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3D-slicer软件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3D-slicer软件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36例泌尿系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中位年龄53.50(41.75,66.25)岁。其中亲属肾移植供者10例,肾肿瘤患者12例,肾积水患者6例,泌尿系结石患者8例,基于3D-slicer软件对36例患者泌尿系CT进行三维影像模型重构,并对目标组织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本研究构建的10例亲属肾移植供者泌尿系结构模型中,7例供肾为单支动脉,3例存在副肾动脉;12例肿瘤肾三维模型中,4例肾肿瘤位于肾上级(其中2例近腹侧,2例近背侧),5例肾肿瘤位于肾中部(其中2例近腹侧,3例近背侧),另3例位于肾下级近腹侧。肿瘤平均最大径为(27.3±9.63) mm,肿瘤平均体积为(15.89±5.93) cm 2。研究亦成功构建了6例肾积水患者和8例泌尿系结石(不合并肾积水)患者的泌尿系三维影像模型。不同患者泌尿系三维重建模型中清晰显示了肾脏实质组织、血管、肾盂、肾盏、输尿管的空间结构。临床医师可基于三维重建模型观察血管、输尿管的管径、空间位置及走形方向,评估肾囊肿、肿瘤、结石等占位的位置、形态、体积、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 结论:3D-slicer软件平台可辅助临床医师重建泌尿系三维空间构型,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3D虚拟影像重建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听神经瘤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听神经瘤为常见颅内肿瘤之一,肿瘤与邻近重要神经、血管的复杂空间毗邻关系为术前评价重点,也是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的难点。本研究设计线上学习和检测微信小程序,基于3D虚拟影像重建技术将听神经瘤患者MR图像进行转换并植入小程序,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应用于天津医科大学8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四年级学生的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比较学生通过2D平面薄层图像、3D虚拟图片、3D虚拟视频评估听神经瘤空间毗邻关系的用时、空间关系理解满意度、正确率以评价教学效果,对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学生通过3D虚拟视频、3D虚拟图片和2D平面薄层图像评估空间毗邻关系的用时分别为28(23,61)秒、38(28,69)秒、31(27,122)秒,空间关系理解满意度分别为5(4,6) 、4(4,6)、4(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正确率分别为55.6%(37.5%,65.6%) 、52.8%(37.5%,62.5%) 、52.8%(37.5%,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47)。将3D虚拟视频应用于听神经瘤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听神经瘤空间关系理解的满意度、缩短评估时间,同时不降低正确率,有助于提高听神经瘤的教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肛提肌裂孔水平直肠前方结构的尸体解剖和组织学观察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肛提肌裂孔水平直肠前方肌群结构和神经血管组织的解剖关系。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的3具男性半盆腔尸体标本,通过3种方式进行解剖,观察肛提肌裂孔水平直肠前壁的相关肌群结构和神经血管束(NVB),即(1)1个半盆标本,模拟直肠癌手术进行分离和观察;(2)1个半盆标本,从横断面,用莱卡刀片进行连续横断切(层厚约1 cm)观察;(3)1个半盆标本,选择正中矢状面进行观察和组织学研究。对典型层面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对肌群类型、神经和血管进行鉴别。