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盆底肌锻炼对小儿功能性大便失禁的疗效与治疗价值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盆底肌锻炼对小儿功能性大便失禁的疗效与治疗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由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功能性大便失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19例,女13例;年龄6~13岁,平均年龄7.93岁。均采用Laborie生物反馈仪进行生物反馈治疗,每日1次,每次治疗40 min,10 d为一个疗程,均予1个疗程治疗;同时每日行不少于200次的盆底肌收缩锻炼(为治疗组)。对比分析治疗前、一个疗程治疗结束时、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1年患儿肛管电流强度(mA)、肛管基础运动肌电值(μv)、肛管收缩肌电差值(μv)以及肛门持续收缩时间(s)。选取10例肛门直肠功能正常的同龄儿童作为对照组。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1个疗程结束后,32例功能性大便失禁患儿污粪症状均消失,肛管电流强度由治疗前[(15.87±2.59)mA]下降至治疗后[(12.00±2.16)mA],治疗前、治疗后结果与对照组[(7.10±1.93)mA]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肛管基础运动肌电值由治疗前[(209.47±33.13)μv]下降至治疗后[(138.31±46.99)μv],治疗前、治疗后结果与对照组[(85.86±34.73)μv]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肛管收缩肌电差值由治疗前[(45.27±27.6)μv]上升至治疗后[(92.91±45.06)μv],治疗前、治疗后结果与对照组[(127.29±51.89)μv]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肛门持续收缩时间由治疗前[(1.21±0.57)s]上升至治疗后[(2.07±0.79)s],治疗前、治疗后结果与对照组[(2.62±0.64)s]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无一例出现污粪,肛管电流强度[(8.00±0.93)mA]、肛管基础运动肌电值[(90.56±19.11)μv]、肛管收缩肌电差值[(110.22±36.71)μv]及肛门持续收缩时间[(2.47±0.66)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1年,治疗组失访5例,余27例无一例出现污粪;与对照组相比,肛管电流强度[(7.44±1.42)mA]、肛管基础运动肌电值[(87.11±34.10)μv]、肛管收缩肌电差值[(125.56±36.44)μv]及肛门持续收缩时间[(2.57±0.54)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小儿功能性大便失禁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罕见直肠巨大粪便嵌塞致10余年大便失禁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粪便嵌塞是指硬化的粪便物质滞留在结、直肠内,通过正常的蠕动不能排出,形成粪石或类似石头的粪便,常见的并发症为肠梗阻、大便失禁、尿失禁及穿孔[1] . 便秘是导致粪便嵌塞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涉及肠道狭窄、肠道内容物停滞或肠蠕动减慢等,在老年人和神经精神病患者人中风险最高[2] .便秘在婴儿和儿童中发生率约 30%,其中 96%以上由功能性原因引起[3]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医案4则
编辑人员丨2023/8/6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当归、陈皮、炙甘草共八味药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等功效,主治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气虚发热、气虚下陷诸证,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然此方的功用并不限于此,历代医家运用此方加减辨证治疗疑难杂症,亦每获奇效,如方刚强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小儿暑热证、功能性子宫出血、骨关节炎,取得较好疗效[1];杨勤龙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嘴角糜烂、局部发凉、尿浊,每获佳效[2];丁能生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泌尿系结石、老年便秘、乳汁自出、失眠,疗效显著[3].陶双友教授效仿前贤之法,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内外儿科杂症,疗效卓著,兹举医案4则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药结合生物反馈治疗肛肠病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中医药结合生物反馈治疗肛肠病如混合痔术后疼痛、肛裂术后功能恢复、肛瘘术后、功能性肛门直肠痛、肛门直肠神经官能症、便秘、功能性大便失禁、肠易激综合征8个方面有关文献的综合、整理,证明中医药与生物反馈结合治疗肛肠疾病,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的中医药治疗或生物反馈疗法.下一步应对中医药与生物反馈联合治疗肛肠疾病建立统一的辨证分型、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加强中医药与生物反馈联合治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中医药与生物反馈联合治疗肛肠疾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优效性,也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更多可靠的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骶神经刺激治疗功能性大便失禁的短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价骶神经刺激术(sacral nerve stimulation,SNS)对无括肌缺陷大便失禁(fecal incontinence,F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无括约肌功能缺陷的2例FI患者,进行为期2周的骶神经刺激测试治疗(peripheral nerve evaluation,PNE;SNS的体外体验治疗).测试过程中记录排便情况,每周FI次数减少≥50% 时为治疗有效;同时进行克利夫兰FI评分表(CCF-FIS)及FI生活质量(FIQL)评分.结果:2例FI患者在测试期结束时每周FI次数均减少≥50%;排便急迫时控便时间由<1 min延长为1~5 min.2例患者的CCF-FIS评分分别由治疗前的15、16分降至治疗后的3、3分.2例患者治疗后FIQL明显改善.2例患者均永久植入骶神经刺激器.结论:SNS在短期内能安全、有效地改善无括约肌缺陷FI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功能性便秘的微生态学的防治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5
