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A3基因变异导致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GATA3基因变异导致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hypoparathyroidism,H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分子机制。方法:在1975年至2020年间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随诊并行靶向基因捕获联合二代测序的198例未成年人(≤18岁)起病的非手术性HP患者中筛查到5例GATA3基因致病/可疑致病性变异,回顾性收集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基因检测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5例患者HP的起病年龄为0.5(0.1,1.3)岁,发病至诊断为HP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耳聋-肾发育不良(hypoparathyroidism-deafness-renal dysplasia,HDR)综合征的时间分别为(7.0±5.2)年和(15.0±5.4)年。临床表现为手足搐搦伴癫痫样发作、颅内钙化各5例,白内障1例,听力减退4例,肾脏畸形或缺如2例。治疗前血钙和血甲状旁腺激素(PTH)分别为(1.65±0.31)mmol/L和(4.64±2.63)ng/L。5例患者GATA3基因的杂合变异,分别引起无义突变、移码突变和剪接位点突变,经Clin Var数据库预测及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CMG)分级为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变异。结论:对于儿童期起病的HP,应注意遗传性疾病的筛查,其中对于合并听力下降或肾脏发育异常的患者要考虑到HDR综合征的可能,有条件时应筛查GATA3基因以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阿达木单抗在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是由慢性炎症及其并发症引起的潜在威胁视力的眼部疾病,通常采用局部和/或全身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对常规疗法无效或效果差的患者可以选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阿达木单抗是一种重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在葡萄膜炎治疗中应用广泛。在多项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中,阿达木单抗已被证实对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治疗有效,而且其对多种全身疾病相关的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治疗也安全有效。阿达木单抗在儿童青少年、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妇女等特殊患者人群中的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可以耐受。阿达木单抗的长期用药安全性较稳定,至今未发现新的不良事件。与其他抗肿瘤坏死因子-α药物相比,阿达木单抗疗效明确且耐受性更好。本文就阿达木单抗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视神经胶质瘤的诊治研究现状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视神经胶质瘤(ONG)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且相对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主要病理类型为低级别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其分为散发和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相关的ONG。由于ONG与视神经的紧密关系,在诊疗上存在其特殊性,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和体征,以及磁共振成像和CT等影像检查。ONG应与神经鞘脑膜瘤、视神经炎、视神经转移瘤等疾病相鉴别。患者初诊时,可以暂行随诊观察治疗,密切关注患者视力、视野改变;当病情进展时,才需干预。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是ONG的首选手段,近年来新发现的分子靶向治疗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是ONG药物治疗的有力补充。当化疗不敏感或出现耐药时,可考虑放射治疗(放疗),但仅推荐对7岁以上患者进行。当患者视力损伤严重、突眼明显影响外观或发生暴露性角膜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此外,由于NF-1患者存在肿瘤易患性,因此NF-1相关ONG患者的化疗方案和放疗时机与散发ONG患者存在不同,其化疗方案应考虑到药物引起继发性白血病的风险,放疗时机应在10岁以后。期待进一步的ONG临床研究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带来更多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起病年龄对1型糖尿病患者蜜月期发生情况及胰岛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各年龄阶段1型糖尿病(T1DM)患者发生蜜月期的情况,以及蜜月期对各年龄阶段起病患者胰岛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T1DM综合管理门诊规律随访就诊的305例新发T1DM患者。将不同起病年龄患者分为儿童起病组(0~11岁,118例)、青少年起病组(12~18岁,71例)和成人起病组(>18岁,116例)。分析T1DM患者基线和随访过程中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和各项检测指标,以每3个月随访过程中,混合餐耐受试验出现任一点C肽>300 pmol/L或胰岛素剂量校正的糖化血红蛋白指数≤9判断蜜月期起止时间,起病12个月内一直未达到蜜月期标准的患者定义为无蜜月期。蜜月期持续时间比较采用Kaplan-Meier、Log-rank法进行生存分析,起病4年内重复测量的随访C肽数据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305例T1DM患者中共有202例出现蜜月期,蜜月期发生率为66.2%。青少年起病组、儿童起病组和成人起病组中的蜜月期发生率逐渐降低,分别为87.3%(62/71)、61.0%(72/118)和58.6%(68/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组内比较儿童起病组与成年起病组患者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09)。儿童起病组、青少年起病组和成年起病组的蜜月期持续时间分别为7.1(5.1,13.2)、13.6(7.3,23.4)和10.3(6.5,16.