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趣+舒适+精细"三维护理路径在学龄前期急性胃肠炎住院患儿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童趣+舒适+精细"三维护理路径在学龄前期急性胃肠炎住院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74例学龄前期急性胃肠炎住院患儿,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将其按照1:1比例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组37例.常规组提供常规住院护理,干预组提供"童趣+舒适+精细"三维护理路径干预.比较2组干预前后患儿心理状态[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治疗依从度[Houpt行为量表(HBS)、Frankl依从量表(FCS)]、舒适度[简化舒适度调查表(GCQ)]及生活质量[中文版儿童生存核心质量量表(PedsQL4.0)].结果 干预后,2组SCARED评分均降低(P<0.05),2组患儿HBS、FCS、GCQ、PedsQL4.0评分均升高(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童趣+舒适+精细"三维护理路径干预可调节学龄前期急性胃肠炎住院患儿情绪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患儿的舒适度与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全周期需求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支持性照护信息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开发基于患者全周期需求的支持性照护信息平台,并探讨该平台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方案,结合文献回顾及专家小组讨论研发支持性照护信息平台1.0版,经5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试用3周后,根据使用体验优化升级为2.0版。2020年6—12月便利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基于全周期需求的纸质版的支持性照护方案,干预组采用基于全周期需求的支持性照护信息平台的干预。比较2组Barthel指数、平衡能力等指标。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在患病1、3个月的Barthel指数得分分别为85(75,90)、95(95,100)分,高于对照组的65(55,75)、75(70,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干预组在患病1、3个月的平衡能力得分分别为37(28,43)、48(45,51)分,高于对照组的28(16,36)、31(20,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干预组在出院前1 d和患病1、3个月的卒中相关知识得分分别为(14.97 ± 2.98)、(19.00 ± 2.14)、(22.81 ± 1.60)分,高于对照组的(8.69 ± 1.64)、(8.88 ± 1.52)、(9.09 ± 1.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9.37、476.33、1 169.84,均 P<0.05)。 结论:应用支持性照护信息平台为不同疾病阶段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Barthel指数,平衡能力及卒中相关知识,说明该平台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持续血糖监测比胰岛素注射方式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影响更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实时连续血糖监测(real-tim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rtCGM)已经成为强化胰岛素方案治疗的关键组成部分,被认为是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M)患者的标准护理。既往很少有长期研究来评估rtCGM与各种胰岛素注射方法的疗效,该课题组前期报道了COMISAIR研究的结果,该研究是一项为期1年、非随机、真实世界的研究,评估了长期使用传感器增强胰岛素方案(sensor-augmented insulin regimens,SAIR)的疗效。在目前为期3年的随访研究中,研究者调查了SAIR干预对更大队列的血糖控制和治疗持续性的影响,旨在为rtCGM在T1DM管理中的使用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性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冠心病患者疼痛水平、疼痛自我管理阶段分布情况及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疼痛水平、疼痛自我管理阶段分布情况及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德州市中医院收治的64例冠心病患者,采用横断面研究调查与疼痛阶段问卷、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对患者人口学及临床学资料进行收集,并采取Pearson分析患者疼痛水平、疼痛自我管理阶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64例患者中,19例(29.69%)处于思考前期,25例(39.06%)处于思考期,13例(20.31%)处于行动期,7例(10.94%)处于维持期。以上各组身体受限程度和疾病认知程度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行动期组身体受限程度和疾病认知程度评分均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疼痛自我管理阶段与疼痛水平呈负相关( P<0.05)。疼痛自我管理阶段与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程度呈正相关( P<0.05);疼痛水平与生活质量各维度均呈负相关( P<0.05)。 结论:冠心病患者疼痛自我管理阶段及疼痛水平均与生活质量有关,需要进行针对性护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运动康复体验和需求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真实体验和需求,为开展满足患者需求的干预研究提供前期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6?—9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2例老年THA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法分析、归纳、提炼资料。结果:老年THA患者早期运动康复体验和需求可归纳为:术后运动是一段艰难的旅程;专业支持的需求;外部支持的需求;内在驱动的需求4个主题和14个亚主题。