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卧床脑卒中患者盆底表面肌电变化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长期卧床脑卒中患者盆底表面肌电变化特征。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0例,根据其下肢Brunnstrom分期结果将其分为卧床组(≤3期)及对照组(>3期),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经颅磁刺激、功能性电刺激、针灸及分阶段运动训练等,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AM1000B型生物反馈系统对2组患者进行盆底肌表面肌电检测。结果: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时2组患者在放松阶段、后基线阶段其盆底肌电波幅及变异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发现对照组患者在快速收缩阶段、连续收缩阶段及耐力收缩阶段其Ⅱ类(快型)肌纤维、Ⅱ类(快型)&Ⅰ类(慢型)肌纤维、Ⅰ类(慢型)肌纤维波幅均显著高于卧床组水平( P<0.05),变异性均明显低于卧床组水平( 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在快速收缩阶段、连续收缩阶段及耐力收缩阶段其Ⅰ类、Ⅱ类肌纤维波幅均低于正常值范围,其中卧床组盆底肌纤维波幅与正常值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盆底肌纤维收缩时变异性均与正常值范围较接近,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在发病早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盆底肌功能障碍,且长期卧床能加重患者盆底肌功能障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日常生活活动动作分析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日常生活活动(ADL)动作分析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作业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自行锻炼,实验组则增加基于ADL动作分析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基于ADL动作分析的任务导向性训练每日训练1次,每次训练45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6周。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UE)和Brunnstrom分期量表评定上肢功能,另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MBI)评定其ADL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评分和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FMA-UE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45.19±5.62)分和(71.55±6.68)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上肢Brunnstrom分期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Brunnstrom分期亦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ADL动作分析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其疗效亦优于单纯的常规作业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醒脑通督针法结合Brunnstrom分期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醒脑通督针法结合Brunnstrom分期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2月-2021年2月本院康复科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醒脑通督针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Brunnstrom分期训练。2组均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ugl-Meyer肢体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肢体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患者自理能力;采用ELISA法测定IL-6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水平,血液分析仪检测WBC;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40例、对照组41例进入疗效统计。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36/40)、对照组为75.6%(31/4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93, P=0.087)。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6.65±1.79)分比(8.71±2.61)分, t=4.13]低于对照组( P<0.01),FMA评分[(69.56±9.64)分比(61.77±10.33)分, t=3.51]、BI指数[(73.72±8.34)分比(65.86±7.36)分, t=4.50]高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血清IL-6、CRP水平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95、5.61, P值均<0.01)。2组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针醒脑通督针法结合Brunnstrom分期训练可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效果,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持续静力性牵张状态下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持续静力性牵张(CSS)联合体外冲击波(ESWT)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64例,根据患者所选治疗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21例)、冲击波治疗组(21例)、联合治疗组(22例)。常规康复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方法,,包括神经促通技术(30 min)、小腿三头肌泥蜡疗法(20 min)、下肢气压治疗(20 min)、步态训练(20 min),共治疗90 min,1次/日,6日/周,连续6周;在常规康复组治疗的基础上,冲击波治疗组实施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治疗组则在持续静力性牵张状态下行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参数设置均为压力强度1.4~2.5 bar(1 bar=100 kPa),频率6~10 Hz,均以小腿三头肌肌腹纵轴中线为中心,分别从外侧、中间、内侧匀速由近端向远端移动探头,经过3条线依次滑动探头,分别进行1000次冲击,共完成3000次冲击治疗,2组治疗频率均为2次/周,连续6周,共12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阶段分级对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冲击波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患者的MAS评分[(3.44±0.84)、(3.49±0.96)和(3.42±0.97)分]、下肢FMA评分[(9.23±3.85)、(8.42±4.61)和(10.04±3.71)分]以及Brunnstrom分级[(2.05±1.03)、(2.08±1.06)和(2.07±1.04)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组患者小腿三头肌的肌张力明显下降,上述各项指标[MAS评分(2.57±0.61)、(2.12±0.47)和(1.53±0.59)分;下肢FMA评分(14.32±6.77)、(18.10±5.93)和(22.31±7.42)分;Brunnstrom分级(3.06±0.98)、(3.75±1.21)和(4.53±1.16)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治疗后,冲击波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的MAS、FMA评分及Brunnstrom分级均优于常规治疗组( P<0.05),且联合治疗组各项指标的改善亦较冲击波治疗组更为明显( P<0.05)。 结论:持续静力性牵张状态下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较常规放松体位下治疗更能明显减轻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状态,从而改善患肢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时-空参数和关节角度参数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n=10)、支具组( n=10)和联合组( n=12)。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步态训练,支具组则增加佩戴AFO行步态训练,联合组在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且在FES治疗的同时佩戴AFO行步态训练。3组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治疗,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LE)、下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分期量表(BRL)、步行功能评定表(FAC)对其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估,同时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获取3组患者步态参数,比较其治疗前、后偏瘫步态的变化。 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LE、FAC、BRL评分、时-空参数和各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FMA-LE评分[(28.42±1.38)分]、FAC评分[(4.33±0.49)分]、BRL评分[(5.41±0.67)分]、步频[(79.58±19.08)步/min]、步速[(56.97±19.08)cm/s]、步幅[(77.33±15.20)cm]、步行周期[(1.42±0.29)s]、双支撑相[(34.00±5.39)%]以及髋、膝、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支具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的同时行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和步行功能,增加其关节活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6月-2019年1月多中心联盟医院收治的1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与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疗法(中药内服+中药熏洗+耳穴贴压)治疗。