.7岁。处于第1阶段9例,第2阶段7例,第3阶段3例,1例患者上颌第2阶段、下颌第3阶段。对于部分处于第1阶段或第2阶段、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全麻手术或手术创伤的患者,根据影像学评估的结果,若局部已形成完整的死骨,则在局麻下进行死骨摘除术;对于病变区死骨尚未完全分离患者,行颌骨部分切除术。对于发生在下颌骨且症状较重的第3阶段BRONJ患者,如形成了口内、外瘘管,发生了病理性骨折,或病变累及下颌骨下缘等颌面部骨质,在全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常行节段性截骨术。结果:本组20例,有6例(含1例病变同时累及上、下颌骨患者)接受了死骨摘除术,11例接受了颌骨部分切除术,4例(含1例病变同时累及上、下颌骨患者)接受了下颌骨节段性截骨术。随访1~67个月,平均32.8个月,其中4例行下颌骨节段性截骨术的患者治愈,6例通过颌骨部分切除术的患者达到临床无症状,其余患者疼痛、死骨外露等症状减轻,病程明显减缓。结论:死骨摘除术和颌骨部分切除术可使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患者症状减轻,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下颌骨节段性截骨术作为较彻底的治疗方法,可考虑作为病变为下颌骨第3阶段且全身状况较好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骨缺损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严重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8~43岁[(31.9±9.0)岁]。术前均采用数字化技术对上颌骨进行重建,根据缺损区需要恢复的最佳形态确定截取髂骨的范围,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头模及导板,在头模上进行钛网的预弯制,术中根据导板进行取骨和Onlay植骨。术后6~9个月进行种植修复,4~6个月后行烤瓷冠修复。观察植骨术后6个月髂骨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种植体植入前测量牙槽嵴近远中、垂直向及唇腭侧的骨量提升高度,烤瓷冠修复6个月后观察种植体周围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髂骨移植后、种植体植入后疼痛进行评估,手术当天及术后4个月采用种植体稳定系数(ISQ)评估种植体稳定性。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48个月[(33.3±9.7)个月]。8例非血管化髂骨全部成活。植骨后轻度感染1例,种植体植入后出现牙龈炎性增生1例,经治疗愈合良好。未见明显种植体周围炎,移植骨未见明显吸收。缺牙区牙槽嵴近远中骨量提升为30.28~39.67 mm,垂直向骨量提升为9.58~11.32 mm,唇腭向骨量提升为2.06~7.41 mm。种植体均形成了良好的骨结合。种植体植入后VAS为(3.4±0.7)分,较髂骨移植后的(7.3±2.0)分明显降低( P<0.05)。术后4个月的ISQ(84.4±1.9)与手术当天(72.9±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严重骨缺损,可提高移植骨成活率;术后给予种植修复,可减轻疼痛,能够较好地恢复患者面部外观,获得满意的口腔生理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下颌埋伏第三磨牙拔除后残余牙囊对邻牙牙周健康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下颌埋伏第三磨牙拔除后牙槽窝内残余牙囊是否对邻牙牙周健康产生影响,为第三磨牙拔除后残余牙囊的处理提供临床参考。方法:研究前瞻性纳入2020年11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就诊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并拔除双侧下颌埋伏第三磨牙的患者82例。采用自身对照,将每例患者双侧下颌第三磨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拔除第三磨牙并彻底刮除残余牙囊组织)和B组(拔除第三磨牙后不对留存的牙囊组织作任何处理)。记录手术时间及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随访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估双侧下颌第二磨牙的牙周指标及牙槽骨高度,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结果:所有患者的双侧下颌第三磨牙均成功拔除,均未发生出血、创口感染、干槽症、下唇麻木等不良反应,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及面部肿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时,A组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2.67(2.00,3.67)mm]显著小于B组[4.00(3.00,5.00)mm]( Z=-6.55, P<0.001);A组第二磨牙远中临床附着丧失[1.00(0.00,3.00)mm]显著少于B组[3.00(2.00,5.00)mm]( Z=-5.99, P<0.001);A组第二磨牙远中牙槽嵴顶至釉质牙骨质界的距离[(1.86±1.34)mm]显著小于B组[(3.04±1.89)mm]( t=-6.87, P<0.001)。在年龄≥20岁的患者中,A组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比例[42.3%(11/26)]显著高于B组[0(0/26)]( P<0.01),而在年龄<20岁的患者中,A组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比例[63.3%(19/30)]与B组[46.7%(14/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下颌埋伏第三磨牙拔除后牙槽窝内残余牙囊可对邻牙的牙周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拔除下颌埋伏第三磨牙术中刮除残余牙囊有利于术后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的恢复,尤其是20岁以上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游离腓骨瓣移植修复151例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缺损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ORN)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8月至2020年9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51例下颌骨ORN行游离腓骨瓣修复患者,其中男性109例,女性42例,年龄(54.1±10.1)岁(31~85岁)。