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司氯胺酮不同给药方式对胸腔镜肺手术术后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究静脉推注和静脉泵注艾司氯胺酮对胸腔镜肺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2023年1月至6月择期行胸腔镜肺手术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艾司氯胺酮1组(EK1组,气管插管后予以艾司氯胺酮0.25 mg/kg静脉推注);艾司氯胺酮2组(EK2组,气管插管后以0.125 mg·kg-1·h-1的速度静脉泵注艾司氯胺酮2 h);对照组(C组,不给予艾司氯胺酮),各30例.三组均采用静脉快速诱导,双腔气管插管后,超声引导下行手术切口肋间神经阻滞.术后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分≥4分时,给予地佐辛静脉注射补救镇痛,单次剂量5 mg.记录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NRS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气指标.比较三组补救镇痛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三组间N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氯胺酮组(EK1组、EK2组)在各时间点的NRS评分低于C组(P<0.05).EK1组、EK2组、C组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例数分别为2、3、13例.艾司氯胺酮组(EK1组、EK2组)的补救镇痛率、地佐辛用量均低于C组(P<0.05),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晚于C组(P<0.05).三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肺手术患者术中应用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单次静脉推注和持续静脉泵注均可达到减轻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的目的,不增加术后不良反应.术前单次静脉注射较持续静脉泵注操作简便,且无苏醒延迟的顾虑,更推荐用于胸腔镜肺手术的镇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西洛他唑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评估2种西洛他唑片50 mg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生物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用开放、随机、双周期、双交叉、空腹给药的设计,共纳入32例健康成年受试者,分别单次口服西洛他唑片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50 mg.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MS)法测定血浆中西洛他唑的浓度,用SAS 9.4处理血浆中西洛他唑的浓度-时间数据,用非房室模型法计算西洛他唑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生物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结果 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西洛他唑 Cmax 分别为(358.10±125.80)和(346.90±115.30)ng·mL-1,tmax分别为 3.50 和4.00 h,t1/2分别为(9.63±7.12)和(8.57±5.15)h,AUC0-t分别为(5 235.00±2 268.00)和(5 190.00±1 747.00)h·ng·mL-1,AUC0-∞ 分别为(5 377.00±2 367.00)和(5 308.00±1 848.00)h·ng·mL-1.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几何均值比值的90%置信区间均落在80.00%~125.00%.结论 中国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受试和参比西洛他唑片具有生物等效性,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清化益肠方对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模型小鼠肠组织NLRP3炎症小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基于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探讨清化益肠方对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模型小鼠的作用及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造模前给药组、造模后给药组、抑制剂组、中药联合抑制剂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5组小鼠均采用单次全剂量照射构建小鼠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模型.造模前给药组、中药联合抑制剂组造模前7天连续给予浓度为4 g/ml清化益肠方水煎液灌胃,每次0.2ml,每日1次.造模后给药组、造模前给药组和中药联合抑制剂组造模后连续给予4 g/ml清化益肠方水煎液灌胃14天;对照组、模型组和抑制剂组给予0.2 ml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14天.自照射后2h起,抑制剂组和中药联合抑制剂组予NLRP3抑制剂MCC950(浓度为10 mg/kg)腹腔注射0.2 ml,隔日1次,共7次.HE染色观察肠组织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法及RT-qPCR法检测肠组织NLRP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肠组织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CD4+、CD8+T细胞比例;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肠组织无病变;模型组小鼠肠绒毛长度减短、黏膜层变薄,固有层多灶性黏膜坏死,局部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各药物干预组小鼠肠组织病理损伤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中药联合抑制剂组改善程度最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肠组织中NLRP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升高,肠组织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增加,脾脏CD4+T细胞比例上升、CD8+T细胞比例下降,血清IFN-γ、IL-18、IL-1β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其余各给药组上述各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造模前给药组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较造模后给药组降低(P<0.05);中药联合抑制剂组NLRP3 mRNA水平较抑制剂组降低(P<0.05).结论 清化益肠方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发挥防治急性肠损伤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依折麦布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评价依折麦布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体内的生物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本试验用单中心、随机、开放、双周期交叉、单剂量设计.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试者被随机分为空腹给药组和餐后给药组,每周期单次口服依折麦布片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10 mg.