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庭功能联合听力学检查在眩晕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背景 前庭功能检查项目种类众多,各检查项目靶点及阳性率各有不同,临床上眩晕患者如何恰当合理选择检查项目有不同观点.目的 探讨前庭功能联合听力学检查在外周眩晕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眩晕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 2021 年 1 月—2022 年 1 月以头晕或眩晕为主诉就诊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眩晕门诊的患者.所有患者在起病7 d内完成纯音测听(PTA)、温度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摇头试验(HST),比较不同眩晕疾病的前庭功能及听力学检查的异常率.结果 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且病例资料完整的眩晕患者共120例,其中突发性聋伴眩晕(SDV)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组、前庭性偏头痛(VM)组各 40 例.SDV组患者PTA均为感音神经性聋,温度试验异常 25 例(62.50%),vHIT异常 16 例(40.00%),HST异常 28 例(70.00%).BPPV组患者PTA异常9例(22.50%),其中7耳为感音神经性聋,2耳为传导性聋;温度试验异常18例(45.00%),vHIT异常21 例(52.50%),HST异常20例(50.00%).VM组患者PTA异常21例(52.50%),均为感音神经性聋,其中26耳为高频听力轻中度下降,7耳为低频轻中度下降,温度试验异常16例(40.00%),vHIT异常17例(42.50%),HST异常 27 例(67.50%).三组患者PTA检查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6,P<0.001);三组患者温度试验、vHIT、HST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功能联合听力学检查有助于周围性眩晕的定位诊断及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韦尼克脑病的前庭功能异常表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韦尼克脑病(WE)患者的前庭功能异常表现,并探讨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眩晕中心的WE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学评估,治疗前除完善头颅磁共振、血清硫胺素水平检查外,并完成视频头脉冲检查(vHIT)、眼震视图检查及前庭双温试验。结果:12例患者均有饮食缺陷病史,其中8例酗酒。12例患者均有行走不稳,7例有头晕,8例出现振动性幻视。有眼肌麻痹者6例,12例患者均可见凝视诱发眼震。12例患者在治疗前vHIT均发现双侧水平半规管病理性扫视波,而垂直半规管仅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8例完善眼震视图检查,所有患者均可检测到双向水平凝视诱发眼震,其中3例伴有垂直眼震,扫视试验结果1例异常,平稳跟踪试验结果3例异常,视动性试验结果1例异常,双温试验结果均存在异常。 结论:WE患者可出现vHIT异常及双向水平凝视诱发眼震,类似前庭周围及前庭中枢同时受损的特殊异常表现。前庭功能检查有利于WE的诊断,适合于有营养障碍病史并出现头晕或行走不稳怀疑WE患者的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维生素D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特发性复发性的内耳疾病,其最常见的原因是耳石从耳石床上脱落进入半规管内,干扰前庭信号的感受,产生一种实际不存在的周围环境旋转的感觉。维生素D水平异常导致钙代谢紊乱引起耳石的异常,可能在特发性BPPV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特发性BPPV与维生素D的最新研究结果进行综述,探索维生素D水平与特发性BPPV发生和复发的内在联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天麻注射液联合强力定眩片对前庭周围性眩晕的应用效果及半规管功能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天麻注射液联合强力定眩片对前庭周围性眩晕的应用效果及半规管功能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2月到2023年12月收治的180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分为A、B、C三组,各组均为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天麻注射液治疗,C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天麻注射液联合强力定眩片治疗.对比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重心移动中面积(CA)及重心移动总长度(PL)及半规管轻瘫值(CP)变化,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β-淀粉样前提蛋白(β-APP)及微管相关蛋白(Tau)相关血液指标变化,最后对比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且B组高于A组(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CP、CA、PL水平均降低,且C组低于A组和B组(P<0.05);治疗前三组患者血清CGRP、β-APP及Tau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血清CGRP、β-APP及Tau水平均降低,且C组低于B组和A组(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天麻注射液联合强力定眩片治疗可提升其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前庭功能及半规管功能,减轻脑损伤,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跌倒管理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前庭周围性眩晕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在全球老龄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其患病风险也会逐年增加,而眩晕发作是跌倒的高危因素,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跌倒管理迫在眉睫.文章从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跌倒风险评估和防跌倒干预措施等方面展开综述,为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跌倒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抑眩宁颗粒干预缺血性眩晕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探讨抑眩宁颗粒对沉默信息调节因子 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 1α(PGC-1α)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及对缺血性眩晕大鼠眩晕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对清洁级 SD大鼠进行电刺激逃避反射训练 3d后建立缺血性眩晕模型.