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别6种常见食用肉类的多重PCR检测体系的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用于同时鉴别6种常见食用肉类(牛、羊、鸡、猪、鹅、鸭),并评估其在肉类食品掺假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基于GenBank数据库中6个物种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筛选具有种内保守性、种间特异性的DNA序列(牛16S rRNA、羊COX-1、鸡Cytb、猪COX-1、鹅NADH2、鸭16S rRNA),并设计物种特异性引物,以此构建一个可同时鉴别6种常见食用肉类的多重PCR检测体系.对该体系进行种属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研究,并进行模拟混合样品检测.结果 成功构建了一个可同时鉴别6种常见食用肉类的多重PCR检测体系,该体系在非目标物种的DNA中均未有效扩增;在DNA模板量为0.0625~2 ng/μL时,6个物种的扩增产物均能检见.在鸭肉和牛肉混合比例低至0.5%时,仍能检测到鸭肉成分.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多重PCR检测体系,可准确鉴别6种常见食用肉类食品中的动物源性成分,为我国常见食用肉类及肉制品的掺假鉴定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检测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食源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肠道菌群及代谢相关疾病的影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食源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生成的,长时间、干热及高温会加速AGEs的形成。食源性AGEs的过量摄入被认为与许多疾病有关。由于食源性AGEs大都为高分子物质,在肠内不能被完全吸收或排泄,而在结肠内被细菌代谢。目前食源性AGEs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并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食物在加热过程中形成了其他化合物。本综述总结了关于AGEs的来源、吸收及其与代谢相关疾病的联系,并汇总了目前开展的人体及动物研究对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天然与重组胶原蛋白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胶原蛋白是一种构成动物结缔组织细胞外基质的高分子蛋白质,在生物医学、组织工程、食品以及化妆品等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胶原蛋白由于来源丰富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与可降解性等优点,可被用作敷料或组织工程支架用于创面修复。根据材料来源,胶原蛋白可被分为天然胶原蛋白和重组胶原蛋白,天然胶原蛋白主要是从哺乳动物和鱼类中直接提取的;而重组胶原蛋白是基于基因工程技术得到的,来源包括微生物、动物或植物重组表达体系。该文总结了胶原蛋白的来源及不同来源的胶原蛋白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及其优点、不足等,胶原蛋白结合三维打印技术用于创面修复的特殊性与优越性,以及中国胶原蛋白产业的市场规范对创面修复领域的影响,并对研发胶原蛋白相关产品的注意事项等做了进一步说明,旨在为选择合适来源的胶原蛋白进行创面修复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来源产志贺毒素2e亚型大肠埃希菌分子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来源产志贺毒素 stx2e亚型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分子特征。 方法:对2012年—2018年间监测中发现的3株人源、13株动物源及8株食品来源的携带 stx2e基因亚型的大肠埃希菌进行体外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根据全基因组序列,对菌株 stx基因亚型、血清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系统进化关系及志贺毒素前噬菌体基因组成进行分析。 结果:24株菌分为19种O∶H血清型和19种序列(ST)型,均携带至少1种耐药相关基因,其中19株菌至少对一种抗生素耐药。3株人源菌株分别属于不同血清型及ST型,但存在与之相同血清型或ST型的动物、食品来源菌株;全基因组进化分析显示相同血清型或ST型的人源菌株分别与动物或食品源菌株具有较近亲缘关系。不同菌株间 stx2e序列高度相似(>99.7%),但志贺毒素前噬菌体基因组成、大小等存在较大差异。 结论:本研究为我国对罕见的人源性 stx2e亚型大肠埃希菌菌株特征进行报道,结合动物及食品源性菌株,表明我国 stx2e亚型菌株具有高度遗传多样性,存在感染人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德尔卑沙门菌耐药及群体遗传特征初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来源德尔卑沙门菌的耐药特征、耐药机制及基因组相似性,初步揭示我国德尔卑沙门菌的群体遗传学特征,发现可能的传播规律或潜在传播途径,为加强沙门菌病监测及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对201株德尔卑沙门菌进行16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对所有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最后结合公开数据库中的134株德尔卑沙门菌基因组序列,对335株德尔卑沙门菌进行耐药基因型别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并构建基于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系统发育树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201株德尔卑沙门菌对16种抗生素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总耐药率为97.51%。不同来源(人、动物、食品)的德尔卑沙门菌对不同种类抗生素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335株德尔卑沙门菌携带耐药基因38种,磷霉素类耐药基因 fosA7携带率为100.00%,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 aac(6')- Iaa携带率为99.70%。不同种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一致性存在差异,除氨基糖苷类和氯霉素类,其他种类抗生素一致性较好。MLST显示,334株德尔卑沙门菌为ST40型。系统发育树显示存在动物和人、食品和人之间交叉感染的风险以及动物带菌远距离跨省播散的可能,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研究。 结论:我国德尔卑沙门菌耐药形势严峻,并且存在交叉传播的风险,提示应加强综合监测及风险评估,防止耐药菌株及耐药元件在动物、食品、人链条中的播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艾伯特埃希菌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艾伯特埃希菌( Escherichia albertii)是一种新发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可引起以感染性腹泻为主的胃肠道疾病。