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性眼病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诊断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感染性眼病是发展中国家重要致盲原因之一,病原微生物检查是感染性眼病诊断的金标准。由于眼部组织取材困难、标本量少,实验室诊断阳性率偏低,严重影响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我国大多数医疗机构感染性眼病实验室诊断能力不足,缺乏眼部微生物检测的标准化方法。为此,北京医学会检验分会组织专家和相关课题组通过讨论和临床验证,总结出适合我国眼科临床实践的病原学诊断路径,形成感染性眼病实验室诊断专家共识。该共识从常见感染性眼病临床表现和送检指征入手,规范眼部标本采集、转运、质量评估的方法和流程;强调眼科医师应与微生物检验人员充分配合,正确选择适宜的微生物检测方法,提倡床旁接种,同时针对刮片细胞学检查、传统微生物培养、棘阿米巴培养以及核酸检测、宏基因组测序等技术提出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麻醉管理与患者安全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行血管内治疗(EVT)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和患者安全现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星小程序电子问卷,自2023年10月23日至2023年11月23日,通过多个学会和协会渠道进行调查,问卷覆盖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以及自治区内的部分二级及以上具有国家EVT资格认证的医疗机构,参与问卷调查者需扫描二维码进入问卷星小程序进行答题,每个微信账户限定提交一份问卷。问卷核心指标包括:①医疗机构概况,机构所在地区、医院认证等级,年度内完成的AIS患者EVT案例数/年有效问卷数及占比;②麻醉医师在AIS患者EVT期间的参与程度,涉及患者交接流程(急诊室-急诊介入治疗室交接)、治疗团队结构(治疗团队麻醉医师组成)、EVT术前麻醉评估、EVT期间麻醉医师与介入医师的沟通和术后患者转运;③ EVT期间麻醉管理的相关信息指标及关注度,涉及循环、呼吸、血糖的维持,相应的药物干预策略、麻醉模式的选择与管理以及围手术期关键信息关注度;④麻醉管理的质量控制。应用以下方法判断问卷的有效性:填写时间超过5 min;同一单位填写多份问卷时,采用大数定律原则处理;在数据分析时,若某选项的反馈数量<1%的有效问卷数,将排除含有该选项的问卷样本。结果:748所具有国家EVT资格认证的医院共回收有效问卷(下简称"问卷")1 096份,其中二级医疗机构146份(约13.3%),三级医疗机构950份(约86.7%)。医院年度内完成51~100例的问卷占比约为22.1%,为最高;而年度内完成401~500例的问卷占比约为2.2%,为最低。由急诊室转至急诊介入治疗室过程中,1 012份问卷(约92.3%)显示麻醉医师参与交接过程;984份问卷(约89.8%)显示治疗团队的成员构成中至少有1名麻醉医师;377份问卷(约34.4%)显示EVT术前未进行麻醉评估;72份问卷(约6.6%)显示,在EVT期间,麻醉医师与神经介入医师间几乎无任何信息交流;101份问卷(约9.2%)显示,麻醉医师几乎不参与术后患者转运。在治疗过程中,约67.1%受访者将术中收缩压管理目标值设置为140~180 mmHg(1 mmHg=0.133 kPa),约87.2%的受访者将AIS患者EVT术中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30~40 mmHg,吸入氧浓度维持在>40%的占比约为84.6%,仅约10.5%的受访者不注重围手术期的血糖管理;约56.0%患者术后带气管导管返回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术后随访患者占比约45.4%;本次问卷中,689份问卷显示倾向选择固定程序型麻醉,407份选择情境适应型麻醉;在麻醉类型与管理倾向性方面,约82.9%的受访者更加注重AIS患者EVT期间的麻醉管理;受访者关注度最高的围手术期关键信息分别为患者的循环系统消息、意识状态及呼吸系统消息(前3位)。约87.5%的问卷(959份)显示,在EVT麻醉管理过程中将参考国内外指南;高达约77%的问卷(844份)显示在围手术期遇到过严重不良事件,包括心搏骤停、导丝穿透血管及过敏性休克等。仅有约40.7%的问卷(446份)显示麻醉科进行了AIS患者EVT神经介入麻醉质量控制报告。结论:麻醉医师是AIS患者行EVT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团队更加注重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和相关危险因素控制,麻醉科在麻醉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有待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种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在全球变暖和参与高强度运动人数增多的趋势下,热射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热射病是一种热急症,如得不到快速有效的救治,病死率高达50%以上。早期、快速、有效降温是热射病救治的关键点。在降温的"黄金30 min"内迅速将核心体温降至38.9 ℃能获得较好的临床预后,且并发症较少,但此时间内远远不足以完成急诊转运与评估。因此,迫切需要研制一种适用于野外救治及转运的热射病急救服,以实现野外环境下早期快速有效降温的治疗目标。为此,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适用于在缺少医疗物资和水源的恶劣环境下以及转运过程中的热射病患者,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0 2 1627326.4)。