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4年内C肽分析显示,无蜜月期患者中,成人起病组2 h C肽低于儿童起病组( P=0.029),空腹C肽两组差异无统计意义( P=0.520);而在有蜜月期患者中,成人起病组空腹C肽和2 h C肽均明显高于儿童起病组( P值分别为0.018和0.002)。 结论:青少年起病患者蜜月期发生率比成年和儿童起病患者更高,儿童起病患者蜜月期持续时间更短。蜜月期是成年起病患者保留胰岛功能的有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纵隔生殖细胞肿瘤并发恶性血液病3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总结纵隔生殖细胞肿瘤(GCTs)并发恶性血液病(HM)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回顾性收集2014年11月至2018年9月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3例纵隔GCTs并发HM患儿的临床资料,检索截至2019年12月PubMed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复习。3例患儿为12~16岁男童,以纵隔占位起病,GCTs病理类型为畸胎瘤或卵黄囊瘤,予手术和化疗治疗。3例在GCTs诊断的5个月、9个月、31个月时分别发生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予对症治疗,2例死亡,1例存活。共检索到英文报道病例135例,其中纵隔GCTs并发HM共127例(94.1%),其他部位GCTs并发HM共8例(5.9%)。文献报道的127例纵隔GCTs并发HM病例中,126例(99.2%)为男性,诊断GCTs的中位年龄为22岁(10~48岁);GCTs病理类型包括畸胎瘤53例(41.7%),含畸胎瘤和/或卵黄囊瘤成分的GCTs共94例(74.0%);HM类型中,AML共72例(56.7%),其中AML-M7共31例(24.4%);GCTs与HM间隔中位时间为3个月(0~122个月),46例(36.2%)患儿2种疾病同时发生,85例(66.9%)在GCTs诊断的12个月内发生HM;可知生存状态的病例107例,其中存活13例(12.1%),死亡94例(87.9%),诊断HM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个月(0~48个月)。对于原发纵隔GCTs,尤其病理类型为卵黄囊瘤和/或畸胎瘤成分的青少年男性,需高度关注其HM倾向,此类患者预后极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中心110例青少年期起病的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与病理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青少年期(10岁≤年龄≤18岁)起病的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探讨青少年期起病儿童PNS的肾活检指征。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肾脏科住院行肾活检,且起病年龄≥10岁的PNS儿童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共110例患儿被纳入该研究,其中男性76例(69.1%),女性34例(30.9%),起病年龄10岁至14岁9个月。49例(44.5%)伴有血尿,其中肉眼血尿14例(12.7%),镜下血尿35例(31.8%)。起病时,25例(22.7%)合并高血压,19例(17.3%)伴有肾功能不全,4例(3.6%)伴有低补体C3血症。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52例(47.3%),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58例(52.7%)。病理类型依次为微小病变(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52例(47.3%)]、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ar sclerosis,FSGS)[22例(20.0%)]、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17例(15.5%)]、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7例(6.4%)]、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5例(4.5%)]、IgM肾病[4例(3.6%)]、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例(1.8%)]和C1q肾病[1例(0.9%)]。临床表现为单纯型肾病综合征的44例(40.0%)患儿,病理类型大多为MCD(77.3%);临床表现为肾炎型肾病综合征的66例(60.0%)患儿,病理类型多为非MCD(72.7%),如IgAN、FSGS、MN等。如具有持续性血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及低补体C3血症4种临床表现中的2种及以上时,非MCD的比例进一步增加至92.0%(23/25)。伴肉眼血尿或低补体C3血症者,病理类型均为非MCD。非MCD组血尿(69.0%比17.3%, χ2=29.619, P<0.001)、高血压(31.0%比13.5%, χ2=4.821, P=0.028)及肾功能不全(24.1%比9.6%, χ2=4.047, P=0.044)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MCD组。 结论:10岁以上的青少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如临床表现为单纯型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大多为MCD,且多数激素敏感,建议先予激素治疗,如出现激素耐药再行肾活检;如临床表现为肾炎型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大多为非MCD,尤其是对伴肉眼血尿、低补体C3血症,或具有持续性血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及低补体血症4种临床表现中的2种及以上时,需尽早行肾活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起病年龄对成年1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控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起病年龄对成年1型糖尿病(T1DM)患者代谢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数据库中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组的成年T1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糖尿病病程超过1年,入组时年龄≥18岁)。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和糖化血红蛋白(HbA 1c)、体质指数(BMI)、血脂、血压等代谢指标。