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体内检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是一类具有致幻作用的化合物,通过影响单胺能神经递质的水平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滥用该类物质后,会产生刺激和致幻作用并伴头痛、头晕、焦虑、失眠、呕吐、胸痛、心动过速、高血压等不良反应,甚至可能造成心血管系统损害和多器官衰竭而死亡,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和公共安全.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其药理毒理及分析方法的研究成为法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已有的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体内过程、样品处理以及分析方法,以期为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劳动者接触水平。方法:于2018年9月,对6家输电工程和3家变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典型工艺进行工程分析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开展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对劳动者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变电工程破碎工接触矽尘、电焊工接触电焊烟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CTWA)分别为2.72、14.03 mg/m 3,输电工程木工及变电工程破碎工、钢筋工、木工、架子工和筑路工接触噪声8 h等效声级结果分别为87.9、92.5、87.1、92.5、93.0、90.2 dB(A),输电工程瓦工及变电工程的瓦工、普工3、筑路工1、筑路工2接触手传振动的4 h时间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分别为5.36、5.21、5.28、10.71、5.22 m/s 2,输电工程和变电工程电焊工肢体电焊弧光有效辐照度分别为401.19、319.68 μW/cm 2,均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各岗位化学性有害因素、高温及热辐射接触水平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结论: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多个岗位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超标情况,应落实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有针对性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劳动者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硬化全球发病率高,危害大。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早期表现,病程可逆。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是研究肝硬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包括化学毒物诱导模型、外科手术干预诱导模型、饮食诱导模型及乙肝病毒模型等,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较好地模拟临床实际肝纤维化发病进程。本文对目前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08至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领域项目资助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008至2019年职业卫生(代码H2602)和职业病(代码H2402)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情况,为我国职业病领域科研工作者的项目申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1年10月,通过LetPub网站收集2008至2019年度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领域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信息。资助项目类型、依托单位类型、资助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性损害类型以及代表性研究方向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8至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职业卫生和职业病学领域共资助各类项目282项,资助总额11 390.2万元。其中资助面上项目138项(48.94%),青年科学基金96项(34.04%),地区科学基金35项(12.41%)。31项(79.93%)资助项目的依托单位类型为高等院校,126项(46.84%)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化学因素,83项(30.86%)职业性损害类型为肺损伤及肺纤维化。表观遗传学调控为资助项目中最主要的代表性研究方向。结论:我国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保持平稳态势,但仍存在资助体系不全面,部分研究方向起步晚等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临床常见毒物检测方法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化学物质被发现,很多新的化学品被人工合成,一些有毒化学品被人类接触的风险大大增加,急性中毒发生率也日益升高,严重危害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由于中毒患者入院诊治时意识不清或拒绝治疗,很难通过询问病史了解药物接触史,因此毒物检测成了临床诊治的关键,本文综述了临床一些常见毒物的检测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某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生产企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依据GBZ/T298-2017《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的评估方法对某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生产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探讨定性评估法和半定量评估综合指数法的适用性。方法:于2017年7月至8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河南省某DEHP生产企业为对象,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工作场所环境监测,依据GBZ/T 298-2017《工作场所化学毒物有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的定性评估法、半定量评估综合指数法对其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分析比较两种风险模型评估结果异同。结果:该企业采用定性评估法、半定量评估综合指数法的职业健康风险等级结果分别为4级(高风险)、2级(可忽略风险)。结论:半定量评估综合指数法可更全面、准确的评估DEHP生产企业引起的职业健康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瑞护生职业危害认知现状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中国、瑞典在校护生对职业危害认知状况,为降低职业暴露率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采用自拟问卷,中文、瑞典语两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国护生在包括机械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物理性危害4个维度的职业危害认知正确率分别为94.4%(1 024/1 085)、89.8%(557/620)、81.6%(1 898/2 325)、90.7%(703/775),均高于瑞典护生的58.4%(756/1295)、48.8%(361/740)、60.2%(1 671/2 775)、86.7%(802/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59.196~1 259.183, P<0.05)。"操作姿势不标准会导致腰痛的发生""为患者静脉注射时需要戴手套""为患者换药时需要戴手套""为患者抽血时需要戴手套"4道题目的回答正确率瑞典护生高于中国护生( χ2=11.738~16.990, P<0.01),其余题目中国护生正确率均高于瑞典护生( χ2=11.738~45.464, P<0.01)。 结论:中国护生较瑞典护生职业危害知识掌握得更好,但仍存在薄弱环节,需从教育方面给予改进,并从管理层面降低护生乃至护士的职业暴露,提高护生乃至护士的就业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手烟对健康影响的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三手烟是指吸烟后附着在物体表面、灰尘颗粒甚至皮肤、毛发的烟草烟雾颗粒,以及这些颗粒被重新释放到空气中与空气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的二代污染物。三手烟具有普遍性、持久性、隐蔽性、毒性强的特点,婴幼儿的暴露要高于其他人群。本文结合近年来三手烟相关基础研究,系统介绍了三手烟的化学组成和产生机制,并从三手烟的遗传毒性、参与氧化应激、诱导炎症反应、影响物质代谢、促进肿瘤发生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开展三手烟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卡西酮类策划药对脑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卡西酮类策划药的结构和药效与苯丙胺类兴奋剂相似,多通过对已管制毒品进行细微化学修饰或全新设计、筛选获得,使人体产生类似或更强的兴奋或致幻作用、认知功能障碍等。近年来,卡西酮及其衍生物的品种和流行性与日俱增,游离于管制内外,其滥用致依赖性严重危害公众健康,而目前对其脑功能的毒性作用机制研究尚少。文章通过概述卡西酮类策划药的结构、种类、药效等,对其作用机制、致行为学和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开展一系列卡西酮类策划药代表物甲卡西酮给药小鼠行为学及神经生物学实验,以期为阐明此类策划药作用机制提供新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化学环境污染物暴露对线粒体DNA损伤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人们通过日常生活、饮食和职业环境等暴露于各种不同的危害因素,这些危害因素的暴露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环境中化学有害因素暴露对线粒体的损伤日益受到关注。线粒体基因组的完整性对线粒体功能和细胞稳态至关重要,在各种有害化学环境因素的刺激下,线粒体极易出现损伤,造成线粒体功能障碍。目前,已有多种化学污染物暴露可对线粒体产生不同程度损伤,这些污染物可能通过诱发氧化应激造成线粒体结构和功能障碍,包括电子呼吸链传递障碍、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线粒体DNA突变/缺失、线粒体DNA拷贝数变异等方面。线粒体损伤可进一步导致细胞功能异常、凋亡和死亡等,从而诱发相关疾病。因此,本文就重金属等环境中的化学因素暴露对线粒体的损伤作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