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细胞焦亡及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探讨刺梨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基于细胞焦亡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探讨刺梨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造模组给予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联合灌肠建立UC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0.3 g/kg)和刺梨根低、中、高剂量组(2、4、8 g/kg),各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给药 21d后,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IL-1β 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Western blot 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 NE、MPO、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DAI评分升高(P<0.01),血清IL-1β、IL-18、MPO水平升高(P<0.01),结肠组织NE、MPO、caspase-1、NLRP3、GSDMD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柳氮磺吡啶组和刺梨根中、高剂量组DAI评分降低(P<0.05,P<0.01),血清IL-1β、IL-18、MPO水平降低(P<0.01),结肠组织NE、MPO、caspase-1、NLRP3、GSDMD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结论 刺梨根可能通过调控细胞焦亡及NETs缓解UC大鼠炎症反应,改善结肠病理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喀斯特高寒干旱区不同经济树种的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探讨喀斯特高寒干旱区不同经济树种碳(C)、氮(N)、磷(P)、钾(K)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丰富对“内稳态理论”、“生长速率理论”和生态系统养分限制状况的理解,为改善喀斯特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示范区的刺梨(Rosa roxburghii、核桃(Juglans regia)2种主要经济树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不同经济树种的养分含量特征、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和计量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种经济树种不同组分中,核桃叶片有机C含量最高(均值为436.73 mg/g),刺梨叶片全N、全P含量最大(均值为20.77、2.10 mg/g),全K含量则为核桃根区土壤中最丰富(均值为17.07 mg/g).核桃根区土壤速效K含量高于刺梨,表明核桃具有较好的耐旱性.(2)刺梨N再吸收率(19.23%)显著高于核桃N再吸收率(4.05%),表明与核桃相比,刺梨根区土壤N元素匮乏.(3)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总体呈现出凋落物>叶片>根区土壤的规律.刺梨叶片N∶P低于14,说明刺梨生长时主要受N限制.刺梨叶片C∶P、N∶P低于核桃,推测栽种年限相同时,刺梨树种生长速率高于核桃树种.凋落物N∶P表现为核桃>刺梨,故核桃凋落物能保留更多养分.核桃根区土壤C:N高于刺梨,说明核桃地保肥能力较好.(4)根区土壤全P与叶片全P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植物叶片中P主要来源于土壤.根区土壤全N与凋落物C∶N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根区土壤中N含量与凋落物分解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供磷水平对刺梨幼苗生长和养分含量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探析磷对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幼苗生长、养分含量及其相关生理的影响,揭示刺梨适应低磷胁迫的生理机制,该研究采用石英砂和蛭石混合基质培育的方法,分析不同供磷水平对刺梨幼苗生长和根系形态特征、根和叶中的酸性磷酸酶(APase)、硝酸还原酶(NR)和根中的分泌性磷酸酶活性(SAPase)、根中小分子有机酸组分及含量和植株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供磷水平高于或低于45 mg·L-1均会抑制刺梨幼苗的生长,明显降低刺梨幼苗生物量和根总长度、总表面积、总体积、平均直径以及总根尖数;在5mg·L-1的低磷水平下,刺梨幼苗的根冠比值、根毛长度和密度最大,随着供磷水平的增加这3个指标明显降低.(2)根和叶片的APase及根的SAPase活性随供磷水平的增大而减弱,根和叶片中NR活性均于45 mg·L-1供磷水平时最高,小于或大于45 mg·L-1磷水平后NR活性明显减弱;根中的草酸、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乙酸和琥珀酸的含量均随着供磷水平的增大而降低.(3)刺梨幼苗中P、Ca和Mg含量均随着供磷水平的提高而增大,Zn含量随供磷水平的增大而减小;在45 mg·L-1供磷水平下刺梨幼苗中的N、P、K、Mn、Cu、B含量最高,降低或提高供磷水平后这些元素的含量都明显降低.研究认为,供磷水平过低或过高对刺梨幼苗的生长和营养元素吸收均有不利影响;根毛长度和密度的增大、叶片和根中APase及根中SAPase的活性增强、根中小分子有机酸含量的增加是刺梨幼苗应对低磷胁迫采取的重要适应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黔产刺梨不同部位重金属污染与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刺梨不同部位重金属污染与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和原子荧光光谱仪测定刺梨不同部位重金属含量,采用富集系数法、污染指数法、相关性分析对重金属含量进行评价.结果:重金属标准曲线分别为Pb:Y=373.54X-2.168 7(0~ 100 μg·L-1),As:Y=120.184X+ 1.626(0~ 100μg·L-1),Hg:Y=742.222X-16.301(0~2 μg·L-1),Cd:Y=0.023 3X+ 0.017 9(0~10μg·L-1),相关系数均>0.999.