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AM10突变导致家族性进行性色素沉着症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检测家族性进行性色素沉着症(FPH)患者的致病基因。方法:分别于2005年3月和2015年3月收集2个FPH家系,观察和记录FPH的临床表型,利用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连锁分析和二代靶向基因测序结合Sanger测序技术确定致病基因,并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该基因在FPH皮损及正常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通过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将FPH家系(家系1)致病基因定位于15q21.1 ~ q22.2的rs1026369 ~ rs11857925区间;运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筛查出候选致病基因解聚素与金属蛋白酶10(ADAM10);Sanger测序法显示该基因的剪接位点突变c.1511+1G>A在家系中与疾病表型共分离。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在FPH患者皮损处与正常皮肤中均存在ADAM10表达。通过对另外一个3代FPH家系(家系2)进行ADAM10基因突变分析,发现存在ADAM10错义突变c.1172C>T(p.Ser391Phe)。300例同地区健康对照均未检测到上述突变。结论:ADAM10基因突变和FPH发病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X连锁Alport综合征 COL4A5剪接突变的致病性分析及剪接纠正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一个X连锁显性遗传Alport综合征家系 COL4A5基因的剪接突变位点,探索外显子特异性U1核小RNA(small nuclear RNA,snRNA)基因治疗的可能性。 方法:收集Alport综合征先证者及其家族成员临床资料,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先证者肾病系列基因全外显子组基因突变。用在线软件分析 COL4A5 c.546+5G>A变异引起的剪接位点改变及其致病性。用minigene实验验证和分析Alport综合征家系先证者 COL4A5基因突变位点c.546+5G>A及瞬时转染导入修饰过的U1 snRNA纠正剪接突变的效果。 结果: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和其同母异父的兄长均存在 COL4A5基因半合子变异,变异位点为c.546+5G>A。在线软件分析剪接变异致病性的结果显示,突变后原有的Donor剪切位点检测不到,提示影响剪切可能性很大。杂交小基因检测结果验证了 COL4A5基因c.546+5G>A突变的异常剪接模式——外显子9缺失。经过修饰的U1 snRNA可部分纠正该异常的剪接突变,ExSpeU1(MT)、ExSpeU1(E9+1)、ExSpeU1(E9+9)、ExSpeU1(E9+11)对c.546+5G>A引发的外显子9缺失的纠正比例分别为0、43.81%、52.09%、48.12%。 结论:COL4A5新发剪接突变具有致病性,修饰过的U1 snRNA可部分纠正异常剪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FBN1基因c.4336G>A突变导致35号外显子缺失可能引发马方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1例马方综合征家系的遗传学病因及检出突变c.4336G>A对原纤维蛋白-1(FBN1)基因剪接效应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8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的1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采用多重PCR联合二代测序技术对其进行遗传性主动脉疾病相关的15个基因的组合检测,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对检出位点进行验证并对部分家庭成员进行同一位点的检测。通过剪接预测软件预测该突变位点对剪接的影响,并提取正常人及患者新鲜外周血中RNA,通过逆转录PCR及Sanger测序,验证突变对剪接过程的影响。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分析检出位点的致病性。结果:基因组合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携带有FBN1基因杂合变异c.4336G>A,Sanger测序结果与二代测序结果一致。Sanger测序对部分家庭成员检测发现,该家系中还存在4名携带者,其中3例已出现胸主动脉瘤或夹层的表现;dbscSNV_ada_score 和dbscSNV_rf_score预测检出位点可能影响剪接,患者及正常人RNA经逆转录PCR并对PCR产物进行Sanger测序后,结果表明该位点导致患者FBN1基因35号外显子缺失;根据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判读该位点致病等级为“致病”。结论:FBN1基因c.4336G>A位点被证实影响剪接过程,导致FBN1基因35号外显子缺失,这可能是该家系中多名马方综合征患者的致病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GPC3基因变异致新生儿Simpson-Golabi-Behmel综合征Ⅰ型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 GPC3)基因变异致Simpson-Golabi- Behmel 综合征(Simpson-Golabi-Behmel syndrome,SGBS)Ⅰ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 方法:对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SGBSⅠ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Simpson-Golabi-Behmel 综合征Ⅰ型”“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Simpson-Golabi-Behmel syndrome type Ⅰ”“GPC3”为关键词,分别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自2010年1月至2021年4月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总结 GPC3基因变异致SGBSⅠ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 结果:本例患儿男性,4 h,因“腹胀1 h”入院,主要表现为异常面部特征(大头、面容粗陋、鼻梁宽、大嘴、舌有中央纵沟)、巨体、多余的乳头、尿道下裂;全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位于X染色体的 GPC3基因存在c.720delC移码变异,患儿为半合子,母亲该位点杂合变异,为未曾报道过的变异,确诊SGBSⅠ型。