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检测游离依折麦布和依折麦布-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的血药浓度,用WinNonlin7.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评价2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同时记录所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单次空腹给药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血浆中总依折麦布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118.79±35.30)和(180.79±51.78)nmol·mL-1;Tmax分别为 1.40 和 1.04 h;t1/2 分别为(15.33±5.57)和(17.38±7.24)h;AUC0-1 分别为(1 523.90±371.21)和(1 690.99±553.40)nmol·mL-1·h;AUC0-∞ 分别为(1 608.70±441.28)和(1 807.15±630.00)nmol·mL-1·h.单次餐后给药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血浆中总依折麦布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269.18±82.94)和(273.93±87.78)nmol·mL-1;Tmax分别为 1.15 和 1.08 h;t1/2 分别为(22.53±16.33)和(16.02±5.84)h;AUC0-t分别为(1 463.37±366.03)和(1 263.96±271.01)nmol·mL-1·h;AUC0-∞ 分别为(1 639.01±466.53)和(1 349.97±281.39)nmol·mL-1·h.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AUC0-t、AUC0-∞经对数转换后进行方差分析,空腹状态下除游离依折麦布和总依折麦布的Cmax低于生物等效下限范围外,其余参数经对数转换后的几何均值比的90%CI均在生物等效的范围内.餐后状态下游离依折麦布、依折麦布-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及总依折麦布的Cmax在等效范围内,其余参数的90%CI均未在生物等效性的等效范围内.结论 本次试验暂不能判断依折麦布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是否具有生物等效性,需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连翘苷对奈玛特韦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考察连翘苷单次或多次给药对奈玛特韦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的影响,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LC-MS/MS法检测大鼠血浆中奈玛特韦的浓度,并验证方法学.将2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单次或连续21 d经尾静脉注射2 mg·kg-1连翘苷,灌胃30 mg·kg-1奈玛特韦,考察其药动学特征.采用WinNonlin 8.1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 单次给药连翘苷后,大鼠体内奈玛特韦的药动学过程无显著变化;连续给药21 d连翘苷后,对照组和连翘苷组中奈玛特韦的清除率分别为10.33±1.67、14.77±1.98 mL·h-1·g-1,AUC0-t分别为2.98±0.56、2.10±0.25h·μg·mL-1,AUC0-∞分别为2.99±0.55、2.11±0.25 h·μg·mL-1;与对照组比较,连翘苷组中奈玛特韦的清除率增加了 43.0%,而AUC0-t、AUC0-∞分别降低了 42.4%、41.7%.结论 长期给予连翘苷会加快奈玛特韦的体内清除,降低生物利用度,提示连翘苷与奈玛特韦联用后可能降低后者的治疗效果,需要谨慎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达沙替尼片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评价达沙替尼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在中国健康受试者空腹和餐后状态下的生物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在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采用单中心、单次给药、随机、开放、两制剂、两周期、交叉设计,空腹试验52例受试者,餐后试验28例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受试制剂(T)-参比制剂(R)组,R-T组],每周期给药1次,每次服用50 mg达沙替尼片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达沙替尼的血药浓度,由Phoenix WinNon-lin(8.2版本)或SAS(9.4版本)软件,非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受试者的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空腹试验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97.76±44.25)μg/L和(98.59±43.34)μg/L,从0时至最后一个时间点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242.38±92.99)h·μg-1·L-1和(241.40±82.96)h·μg-1·L-1,从0时至无限时间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248.87±93.38)h·μg-1·L-1和(248.85±81.84)h·μg-1·L-1,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98±0.58)h和(0.89±0.51)h.餐后试验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Cmax分别为(61.86±21.90)μg/L和(57.68±21.55)μg/L,AUC0-t分别为(229.95±65.29)h·μg-1·L-1和(221.26±62.98)h·μg-1·L-1;AUC0-∞分别为(238.42±66.45)h·μg-1·L-1和(229.39±65.34)h·μg-1·L-1,Tmax分别为(1.74±0.80)h和(1.61±0.88)h.两项试验Cmax,AUC0-t,AUC0-∞几何均值比的90%CI为80%~125%.整个试验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空腹、餐后条件下,达沙替尼片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生物等效,安全性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闭合式股静脉-股动脉体外循环在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新型闭合式股静脉-股动脉体外循环(closed-CPB)与开放式体外循环(open-CPB)在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1月至2023年5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在股静脉-股动脉体外循环辅助下共完成46例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为了更好应对"分段阻断"带来的血流动力学紊乱,我们改进回路连接方式:在开放式回路的基础上,将静脉引流管用3/8英寸"Y"型接头分出管路直接连于离心泵入血口;储血器出血口连接滚压泵,滚压泵后管路用3/8英寸"Y"型接头连接于离心泵出血口和膜肺入血口之间;钳闭储血器入血口,可以隔离储血器实现闭合式转流。在closed-CPB辅助下共完成15例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closed-CPB组),我们将其与先前应用open-CPB完成的病例(open-CPB组)进行对比分析,收集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首要观察指标为术中和术后24 h血压、血制品用量、血液回收量、乳酸水平和缩血管药物用量,次要观察指标为并发症和临床结局等。