结果:(1)分离半盆尸体标本,于尿道膜部区域,约平肛提肌裂孔水平,见直肠纵肌向尾侧腹侧移行,其向腹侧移行肌束形成直肠尿道肌,向腹侧附着于尿道膜部。头侧毗邻前列腺尖,见会阴深横肌断面。在直肠尿道肌后缘与直肠纵肌之间见两侧NVB的交通血管。直肠尿道肌将直肠前壁向腹侧牵拉,参与形成肛直角。(2)由尾侧向头侧进行连续横断面观察,在肛门外括约肌层面,直肠纵肌向尾侧移行,于肛门外括约肌上缘分成2个肌束:一束向尾侧背侧移行,插入肛门外括约肌与肛门内括约肌构成的括约肌间隙中,形成联合纵肌;另一束向尾侧腹侧移行,填充于肛门外括约肌和球海绵体肌之间的空隙中;在会阴浅横肌层面,会阴浅横肌的薄层束状肌纤维横行穿插于直肠纵肌填充形成的会阴体区域;在直肠尿道肌和会阴深横肌层面,尿道膜部腹侧和两侧均有肥厚的尿道外括约肌环绕,背侧尿道外括约肌菲薄,由直肠纵肌向腹侧发出的直肠尿道肌附着。会阴深横肌的头侧腹侧见诸多NVB静脉团;在前列腺尖层面,NVB诸多血管分支直接支配直肠纵肌及其向腹侧移行形成的直肠尿道肌。直肠尿道肌向腹侧包绕尿道膜部和前列腺尖。直肠纵肌与前列腺的界限逐渐清晰,该处是经腹分离直肠前间隙的终点。(3)组织学观察,尿道膜部背侧尿道括约肌较薄弱,紧邻呈横纹肌结构的会阴深横肌,背侧毗邻NVB。直肠尿道肌填充于肛门内括约肌、会阴深横肌和两侧肛提肌构成的空间内。诸多迂曲的NVB静脉和细小神经纤维穿行于会阴深横肌和直肠尿道肌的肌纤维间。会阴浅横肌呈典型横纹肌纤维结构。根据大体解剖和组织学观察,三维模拟绘制肛提肌裂孔水平直肠前间隙的局部解剖结构。结论:行经括约肌间切除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时,经腹入路沿邓氏筋膜后间隙分离至前列腺尖,直肠前方的外科平面消失。经会阴入路分离时,应以前列腺和双侧NVB为标记,靠近直肠侧切断直肠尿道肌。保留会阴浅横肌和会阴深横肌及其支配的NVB组织,并注意直肠尿道肌牵拉形成肛直角对分离路线的影响,避免尿道膜部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数字化辅助下牙根先脱位拔除上颌第二磨牙根分叉间埋伏第三磨牙1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上颌阻生第三磨牙多位于上颌结节区,此区域手术操作空间小、视野差.本文报道1例牙冠位于邻牙两牙根之间、与上颌窦关系密切的上颌水平超高位阻生第三磨牙的拔除.利用数字化模拟技术三维重建患者部分上颌骨、相关牙齿等毗邻解剖结构,精准制定最佳手术方案,采用牙根先脱位、牙冠后脱位法拔除阻生牙.该法既保护了邻牙牙根,也降低了上颌窦黏膜损伤以及穿孔的风险,提高了手术效率,减小了手术创伤,符合微创牙槽外科理念,为临床上拔除此类埋伏阻生牙提供了新思路和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与结肠成像及融合图像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计算机断层结肠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olonography,CTC)及融合图像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2年 2月至 2019年 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 10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50例为CTA-CTC融合组,50例为常规CT组.测量CTA-CTC融合组患者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至分叉的距离及肿瘤远端至直肠末端的距离,对肿瘤的解剖定位、肠系膜下动脉分支走行及空间毗邻关系进行术前评估,并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及 3年总体生存率和 3年无复发生存率.结果: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至分叉距离及肿瘤远端至直肠末端的距离与术中测量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TA-CTC融合图像能三维立体显示肿瘤解剖定位、肠系膜下动脉、左结肠动脉、直肠上动脉、乙状结肠动脉的走行,与术中所见一致.