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组戊型肝炎疫苗不同免疫程序诱导小鼠产生IgG抗体的变化趋势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不同免疫程序中BALB/c小鼠体内针对重组戊型肝炎疫苗的特异性IgG抗体含量的动态变化趋势。方法:将戊型肝炎疫苗系列稀释后腹腔免疫BALB/c、C57BL/6、NIH和KM品系小鼠,筛选适宜的动物模型。将适宜的模型动物随机分为一针免疫组(0周免疫)、二针免疫组(0-4周免疫)、三针免疫组(0-4-12周免疫)和佐剂对照组(与各实验组免疫程序相同),眼内眦采血收集血清,对不同时间节点的血清抗体进行定量检测并分析其含量变化趋势。结果:C57BL/6和KM这两个品系小鼠在免疫戊型肝炎疫苗后各剂量组抗体阳转率较高,显示应答过于敏感。BALB/c和NIH品系小鼠对各剂量组疫苗免疫应答程度比较适宜,抗体阳转率也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本研究选用BALB/c小鼠作为动物模型。一针免疫组的BALB/c小鼠体内特异性IgG抗体含量在第10周左右达到峰值,为44.35 U/ml,下降后维持在(5.52~13.28) U/ml;二针免疫组在加强免疫后抗体迅速上升于第8周达到峰值,从第10周开始血清抗体浓度开始缓慢下降至平稳期,最终维持在(16.50~32.54) U/ml;三针免疫组在1~12周的血清抗体变化趋势与二针免疫组相似,第三针加强免疫使小鼠体内抗体含量明显增加,并且延长了抗体的衰减周期,其特异性IgG含量维持在(62.65~72.61) U/ml,分别是一针免疫组和二针免疫组的9倍和3倍。结论:本研究确定了BALB/c小鼠适宜作为动物模型探究不同免疫程序中戊型肝炎疫苗特异性IgG抗体含量动态变化趋势,为进一步研究该疫苗的体内效力提供数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6-2018年我国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016-2018年我国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掌握疫情变化规律,探讨相应的防控策略。方法:收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2016-2018年狂犬病病例数据和11个国家监测点(湖南省、安徽省、贵州省、江苏省和山东省)以及国家统计局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6-2018年狂犬病疫情的分布特征,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6-2018年狂犬病疫情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中部地区。高发季节为夏秋季,病例以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38∶1(1 114∶468)。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且发病曲线呈双峰型,中老年组发病高于青年组。狂犬病个案分析中,致伤动物以犬为主,占91.46%(439/480)。暴露程度以Ⅲ级暴露为主,占71.88%(345/480)。暴露后疫苗接种率仅为8.13%(39/480)。年龄、暴露程度、暴露部位、伤口处置、疫苗接种及被动免疫制剂注射可能是潜伏期的影响因素。结论:2016-2018年我国狂犬病疫情持续下降,且波及范围逐渐缩小,西北地区未出现传播病例。病例暴露后伤口处置率、疫苗接种率和被动免疫制剂注射率均有所提高,但暴露后伤口处置规范水平有待提高。应重视高发省份及周边省份的疫情监管,加强暴露后相关医疗机构专业化处置能力培训,强化犬只免疫及管理工作,努力实现“2030年人和犬间狂犬病零死亡”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板蓝根多糖作为疫苗佐剂的初步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板蓝根是清热解毒的常用中药,临床常用于治疗病毒及细菌感染,其多糖是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研究表明,板蓝根多糖具有显著的佐剂作用,并且不良反应少,有望成为未来疫苗佐剂的较佳选择。本文介绍了板蓝根多糖的提取和纯化方法、结构与组成的研究进展,并对板蓝根多糖的佐剂机制和作为疫苗佐剂的动物实验研究方面进行综述,为未来新型多糖佐剂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云南松鼠鼠疫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云南松鼠是否携带鼠疫噬菌体,并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2015 - 2018年,在云南鼠疫疫源地和非疫源地的5个调查点进行鼠疫宿主动物调查。对调查中捕获的松鼠,取其脾、肝、肠道标本,低温保存备用。取肠道标本磷酸盐缓冲液(PBS)增菌液,经0.22 μm滤膜滤过后加入到含有100 μl鼠疫疫苗株(EV76)菌悬液的LB液体培养基中,28 ℃、220 r/min恒温气浴振荡培养18~24 h,采用双层平板法观察噬菌斑的生长情况,电镜下观察鼠疫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同时取脾、肝、肠道标本进行鼠疫菌特异标志基因caf1检测。结果:共捕获到10只松鼠,其中赤腹松鼠8只,珀氏长吻松鼠2只。