将大鼠分为模型组、抑眩宁颗粒组(6 g/kg)、SIRT1抑制剂(EX527)组(5 mg/kg)、抑眩宁颗粒+EX527 组(抑眩宁颗粒 6 g/kg+EX527 5 mg/kg),各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 7d;另取 16只清洁级SD大鼠作为假手术组(进行造模前训练,仅穿线不结扎).采用跳台逃避实验测定跳台逃避潜伏期;多普勒激光血流仪测量大鼠前庭神经核组织血流量,计算血流量下降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特征;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 SIRT1、PGC-1α、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变形、固缩和凋亡,跳台逃避潜伏期、给药后血流量下降率、脑组织MDA、NO、IL-1β、TNF-α含量、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SOD活性、SIRT1、PGC-1α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抑眩宁颗粒组大鼠脑组织凋亡变异的细胞数量减少,胶质周围的正常细胞数量增多,跳台逃避潜伏期、给药后血流量下降率、脑组织 MDA、NO、IL-1β、TNF-α含量及 Ba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SOD活性、SIRT1、PGC-1α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EX527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严重变形,固缩和凋亡现象明显,跳台逃避潜伏期、给药后血流量下降率、脑组织MDA、NO、IL-1β、TNF-α含量及 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SOD活性、SIRT1、PGC-1α和 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EX527可逆转抑眩宁颗粒对缺血性眩晕大鼠的改善作用(P<0.05).结论:抑眩宁颗粒可能通过激活 SIRT1/PGC-1α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进而改善缺血性眩晕大鼠眩晕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周围性眩晕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眩晕临床诊疗》由周文华主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ISBN:9787557838713.位于椎动脉左侧和右侧的动脉便是椎基底动脉,椎基底动脉是颈椎两侧穿行的横突孔,并向上进入到脑颅部分,合并起来呈现为一支具有供血作用的动脉,也是大脑之中最为主要的供血动脉,可以提供丰富的血液给丘脑以及脑干等结构.椎基底动脉发生变异带来的直接性恶劣影响是会导致患者出现大脑供血不足,病情发展还可能会合并颅脑血管病变,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眩晕是耳鼻喉科常见病.随着年龄的增长,眩晕症的患病风险也随之增加,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该疾病3%~10%的患者可能会终身患病.其中,有60%~70%系外周前庭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所致,即周围性眩晕.由于周围性眩晕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临床治疗方案尚待完善,病情往往难以痊愈,而且复发率极高,因此会导致患者躯体功能受损,给患者带来心理困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精神性头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024/1/6
精神性头晕发生率较高,若临床医生对其认识程度不够,则易将精神性头晕误诊为后循环缺血发作、颈性头晕、前庭周围性眩晕等疾病,从而进行不适宜的检查及治疗.随着对心身疾病的不断重视,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整体健康协作学组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心身、精神、眩晕等领域专家的意见,制定了《精神性头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阐述了精神性头晕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评估及多种治疗方法,经过多学科专家交流最终达成一致,制定了本专家共识,旨在为精神性头晕的规范性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老年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的早期识别
编辑人员丨2023/9/16
30%的70 岁以上老年人和50%的85 岁以上老年人的常见主诉之一是眩晕[1] . 老年人中枢性眩晕的常见脑血管事件是小脑缺血性卒中,其中约 10%仅以孤立性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2] . 当老年人小脑梗死以孤立性眩晕为唯一表现时,往往很难在接诊早期与前庭周围性病变引起的眩晕区分,但是这两种情况在治疗策略和疾病严重性方面明显不同,因此准确识别两者非常重要[3] . 虽然Essen卒中风险评分>3 分是小脑梗死的重要预测因子[4] ,但老年人大多具有多种脑血管危险因素,致使在这些人群中早期识别出以孤立性眩晕为表现的小脑梗死更困难. 本文回顾性分析均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的20 例老年小脑梗死病人和 20例年龄相配的非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特点,期望为早期简单快速识别老年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视频头脉冲试验与BPPV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关系.方法 回顾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诊断为BPPV并经复位治疗后治愈患者共152例,按vHIT回报正常与否分为正常组(n=49)与异常组(n=103),对比两组间复位治疗次数、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其次将所有病例按不同责任半规管及不同类型进行分析与比较.再对所有病例年龄、复位治疗次数、残余症状持续时间之间相关性进行两两分析.另外对同时具有冷热试验结果的27例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组与异常组间复位治疗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正常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15.37±21.74d)小于异常组(19.57±16.70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不同类型及不同责任半规管BPPV中,后管复位次数最少(P=0.021),水平管嵴顶结石症残余症状持续时间最短(P<0.001).全部样本中年龄与复位治疗次数之间不相关(P=0.198),年龄与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呈正相关(P=0.037,r=0.169),复位次数与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呈正相关(P<0.001,r=0.317).冷热试验结果与复位治疗次数、残余症状持续时间不相关(P=0.334).结论 BPPV残余症状持续时间长者可能伴有其他未诊断的前庭周围系统疾病,复位治疗次数主要与椭圆囊囊斑功能良好与否相关,vHIT检查结果对于判断残余症状预后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