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磁共振影像组学和语义特征对高级别胶质瘤和转移瘤的鉴别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结合传统MRI序列及增强检查,提取多模态高通量影像组学特征并联合语义特征,使用不同的机器学习分类器构建不同的模型并绘制列线图来鉴别高级别胶质瘤(high-grade glioma,HGG)和单发性脑转移瘤(solitary brain metastasis,SBM).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对101名患者的多参数MR图像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由两位资深医师标定肿瘤感兴趣区,然后对每个序列分别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后进行组合,共提取428组影像组学特征.为消除人为标定差异,进行组内相关系数一致性检验,并运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算法选取最具相关性的特征,然后进一步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算法筛除冗余特征.本研究采用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随机森林及K近邻四种算法建立分类模型.结合放射科医生评估的七项语义特征,通过卡方检验和多因素分析去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语义特征.然后结合组学特征建立综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最终,评价各模型的诊断能力,以确定最优分类器.结果HGG及SBM患者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中L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最高,训练集与测试集分别为0.90和0.90.语义特征建立的模型中随机森林模型性能最好,训练集和测试集AUC分别为0.82和0.87.语义特征联合影像组学评分后采用逻辑回归建立的模型性能最好,训练集和测试集AUC分别为0.91和0.92.结论本研究使用影像组学机器学习分类器并联合其他图像语义特征绘制列线图对HGG及SBM进行鉴别,这是一种非侵入性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为临床决策和实践提供了较大的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28例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Ⅱ~Ⅲ期结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18例,女110例;中位年龄为62岁,年龄范围为25~87岁。所有病人行开腹或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观察指标:(1)术后复发情况。(2)影响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3)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及评价。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3年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将独立危险因素引入R 3.6.1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区分度。使用R软件绘制校准度曲线图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的一致性。 结果:(1)术后复发情况:228例病人中,53例术后复发,其中局部复发19例,远处转移34例。34例远处转移病人中,肝转移14例、肺转移7例、脑转移4例、多发转移及其他部位单发转移9例。53例病人术后复发时间为12个月(6~19个月)。(2)影响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为肠梗阻、术前癌胚抗原(CEA)、腹腔积液、血管侵犯是影响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 χ2=4.463、13.622、10.914、5.911, P<0.05)。病理学N分期是影响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EA>5 μg/L、腹腔积液、血管侵犯、病理学N分期为N1期或N2期是影响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3.129,3.071,7.634,3.439,15.467,95%可信区间为1.328~7.373,1.047~9.007,1.103~52.824,1.422~8.319,3.498~68.397, P<0.05)。(3)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及评价: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将术前CEA、腹腔积液、血管侵犯及病理学N分期引入R 3.6.1软件,构建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术前CEA>5 μg/L的列线图评分为41.7分,腹腔积液为41.0分,血管侵犯为74.2分,病理学N分期N1期为45.1分、N2期为100.0分,各项危险因素不同取值得分总和对应术后复发概率。绘制ROC评价列线图预测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能力,其AUC为0.805(95%可信区间为0.737~0.873, P<0.05)。校准曲线图显示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列线图模型预测复发概率与实际复发概率具有较好一致性。 