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血小板及凝血相关指标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动态血小板及凝血相关指标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A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9,沈阳)》将其分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组)和非重症急性胰腺炎组(非SAP组),其中非SAP包括轻型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和中度重型急性胰腺炎(moderate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呈正态分布的动态血小板(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和平均聚集率、血小板压积(plateletcrit,PCT)、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edside index for severity in acute pancreatitis,BISAP)评分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等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等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进一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SAP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146例AP患者,其中SAP组50例,非SAP组96例。SAP组的动态血小板(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71.76±17.62)%和平均聚集率(67.91±18.10)%、PT(12.02±1.33)s、FIB(4.76±2.08)g/L、D-二聚体(3.75±6.04)μg/L、PCT(0.23±0.08)%、BISAP评分(1.42±1.18)均高于非SAP组[动态血小板(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46.65±20.11)%和平均聚集率(42.50±20.71)%、PT(11.50±1.51)s、FIB(3.91±1.48)g/L、D-二聚体(1.00±1.37)μg/L、PCT(0.19±0.06)%、BISAP评分(0.45±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ROC曲线下面积显示,SAP组患者血清中动态血小板(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和平均聚集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0.82,灵敏度分别为0.56、0.68,特异度分别为0.99、0.81,其预测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价值优于PT、FIB、D-二聚体、PCT、BISAP评分等相关指标。 结论:动态血小板(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和平均聚集率、PT、FIB、D-二聚体、PCT和BISAP评分可作为预测AP严重程度的指标,其中动态血小板(花生四烯酸)最大聚集率和平均聚集率的预测价值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对脓毒性休克及脓毒性休克合并DIC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对脓毒性休克及脓毒性休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针对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收集其基本资料及入院24 h内的动态MAR、血常规、炎症指标、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指标。根据有无脓毒性休克将脓毒症患者分为休克组和非休克组;再参照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标准,根据有无显性DIC将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休克DIC组和休克非DIC组。比较各组间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无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MAR对脓毒性休克及脓毒性休克合并DIC的预测价值。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脓毒症患者MAR与炎症指标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53例脓毒症患者,其中脓毒性休克患者61例(包括有显性DIC者17例和无显性DIC者44例)。与非休克组患者比较,休克组患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SOFA评分均明显升高〔PCT(mg/L):6.90(2.50,23.50)比0.87(0.26,5.75),CRP(mg/L):156.48(67.11,230.84)比90.39(46.43,182.76),SOFA评分(分):11.00(8.00,14.00)比5.00(3.00,8.00),均 P<0.05〕,同时血小板计数(PLT)及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P)、肾上腺素(A)、胶原(COL)、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的MAR(ADP-MAR、A-MAR、COL-MAR、AA-MAR)均明显降低〔PLT(×10 9/L):101.00(49.00,163.50)比175.50(108.25,254.50),ADP-MAR:28.50%(22.00%,38.05%)比45.90%(33.98%,60.28%),A-MAR:38.90%(30.00%,55.40%)比65.15%(54.38%,72.53%),COL-MAR:27.90%(20.85%,36.55%)比42.95%(33.73%,54.08%),AA-MAR:24.70%(16.40%,34.20%)比46.55%(28.33%,59.20%),均 P<0.05〕。亚组分析显示,与休克非DIC组比较,休克DIC组患者SOFA评分明显升高(分:13.29±5.23比10.39±3.58, P<0.05),PLT和COL-MAR明显降低〔PLT(×10 9/L):36.00(22.00,67.50)比115.50(84.25,203.75),COL-MAR:21.50%(17.85%,32.60%)比30.95%(22.98%,38.53%),均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MAR对脓毒性休克的预测价值较高,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4〔95%可信区间(95% CI)为0.742~0.886, P=0.000〕,最佳截断值为51.35%,敏感度为68.9%,特异度为82.6%,阳性预测值为0.724,阴性预测值为0.800;COL-MAR对脓毒性休克合并DIC有一定预测价值,其AUC为0.668(95% CI为0.513~0.823, P=0.044),最佳截断值为21.90%,敏感度为52.9%,特异度为79.5%,阳性预测值为0.500,阴性预测值为0.81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中各诱导剂诱导的MAR与炎症指标和SOFA评分呈不同程度负相关,其中A-MAR与SOFA评分的相关性最强( r=-0.327, P=0.000)。 结论: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标MAR对脓毒性休克及脓毒性休克合并DIC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并对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评估价值,可作为一种监测指标用于预测脓毒症患者病情的变化和指导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小板聚集率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VT)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1月至2023年7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采用PL-12多参数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ximum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MAR)。END定义为IVT后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较基线时增加≥4分。