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皮瓣存活率及术后功能等评价手术疗效。正态分布数据用“ xˉ±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用“ M( QR)”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差异分析。 结果:151例患者中,因鼻咽癌放疗造成的下颌骨ORN占79.5%(120/151);出现下颌骨ORN平均时间为放疗后5(6)年。受区吻合动脉以面动脉[57.2%(87/152)]和甲状腺上动脉[32.9%(50/152)]为主,二者皮瓣的坏死率[分别为10.3%(9/87)和10.0%(5/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49)。受区吻合静脉以颈外静脉[48.4%(135/279)]和面总静脉[26.5%(74/279)]为主;其中25例(16.6%)吻合1条静脉,126例(83.4%)吻合2条静脉,二者的皮瓣坏死率[分别为20.0%(5/25)和7.1%(9/1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00)。97例(64.2%)患者以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修复颌面软硬组织缺损;13例(8.6%)行数字化虚拟手术设计修复,其中5例同期种植牙修复。术后17例(11.3%)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3例(2.0%)出现上呼吸道梗阻。术后皮瓣成活率为90.1%(136/151),21例(13.9%)出现皮瓣血管危象,33例(21.9%)出现颌面部创口延期愈合。随访3~24个月,110例(76.9%)患者口腔内外无瘘口,118例(82.5%)患者术后开口度改善≥0.5 cm,135例(94.4%)患者疼痛得到缓解,97例(67.8%)患者可正常饮食或进食半流质、软食,137例(95.8%)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或基本满意。 结论:游离腓骨瓣是修复下颌骨ORN缺损的有效手段,术前血管评估有助于受区血管的选择,面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颈外静脉和面总静脉可作为主要受区血管。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修复利于口内外瘘口关闭,数字化技术可更精确恢复颌面部外形,并改善患者咬合及咀嚼功能,提高下颌骨ORN患者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稳定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佩戴稳定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2018年6月—2020年2月收治的TMD患者84例,其中男9例、女75例,年龄16~70(29.5±12.0)岁,均佩戴稳定型咬合板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及1、2、3个月共5个时间点,对比患者颌面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开口度及关节弹响发生率,并由此判断治疗效果。结果:84例TMD患者佩戴稳定型咬合板治疗3个月后,显效11例、有效49例、无效18例、加重6例,总有效率达71.4%(60/84)。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84例患者VAS评分分别为(7.9±0.8)、(6.6±1.0)、(5.7±1.2)、(4.8±0.8)、(3.8±1.1)分,开口度分别为(27.1±2.3)、(31.3±1.7)、(39.0±2.5)、(43.5±2.1)、(49.3±1.3)mm,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7.06、14.56, P值均<0.001);关节弹响发生率分别为76.2%(64/84)、75.0%(63/84)、70.2%(59/84)、72.6%(61/84)、69.0%(58/84),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59, P=0.748)。 结论:稳定咬合板对于TMD具有良好的疗效,在改善关节疼痛、恢复张开度方面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并且对于缓解关节弹响上也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上颌骨血管球瘤诊疗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血管球瘤是一种来源于正常血管球细胞的间质性肿瘤,常发生于四肢真皮深部或皮下组织,口腔颌面部受累者较少见,而发生于上颌骨的血管球瘤罕见报道。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上颌骨、具有典型疼痛症状和特异性影像学表现的血管球瘤,分析和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以期为正确诊断和治疗血管球瘤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口腔颌面部及颈部多间隙感染合并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多学科协作诊疗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诊疗口腔颌面部及颈部多间隙感染合并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策略及经验。方法:纳入2011年7月至2019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36例口腔颌面部及颈部多间隙感染合并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症状、感染来源、术前及术后评估指标、多学科协作诊疗策略及预后等。结果:36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51.6±17.6)岁(8~80岁),就诊前病程为(8.9±8.4)d(2~30 d)。患者均以颌面颈部肿胀、疼痛为主诉入院,其中牙源性感染占39%(14/36),咽喉口底肿胀疼痛者占25%(9/36),不明原因颌面肿胀者占36%(13/36)。2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8例患者因全身合并症多不能耐受手术;治愈26例(72%),死亡10例(28%)。经手术为主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患者术后各研究时间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较入院时均显著降低( P<0.05),患者住院时长与入院时C反应蛋白( r=0.545, P<0.05)、降钙素原水平( r=0.504, P<0.05)均呈正相关关系。