采用成人T1DM胰岛素抵抗估算模型计算葡萄糖处置率(eGDR)作为胰岛素抵抗程度的评价指标,分析起病年龄与代谢指标、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采用偏相关分析剔除糖尿病病程影响后,分析起病年龄与HbA 1c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 结果:(1)共入选872例T1DM患者,其中508例(58.3%)为女性;受访时平均年龄(33±11)岁,平均起病年龄(27±12)岁,平均病程(8±6)年。(2)总体人群代谢控制情况:平均HbA 1c(8.9±2.6)%,达标率(HbA 1c<7%)23.8%(208例);平均BMI为(20.8±2.8)kg/m 2,体重达标率(BMI 18.5~23.9 kg/m 2)89.7%(782例);26.3%(61例)患者血脂紊乱(甘油三酯≥1.7 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 mmol/L);平均血压(116±15)/(73±9)mmHg(1 mm Hg=0.133 kPa),达标率(<130/85 mmHg)88.4%(691例);血糖、体重、血压和血脂四项均达标的比例仅26例(3.0%)。平均eGDR为8.84(6.84,10.79)mg·kg -1·min -1。(3)与成年人起病组相比,儿童及青少年期起病的成年T1DM患者平均HbA 1c更高( F=4.863, P<0.05),胰岛素抵抗更严重( F=3.177, P<0.05);与其他两组相比,儿童期起病的成年T1DM患者HbA 1c达标率和血脂达标率更低( F=2.943、3.404,均 P<0.05)。 结论:中国广东省成人T1DM患者中,起病年龄越早,代谢紊乱越明显,胰岛素抵抗越严重,需根据患者起病年龄的不同而制定个体化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及青少年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T细胞淋巴瘤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T细胞淋巴瘤(PCNSTCL)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数据库里确诊的儿童及青少年PCNSTCL病例5例,对其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学特征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范围在11~18岁,中位年龄14岁。2例诊断为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2例诊断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诊断为NK/T细胞淋巴瘤。病理学特征:肿瘤细胞弥漫性生长,组织学形态谱系较广,可以是小、中、大的细胞,局部可见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壁生长。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4例表达CD3,1例表达缺失;4例CD5表达缺失,1例未缺失;2例同时表达ALK及CD30;1例表达CD56及EB病毒编码的RNA阳性;5例均表达细胞毒性标志物T细胞胞质内抗原1及颗粒酶B;3例Ki-67阳性指数>50%。2例进行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检测,显示单克隆性增生。结论:PCNSTCL较为少见,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的病例更为罕见,其形态学较多样,免疫组织化学及TCR重排在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少年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基因变异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青少年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基因变异特点。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青少年型MG患者的临床资料,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留取血标本,应用Illumina平台对血标本进行全外显子检测,运用生物信息软件及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54例青少年型MG患者,男28例,女26例,起病年龄(3.79±0.89)岁。入组患者中眼肌型患者52例(96.3%),54例患者的MG-ADL评分为(3.44±0.44)分,AChR-Ab抗体滴度为(5.88±2.45)nmol/L。2例患者合并胸腺增生,5例患者有MG家族史。在54例患者中共发现了169个变异基因,其中肌联蛋白titin(TTN)基因变异例数最多,共发生变异17例(31.5%)。TTN基因变异组中,有7例(7/17)患者有眼球固定表现,非变异组中有4例(10.8%)患者出现眼球固定症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突触核包膜蛋白1(SYNE1)和兰尼碱受体1(RYR1)基因变异共7例(13.2%),未发现此类基因变异与MG临床表现的明确关系。 结论:青少年型MG的好发人群为学龄前儿童,无性别差异,以眼肌型多见。青少年型MG中TTN基因变异比例较高,提示该基因可能是青少年型MG患者的潜在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垂体性巨人症的临床特征和术后长期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垂体性巨人症的临床特征和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18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诊治、术后随访时间≥1年的垂体性巨人症患者,共24例。其中采用单纯单次手术9例、手术联合药物3例、手术联合放疗4例、手术联合药物和放疗7例、仅药物治疗1例。分析患者的基本信息、实验室和影像学资料。根据随访资料将患者分为治愈组和非治愈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24例患者中,20例(83.3%)为男性;中位起病年龄为13( P25, P75:10,14)岁,中位诊断年龄为17.0( P25, P75:14.0,21.0)岁,中位病程为4.0( P25, P75:2.0,7.0)年。19例(79.2%)患者的首发症状为身高的快速增长。24例均为垂体腺瘤,其中21例(87.5%)为垂体大腺瘤。24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0( P25, P75:2.0,5.7)年,其中治愈组14例(58.3%),未治愈组10例(41.7%)。与治愈组比较,未治愈组的中位起病年龄晚[分别为11( P25, P75:7,13)岁、14( P25, P75:13,15)岁],诊断时中位生长激素水平高[分别为15.2( P25, P75:10.0,22.5) μg/L、58.8( P25, P75:20.8, 165.9)μg/L],肿瘤最大直径大[分别为(2.2 ±1.2)cm、(3.6±0.8)cm]、采用手术+药物+放射治疗的比例高(分别为1/14和6/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初步研究显示,垂体性巨人症具有男性和垂体大腺瘤所占比率高、和垂体大腺瘤易延误诊断的特点;随访资料显示其治疗达标率低,建议临床上关注生长过快的儿童青少年,实现早诊断、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