依据《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WM/T2-2004)中重金属限值,131批刺梨样品中(15批刺梨根,48批刺梨茎,48批刺梨叶,20批刺梨果),有25批样品存在重金属超标,包括Cd 16批,Hg 4批,Pb 4批,As 1批.各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为Cd> Pb> Hg> As,刺梨各部位的综合污染指数为根>茎>叶>果,富集系数为Cd> Hg> Pb≈As.刺梨基地45批土壤样品重金属Pb,As,Hg,Cd平均值均低于国家土壤二级标准限定值,符合中药材种植规范基地土壤中重金属限量规定要求.结论:刺梨植株污染Cd主要来自土壤,Hg,Pb,As可能与大气沉降和农业活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刺梨根多酚提取工艺考察和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考察刺梨根提取工艺,建立刺梨根总多酚和鞣花酸双指含量测定方法,为刺梨根质量标准提升提供数据.方法 采用单因素结合响应面法进行刺梨根提取工艺考察;以没食子酸为对照,以FoLin-C为染色剂,建立总多酚含量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测定方法,检测波长765nm;以鞣花酸为对照,建立刺梨根中鞣花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色谱条件为:色谱柱Phenomenex Luna C18,流动相为乙腈(A)-2%乙酸水溶液(B),检测波长为270nm,柱温为30℃.结果 刺梨根总多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20(mL·g-1),乙醇浓度53%,超声功率350 W;刺梨根总多酚比色定法的线性范围为45.13~135.39μg·mL-1,R2=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05%(RSD为2.95%),10批样品总多酚含量平均值为10.24%,RSD%为25.39%.鞣花酸HPLC法线性范围为1.64 ~8.19μg/mL(r=0.9992);加样回收率鞣花酸为99.06%(RSD=0.59%),10批样品鞣花酸含量:0.10%,RSD为33.99%.结论 刺梨根总多酚提取工艺参数真实可靠,具有实用价值;建立的总多酚和鞣花酸含量双指标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度、灵敏性好,可作为刺梨根质量标准提升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藏药人参果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藏药人参果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减压硅胶柱色谱、中压反相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和高压快速制备色谱等手段等方法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NMR、MS波谱等现代波谱技术对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人参果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rotonine(1)、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2)、野蔷薇苷(3)、刺梨苷(4)、arjunetin(5)、覆盆子酸(6)、人参皂苷Rg1(7)、号角树酸-3-甲酯(8)、2-氧代坡模酸(9)、坡模酸(10)、dehydrodigallic acid monomethyl ester (11)、对羟基苯甲酸(12)、没食子酸甲酯(13).结论:其中,化合物1、2、7、8、11为首次从委陵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刺梨不同药用部位中鞣花酸的含量测定及其醇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刺梨果、刺梨根和刺梨叶中3个药用部位中游离鞣花酸与总鞣花酸含量,并评价刺梨不同药用部位醇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超声提取和酸水解的方法分别得到刺梨不同药用部位的游离鞣花酸和总鞣花酸,并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分别测定其含量.以半数清除浓度(IC50)为抗氧化活性为评价指标,对不同药用部位醇提物进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并以维生素C(VC)为阳性对照.结果:游离鞣花酸和总鞣花酸在刺梨药用不同部位中的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游离鞣花酸含量高低顺序为刺梨叶(38.49 mg/g)>刺梨果(20.59 mg/g)>刺梨根(11.35 mg/g),总鞣花酸含量高低顺序为刺梨叶(197.08 mg/g)>刺梨果(49.36 mg/g)>刺梨根(21.86 mg/g),且刺梨果和刺梨根中总鞣花酸含量约为相应部位游离鞣花酸含量的2倍,刺梨叶中总鞣花酸含量约为相应部位游离鞣花酸含量的5倍.在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中,抗氧化活性强弱顺序均为VC>刺梨叶>刺梨果>刺梨根,并且刺梨叶[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4.57±0.70)、(115.99±2.21)μg/mL]和刺梨果[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5.12±0.24)、(127.61±3.31)μg/mL]的作用效果与VC[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4.47±0.38)、(121.42±2.65)μ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刺梨果、刺梨根和刺梨叶3个药用部位中,刺梨叶的游离(总)鞣花酸含量最高,并且其醇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最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健康与患病刺梨植株可培养叶际真菌菌群差异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研究比较了健康与患叶斑病刺梨植株叶际真菌群落特征差异,以期探索病原菌的潜在来源,为人工构建具拮抗功能群落和刺梨叶斑病的生物防控提供参考.通过可培养方法对不同健康状况的刺梨叶际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对菌株进行综合鉴定;利用FUNGuild平台对真菌进行功能注释;结合根际、根部真菌作拆分网络分析探索病原菌的潜在来源.本研究结果表明:1)刺梨叶际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从刺梨叶际8个样品中共分离到真菌266株,其隶属于3门、6纲、13目、30科、46属中的61个种.