共分离出4株鼠疫噬菌体,其中在赤腹松鼠分离出2株,在珀氏长吻松鼠分离出2株;家鼠鼠疫疫源地弥勒县和新平县各分离出1株,野鼠鼠疫疫源地剑川县和洱源县未分离出,非鼠疫疫源地永善县分离出2株。肉眼下观察,家鼠鼠疫疫源地分离出的2株噬菌体产生的噬斑为透明状,生长状态良好;非鼠疫疫源地分离出的2株噬菌体产生的噬斑为半透明状,生长状态欠佳。电镜下观察,噬菌体为较典型的肌尾噬菌体,噬菌体头部直径约40 nm,肌尾约120 nm,肌尾末梢可见尾丝簇。10份松鼠脾、肝、肠道标本caf1检测均为阴性。结论:云南松鼠中携带鼠疫噬菌体的比例较高,虽然鼠疫菌特异标志基因caf1检测均为阴性,但由于鼠疫噬菌体的存在,松鼠有可能成为鼠疫菌传播的一种载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组2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样颗粒的制备及免疫原性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共表达P1和3CD的重组杆状病毒,利用昆虫细胞重组表达2型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type 2,PV2)的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 VLP),制备PV2-VLP进行初步免疫原性研究。方法:基于粉纹夜蛾细胞(High 5)密码子偏好性,将PV2的P1基因和3CD基因进行序列优化,并对P1基因进行稳定性突变,构建突变型rBac-PV2-P1s-3CD和野生型rBac-PV2-P1-3CD杆状病毒。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目的蛋白表达量,离子交换层析纯化PV2-VLP,透射电镜观察VLP高级结构确定组装效率。免疫大鼠评估免疫原性。结果:成功构建了可稳定表达P1s蛋白和3CD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热稳定性突变后VLP产量相比野生型有所提高。电镜观察发现直径约30 nm的三维结构,表明VLP成功组装。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重组制备的PV2-VLP具有免疫原性,且能有效刺激产生中和抗体。结论: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可成功制备有效的VLP类疫苗,为PV-VLP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进展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暴发流行对全球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疫苗接种是有效预防病毒感染流行的手段。2019-nCoV与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同属于β-冠状病毒。基于对SARS-CoV和MERS-CoV的了解,科学家对2019-nCoV病毒特征的研究、候选抗原及表位的鉴定、动物模型的建立、免疫应答的检测,疫苗的设计等工作取得了快速进展。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新冠疫苗)的研发也取得了快速进展,新冠疫苗类型几乎涵盖了目前疫苗研究的所有形式,包括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mRNA疫苗与DNA疫苗)等。至2020年3月,已有2项新冠疫苗进入了Ⅰ期临床试验,分别为我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联合天津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研发的基于腺病毒载体的重组新冠疫苗和美国Moderna公司的mRNA 疫苗,两种疫苗均以2019-nCoV的刺突蛋白为抗原靶标。同时,新冠疫苗研发仍面临着许多未知的挑战,如2019-nCoV病毒抗原特征、抗原变异、机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特征以及对老年及基础病人群是否具有保护,新冠疫苗量产的生产工艺等方面仍需要更多的研究。疫苗研发具有其固有规律,在加快速度的同时,保证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是必须的前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间布鲁氏菌病的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迄今为止动物间布病尚未根除,且缺乏安全有效的人体疫苗,因此,"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的药物治疗仍然是人间布病管理中的重要策略。布病治疗目标为缓解和缩短症状期,减少并发症,防止复发以及转为慢性等。目前,尽管抗感染治疗对于大部分患者效果良好,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发生治疗失败或后期复发等情况,因此,布病的治疗策略亟待优化。本文阐述了布病治疗原则、临床治疗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优化布病药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9—2022年河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019—2022年河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分布及携带汉坦病毒(HV)情况。