随访发现患儿存在过度生长、合并神经母细胞瘤及运动发育迟缓。文献检索共收集31篇文献包括本例共93例患者,其中男89例(95.7%),女4例(4.3%);主要临床表现为颅面异常、出生前/后过度生长及伴多系统畸形,多合并语言障碍、运动发育迟缓和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且易罹患胚胎性肿瘤;合并肿瘤11例(11.8%);宫内终止21例,余72例娩出者中存活63例、死亡9例。提供具体基因变异类型有80例,其中无义变异25例(31.2%),DNA片段缺失21例(26.2%),移码变异16例(20.0%),片段重复8例(10.0%),错义变异5例(6.2%),剪接突变5例(6.2%)。 结论:SGBSⅠ型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临床表型谱广,生后有颅面异常、过度生长及伴多系统畸形时需高度怀疑本病可能,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需多学科合作并长期随访,尤其是对肿瘤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Gillespie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对2019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诊断的1例Gillespie综合征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男,6月龄,其临床特点为运动智力落后、肌张力低下、双眼畏光、眼球震颤、双眼不能注视及追视物,眼科裂隙灯下检查提示瞳孔固定扩大、双眼虹膜部分缺损、特征性虹膜残丝,基因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患儿ITPR1基因第26内含子存在1个杂合剪接突变c.3256-1G>A,为新发致病性变异,患儿父母该基因位点均未见异常。提示有双眼虹膜部分缺损、运动智力落后及肌张力低下的患儿应考虑Gillespie综合征,完善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早发性乳腺癌的遗传易感基因及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中国早发性(发病年龄≤35岁)乳腺癌遗传易感基因的胚系突变率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50例发病年龄≤35岁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信息和外周血标本,提取DNA检测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BRCA2、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ATM)、BRCA2定位协作基因(PALB2)、肿瘤蛋白53(TP53)和细胞周期检查点激酶2(CHEK2)基因的胚系突变。根据遗传变异的分类标准与指南对突变进行解读,分为致病、可能致病、意义未明、可能良性和良性。根据有无携带致病或可能致病胚系突变,将患者分为突变组( n=18)和非突变组( n=132),采用 χ2检验分析组间遗传易感基因胚系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150例早发性乳腺癌中检测到18例致病或可能致病胚系突变,总突变率为12.0%。其中,8例(5.3%)BRCA2突变,7例(4.7%)BRCA1突变,1例(0.7%)PALB2突变,2例(1.3%)TP53突变,ATM和CHEK2基因未检测到致病或可能致病突变。突变类型以移码突变(9/18,50.0%)为主,其次是无义突变(7/18,38.9%),错义突变(1/18,5.6%)和剪接受体突变(1/18,5.6%)。18例突变携带者分子分型中,9例Luminal B,6例三阴性乳腺癌(TNBC),2例Luminal A,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扩增仅1例。其中,8例BRCA2突变携带者均为Luminal分型,7例BRCA1突变携带者中6例是TNBC分型。突变组和非突变组乳腺癌患者家族史( P=0.343)、雌激素受体(ER)状态( χ2=0.16, P=0.688)、HER-2状态( χ2=2.89, P=0.089)、分子分型( χ2=1.99, P=0.575)、初诊TNM分期( χ2=2.49, P=0.1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早发性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胚系突变率,建议早发性乳腺癌患者进行遗传咨询和多基因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斑驳病3例基因变异检测及基因型与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确定3例斑驳病患者的致病基因变异位点,探讨斑驳病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收集3例斑驳病患者及其父母临床资料,采集他们和100例无亲缘关系的健康对照外周血标本,提取全血DNA。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筛选患者基因变异位点,Sanger测序验证。通过致病性分析软件评估变异位点的有害性。结果:例1男,23岁,额部和胸腹部白斑23年,父母未患病;例2男,1岁5个月,额部和腹部白斑1年,父母未患病;例3男,6岁,额部和四肢白斑6年,父母未患病。3例患者分别存在KIT基因14号外显子错义变异c.2033T>C(p.L678P)、18号外显子剪接位点变异c.2485-1G>C和16号外显子杂合错义变异c.2346C>G(p.F782L),而患者父母及100例健康对照均未发现上述3处变异。3个变异均为新致病变异位点,且均为有害致病变异位点。结论:本研究在3例斑驳病患者中检测到3个新致病变异位点,即KIT基因c.2033T>C(p.L678P)、c.2485-1G>C和c.2346C>G(p.F782L)。进一步验证了该病严重程度与KIT基因变异的类型及位置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患儿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PFIC2)先证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应 ABCBll基因突变。 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消化肝病门诊就诊的2例PFIC2先证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先证者及其父母DNA进行目标捕获高通量测序,全基因组基因拷贝数变异(CNV)扫描检测及验证。