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3,t=-2.346;均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输血例数,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 3年总体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TA、CTC及融合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直肠癌的解剖定位、肠系膜下动脉分支走行及空间毗邻关系,有利于手术医生准确地选择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方式和手术入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腹腔镜右侧肾上腺巨大嗜铬细胞瘤处理细节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患者女性,52岁,2个月前查体发现右肾上腺肿物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余,血压最高180/100 mmHg (1 mmhg=0.133 kPa),口服氨氯地平、氢氯噻嗪控制,血压维持在140/90 mmHg左右。体格检查无特殊。入院后CTU:右侧肾上腺区可见不规则囊实性肿物,其内见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清楚,横断面大小约8.3 cm×7.0 cm,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渐进性中度强化,囊性部分未见强化;肿物与肝实质关系密切。血肾上腺素:1425 pmol/L(参考值<605 pmol/L)患者嗜铬细胞瘤诊断明确,本疾病治疗上选择手术切除为主。术前准备尤其重要,充分的扩容及血压和心率控制对减少术中血压波动及肿瘤切除后顽固性低血压的预防至关重要。此病例选择的扩容方案为:盐酸酚苄明10 mg tid联合每天1 000 ml晶体、1 000 ml胶体的静脉输注,连续10 d。CT提示肿瘤较大,与肝实质关系密切,请相关学科会诊,必要时台上多学科协作。对于巨大嗜铬细胞瘤,经腹腔入路具有操作空间大、解剖结构清晰的优势,通常作为首选的入路方式。肿瘤定位至关重要,右肾上腺毗邻:上方为肝脏,下方为肾脏,内侧为下腔静脉,内前方为十二指肠,根据解剖和毗邻,结合术前影像学,可快速定位肿瘤位置。因肿瘤巨大,我们可从视频中看出,建立空间后,可看到肝脏下方,十二指肠外侧,肾脏上方有一隆起肿物。抬起肝脏,沿肝下缘切开后腹膜,切断肝肾韧带,清理腹膜外脂肪后切开肾周筋膜后可显露肾上腺及右肾上极。然后沿肾上腺肿瘤边缘小心游离,分别游离肾上极面、肿瘤内侧面及肝脏下缘面。巨大嗜铬细胞表面血管丰富,手术切除时容易出血,游离过程中先从相对疏松的层面开始游离,先游离肾上极层面,再游离肿瘤和下腔静脉,游离下腔静脉是可以用五叶拉钩拉开下腔静脉,这样获得较大的操作空间。夹闭中央静脉后其他操作相对安全。肝脏面粘连严重,最后处理。游离过程避免过度牵拉、挤压肿瘤,防止肿瘤破裂、出血及血压过度波动。整体手术进程不能求快,逐步切断肿瘤入血的各个分支血管有利于机体适应体内激素的快速变化,有利于血压的平稳控制,当挤压肿瘤导致血压过度升高时听从麻醉医师安排暂停手术,在离断中央静脉前试行暂时夹闭中央静脉,观察血压是否急剧下降。这些均是手术切除嗜铬细胞瘤的要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放归普氏野马核心区黑腹胃蝇疫源分布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黑腹胃蝇是新疆荒漠草原优势种马胃蝇,对放归至当地普氏野马构成了严重威胁.该蝇将卵产在牧草上并以此感染采食者——马科动物,其幼虫于宿主消化道营寄生生活,至三龄老熟幼虫随宿主粪便进入环境化蛹,成为当年新的疫源.于黑腹胃蝇幼虫两个发生峰期(4—5月和8月)对普氏野马核心区新鲜粪便和黑腹胃蝇幼虫点位进行了调查,采用最小凸多边形法(MCP)和固定核域法(FKE)计算粪便分布范围,并通过核密度分析(KDE)辨识幼虫聚集区域和特征.结果表明:(1)在黑腹胃蝇种群第一、第二峰期,野马采食草场拥有最多的胃蝇幼虫采集占比(57.25%、41.94%),其次是驴道、山坡、水源地区域;(2)最小凸多边形法(95%利用率)和固定核域法(95%利用率、0.006带宽值)均能较好估算野马粪便分布范围,第一峰期普氏野马粪便范围(60—70km2)稍大于第二峰期(50—60km2).在所调查的八个水源地,两个发生高峰期均包含红柳、5号、6号3个水源地,并形成了以水源地为重要支撑点、依托毗邻草场交叉传播的连续、非均匀疫源地分布特点;(3)水源地附近草场具有更高的黑腹胃蝇幼虫分布密度,但其在第一、第二峰期空间位置存在一定差异,至最近水源地平均距离分别为(1367±831)m、(1756±1297)m.荒漠草原水源地及其毗邻草场是普氏野马活动和聚集的主要场所,由此成为黑腹胃蝇发生的重要平台,承载着"黑腹胃蝇-牧草-马科动物"演绎关系.普氏野马既是马胃蝇寄生的受害者也是马胃蝇的传播者,其与水源地的紧密关系使之成为当地马胃蝇蛆病流行的重要参与者.