结论:老年THA患者早期运动康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和需求,需加强医、护、患三方面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给予个体化护理和康复指导,从而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提升其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远程医疗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远程医疗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Ovid、CINAHL,获取有关远程医疗应用于IBD患者中有效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4月3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 2)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GRADE)系统对纳入文献的主要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分级,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对远程医疗在IBD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AMSTAR 2评价结果显示,1项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为低,5项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为极低;未报告前期研究方案、全文阅读阶段中被排除研究的清单、纳入研究的资金来源及发表偏倚是导致各项研究方法学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GRADE系统评价结果显示,6项研究中共涉及10个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其中3个指标的GRADE系统分级为中级,4个指标的GRADE系统分级为低级,3个指标GRADE系统分级为极低级;主要降级因素为研究局限性,其次为不一致性、不精确性、发表偏倚。结论:远程医疗在IBD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及结局指标证据质量偏低,结论可靠性较低,未来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来证实远程医疗在IBD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无创机械通气相关面部压力性损伤预防方案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基于证据构建无创机械通气相关面部压力性损伤预防方案,为预防面部压力性损伤提供指导。方法:在前期证据总结的基础上初步构建无创机械通气相关面部压力性损伤预防方案专家函询问卷,于2020年11月—2021年3月,通过德尔菲法构建基于证据的无创机械通气相关面部压力性损伤预防方案。结果:2轮专家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4,变异系数分别为0~0.29、0~0.22。最终构建的无创机械通气相关面部压力性损伤预防方案包括评估、预防策略、多学科团队合作、教育培训、实施流程。结论:基于证据构建的无创机械通气相关面部压力性损伤预防方案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对于面部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作用,同时对于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脑卒中患者出院后人文关怀方案的构建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构建脑卒中患者出院后人文关怀干预方案并评价实施效果。方法:通过前期调研、文献回顾和专家咨询构建基于Watson人文关怀理论的脑卒中患者出院后人文关怀方案,并将其整合为临床实践干预方案并实施。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6月出院的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7月出院的患者作为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随访,干预组实施出院后人文关怀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WHO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肢体活动度及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结果:干预组脑卒中患者干预后WHOQOL-BREF总分为(55.74±4.88)分,总体幸福感量表总分为(72.06±8.02)分,高于对照组的(48.49±5.77)、(65.09±3.4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肢体活动度得分为(3.52±0.71)分,与对照组的(3.20±0.6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构建与应用脑卒中患者出院后人文关怀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长导管在血管加压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经中长导管输注血管加压药的安全性及必要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进行对照研究,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山西省汾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收治的88例使用血管加压药的成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2年6月至12月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注血管加压药的44例患者纳入PICC组,2023年1月至6月经中长导管输注血管加压药的44例患者纳入中长导管组。两组患者均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置管,均选择肘窝与腋窝之间中间1/3部位,所用导管型号均为5 Fr双腔。放置导管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直到移除导管、死亡或30 d(以先到者为准)。以美国输液护理协会(INS)修订的《静脉治疗实践标准》为标准,结合前期预试验结果,对两组患者导管不全堵塞、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静脉炎、拔管时导管内血栓、穿刺点发红(但无感染)、穿刺点渗液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导管留置时间、原发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基线资料均衡,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置管后观察期间均无CRBSI或静脉炎发生;两组各有1例患者发生穿刺点渗液〔均为2.27%(1/44)〕;中长导管组导管不全堵塞、拔管时导管内血栓、穿刺点发红(但无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PICC组〔导管不全堵塞:4.55%(2/44)比6.82%(3/44),拔管时导管内血栓:0%(0/44)比2.27%(1/44),穿刺点发红(但无感染):0%(0/44)比4.55%(2/44)〕,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PICC组〔6.82%(3/44)比15.91%(7/44), P<0.01〕。 结论:经中长导管输注血管加压药可减少RICU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中心静脉插管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血培养规范化标本采集的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儿科疾病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组织来自全国40家儿童医院及妇幼保健院检验专家共同编制。前期专委会在来自全国的240家医院(三级医院占86%)发放调查问卷384份,收集到被调研医院的日均血培养量、采集血培养前操作流程、儿科血培养采集的时机以及采集的血培养瓶/套数等信息。在汇总问卷信息、了解目前我国儿童血培养采集现状的基础上,专委会查阅国内外相关指南、标准和文献,充分咨询微生物检验专家、儿科感染相关专业临床及护理专家,结合我国儿科临床现状,先后4次组织专家讨论与修订,完善儿童血培养采集的临床指征、明确儿童血培养采集规范,最终形成了共识文本。本共识为儿科临床血培养规范化采集提供了参考依据,为进一步提高儿科血流感染诊治能力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