功能性便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其主要特点为经常排便困难和疼痛,可伴有大便失禁和(或)腹痛.其不仅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还给患儿带来严重的心理及精神负担.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临床常采用综合治疗方法,但一部分患儿治疗效果欠佳.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微生态学的研究逐渐增多,了解到肠道菌群失调与便秘的发生有重要关联,人们也在开始尝试将益生菌等微生态制剂应用于功能性便秘患儿,但其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本文主要通过收集有关功能性便秘患儿应用益生菌及益生元等制剂后的效果,分析益生菌等微生态制剂在治疗功能性便秘患儿的效果,以指导未来临床对功能性便秘患儿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先天性巨结肠的遗传发病机制及前瞻性队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由肠神经节细胞缺乏所致.其发病率约为1/4 000~1/5 000,男女发病率比约为41:1[1].按神经节细胞缺乏所累及肠管的长度不同,国际上常将HSCR分为三型:短段型(short-segment HSCR,SHSCR)、长段型(long-seg-ment HSCR,LHSCR)和全结肠型(total colon agangli-onosis,TCA)[2].此外,还有罕见累及全部肠管类型的全肠型巨结肠(total intestine aganglionosis, TIA).HSCR患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功能性的结肠梗阻、便秘和小肠结肠炎等;累及肠管长度越长,病情越严重,如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导致死亡[1-3].目前HSCR以手术切除病变肠段为主,尚无其他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治疗虽能挽救患儿的生命,国内外研究人员发现,HSCR术后存在明显的并发症,以便秘、大便失禁、反复小肠结肠炎和营养障碍等多见,部分甚至需要行永久性回肠造瘘术[1-3].因此,亟需深入研究HSCR的发生机制,并研究新的治疗策略,以期改善疾病的预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应重视老年功能性结直肠肛门疾病的外科处理
编辑人员丨2023/8/5
功能性结直肠疾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逐步增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功能性结直肠肛门疾病的患病率也逐年升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引发肠梗阻、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临床最常见的功能性结直肠肛门疾病包括功能性便秘、大便失禁等,非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首选的治疗策略,但仍存在部分老年功能性结直肠肛门疾病患者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需要积极的手术干预才能彻底治愈.笔者现就老年功能性便秘和老年大便失禁的外科处理做一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儿科消化门诊功能性胃肠疾病诊疗现状:一项单中心的临床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儿科消化门诊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的诊疗现状,加深对儿童FGIDs的认知.方法 应用儿童FGIDs ROMEⅣ标准对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门诊就诊的0~18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儿科消化门诊共纳入11810例患者,FGIDs患者2788例(23.61%),婴/幼儿组FGIDs比例为19.48%(1664/8541),儿童/青少年组FGIDs比例为34.38%(1124/3269),儿童/青少年FGIDs比例明显高于婴/幼儿FGIDs(x2=291.08,P<0.01);而在婴/幼儿(x2=24.19)、儿童/青少年(x2=12.64)及消化门诊全体患者(x2=28.86)中均发现女性FGIDs比例较男性高(P<0.01).婴/幼儿FGIDs中最常见的为功能性便秘(49.04%):其次为婴儿排便困难(22.96%)、婴儿反流(14.00%)、功能性腹泻(10.76%)、婴儿腹绞痛(2.58%);而周期性呕吐(0.48%)、反刍综合征(0.18%)则少见.儿童/青少年FGIDs最常见的为功能性消化不良(58.98%),其次为功能性便秘(21.17%)、肠易激综合征(9.25%)、功能性恶心/呕吐(6.05%)、周期性呕吐(1.78%)、功能性腹痛(非特指,1.51%),而吞气症(0.45%)、反刍综合征(0.09%)、腹型偏头痛(0.35%)、非潴留性大便失禁(0.35%)则少见.在婴/幼儿FGIDs中,56例(3.37%,56/1664)患者有疾病重叠现象,主要为婴儿反胃(G1)、婴儿腹绞痛(G4)及婴儿排便困难(G7);儿童/青少年FGIDs中,78例(6.93%,78/1124)患者有共病现象,主要为周期性呕吐综合征、功能性恶心/呕吐、功能性消化不良、腹型偏头痛、功能性便秘.结论 儿科消化门诊中,约1/4的患者实为FGIDs,儿童/青少年FGIDs更为常见.部分FGIDs具年龄、性别相关性,且存在FGIDs的重叠现象.临床医师应当重视儿童FGIDs的诊治,避免误诊误治及过度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体位护理干预对功能性大便失禁患者控便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护理干预对功能性大便失禁患者控便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4年1月功能性大便失禁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0例。对照组按照大便失禁护理常规采用侧卧体位,研究组在护理常规的基础上采用悬挂式体位。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大便控制能力情况。结果出院时研究组患者控便能力良好42例,基本控制16例,差12例,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12,P<0.05)。结论悬挂式体位护理干预适合功能性大便失禁患者进行有效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以此来刺激患者提肛肌,增强其收缩力,提高患者控便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