比较END组与非END组人口统计学、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观察IVT前、IVT后即刻和IVT后2 h时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诱导的MAR动态变化。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ND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不同时间点MAR对END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300例患者,年龄(64.88±8.82)岁,中位基线NIHSS评分11分(四分位数间距:8~15分),发病至溶栓时间(172.03±53.96)min,66例(22.0%)发生END。END组IVT前、IVT后即刻以及IVT后2 h时MAR-AA和MAR-DP均显著高于非END组(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VT后2 h时MAR-AA(优势比1.098,95%置信区间1.039~1.161; P<0.001)和MAR-ADP(优势比1.100,95%置信区间1.038~1.167; P<0.001)均为EN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IVT前、IVT后即刻以及IVT后2 h时MAR-AA和MAR-ADP对END均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其中IVT后2 h时MAR-AA和MAR-ADP对应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分别为0.745和0.710。MAR-AA的最佳截断值为39.28%,预测EN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2%和76.1%;MAR-ADP的最佳截断值为43.35%,预测EN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9.7%和66.2%。 结论:PL-12测定的MAR与AIS患者IVT治疗后END风险密切相关,而且对END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通脉汤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PLT、PAgR、D-D和TEG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通脉汤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聚集率(PAgR)、D-二聚体(D-D)以及血栓弹力图(TEG)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1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治疗组采用通脉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7d检测两组患者PLT、PAgR、D-D和TEG[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Angle角(α角)、血栓最大振幅(MA值)]的动态变化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术前,2组患者PLT、PAgR和D-D含有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2组患者PLT、PAgR和D-D水平开始呈升高趋势,变化程度相当(P>0.05);术后第3、7天,2组患者PLT、PAgR和D-D含有量开始呈下降趋势,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TEG(R值、K值、α角、M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2组患者R值、K值下降,α角、MA升高,变化程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7天,2组患者R值、K值开始呈升高趋势,α角、MA开始呈下降趋势,且治疗组变化程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脉汤能有效改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PLT、PAgR、D-D以及TEG(R值、K值、α角、MA),降低血液高凝状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麒麟菜多肽对血小板聚集及角叉菜胶诱导的小鼠尾部血栓形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麒麟菜多肽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以及其对角叉菜胶诱导的小鼠尾部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光学比浊法检测不同剂量的麒麟菜多肽对二磷酸腺苷(ADP)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该体外实验分4组,采用生理盐水或麒麟菜多肽2.5、5.0、10.0μg/ml处理血小板,采用FLASH连续光谱荧光酶标仪动态监测血小板聚集情况,计算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体内实验以角叉菜胶腹腔注射复制小鼠尾部血栓模型,采用麒麟菜多肽15,30,60mg/kg和氯吡格雷100mg/kg灌胃处理,连续7d.于末次给药后1h采用角叉菜胶诱发血栓形成,24h后用游标卡尺测量小鼠尾部长度及尾部血栓形成长度,计算血栓长度占尾部总长度的百分比(%).结果 体外实验中,光学比浊法证实课题组研究提取的麒麟菜多肽可抑制ADP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ADP诱导的血小板MAR在生理盐水处理组为100%,在麒麟菜多肽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61.84%、71.04%、60.9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MAR在上述4组分别为100%、75.34%、69.96%、73.74%,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内实验中,麒麟菜多肽低、中、高剂量组和氯吡格雷组对角叉菜胶诱导的小鼠尾部血栓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36.89%、17.25%、22.99%、18.96%,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麒麟菜多肽可抑制角叉菜胶诱发的小鼠尾部血栓形成,具有防治血栓形成的潜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症中暑大鼠血小板计数和功能动态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重症中暑大鼠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常温组(sham)、重症中暑(HS)复温0h组(HS-0h)、重症中暑复温3h组(HS-3h)、重症中暑复温6h组(HS-6h)和重症中暑复温9h组(HS-9h),每组6只.常温组置于室温(温度22.0±0.5℃和湿度50.0%±5.0%),重症中暑各组置于高温气候人工培养箱(温度39.5±0.2℃和湿度60.0%±5.0%),以直肠温度(Tr)达43℃作为重症中暑标准.大鼠重症中暑后于室温进行自然降温处理,分别于复温0、3、6、9h进行腹主动脉采血,采用富血小板血浆(PRP)法分离血小板并行纯度鉴定.采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各组血小板数目;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标记物CD62P;全自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Sonoclot全血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功能(PF).结果 与常温组比较,重症中暑组大鼠随复温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呈现下降趋势(P<0.001).血小板CD62P呈现时间依赖性上升(P<0.05);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呈现时间依赖性下降(P<0.001);血小板功能呈现时间依赖性下降(P<0.05).结论 血小板数量和聚集及止血功能下降为重症中暑凝血紊乱的重要表现,其相关机制研究利于重症中暑发病机制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心脉通胶囊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心脉通胶囊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3例)和治疗组(33例).对照组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初始剂量2.5 mg/次,1次/d,服药2周后剂量调整至5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心脉通胶囊,3粒/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动态血压相关参数、血脂水平、血流变学参数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和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值.