结论:术前CEA>5 μg/L、腹腔积液、血管侵犯、病理学N分期为N1或N2期是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助于预测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对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流行病学、病理、CT、MRI表现及鉴别诊断进行梳理,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传统影像学表现为位置表浅,肿瘤呈团块状,密度/信号不均匀,钙化是其主要特征,可囊变,出血、瘤周水肿轻,增强表现呈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同时要与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脑炎、脑梗塞做鉴别;Ⅲ级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常表现为坏死、囊变、出血、瘤周水肿明显,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应与胶质母细胞瘤及单发转移瘤鉴别。全面掌握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影像诊断要点,有助于术前分级诊断和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直线加速器的分次立体定向放疗对小体积脑转移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直线加速器的分次立体定向放疗(FSRT)对小体积脑转移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治疗科行FSRT的21例小体积脑转移瘤患者(共计45个病灶)的临床资料。小体积脑转移瘤定义为病灶直径≤3 cm且体积≤6 cm 3,剂量分割方案为27~30 Gy/3 F或30~40 Gy/5 F。放疗3个月后评估FSRT对小体积脑转移瘤的疗效及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并评估不同脑转移瘤的病灶直径、体积、剂量分割模式、生物等效剂量(BED) 10以及病灶的分布部位亚组患者的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 结果:24个病灶(53.33%,24/45)疗效评价完全缓解,13个病灶(28.89%,13/45)部分缓解,8个病灶(17.78%,8/45)病情稳定,脑转移瘤局部控制率为100%(45/45),客观缓解率为82.22%(37/45),颅内远处进展率为23.81%(5/21)。治疗及随访期间,共有7个病灶出现放射性脑损伤,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为15.56%(7/45),症状性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为11.11%(5/4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直径为2~3 cm患者的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比病灶直径<2 cm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0.00%(4/5)比7.50%(3/40), χ2=12.69, P<0.001];病灶体积为4~6 cm 3患者的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比病灶体积<4 cm 3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7.14%(4/7)比7.89%(3/38), χ2=7.49, P=0.006];病灶剂量分割模式为27~30 Gy/3 F与30~40 Gy/5 F患者的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2%(2/21)比20.83%(5/24), χ2=0.40, P=0.527];病灶BED 10<60 Gy与≥60 Gy患者的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57%(2/7)比13.16%(5/38), χ2=0.22, P=0.641];病灶位于相同脑叶与单发病灶或多发病灶但位于不同脑叶患者的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57%(4/14)比9.68%(3/31), χ2=1.38, P=0.240]。 结论:基于直线加速器的FSRT对小体积脑转移瘤是有效的。病灶直径< 2 cm或体积<4 cm 3的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较直径2~3 cm或体积4~6 cm 3的脑转移瘤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树胶肿型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树胶肿型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血清及脑脊液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报道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23年3月收治的1例树胶肿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对已报道的54例树胶肿型神经梅毒患者及本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55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32例,58.2%)、偏侧肢体/面部乏力(25例,45.5%)、恶心呕吐(14例,25.5%)、头晕(11例,20.0%)、感觉障碍(10例,18.2%)、视物模糊(7例,12.7%)、癫痫发作(5例,9.1%)、听力下降(5例,9.1%)、耳鸣(5例,9.1%)、记忆力下降(3例,5.5%)、失语(3例,5.5%)、构音障碍(2例,3.6%)、跌倒发作(2例,3.6%)、睁眼乏力(2例,3.6%)、反应迟钝(1例,1.8%)、阿罗瞳孔(1例,1.8%)、脊髓痨步态(1例,1.8%)及发热(1例,1.8%)。