其中,健康植株叶际内生真菌(LHE)包括8属10种27株,附生真菌(LHS)包括33属37种77株.患病叶际内生真菌(LDE)分离到7属10种38株;附生真菌(LDS)分离到31属35种124株.2)不同样品的真菌优势属和特有类群有差异.不同健康状况下叶际附生真菌的优势属均为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但二者的相对多度存在差异,LHS为11.49%,LDS为32.26%;内生真菌优势属二者均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但相对多度各异,LHE为33.33%,LDE为63.16%.其中,LHE特有类群为盘长孢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果生刺盘孢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等8种;LDE特有类群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和Didymella sinensis等8种;LHS特有类群是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 和 Peniophora crassitunicata 等21种;LDS 特有类群是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赭绿青霉Penicillium ochrochloron和易脆毛霉Mucor fragilis等19种.3)不同样品叶际真菌功能不同.经FUNGuild解析表明,LHS、LHE和LDE的叶际真菌功能群主要以腐生型为主,LDS则主要以植物病原菌群为主.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刺梨植株健康与患叶斑病叶际间真菌多样性、群落组成及营养功能群存在差异,植株健康状况与其真菌群落特征密切相关;叶斑病病原菌主要源于刺梨叶际的附生微生物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环境适生植物细根构型及其与细根和根际土壤养分计量特征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以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环境适生植物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刺梨(Rosa roxburghii)、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为研究对象,采用挖掘法采集完整的细根根系,分析细根构型特征及其与细根和根际土壤C、N、P养分元素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探讨细根构型特征对石漠化贫瘠土壤生境的响应.结果 表明:构树、花椒、刺梨、火棘细根构型均趋向于鱼尾形分支模式,细根拓扑指数分别为0.93、0.95、0.95和0.94.4种适生植物的细根连接长度较长,但细根根系分支率较小.构树、刺梨细根分支前后横截面积比不存在显著差异且分别为1.04、1.03,基本符合Leonardo da Vinci法则.细根构型与细根和根际土壤养分有一定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细根N含量及细根、根际土壤中与P相关的计量比均是影响细根构型的主要因子.进一步分析表明,4种适生植物通过减少细根次级分支、根系间的重叠、延长细根连接长度以获得充足的养分来应对环境的变化,提高对养分的吸收效率以及对喀斯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研究结果对揭示适生植物细根对喀斯特石漠化生境的适应策略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对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植被修复具有明显的实践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民族药刺梨根茎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民族药刺梨根茎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广泛的应用,为验证其化学成分的抗炎活性,该文以民族药新鲜刺梨根茎为原料,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其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作为炎症模型,考察刺梨根茎化学成分对巨噬细胞经LPS刺激后产生的NO炎症因子的影响,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刺梨根茎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获得15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刺梨苷(1)、野蔷薇苷(2)、蔷薇酸(3)、β-D-glucopyranosyl-(2a→1b)-2a-O-β-L-arabinopyranosyl-(2b→1c)-2b-O-β-L-arabinopyranosyl-(2c→1d)-2c-O-β-L-arabinopyranosyl-(2d→1e)-2d-O-β-L-arabinopyranosyl-(2e→1f)-2e-O-β-L-arabinopyranoside(4)、儿茶素(5)、3-O-methylellagic acid-4′-O-β-D-xylopyranoside(6)、3-O-methylellagic acid-4′-O-α-L-rhamnopyranoside(7)、委陵菜酸(8)、桦木酸(9)、spinosic acid(10)、arjunic acid(11)、β-谷甾醇(12)、β-胡萝卜苷(13)、α-tocopherol(14)、正二十六烷(15).其中化合物4、6、7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对其中的化合物1-7进行体外抗炎活性实验,结果发现化合物1-7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释放的NO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化合物1-7在抗炎作用上表现出较好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25.07、24.56、17.65、9.87、16.67、40.83、34.98μmol·L-1(阳性对照地塞米松为22.46μmol·L-1),其中化合物3、4、5的活性优于地塞米松.该研究结果阐明了刺梨根茎中的三萜类、鞣花酸类、黄酮类和寡糖类化合物是其抗炎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并验证了刺梨根茎的民间抗炎功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