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膜瘤自发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和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脑膜瘤自发性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3月至2017年3月连续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497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膜瘤自发性出血患者共15例(占3.0%),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结果:1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慢性头痛、一侧肢体乏力、视力下降或癫痫等前期症状突然加重(6例),亦可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偏瘫、癫痫发作等类似卒中发作表现(9例)。头颅CT和MRI上显示为血肿、肿瘤占位和瘤周水肿征象。根据肿瘤与血肿的位置关系,脑膜瘤自发性出血可分为单纯瘤内出血型(7例)、单纯瘤周出血型(6例)和瘤内外混合性出血型(2例)3个类型。所有患者同期行肿瘤切除和血肿清除。肿瘤切除程度达Simpson Ⅰ级9例,Ⅱ级2例,Ⅲ级3例,Ⅳ级1例。15例患者术后随访48个月,3例术后存在神经功能后遗症,余12例均无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影像学随访结果提示,15例患者中,2例肿瘤进展或复发;余13例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脑膜瘤自发性出血的发生率较低,其临床表现与卒中急症相似。通过术前头颅CT结合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根据出血的影像学特征可分为单纯瘤内出血型、单纯瘤周出血型和瘤内外混合性出血型。基于患者的临床特征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患者多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生儿惊厥视频脑电图特点及其与临床表现和预后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惊厥患儿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特点及其与临床表现、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9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新生儿惊厥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脑电图表现分为轻、中、重度异常3组,比较各组VEEG特点、病因、临床发作特点及预后差异。结果:共纳入162例新生儿惊厥患儿,脑电图轻度异常组41例,中度异常组61例,重度异常组60例。脑电图重度异常组遗传性病因构成比高于非重度异常组(轻度+中度异常组)[38.3%(23/60)比21.6%(22/102)]、颅内出血/脑卒中比例低于非重度异常组[6.7%(4/60)比23.5%(24/102)]、每日均有发作的比例高于非重度异常组[76.7%(46/60)比32.4%(33/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重度异常组与非重度异常组患儿起病日龄≤3 d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脑电图重度异常组新生儿期后发展为癫痫、神经系统发育重度异常比例显著高于脑电图轻度、中度异常组( P均<0.05)。 结论:脑电图重度异常患儿遗传性病因比例高,惊厥发作更频繁,新生儿期后更易发生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和(或)发展为癫痫,预后不良。对于脑电图重度异常且病因未明的新生儿惊厥患儿,需积极完善遗传学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循证理念的急症标准急救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基于循证理念的急症标准急救流程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分组,2020年1~12月该院收治的ACI患者65例为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措施),2021年1~12月该院收治的ACI患者65例为研究组(采用基于循证理念的急症标准急救流程)。比较两组患者护理相关时间指标、抢救成功率、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护理满意度差异。结果:研究组检查时间、分诊评估时间、入院至溶栓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少,抢救成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Barthel指数、NIHSS评分、mRS评分的组间、时点、交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研究组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护理前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Barthel指数均升高,NIHSS评分、mR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继发癫痫、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服务态度、护理治疗、分诊流程、总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循证理念的急症标准急救流程应用于ACI患者溶栓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并发生发生率,促进疾病转归,提高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常见神经精神疾病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耐受性好且安全无创的大脑物理刺激方法,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某些常见精神障碍和神经疾病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为进一步完善相关领域的使用规范,有必要制定临床治疗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根据截至2021年8月发表的临床研究并基于循证医学的方法,发布tDCS在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物质使用所致障碍、强迫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睡眠障碍、疼痛、帕金森病、脑卒中和癫痫治疗的专家共识,并介绍了临床上tDCS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描述了治疗流程和操作技术。希望为tDCS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促进该治疗技术未来的规范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期起病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药物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老年期起病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药物治疗选择及疗效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自1999年2月至2023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癫痫门诊就诊的213例老年期起病癫痫患者(起病年龄均≥65岁),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及随访结果等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发作频率、发作类型、服用药物种类及药物疗效。