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石冰醒脑颗粒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肠道菌群微生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石冰醒脑颗粒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督调神法针刺组、石冰醒脑颗粒组、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石冰醒脑颗粒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制备血管性痴呆模型.石冰醒脑颗粒组采用石冰醒脑颗粒溶解液灌胃,通督调神法针刺组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治疗,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石冰醒脑颗粒组采用石冰醒脑颗粒溶解液联合通督调神法针刺治疗.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变化,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Bax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肠道中罗姆布茨菌等有益菌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通督调神法针刺组、石冰醒脑颗粒组、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石冰醒脑颗粒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caspase-3、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肠道中密螺旋菌等有害菌相对丰度降低(P<0.05).结论 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石冰醒脑颗粒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海马caspase-3、Bax和Bcl-2蛋白表达,进一步影响肠道菌群而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醒脑通督针法结合Brunnstrom分期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醒脑通督针法结合Brunnstrom分期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2月-2021年2月本院康复科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醒脑通督针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Brunnstrom分期训练。2组均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ugl-Meyer肢体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肢体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患者自理能力;采用ELISA法测定IL-6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水平,血液分析仪检测WBC;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40例、对照组41例进入疗效统计。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36/40)、对照组为75.6%(31/4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93, P=0.087)。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6.65±1.79)分比(8.71±2.61)分, t=4.13]低于对照组( P<0.01),FMA评分[(69.56±9.64)分比(61.77±10.33)分, t=3.51]、BI指数[(73.72±8.34)分比(65.86±7.36)分, t=4.50]高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血清IL-6、CRP水平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95、5.61, P值均<0.01)。2组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针醒脑通督针法结合Brunnstrom分期训练可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效果,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运动性失语为脑卒中后失语的常见分型,病因病机属本虚标实,发病多以气血不足、肝肾阴虚为本,以风、火、痰、瘀为标。针刺疗法可从醒脑、通窍、亮音入手,辅以益气血、祛痰瘀、利舌窍,从而改善失语的病理状态。目前临床多采用头针、舌针、电针、特色针刺及针刺联合其他疗法等方法治疗本病,其中针刺联合其他疗法综合治疗更具优势,可最大程度降低致残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参照网络药理学方法挖掘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核心穴位,并预测核心穴位治疗ICVD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以醒脑开窍法为原则的针刺治疗ICVD的相关文献,使用Excel软件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IBM SPSS Modeler软件对穴位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以获取核心用穴;运用Cytoscape软件将穴位-靶点-疾病互作网络可视化;运用String数据库筛选核心靶点,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通过DAVID在线分析工具对关键靶点进行功能及通路富集分析,并运用Bioinforma-tics免费在线平台对富集结果进行可视化.结果:共纳入文献70篇,相关腧穴17个;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醒脑开窍针灸的核心用穴为:人中、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及委中;通过穴位-靶点-疾病网络可以看出作用于核心用穴可使TIMP-1、BDNF及VEGF等33个表达因子上调,使MMP-9、NSE、IL-6及TNF-α等49个表达因子下调;通过蛋白质互作网络得出核心用穴的核心作用靶点包括AKT1、IL6、TNF及IL1B等17个;通过富集分析得出,醒脑开窍法治疗ICVD可能是作用于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流体剪切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实现的.结论:人中、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和委中为醒脑开窍法治疗ICVD的核心用穴,核心用穴通过调控AKT1、IL6、TNF与IL1B等核心靶点,参与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流体剪切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治疗ICV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针刺干预脑出血的铁死亡应激机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脑出血后脑组织发生铁死亡应激,针刺作为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手段,其治疗脑出血是否与铁死亡应激有关,目前证据不足.该研究以铁死亡应激为切入点,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干预措施,观察针刺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针刺干预脑出血的铁死亡应激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240±10)g,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制备脑出血模型,30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DFO(铁死亡抑制剂)组.10只同体质量的雄性SD大鼠为对照组,接受与模型组相同的操作,注等量0.9%氯化钠溶液,不注血.针刺组选取人中、内关、三阴交穴进行针刺,每日1次,一共3日.DFO组腹腔注射50 mg/kg的DFO,每日1次,共3日.采用Ludmila Belayev 12分法对其神经功能进行评分,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ROS水平,普鲁士蓝染色法检测铁沉积,分光光度计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免疫荧光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4)表达.结果 针刺可提高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减轻神经缺损症状.透射电镜示模型组神经元内细胞器降解,线粒体数量减少,线粒体嵴排列紊乱,针刺组较模型组线粒体数量及形态改变减轻,DFO组线粒体结构较完整.脑出血大鼠铁沉积增多,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MDA水平升高,GPX4表达下降,针刺可减少铁沉积,降低ROS、MDA水平,促进GPX4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出血后脑组织发生铁死亡应激,针刺可抑制铁死亡应激减轻神经缺损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对中风偏瘫患者认知功能和肢体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对中风偏瘫患者认知功能、肢体功能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8 例中风偏瘫患者根据入院单双日的顺序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37).