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虚拟影像重建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听神经瘤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听神经瘤为常见颅内肿瘤之一,肿瘤与邻近重要神经、血管的复杂空间毗邻关系为术前评价重点,也是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的难点。本研究设计线上学习和检测微信小程序,基于3D虚拟影像重建技术将听神经瘤患者MR图像进行转换并植入小程序,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应用于天津医科大学8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四年级学生的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比较学生通过2D平面薄层图像、3D虚拟图片、3D虚拟视频评估听神经瘤空间毗邻关系的用时、空间关系理解满意度、正确率以评价教学效果,对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学生通过3D虚拟视频、3D虚拟图片和2D平面薄层图像评估空间毗邻关系的用时分别为28(23,61)秒、38(28,69)秒、31(27,122)秒,空间关系理解满意度分别为5(4,6) 、4(4,6)、4(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正确率分别为55.6%(37.5%,65.6%) 、52.8%(37.5%,62.5%) 、52.8%(37.5%,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47)。将3D虚拟视频应用于听神经瘤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听神经瘤空间关系理解的满意度、缩短评估时间,同时不降低正确率,有助于提高听神经瘤的教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线上教学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线上教学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2016级及2017级医学影像技术系本科学生134人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人数均为67人。试验组采用基于学习通及腾讯会议等的线上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期末总成绩及进行自编问卷匿名调查,了解学生线上教学的效果。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秩和检验。结果:试验组及对照组学生期末总成绩合格率分别为80.6%(54/67)和64.2%(43/67),试验组学生期末总成绩合格率优于对照组( P<0.05)。问卷调查总计发放134份,收回134份,问卷调查显示试验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学习兴趣及积极性等方面评价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线上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诊断学中有助于提高期末总成绩合格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及质量,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具有推广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间前神经沙漏样狭窄的超声诊断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骨间前神经沙漏样狭窄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20年7月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12例骨间前神经沙漏样狭窄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高频超声图像特征,并与临床外科手术进行对照。结果:12例骨间前神经沙漏样狭窄均位于上臂远段正中神经内,其中单发沙漏样改变9例,多发沙漏样改变3例,高频超声可精确定位骨间前神经沙漏样狭窄的位置以及病变的累及范围。骨间前神经沙漏样狭窄声像图表现为上臂正中神经主干内束组单发或者多发的沙漏样改变,沙漏样改变两侧神经束增粗。病变束组直径与对侧肢体相应位置束组直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0±0.04)cm对(0.11±0.03)cm, P<0.01],病变侧束组最宽处相应的正中神经横截面积与对侧肢体相应位置正中神经横截面积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4±0.03)cm 2对(0.09±0.03)cm 2, P<0.01]。 结论:高频超声是诊断骨间前神经沙漏样狭窄首选的影像学诊断学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应用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本文从基本原理入手,结合《医学影像学》学科特点,对此技术在国内外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回顾与总结。在放射诊断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扩展教学空间与时间,助力学生分析与诊断。在介入放射学中,能够体验接近真实的医疗环境,模拟并指导手术过程,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新技术的综合利用下,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将给未来的医学教育带来全新的变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过程、多元化”考核在口腔颌面影像规范化培训中的实践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培养合格的口腔临床医生,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性考核,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影像专业基地实施了全过程、多元化的考核改革。在过程性考核部分,首先,通过增加学员工作量表的填写,及时反馈学员培训情况,真实反映考勤记录;其次,在临床培训与理论教学中,综合评价学员的课堂表现,提升其综合思考临床问题的能力。在结果性考核部分,弱化传统理论考核方法,强化综合性临床问题研究能力。考核前指导学员灵活选题,规范PPT格式;考核后综合评分,由专家提出意见,提升学员的临床自信、科研自信,帮助学员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拓展学习深度与广度。通过对考试方式的梳理、考核结果的分析,“全过程、多元化”考核模式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学员培训成果,为规范化培训进一步地改进和推广建立良好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影像组学在评估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应用及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肿瘤免疫微环境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起到关键作用。影像组学是影像诊断学领域的前沿技术,使用影像组学方法评估肿瘤免疫微环境具有早期、无创、无需病理标本等优势,目前,已有不少研究从多个层面对影像组学在肿瘤免疫微环境评估领域的应用展开了验证。本文中介绍影像组学在评估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应用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卵圆孔未闭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卵圆孔未闭(PFO)与缺血性卒中、先兆偏头痛等疾病相关,循证医学证据提示PFO封堵术可降低卒中复发风险。国内外神经科、心脏科及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们对PFO相关疾病的防治日益重视,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心血管病学专家、神经病学专家、影像诊断学专家撰写了该共识,明确PFO相关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筛查和诊断流程、治疗目标和疗效评价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数据背景下超声医学系统化病例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探讨大数据背景下超声医学系统化病例资源库的建设途径及其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学院课程教学信息化数据管理平台,建设以超声医学为主体的系统化病例资源库,并实践性应用于超声医学教学中。结果表明,采用系统化病例资源库开展教学的医学影像2016级100名学生,通过《超声诊断学》综合考核和教学评价,其在基础理论、临床病例分析、实践操作三方面考核成绩以及对教学评价各项内容上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2015级的110名学生。调查显示,教改班学生希望继续接受系统化病例资源库教学,有利于专业的系统化教育,还有利于临床思维的构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数字X线摄影成像技术和影像质量综合评价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数字X线摄影系统已在临床使用二十多年,其影像探测器的动态范围宽,影像密度分辨力高,后处理技术对影像质量影响显著。既往发布的数字X线摄影检查规范和专家共识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的临床需求。为进一步规范X线摄影检查,合理选择适宜的摄影参数和后处理技术,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北京医学会放射技术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联合,组织业内相关专家编写本共识,从诊断学要求、体位显示要求、成像技术要求、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或典型值4个方面对临床实践中较为常用的胸部正侧位、颈椎正侧位、腰椎正侧位、膝关节正侧位、肘关节正侧位和腹部立位的数字X线摄影检查进行阐述和总结,旨在为全国各级医院放射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放射影像诊断学》基于BOPPPS课堂重构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放射影像诊断学》基于BOPPPS教学模型[导入(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总结(summary)]课堂重构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级和2018级医学影像系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018级为观察组,采用基于BOPPPS课堂重构的混合教学进行授课;2017级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理论大课方式进行授课。待课程结束后,分别随机从观察组和对照组中抽取80名学生进行成绩分析及教学评价。采用SPSS 26.0进行 t检验。 结果:观察组总成绩为(82.66±6.18)分,对照组总成绩为(76.47±5.42)分,观察组的作业成绩、课程讨论、期末成绩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自评调查中“影像基础知识的理解”“综合诊断思维能力的提高”“激发学习兴趣、拓宽视野”和“临床胜任力培养”几个方面的评价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基于BOPPPS课堂重构的混合教学适用于《放射影像诊断学》课程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了课堂参与性与互动性,拓展了教学空间与教学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