根据药物疗效将患者分为抗癫痫发作药物(ASMs)有效组及ASMs无效组,其中规律服用ASMs治疗至少6个月后无发作或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定义为ASMs有效,发作次数减少不足50%或增加定义为ASMs无效。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ASMs疗效的因素。结果:213例老年期癫痫起病患者中男性143例(67.1%),女性70例(32.9%);起病年龄为70.0(67.0,74.5)岁,病程12(4,32)个月。首次发作到接受治疗的时间为2.0(1.0,10.5)个月,<2个月患者占比最多(101例)。210行MRI/CT检查患者中102例存在潜在致痫性异常结构,包括脑卒中后神经胶质增生/脑软化(67例),以及外伤后胶质增生/脑软化(13例)等。78例非致痫异常结构患者中小血管缺血性改变最常见(51例)、其次为脑萎缩(15例)等。病因分类中,结构性病因最常见(160例)。ASMs治疗方面,69例(32.4%)患者就诊时未服药,服药患者144例(67.6%);丙戊酸钠应用最多(74例),其次为左乙拉西坦(35例)和卡马西平(24例);联合用药中最多的是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5例),其次为丙戊酸钠联合卡马西平(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较长及联合用药是ASMs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期起病癫痫患者以结构性病因为主。病程较长及联合用药患者药物疗效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病情发展的身心调护方案在脑卒中后癫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病情发展的身心调护方案在脑卒中后癫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癫痫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病情发展的身心调护方案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肢体功能障碍、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语言、情绪、个性、自理能力、社会角色、上肢功能等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DS及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基于病情发展的身心调护方案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和负性心理状态,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Ⅰ型干扰素病25例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Ⅰ型干扰素病患儿的临床特点,为其早识别、早诊断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就诊的20例及深圳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5例基因确诊的Ⅰ型干扰素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基因数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5例患儿中男12例、女13例。发病年龄1日龄~11岁。其中21例(84%)在3岁前起病。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AGS)14例(3例AGS1型、1例AGS2型、4例AGS3型、1例AGS6型、5例AGS7型)、腺苷脱氨酶2缺陷(DADA2)6例、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相关婴儿期起病的血管炎(SAVI)3例、脊椎软骨发育异常伴免疫调节异常(SPENCD)2例。共18例(72%)患儿神经系统受累,其中16例(64%)表现为颅内钙化、11例(44%)为肌张力异常、10例(40%)为脑白质病变、6例(24%)为癫痫、5例(20%)脑萎缩及5例(20%)脑卒中。15例(60%)患儿皮肤受累,其中8例(32%)为冻疮样皮疹,4例(16%)为网状青斑、3例(12%)为红斑,结节性红斑及雷诺现象各有2例(8%)。12例(48%)自身免疫抗体阳性,10例(40%)生长发育落后,8例(32%)肺间质病变,7例(28%)甲状腺功能异常。1例(4%)患儿11岁死亡。结论:Ⅰ型干扰素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具有全身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3岁前起病、神经系统症状(脑血管事件、颅内钙化、脑白质病变、脑萎缩)、皮疹(冻疮样皮疹、网状青斑、红斑)、自身免疫抗体阳性、发育落后、肺间质病变、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特点对Ⅰ型干扰素病有提示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卒中后癫痫及其发作诊治的几点看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癫痫发作作为脑卒中的首发症状或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与发展可能会进一步影响脑卒中患者的预后。科学的处理脑卒中后癫痫发作对于脑卒中预后至关重要。关于卒中后癫痫发作和卒中后癫痫的大规模流行病学和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依然有限,本文论述有关脑卒中后癫痫发作和脑卒中后癫痫的诊疗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误诊为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卒中后肢体抖动: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局灶性脑动脉病致卒中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局灶性脑动脉病致动脉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局灶性脑动脉病致卒中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15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临床随访采用门诊和电话随访方式,通过儿童卒中预后量表(PSOM)评估患儿的神经功能预后,通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评估患儿有无卒中复发。结果:15例患儿的中位年龄为6.5岁(1.9~12.8岁);其中男7例,女8例。临床症状包括偏瘫12例,失语5例,头痛3例,癫痫1例。狭窄病变位于颈内动脉(ICA) C1~C7段5例,ICA C1~C7段+大脑前动脉(ACA)A1段+大脑中动脉(MCA)M1段1例,ICA C6~C7段+ACA A1段+MCA M1段7例,ACA A1段、MCA M1段各1例。15例患儿的梗死灶与动脉病变均位于同侧,其中左侧10例,右侧5例;梗死灶位于基底核区9例,额叶6例,颞叶5例,顶叶5例,岛叶1例,丘脑1例,其中8例患者的脑梗死范围包含≥2个脑叶。入院时儿童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PedNIHSS)评分中位数为4分(范围为0~10分)。15例患儿急性期均采用扩容治疗,恢复期4例患儿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11例行临床观察。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4.5个月(3.5~58.4个月)。13例患儿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PSOM评分<1分),2例预后不良(PSOM评分为1分)。随访期间无一例死亡或发生动脉缺血性卒中复发。结论:儿童局灶性脑动脉病是一类非进展性疾病,偏瘫为该病所致卒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动脉病变常见于颈内动脉,经恰当地处理后患儿的临床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