经手术为主的多学科联合治疗患者生存率(26/28)显著好于未行手术患者(0/8)( P<0.01)。 结论:口腔颌面部及颈部多间隙感染合并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病情危重,多学科协作诊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的监测可以有效地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58例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后行种植义齿修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后行种植义齿修复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采用腓骨瓣修复下颌骨成釉细胞瘤切除术后缺损并行种植义齿修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切除病变组织后使用游离腓骨瓣同期修复下颌骨缺损,骨移植后6~9个月植入Straumann软组织水平种植体,种植后3~4个月进行上部烤瓷冠修复,以恢复咬合关系和咀嚼功能。术后6、12个月进行复诊随访,观察手术修复效果,并应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问卷的头颈专用问卷(EORTC QLQ-H&N35)和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对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生命质量进行调查和评估。采用方差分析进行3个时间点各量表(问卷)评分的比较,然后以SNK- q检验进行评分的两两比较。 结果:共纳入58例患者,男36例,女22例;年龄18~62岁,平均31.6岁。58例患者游离腓骨瓣全部成活,患者下颌骨缺损区的弧度得以恢复,颌面部对称,咬合关系良好,语言、咀嚼、吞咽功能恢复正常。EORTC QLQ-H&N35问卷调查显示:在饮食、社会接触和牙齿方面,术后6个月时评分最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时评分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张口度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时评分逐渐降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语言方面,术后6个月较术前评分升高,术后12个月时评分降至术前水平;在吞咽方面,各时间点的评分无明显改变( P>0.05)。OHIP-14量表调查显示:在功能限制、生理障碍和残障方面,术后6个月时评分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时评分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心理不适、心理障碍和社交障碍方面,术后6个月时评分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时分值明显降低,但仍无法恢复至术前水平( P<0.05);与术前相比,生理性疼痛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逐步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并进行种植义齿修复,不仅能恢复患者的面部外形,而且能恢复患者的咬合关系和咀嚼功能,较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地舒单抗用药人群拔牙围手术期管理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地舒单抗是一种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用于预防恶性肿瘤骨相关事件和治疗骨折高风险的骨质疏松。2019年,地舒单抗于我国获批上市后,地舒单抗引发的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DRONJ)也日益受到关注。DRONJ与双膦酸盐引发的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类似,多发生于拔牙术后,表现为颌骨裸露坏死、流脓、颌面部肿胀及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DRONJ的拔牙围手术期管理策略与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不同。本文从口腔卫生保健、抗生素药物应用、围手术期停药和手术策略选择等方面,总结DRONJ高危患者的拔牙围手术期管理策略,旨在为口腔外科医师应对使用地舒单抗患者的拔牙手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定制型颞下颌关节-颅底联合假体的研发和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优化设计并通过三维打印制作定制型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颅底联合假体,验证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精确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10月至2020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就诊的TMJ-颅底联合病损患者,将术前颌面部CT数据导入Mimics 18.0 软件,根据颅颌面骨应力分布、TMJ和颅底解剖结构与关节运动特征,个性化设计TMJ-颅底联合假体,主要包括颅底、关节窝、关节头和下颌柄4个部件。通过五轴精加工和三维打印等技术制作假体。手术选择改良耳颞前切口[必要时附加下颌后和(或)下颌下切口],显露TMJ-颅底联合病变后,在导板辅助下精准切除病变,固定假体。术中和术后分别对常规评价、颅颌关节结构及功能评价等指标进行记录和评估。结果:10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43.2±13.6)岁]术中假体均顺利就位且与骨面贴合紧密。随访(29.4±17.3)个月(6~54个月)后,术后患者咬合关系稳定,切口愈合良好,面形得到较好维持,均未发生头晕、头痛、脑脊液漏及永久性面神经损伤等不良症状;术后疼痛、饮食、下颌运动功能、开口度和患侧侧方运动均有明显改善,但前伸和健侧侧方运动恢复欠佳;术后曲面体层X线片和CT检查均显示假体未见明显松动、移位、断裂等;术后假体位置与设计位置相比,功能区最大误差为(0.52±0.17) mm,非功能区最大误差为(1.62±0.26) mm。结论:本项研究自主研发的定制型TMJ-颅底联合假体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精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