对照组给予补阳还五汤,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肢体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t=8.617,P=0.006),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t=10.390,P<0.001);观察组大脑前动脉、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行走不稳、肢体麻木、乏力等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IHSS得分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t=15.961,P<0.001),MMSE评分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t=8.256,P=0.002);观察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t=8.290,P=0.009;t=6.055,P=0.043).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可有效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从铁死亡途径分析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保护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和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检测脑缺血再灌注组织内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 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TfR)和膜铁转运蛋白1(ferroportin 1,Fpn1)含量变化,从铁死亡途径探讨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保护机制.方法 25只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模型组10只、电针组10只.后两组分别再按针刺干预时间分为24 h、72 h两个亚组,每组5只.采用改进的Zea Longa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组予针刺内关、水沟、三阴交,留针期间患侧内关、三阴交穴连接神经穴位刺激仪.采用Zaus-inger六分法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尼氏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比各组大鼠GSH、MDA、TfR、Fpn1、GPX4的含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及电针组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干预24 h后神经功能评分升高,72 h后评分进一步升高(P<0.01).造模24 h后,模型组及电针组尼氏小体数量减少,颜色变浅;72 h后模型组尼氏小体更少,电针组尼氏小体数量有一定的恢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MDA、TfR、Fpn1升高、GSH及GPX4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干预24 h及72 h时后MDA、TfR降低、GSH、GPX4及Fpn1升高(P<0.01,P<0.05).与针刺24 h对比,针刺72 h后MDA、TfR 降低更明显,GSH及Fpn1升高更明显(P<0.01,P<0.05).结论 铁死亡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死亡的重要方式之一,醒脑开窍针刺法可调节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铁代谢,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抑制神经细胞铁死亡,其脑保护作用与铁死亡途径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醒脑开窍针刺法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分析醒脑开窍针刺法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可行性.方法 2021年2月-2022年2月临汾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并随访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1个月后疗效,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认知、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及平衡,神经因子,脑血流动力学,治疗后2个月跌倒风险及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00%,38/40)高于对照组(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个月后,两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Fugl-Meyer 量表(Fugl-meyer scale,FMA)、Berg 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血清神经生长因子(serum levels of 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nd-dia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blood flow velocity,Vm)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血 清神经元特异 性醇 化酶(serum levels of neuronal specific olase,NSE)、S100B蛋白(S1OOB)水平,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ulse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治疗后2个月,观察组起立行走计时测验(timed up and go test,TUGT)≤12 s、站起测验(chair rising test,CRT)≤10 s、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2级比例更高(P<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刺法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可行性较高,可改善患者认知、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分析与其调节机体血清神经因子水平,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有关,最终降低跌倒风险,改善患者预后,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刺血醒脑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清VEGF、bFGF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观察刺血醒脑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清VEGF、bFGF的影响,探讨此方案的临床价值及机理.方法 将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规范化西医治疗联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刺血醒脑法.刺血的穴位为患侧的十宣穴、涌泉穴、少冲穴及百会穴,每日1次,治疗时间为14 d.在研究期间,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Barthel评分的改变情况,血清VEGF、bFGF数值的变化情况,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脑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Barthe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病灶侧大脑中动脉Vd、Vs、Vm比治疗前明显增快(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I和RI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但两组降低程度相当(P>0.05);治疗后两组VEGF、bFGF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刺血醒脑法可有效改善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生活质量,机制可能与改善脑血流动力学、促进血管新生等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脑电仿生电刺激结合醒脑开窍法对持续植物状态脑影像结构和血流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 研究脑电仿生电刺激结合醒脑开窍法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脑影像结构和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间于医院就诊的持续植物状态住院治疗的患者11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接受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醒脑开窍"法促醒,两组均持续治疗30 d.治疗前后评估比较两组CRS-R,计算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和胆碱复合物(Cho)/Cr值,比较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CRS-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NAA/Cr高于对照组,Cho/Cr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Lp-PLA2低于对照组,T-SOD及Mn-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CBV和CB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O、ET-1及VEGF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电仿生电刺激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可改善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的意识状态、脑影像结构和血流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