自发现和命名以来,艾伯特埃希菌已造成多起食源性胃肠炎暴发,并广泛存在于多种禽类、野生动物中。由于目前常规的鉴定系统不能有效鉴定艾伯特埃希菌,该菌在全球的流行情况可能被严重低估。禽类等是艾伯特埃希菌的重要储存宿主,但其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文对艾伯特埃希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基因组特征、分离检测方法,以及艾伯特埃希菌在宿主动物、食品媒介及人群中流行情况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艾伯特埃希菌的感染风险及进一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8-2022年北京市成人食源性腹泻主动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分析2018-2022年北京市成人食源性腹泻感染情况,探讨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为成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及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8-2022年北京市哨点医院≥18岁的成人腹泻主动监测病例粪便标本或者肛拭子按照《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进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志贺菌(以下简称"4种致病菌")和诺如病毒的检测,应用SPSS 21.0软件分析流行病学特征,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比较不同特征病原体检出情况,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8-2022年北京市食源性腹泻共采集成入新鲜粪便标本或肛拭子标本21413份,沙门菌检出率为3.59%,志贺菌检出率为0.02%,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2.56%,致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7.43%;10684份标本诺如病毒检出率为8.01%.4种致病菌的感染高峰为每年7至9月,诺如病毒的感染主要在冬春两季,30~44岁为主要感染人群,感染副溶血性弧菌的病例自述食用过水产动物及其制品的最多,感染沙门菌的病例出现发热症状和腹泻次数≥10/24h的比例高于其他病原体.结论 北京市成人食源性腹泻病例具有季节性及人群流行特征,可结合不同病原感染病例的可疑食品暴露信息及临床特征,为食品安全健康宣教和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某地不同来源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和分子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了解肉类食品和腹泻样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药物敏感性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对上海市金山区2020-2021年市场随机抽样采集的118份肉类(鸡肉和猪肉)和该区医院门诊1 499份腹泻样本分离的71株肺炎克雷伯菌,经鉴定后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其同源性.[结果]肉类食品的肺炎克雷伯菌总体检出率为11.86%(14/118),其中鸡肉检出率20.93%(9/43),高于猪肉检出率6.67%(5/75),不同肉类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7,P<0.05).腹泻样本的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3.80%(57/1 499).菌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达76.06%.人源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株有5株,占8.77%.食源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株有2株,占14.28%;食源性耐亚胺培南1株.71株肺炎克雷伯菌聚类分析得到70种带型,相似度为39.4%~100.0%,总体呈基因多样性.[结论]金山区食源和腹泻样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程度较严重,PFGE带型较分散.建议加强对人群和动物性食品中该病原菌的监测,警惕多重耐药株的出现和食物链传播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动物细胞培育肉及其种子细胞优选与永生化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4/7/13
鉴于传统养殖和屠宰获取肉类食品的方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多种有害成分残留等方面问题不断加剧,以及未来绿色低碳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随着"细胞农牧"科技的兴起,国内外研究者和企业家将目光转向了具有综合优势的细胞培育肉生产新模式.与以多种蛋白质资源为原料进行调制加工的"植物人造肉"不同,动物细胞培育所生产细胞培育肉,在营养品质和口感上更接近"真肉",有望成为细胞合成生物技术生产替代蛋白质的未来发展新热点,已成为新兴食品科技和产业与投资界的新宠.将细胞培育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率的"培育肉",将对生长效率与周期,以及规模化生产的成本控制具有基础性作用,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种子细胞及其永生化扩增能力.主要就国内外有关动物细胞培育肉概况、种子细胞优选与实现其永生化策略,以及动物细胞培育肉方面科技伦理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综述和分析,为我国开展相关研究和细胞培育肉产业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核糖核酸标准物质研制与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核糖核酸(RNA)标准物质是保证核酸体外诊断数据准确一致的重要实物标准,广泛用于病毒类疾病的检测、仪器校准、试剂盒评价及能力验证等工作中,其目的是保证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的准确一致.自 1997 年,WHO研制出了首个针对核酸扩增技术的丙型肝炎核酸国际标准物质,使全球不同实验室、不同方法检测的结果有了可比性.截至 2023 年,中国在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发布的RNA有证标准物质有近百种,对于RNA标准物质的研究与应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计量机构、相关国际学术组织与企业的重视,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后,RNA标准物质成为了生物标准物质的研制热点.随着标准物质研制技术的不断发展,标准物质的量值准确性也有所提升,为测量结果的准确一致提供保障.通过对当前RNA标准物质的制备方法、分装、定值技术、不确定度评定及应用领域进行综述,为RNA标准物质的研制工作以及未来在临床医学、农业生产、动物医学、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