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由衣服部、帽子部、袖筒和包裹式裤筒4个主要部分组成,且均为温变面料制成的结构件,温变体为细孔硅胶颗粒与硝酸钾制成的复合材料。衣服部的肩部与袖筒,以及衣服部的下摆前端与包裹式裤筒均以可拆卸的连接件连接,方便固定和搬运。为了对注水量进行定量控制,还设计了注水袋和相应注水结构,以保证每次注水都能达到一致的制冷效果,且制冷温度为14~18 ℃,长时间使用不会对患者造成局部冻伤。该分体式急救服可实现热射病患者移动、救援转运时紧急应用,具有便于携带、使用方便、降温效果确切、利于搬运、成本低、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可广泛用于热射病患者现场急救及转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洗消中心建设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当前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公共卫生事件中新发突发传染病大流行的形势日益严峻,暴发性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导致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动荡和倒退。传染性疾病防治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做到相关人员的集中隔离,在我国,这些人员的救治和转运是由急诊医学服务体系中的院前急救(即各个城市"120")来承担的,参与转运的人员之间以及转运人员与患者之间面临发生传染病水平和垂直传播的风险 [1,2,3]。院前急救的人员、车辆和设备等是医疗机构中首个暴露和污染的单元,尤其是在生物和化学污染等救援方面,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4,5,6,7]。近三年新冠肺炎的全球流行,以及院前急救在其中所承担的作用,使如何满足和确保院前急救的持续和高效运作提上议事日程。其中关键的一环是面对现场暴露后的污染如何进行及时有效地洗消,确保"120"体系的正常运作。由此建立独立的综合性城市洗消中心,成为当务之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90Y树脂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放射防护检测与剂量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 90Y树脂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过程进行放射防护检测和剂量评估,为放射防护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对 90Y树脂微球介入手术治疗各操作环节和患者体表的外照射水平进行检测,估算相关人员的受照剂量水平。 结果:90Y树脂微球分装及转运过程的剂量率水平为1.12~454 μSv/h,手术操作过程为2.06~58.2 μSv/h;3名患者术后0.5 h,体表5 cm和1 m处的剂量率分别为22.7~64.1和0.82~2.55 μSv/h。按照每年200例患者的工作量, 90Y树脂微球药物操作对工作人员年个人有效剂量贡献为0.12~1.03 mSv/年,术后患者对公众、家属及陪护志愿者的个人有效剂量贡献为0.02~0.24 mSv/年。 结论:在患者治疗、护理和出院过程中,工作人员、陪护志愿者和公众的照射剂量均低于(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的剂量限值和医疗机构设定的管理目标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北京某医院分院区创伤监护病床数量需求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严重创伤事件具有突发性、发生率低、无法预测,重症监护病房设置多少重症监护床位数量才能够满足严重创伤救治的临床需求,同时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目前指南并未给出精确建议。为此,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分院区创伤重症监护病床需求数量评估为例,以期提出合理的监护床位数量。方法:提取本院某分院区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的严重创伤患者,统计每日所使用的重症监护床位数量。按照分布概率函数计算99%临床需求下的重症监护床位数量。结果: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共103名严重创伤患者接受了重症监护治疗,年龄(51.47±16.06)岁,年龄范围16~87岁,其中男性74人,女性29人。57人为车祸伤,26人为高处坠落伤,12人为跌倒摔伤,4人为重物砸伤,4人为锐器伤。ISS范围16~50。每日创伤重症监护病床使用数量为0~10张,其分布符合泊松分布。按照概率函数计算,当设置9张创伤重症监护床位时,可以满足99.19%的严重创伤的临床使用需求。结论:在严重创伤事件中,需尽快将患者转运到有空置重症监护床位的医院。对于该分院区而言,设置9张重症监护病房床位可满足99.19%的严重创伤救治临床需求。由此推论,按照创伤中心建设的基本要求,具备创伤中心的医院,重症监护病房需要至少9张床位。需要注意,严重创伤事件无法预测,故床位数量需要定期评估,以及时发现临床需求的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96例危重症儿童院际转运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院际转运在危重症儿童中的应用现状,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危重症儿童院际转运系统建设。