黑腹胃蝇种群双峰发育增加了宿主感染机率,加重了当地马科动物感染程度,这也是该地区普氏野马连续重度感染黑腹胃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网膜囊与毗邻结构空间关系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运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深入了解网膜囊的解剖特征,以弥补厚层断面解剖与CT图像无法清晰显示网膜囊及其毗邻结构的空间关系的不足.方法 从2号中国可视人数据库(CVH2)获取上腹部图像数据,对网膜囊各隐窝及其毗邻结构进行数据分割,三维可视化重建和多平面重建后进行两种重建图像的整合,并在断层与三维多角度观察网膜囊各隐窝与毗邻结构的空间关系.在53例肝硬化伴大量腹水患者的CT多平面重建图像上观察上述空间关系,并判断上、下隐窝通连情况.结果 网膜囊由上隐窝、前庭部、下隐窝和脾隐窝组成.网膜囊大孔是上、下隐窝的分界标志,也是上、下隐窝通连的唯一路径,CT图像显示其通连方式分为通连和不通连两型,36例(67.9%)患者的CT图像上可见上、下隐窝直接通连,17例(32.1%)患者不通连.网膜孔右侧正对门腔间隙,该间隙最小前后径为4.5 mm.三维图像显示胃裸区位于上隐窝、下隐窝和脾隐窝之间.脾隐窝被左侧的脾裸区包饶.结论 本研究运用CVH2图像可视化技术呈现了网膜囊及其与毗邻结构的空间关系,这将有助于提高网膜囊区域病变的鉴别诊断和解剖定位的准确性,从而降低网膜囊区病变的误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数字三维成像技术在颌面部软组织整复术前的皮瓣设计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采用数字化技术对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行术前皮瓣设计,指导手术操作,为制作个性化股前外侧皮瓣提供依据.方法:选取7例患有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行下肢薄层CT扫描,对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测量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的管径、走形、血管蒂长度,选取合适的穿支做为皮瓣血供来源,在皮肤上标记穿支位置,模拟皮瓣切取范围.术中根据术前标记,画线并标出皮瓣大小,皮瓣制备完毕后,供区直接拉拢缝合,内置负压引流管.将皮瓣移植到组织缺损处,分别行动静脉吻合,皮瓣与缺损创面严密缝合,颈部内置负压引流管,术后严密观测皮瓣及全身状况.结果:所有重建的旋股前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均能显示皮肤、肌肉、血管及其毗邻关系,并根据缺损区域大小,利用Mimics 17.0软件模拟切取皮瓣,与缺损范围基本一致.7例皮瓣主要穿支及主干与术前检查一致,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及供区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1~6个月,皮瓣外形、质地和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准确定位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位置,显示皮肤、肌肉、血管与骨骼之间空间关系,结合Mimics17.0软件实现股前外侧皮瓣三维化及精确化设计,减少供区损伤,提高皮瓣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模态影像融合在颅底肿瘤的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在颅底肿瘤的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例颅底肿瘤术前均行DynaCTA检查及MRI薄层(2 mm)增强扫描检查,将多组影像数据输入工作站,采用"双容积重建"技术进行脑血管及MRI的影像融合,通过静态及动态融合影像观察肿瘤与脑结构、血管及颅骨的毗邻关系,并对肿瘤的诊断、手术治疗及预防血管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9例均获得满意的影像融合、具有很好的空间一致性,在一张影像上可以清晰显示病变及其周围脑结构、血管及颅骨解剖关系,提高精准性诊断,并应用于指导治疗策略、设计手术划及预防并发症.9例均恢复满意出院.结论 多模态影像融合对提高颅底肿瘤的诊断精准性、提高肿瘤全切除率、降低病死率和残疾率效果肯定,对血管损伤并发症治疗疗效肯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