方法:在河南省HFRS监测点开展宿主动物监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鼠肺HV,分析河南省鼠类动物携带HV型别,对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分析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及变异情况。结果:2019—2022年共捕鼠1 308只,16份鼠肺HV核酸阳性,鼠HV阳性率为1.22%(16/1 308)。按种类,黑线姬鼠HV阳性率最高(68.75%,11/16)。按分布地,野外鼠HV阳性率最高(2.50%,12/480),居民区鼠HV阳性率为0.53%(4/759)。16份阳性样本分型结果显示,所携带的病毒均属于Ⅰ型汉滩病毒。阳性样本测序后获得8条S基因片段(OQ681444~OQ681451)和6条M基因片段(OQ681438~OQ681443);S和M基因片段与陕西84FLi株、四川SN7 株相似性较高。S和M基因片段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均为汉滩病毒H5基因亚型。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与汉滩病毒疫苗株84FLi相比,8条S片段编码氨基酸第74位由天冬酰胺替换为丝氨酸;XC2022047株在Gn区第14位由色氨酸替换为甘氨酸,XC2022022和XC2022024第359位由异亮氨酸替换为丙氨酸。结论:2019—2022年河南省宿主动物携带HV属于Ⅰ型汉滩病毒,黑线姬鼠仍然是汉滩病毒的优势宿主。同疫苗株比较,S和M基因片段的免疫表位区均有氨基酸位点替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狂犬病暴露前预防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狂犬病暴露前预防又称狂犬病暴露前免疫预防,是指在发生狂犬病暴露前,对有感染狂犬病风险的个体进行预防性的狂犬病疫苗接种,是狂犬病预防的重要策略之一。狂犬病暴露前预防通过预先建立免疫屏障以及加强疫苗接种后的记忆免疫反应,可减少个体罹患狂犬病的风险,并降低暴露后处置的花费。针对目前我国临床医师对狂犬病暴露前预防认识相对不足的现状,中华预防医学会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委员会、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遵循临床指南编撰国际标准,收集狂犬病暴露前预防的最新证据,参考国内外相关规范、指南和共识,结合专家临床经验等,撰写本共识。本共识对狂犬病暴露前预防的概念和意义、免疫程序等分别进行了阐述,并对狂犬病暴露前预防策略提出了推荐意见,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暴露前预防的认识,提高我国狂犬病病毒高暴露风险人群的暴露前预防普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疫苗候选抗原HBHA通过诱导IL-17发挥抗结核免疫保护效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探讨疫苗候选抗原—结核分枝杆菌肝素结合血凝素(HBHA)通过黏膜接种诱导的保护性免疫效应。动物实验均使用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30只小鼠接受不同的免疫接种策略,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早期分泌抗原靶蛋白-6(ESAT-6)滴鼻组、HBHA滴鼻组、BCG初免PBS对照组、BCG初免HBHA加强组,每组6只。通过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浆白细胞介素17A(IL-17A)等细胞因子水平;肺IL-17A mRNA相对表达量(RQ);肺三级淋巴结构的形成,及与其形成相关的趋化因子的检测;脾Th1、Th17细胞比例比较,从而分析免疫效应。BCG初免PBS对照组和BCG初免HBHA加强组(每组各30只小鼠),用BCG滴鼻模拟感染。在感染后预设的时间点做肺组织菌落计数,以评估细菌清除效率。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分析采用 LSD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结果显示,免疫后的小鼠血浆细胞因子IL-17A水平和肺IL-17A mRNA相对表达量,在BCG初免HBHA加强组[(14.76±4.73)pg/mL,RQ 为(12.27±6.71)]中最高,比对照组[(5.57±2.95)pg/mL,RQ为(1.30±0.97)]明显升高( t=4.213, P<0.001; t=5.984, P<0.001),也显著高于BCG初免PBS对照组[(6.81±2.18)pg/mL,RQ 为(1.44±1.16)]( t=3.646 P=0.001; t=6.185 P<0.001)。脾脏Th17细胞比例,与BCG初免PBS对照组(0.38±0.38)%比较,BCG初免HBHA加强组(1.02±0.34)%显著增高( t=-0.280, P=0.048),该组在肺部诱导形成了三级淋巴结构,并在感染的早期降低了肺细菌负荷。综上,HBHA通过黏膜递送可有效增强BCG接种后的免疫保护效应,可能是一种有潜力的候选疫苗组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