51例具备完整血清学试验结果患者中,45例(88.2%)血清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51例(100.0%)血清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行脑脊液检查的34例患者中,25例(73.5%)脑脊液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32例(94.1%)脑脊液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55例患者的颅内病灶以单发为主(43例,78.2%),累及的部位依次为额叶(14例,25.5%)、顶叶(14例,25.5%)、颞叶(5例,9.1%)、额颞叶(3例,5.5%)、额顶叶(2例,3.6%)、顶枕叶(2例,3.6%)、豆状核(1例,1.8%)、斜坡(1例,1.8%)及中脑大脑脚(1例,1.8%)。30例(54.5%)患者被误诊为其他颅内占位性疾病,误诊情况依次为胶质瘤(11例,36.7%)、转移瘤(5例,16.7%)、脑膜瘤(4例,13.3%)、其他不明原因颅内占位(4例,13.3%)、脑脓肿(3例,10.0%)、海绵状血管瘤(1例,3.3%)、颅内淋巴瘤(1例,3.3%)、听神经瘤及垂体腺瘤(1例,3.3%)。42例报道了驱梅治疗预后情况的患者中,41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转,1例死于脑疝。结论:树胶肿型神经梅毒因临床表现不典型且无明确诊断标准而常被误诊为颅内肿瘤。血清及脑脊液梅毒非特异性抗体/特异性抗体阳性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及颅内占位病灶时应首先考虑树胶肿型神经梅毒的可能。经及时诊治,树胶肿型神经梅毒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Zap-X与CyberKnife治疗单发脑转移瘤的剂量学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的Zap-X系统和射波刀(CK)G4系统治疗单发脑转移瘤的剂量学特性。方法:回顾性选取12例已行CK治疗的单发脑转移瘤患者,计划靶区(PTV)的处方剂量为18~24 Gy,治疗1~3次。PTV为0.44~11.52 cm 3。应用Zap-X计划系统以相同的处方剂量和危及器官限量对该12例患者进行重新计划,且Zap-X和CK的PTV处方剂量均归一到70%。将两组计划的计划参数、靶区和危及器官相关参数进行比较并评价。所有数据均在MIM Maestro读取。应用配对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靶区的覆盖率方面,CK显著高于Zap-X(99.14%±0.57%∶97.55%±1.34%, P<0.01),但Zap-X的适形指数更高(0.81±0.05∶0.77±0.07, P<0.05),Paddick梯度指数较CK低(2.98±0.24∶3.15±0.38, P=0.117),剂量梯度评分指数(GSI)更高。Zap-X的总机器跳数(MU)显著低于CK(11 627.63±5 039.53∶23 522.16±4 542.12, P<0.01),并且治疗时间更短[(25.08±6.52)∶(38.08±4.74)min, P<0.01]。对于脑组织的受量,Zap-X的剂量体积显著低于CK( P<0.05)。Zap-X脑干的D mean和D max值较低( P<0.05),眼球和晶状体的D mean和D max较高。对于视神经和视交叉,两组计划之间没有差异。在对皮肤的保护方面(V 22.5 Gy),Zap-X比CK更好[(4.15±4.48)∶(4.37±4.50)cm 3, P<0.05]。 结论:对于单发脑转移瘤的SRS治疗,Zap-X能够提供与CK相当的甚至更优的高质量计划,尤其是可以缩短治疗时间。随着Zap-X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升级,Zap-X有可能成为治疗脑转移瘤的新SRS平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细胞肿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细胞肿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例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术后病理学结果等。采用门诊、电话及影像学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术后辅助治疗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及有无肿瘤复发、转移等。结果:临床表现为头痛4例、下肢疼痛及麻木1例、面部疼痛1例、记忆力下降1例。影像学检查显示6例均为单发肿瘤,肿瘤位于L 2椎体水平椎管内1例,颅内5例。肿瘤达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病理学诊断为脑膜和脊膜黑色素细胞瘤各1例(影像学分型为黑色素型),原发性黑色素瘤2例(影像学分型为非黑色素型),转移性黑色素瘤2例(影像学分型为血肿型)。HE染色结果显示,6例肿瘤组织均可见不同含量的黑色素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抗黑色素瘤特异性单抗(HMB-45)(+)6例,S-100(+)4例,黑色素细胞抗原(Melan-A)(+)6例,波形蛋白(VIM)(+)占比为3/3,上皮膜抗原(-)占比为3/3。2例黑色素细胞瘤患者的Ki-67增殖指数≤30%,另4例黑色素瘤患者的Ki-67增殖指数为40%~80%。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9~44.2个月。术后未接受辅助治疗2例,接受放化疗2例,单纯化疗1例,免疫治疗1例。至末次随访,复发2例,转移2例,有2例黑色素瘤患者死亡(术后分别生存2.9、21.4个月)。 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影像学分型为黑色素型的肿瘤更倾向于良性黑色素细胞瘤。手术切除联合术后辅助治疗可相对改善预后,但黑色素瘤总体预后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磁共振引导激光间质热疗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引导激光间质热疗对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行磁共振引导激光间质热疗治疗的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患者的年龄为42~80岁;原发灶包括乳腺癌2例、肺癌2例、结肠癌1例。术前均经多学科评估。术后评价标准包括肿瘤消融率、1个月后的病灶消融状态;临床随访结果采用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估;影像学随访观察肿瘤的进展情况。