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5.8%,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3.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动态血压相关参数24 h平均收缩压(SBP)、24 h平均舒张压(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和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以及脉压和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动态血压相关参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TC、T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高切(WHV)、全血黏度低切(WLV)和红细胞聚集指数(RCAI)值均显著减小(P<0.05),变形指数(RDI)值则均显著增大(P<0.05),且治疗组患者血流变学参数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GM和baPWV值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PAGM和baPWV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脉通胶囊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确切,可平稳地控制患者血压,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血流变学,改善血管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温脉活血化瘀方联合血管介入治疗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病人再狭窄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温脉活血化瘀方联合血管介入治疗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病人再狭窄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临床治疗提供临床经验.方法 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血管介入治疗的颅脑前循环狭窄病人117例按区划随机法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69例),对照组采用血管介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温脉活血化瘀汤.两组随访6个月,比较随访期间再狭窄发生率、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等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凝血相关指标(包括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等次要指标.结果 ①观察组与对照组再狭窄率(2.08%与7.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2),治疗后观察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总积分、平均血流速度(Vmean)、最大血流速度(Vmax)、可扩张度(DI)较治疗前上升,并高于对照组,脉搏波波速(Wv)、特性阻抗(Zcv)、外周阻力(Rv)、动态阻力(DR)、临界压(CP)较治疗前下降,并低于对照组;②治疗后两组主症证候积分、次症证候积分、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NIHS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ADL评分较治疗前上升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病人在血管介入基础上辅以温脉活血化瘀方可有效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再狭窄发生率;对疾病相关症状、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等次要指标的改善更显著,且不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及其治疗强度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安阳市人民医院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36例)为入院前已接受他汀类药物并继续应用他汀类治疗者,对照组(24例)为3个月内从未接受过任何他汀类药物者.对两组患者进行动态血小板功能检测,观察他汀类药物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观察他汀类治疗强度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将观察组按照接受他汀类药物的治疗强度分为中等强度和高强度两个亚组,分别进行动态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花生四烯酸(AA)诱导下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A-MAR)分别为21.56±12.02和29.43±21.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5,P=0.114);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二磷酸腺苷(ADP)诱导下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DP-MAR)分别为25.31±12.38和34.50±13.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17,P=0.009).应用他汀类药物与ADP-MAR水平呈显著性负相关(P=0.006).未发现他汀治疗强度与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结论:他汀类药物显著降低ADP-MAR,未观察到他汀对AA-ADP的影响,以及他汀治疗强度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TEG动态监测与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率及脂蛋白a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溶栓治疗中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指标与D-二聚体(D-Dimer,D-D)、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gT)及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于南部战区总医院就诊并治疗的60例ACI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于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均行TEG检查,并检测PAgT、D-D及LPa水平,分析ACI患者TEG指标与PAgT、D-D及LP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溶栓前TEG指标中血凝块形成速率(α角)、凝血系数(CI)及PAgT、D-D、LPa水平均大于对照组,而凝血反应时间(R)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溶栓后3 h TEG指标中血凝块形成时间(K)大于对照组,而CI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溶栓后3 h PAgT、D-D、LP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溶栓后3 h TEG指标中R值与K值较溶栓前明显增大,而α角、CI值及PAgT、D-D、LPa水平均明显减小(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CI患者TEG指标中R值、K值与PAgT、D-D及LPa水平均呈负相关,而α角、最大血凝块强度(MA)值、CI值与PAgT、D-D及LPa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ACI患者治疗期间TEG动态监测能准确评估凝血状态,经过静脉溶栓等治疗后血液高凝状态明显好转,通过TEG监测能有效评估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功能、血小板聚集率,表明TEG监测参数与血清脂蛋白a、血浆D-二聚体密切相关,对评价ACI患者溶栓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