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疾病转运中心通过院际转运收治PICU的296例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96例院际转运危重症患儿主要来自深圳地区及深圳周边地区共74家医院,辐射半径2.5~365 km,其中164例(55.4%)转运半径为50~200 km,117例(39.5%)转运半径为50 km以内,15例(5.1%)转运半径>200 km。转运患儿中男186例(62.8%),女110例(37.2%)。年龄范围1月龄~16岁(中位数1岁10个月)。所有转运危重症患儿中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152例(51.4%),转运途中发生不良事件4例(1.4%)。需紧急处理的:需吸痰18例(6.1%),球囊通气1例(0.3%),镇静药止痉4例(1.4%),无一例患儿在转运途中死亡。转运病种呈多样化,其中意外伤害103例(34.8%),呼吸系统疾病60例(20.3%),神经系统疾病52例(17.6%),心血管系统疾病24例(8.1%),感染致多脏器功能障碍20例(6.8%),消化系统疾病(含外科疾病)15例(5.1%),传染性疾病11例(3.7%),血液系统疾病5例(1.7%),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疾病各3例(1.0%)。296例危重症患儿均经过我院急诊科绿色通道收入PICU住院治疗,住院后经手术治疗39例(13.2%),主要为颅脑手术29例(9.8%),2例(0.7%)接受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住院天数1~246 d(中位数12 d),243例(82.1%)治愈或好转出院,27例(9.1%)放弃治疗或转院,26例(8.8%)死亡。结论:危重症儿童院际转运系统在三甲医院尤其是儿科专科三甲医院的建立,有助于解决周边大部分综合性医院儿科医疗设备不齐全和医疗水平受限的问题,有利于更迅速、更积极有效地救治危重症患儿,而持续推广和优化院际转运系统对实现三级诊疗阶梯建设、保障儿童健康和生存质量极其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闭环管理模式下院外急救转运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感染者的研究,探讨闭环管理模式下急救转运的特点及对于我国疫情防控影响,为新冠肺炎防治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本文按照《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其他利益相关方医疗防疫手册》要求,对北京急救中心2022年1月4日至3月13日转送的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闭环管理的新冠核酸检测阳性的人员进行分析,包括年龄、性别、国籍、人员类别等。结果: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涉奥人员新冠肺炎核酸检测阳性及复检病例342人次,其中无症状患者为313人次,有症状患者为29人次;运动员64人次,院外急救人员"零感染"。结论:通过院外急救机构对新冠肺炎的科学防控,严格执行的闭环管理政策,合理高效的院外转运流程,筑牢疫情防控之墙,保障冬奥会和社会面安全平稳运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40例危重婴幼儿高速铁路长途转运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科重症患者高速铁路(高铁)转运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科医学部重症医学科高铁转运案例的临床资料,并做总结、回顾分析。结果:(1)共高铁转运40例,全部为婴幼儿,男性占57.5%。(2)转运的原因依次为改善救治条件(25例,62.5%),急诊外科手术(8例,20.0%),明确诊断(4例,10.0%),脱机困难(3例,7.5%)。(3)先天性心脏病为主要转诊病例,占77.5%,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占17.5%。(4)呼吸支持模式:机械通气最多,占45.0%。(5)均采用"救护车-高铁-救护车"模式转运,长春病例最多,占45.0%,转运距离最近205 km,最远2 610 km,平均947 km。(6)所有病例均安全抵达,无意外事件,未发生医疗纠纷。结论:以高铁为平台进行长途转运儿科重症患者,能够缩短转运时间,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院前医疗急救与非院前医疗急救的差异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院前医疗急救是指以急救中心为主体的院前医疗机构通过"120"呼救电话受理承接的以属地现场抢救及途中监护治疗为主的医疗行为,是具有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卫生属性的医疗服务,从属急诊医学科范畴。而由长途出诊演变而来的非院前医疗急救是指通过救护车护送,为非急救患者所提供的无地域限制无分科差别的转诊转运服务,属于营利性、市场化、有前提条件的医疗服务,从属全科医学范畴。两者虽有相似之处,但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医疗服务 [1]。本文着重对这两种似是而非且又相互关联的医疗服务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差异化分析与探讨性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