结果:5例脑转瘤患者中,3例单发病灶采用单激光套管消融治疗,1例双发病灶同期分别采用单激光套管消融治疗,1例单发病灶采用双激光套管消融治疗。6个消融病灶的术前肿瘤体积为746.0~11 732.3 mm 3。激光发射时长为221~1 552 s,消融时长为602~4 444 s。实际消融体积为2 092.8~8 000.0 mm 3。术后头颅MRI复查显示,肿瘤消融率为68.2%~100.0%。1例患者术后肢体肌力进一步下降,余4例患者无新增并发症;5例患者的KPS为60~90分。激光消融术后患者的住院时长为3~7 d。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3个月,MRI复查显示4例肿瘤无进展,1例残余病灶稳定。 结论:初步结果提示,磁共振引导激光间质热疗对单发、散发脑转移瘤的治疗安全、有效,为高龄、肿瘤位置深在或不能耐受常规手术治疗的脑转移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8F-FDG PET/CT在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 18F-FDG PET/CT显像视觉和半定量分析在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 18F-FDG PET/CT检查的45例颅内PCNSL患者[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57.49±2.54)岁]的影像资料,并分别与52例脑胶质瘤和60例脑转移瘤患者进行对比,采用视觉分析3组患者的病灶分布和形态特征,半定量分析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 max)、肿瘤与对侧相应部位脑组织SUV max的比值(T/WM),评价 18F-FDG PET/CT在颅内PCNSL诊断中的价值。2组间半定量结果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校正后 t检验,2组间诊断效能的比较及鉴别诊断阈值的判断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 结果:视觉分析结果显示,颅内PCNSL以高摄取 18F-FDG的幕上、单发、结节状或团块状病灶为多见,水肿、占位效应及瘤内继发改变不明显。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相比,颅内PCNSL的SUV max最高(脑胶质瘤:9.96±0.48;脑转移瘤:11.97±0.58;颅内PCNSL :26.42±1.17, t= 13.02、11.07,均 P=0.000),T/WM亦最高(脑胶质瘤:2.99±0.09;脑转移瘤:2.60±0.08;颅内PCNSL:4.37±0.10, t=10.13、13.88,均 P=0.00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当SUV max=15.8时,颅内PCNSL与脑胶质瘤鉴别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0.982),而当SUV max= 16.8时,颅内PCNSL与脑转移瘤鉴别诊断的AUC最大(0.946);T/WM=3.395为颅内PCNSL与脑胶质瘤鉴别诊断的最佳阈值,T/WM =3.220为颅内PCNSL与脑转移瘤鉴别诊断的最佳阈值。 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可以作为传统影像学诊断颅内PCNSL的有效补充,同时在颅内PCNSL与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卡瑞利珠单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及驱动基因突变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索卡瑞利珠单抗对Ⅲb期-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脑转移的疗效,以及驱动基因突变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淮北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合并脑转移的NSCLC患者,按照是否联合使用卡瑞利珠单抗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进行同步放化疗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此外,观察组患者额外接受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治疗.观察组患者根据其脑转移情况分为单发脑转移和多发脑转移两个亚组,根据驱动基因突变情况分为驱动基因阳性和阴性两个亚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亚组间的客观缓解率和预后的差异.结果 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显示,观察组客观缓解率高于对照组[36.17%(17/47)vs 23.53%(12/51),χ2=4.305,P<0.05].经1年随访,观察组无进展生存期[(9.45±1.16)个月vs(6.34±1.05)个月,χ2=6.385,P<0.05]和总生存期[(13.69±2.15)个月 vs(10.41±1.19)个月,χ2=7.743,P<0.0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有18例为单发脑转移患者,29例为多发脑转移患者.单发脑转移患者客观缓解率(χ2=4.748,P<0.05)、无进展生存期(χ2=7.458,P<0.05)和总生存期(χ2=9.401,P<0.05)均高于多发脑转移患者.脑转移患者中,有6例为驱动基因突变者,41例无驱动基因突变者.有驱动基因突变患者总生存期时间[(15.46±3.16)个月vs(7.86±1.85)个月]和无进展生存期[(12.03±1.96)个月vs(5.41±1.17)个月]均高于无驱动基因突变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4,6.988,均P<0.05).结论 联用卡瑞利珠单抗治疗脑转移临床疗效更佳,单发脑转移患者客观缓解率高于多发脑转移,合并驱动基因突变者对卡瑞利珠单抗敏感性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