2组均治疗4周,随访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估肢体功能障碍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d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估神经功能受损程度,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依据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法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肢体强痉拘急[(1.57±0.36)分比(1.98±0.53)分, t=5.724]、偏身麻木[(1.37±0.31)分比(1.80±0.36)分, t=8.096]、屈伸不利[(1.31±0.25)分比(1.84±0.46)分, t=9.055]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1);Fugl-Meyer活动和平衡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739、4.705, P<0.05或 P<0.01),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t=9.645, P<0.01),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 t=7.870, 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78/80)、对照组为88.8%(71/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83, P=0.028)。 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症状及肢体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功能性电刺激手摇车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手摇车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ES手摇车组(试验组)和MOTOmed运动训练组(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FES手摇车进行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对照组则增加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估2组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并于治疗前和治疗1、2、3、4周后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量表(FMA-UE)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上肢和手的Brunnstrom分期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试验组患者治疗4周后上肢(χ 2=9.23, P<0.05)和手(χ 2=15.91, P<0.05)的Brunnstrom分期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治疗1、2、3、4周后,2组患者的FMA-UE和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试验组患者治疗1、2、3、4周后的FMA-UE和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FES手摇车训练可显著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效优于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本体感受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分析本体感受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结合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3月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12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智能组、PNF技术组,以及联合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智能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治疗,PNF技术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PNF技术治疗,联合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PNF技术+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比较四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Brunnstrom六期评估量表(BR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MA-UL)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 治疗后,四组屈肘肌MAS分级分布均较治疗前改善,但治疗后各组间MA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四组BRS、FMA-UL和MBI评分高于治疗前,且四组间BRS、FMA-UL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采用PNF技术结合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上肢及整体运动能力的恢复,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太极拳姿势训练联合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康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太极拳姿势训练联合Bobath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2017 年4 月—2022 年4 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和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的120 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Bobath疗法训练,试验组患者接受太极拳姿势训练与Bobath疗法训练,2 组疗程均为4 周.于入组时及治疗4 周后分别进行压力步道测试,分析比较2 组患者全足平衡性、足底力学参数[趾骨区(T1-T5)、跖骨区(M1-M5)、中足区、足跟内侧区(HM)、足跟外侧区(HL)的冲量、触地面积、最大压力峰值、最大压强峰值]及基本时空参数[步长、步宽、步幅、步速、行走支撑时相、足轴角]、临床量表评分[量表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评分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Bathel指数(BI)、修订 Rankin 量表(mRS)、脑卒中生活质量量表(SSQOL)]、肌张力Ashworth分级、Brunnstrom分级,并分析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间的关联性.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 例完成研究.治疗后,试验组的全足平衡曲线更平滑,T2-5 趾与M1、M2 最大压强峰值和T1触地面积均明显增大(P均<0.05),足轴角减小(P<0.05);对照组的全足平衡曲线出现分离现象,M3 触地面积增大(P<0.05),HL触地面积和冲量减小(P均<0.05);2 组步速均增快,患侧支撑相及步态周期均缩短,步长、步幅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试验组M1 最大压力峰值、步长、步幅均明显大于对照组,M3 触地面积和足轴角明显小于对照组,步速明显快于对照组,患侧支撑相及步态周期均明显短于对照组,Ashworth分级、Brunnstrom患侧下肢分级、m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FMA下肢评分、Berg评分、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太极拳姿势训练联合Bobath疗法能够重新分配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底压力,有效改善患者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虚拟情景互动结合镜像机器手套治疗对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虚拟情景互动结合镜像机器手套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营养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9月在邵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21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进行虚拟情景互动和镜像机器手套训练,2组疗程均为3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布氏分期(Brunnstrom分期)、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分级、改良Barthel指数(MBI)、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VEGF水平.结果 治疗后,2组FMA-UE评分、Brunnstrom分期、FTHUE-HK分级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实验组FMA-UE评分、Brunnstrom分期、FTHUE-HK分级和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血清NGF、BDNF和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虚拟情景互动结合镜像机器手套干预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可上调血清NGF、BDNF和VEGF水平,保护脑神经,促进神经损伤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