结果:先证者起病年龄2~5个月,均有肝脾大,严重淤胆,皮肤瘙痒,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先证者1:51.8%~77.5%,先证者2:47.1%~66.5%)。有胆汁酸升高,转氨酶升高,以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为主,但γ-谷氨酰转肽酶(GGT)持续正常。先证者1存在 ABCBll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单链整体缺失/c.3213+5G>A剪接突变,缺失突变为自发突变,共2.256 Mb缺失(chr2 2q24.3q31.1)。而剪接突变来自于父亲。先证者1同时存在Val444Ala(T1331C)及Ala1028Ala(A3084G)基因多态位点。先证者2存在 ABCB1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1483A>G(p.R495G)/c.2594C>T(p.A865V),先证者的2父母均为杂合携带者。先证者1的单链杂合缺失及先证者2的2种突变均为未见报道的新突变。 结论:临床工作中遇到胆汁淤积,胆汁酸升高,转氨酶升高,以AST升高为主,但GGT正常的患儿,应及早进行 PFIC基因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合并不孕症患者的基因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HFⅤD)合并不孕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基因突变致病机制,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4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37岁HFⅤD合并不孕症患者为先证者。对本例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凝血功能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及止血和血栓遗传性疾病相关基因的二代基因测序(NGS)。本研究对本例先证者随访截至2020年6月30日。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本例先证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此外,以"凝血因子Ⅴ缺乏""活化蛋白C抵抗""factor Ⅴdeficiency""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HFⅤD相关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7月31日。总结与本研究先证者相关的F5基因、PROC基因突变类型,以及该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等。本研究取得先证者及其父母知情同意,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并经江苏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批准文号:2020-QT-13)。结果:对本例先证者的研究结果如下。①病史采集:因凝血功能异常合并不孕症于2019年4月至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就诊,其婚后正常性生活11年未孕,平素无明显出血症状。其父母均无出血症状。②实验室检查结果: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FⅤ∶C、蛋白C活性分别为34.2 s、15.7 s、21.1%和60.7%,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其父、母FⅤ∶C分别为36.1%和29.8%。③NGS检测结果显示,存在2个F5基因杂合突变,分别为10号外显子剪接突变c.1611+2T>C和13号外显子错义突变c.2032A>G,以及1个2号染色体PROC基因9号外显子区域杂合突变c.970G>A。最终,本例先证者被诊断为HFⅤD合并不孕症。鉴于先证者及其父母无出血病史,遂对其HFⅤD未予特殊治疗。截至随访结束,先证者一般情况尚可。本研究文献复习显示,15篇文献纳入研究的82例HFⅤD患者发生F5基因突变,并且主要发生在5、8、10、13、14、15、17、23号外显子,其中以13号外显子最常被累及。本例及文献报道的HFⅤD患者的临床出血症状与FⅤ∶C水平、F5基因突变位点及类型无明显相关性。关于PROC基因突变的报道亦较常见,但是未见单纯蛋白C缺乏引起不孕症的报道。结论:本研究发现1个HFⅤD的新F5基因突变位点。F5基因杂合突变多导致HFⅤD患者FⅤ∶C轻度下降,患者通常无明显的出血表现,无需针对HFⅤD进行特殊治疗。但是,该结论仅限于对单一病例的临床分析,尚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GATA3基因变异导致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GATA3基因变异导致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hypoparathyroidism,H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分子机制。方法:在1975年至2020年间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随诊并行靶向基因捕获联合二代测序的198例未成年人(≤18岁)起病的非手术性HP患者中筛查到5例GATA3基因致病/可疑致病性变异,回顾性收集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基因检测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5例患者HP的起病年龄为0.5(0.1,1.3)岁,发病至诊断为HP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耳聋-肾发育不良(hypoparathyroidism-deafness-renal dysplasia,HDR)综合征的时间分别为(7.0±5.2)年和(15.0±5.4)年。临床表现为手足搐搦伴癫痫样发作、颅内钙化各5例,白内障1例,听力减退4例,肾脏畸形或缺如2例。治疗前血钙和血甲状旁腺激素(PTH)分别为(1.65±0.31)mmol/L和(4.64±2.63)ng/L。5例患者GATA3基因的杂合变异,分别引起无义突变、移码突变和剪接位点突变,经Clin Var数据库预测及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CMG)分级为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变异。结论:对于儿童期起病的HP,应注意遗传性疾病的筛查,其中对于合并听力下降或肾脏发育异常的患者要考虑到HDR综合征的可能,有条件时应筛查GATA3基因以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