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比较分别采用 t检验、 U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closed-CPB组的血制品用量少于open-CPB组,其中在术中和术后24 h红细胞用量、冷沉淀用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0,4.0)比4.5(2.3,8), Z=2.563, P<0.05;3.0(0.0,3.8)比4.0(3.8,8.0), Z=2.950, P<0.01;0(0,0)比6(0,10.0), Z=2.973, P<0.01]。closed-CPB组的血液回收量明显少于open-CPB组[800(670,855)比1 500(811,1 950), Z=2.977, P<0.01]。open-CPB组的缩血管药物用量明显多于closed-CPB组,其中多巴胺泵入药量和去氧肾上腺素单次给药量分别为[(19.4±5.6)比(37.5±9.9), t=-6.576, P<0.01]和[(0.6±0.1)比(1.4±0.3), t=-8.836, P<0.01],然而,其SBP(Systolic Blood Pressure)低于80 mmHg的时间却明显长于closed-CPB组[(47.6±9.5)比(32.7±8.9), t=-5.105, P<0.01],open-CPB组的最高Lac水平亦显著高于closed-CPB组[(10.2±3.6)比(4.6±2.4), t=-5.488, P<0.01]。open-CPB组30 d内死亡率明显高于closed-CPB组[7(22.6%)比0(0), χ2=2.437, P<0.01]。 结论:新型回路连接方式可以安全地实现闭合式体外转流,通过调节滚压泵能够更为方便和有效地调控有效循环血量,及时回输失血,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良好的组织灌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甲氨蝶呤排泄延迟的影响因素及患儿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治疗后甲氨蝶呤(MTX)排泄延迟的影响因素及MTX排泄延迟、HD-MTX减量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按照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CCCG)-ALL 2015方案诊治的242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低危、中高危患儿分别接受3、5 g/m 2 MTX化疗4次,监测血清MTX浓度,以给药44 h血清MTX浓度>1 μmol/L为排泄延迟,并分为轻度(>1 μmol/L且≤5 μmol/L)、中度(>5 μmol/L且≤10 μmol/L)和重度(>10 μmol/L)排泄延迟。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TX排泄延迟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儿复发的相关因素。 结果:242例ALL患儿共完成962例次HD-MTX化疗,给药44 h血清中位MTX浓度[ M( Q1, Q3)]为0.45 μmol/L(0.33 μmol/L,0.72 μmol/L),MTX排泄延迟总发生率为17.7%(170/962),轻、中、重度排泄延迟发生率分别为13.8%(133/962)、2.6%(25/962)、1.2%(12/96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岁( OR=1.68,95% CI 1.17~2.41, P=0.005)、单次MTX剂量>3 g/m 2( OR=2.14,95% CI 1.52~3.03, P<0.001)及首次HD-MTX化疗( OR=2.05,95% CI 1.43~2.93, P<0.001)为MTX排泄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中位随访50个月(34个月,68个月),12.8%(31/242)患儿复发,中位复发时间30个月(30个月,39个月)。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免疫表型、危险度、MTX排泄延迟发生次数、HD-MTX化疗完成度(MTX平均剂量与初始计划剂量的比值)患儿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ALL患儿发生MTX排泄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7岁、单次MTX剂量>3 g/m 2及首次HD-MTX化疗,MTX排泄延迟及HD-MTX减量对疾病复发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艾司氯胺酮对老年人群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早期恢复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术中使用艾司氯胺酮对老年人群乳腺癌术后早期恢复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乳腺癌根治手术的老年女性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艾司氯胺酮组(E组)50例,手术开始前给予0.25 mg/kg艾司氯胺酮单次推注并以0.125 kg/h的速度维持;对照组(C组)50例,给予同样容积的生理盐水。记录术中及术毕24 h、48 h内的阿片类药物需求量,术中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术后3 d、7 d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ale,HAMD-17)评分和术后恢复质量评分(quality of recovery-15 scale,QoR-15),术后3 d内的术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和简易智力状态(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计算神经认知恢复延迟(delayed neurocognitive recovery,DNR)发生率。结果:与C组相比,E组可降低术中(41.8±7.7 vs. 38.4±7.1, t=1.34, P=0.027)和术后24 h(35.9±4.5 vs. 33.4±4.1, t=2.09, P=0.005)的舒芬太尼用量,同时降低术中低血压[19(40.4%) vs. 9(18.7%), χ 2=3.42, P=0.025]和心动过速的发生[6(12.7%) vs. 0(0%), χ 2=4.17, P=0.012]。虽术后3 d内谵妄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E组仍可降低HAMD-17及DNR的发生率[13(27.6%) vs. 2(4.1%), χ 2=6.02, P=0.001],同时提高术后3 d的QoR-15评分(78.7±9.2 vs. 82.7±6.2, t=7.52, P=0.01)。 结论:术中使用艾司氯胺酮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及术后认知恢复延迟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术后早期的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下丘脑芳香化酶在七氟烷麻醉致新生大鼠癫痫波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下丘脑芳香化酶在七氟烷麻醉致新生大鼠癫痫波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新生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5日龄,体重10~1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0):对照组(C组)、七氟烷组(S组)和芳香化酶抑制剂福美司坦+七氟烷组(F组)。监测新生大鼠皮层脑电图(EEG),30 min后F组皮下注射福美司坦2 mg/kg,C组和S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皮下给药后30 min时S组和F组吸入6%七氟烷麻醉诱导3 min,随后调整为2.1%麻醉维持57 min。记录七氟烷麻醉期间癫痫波总持续时间、单次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EEG记录结束后剖腹,左心室穿刺取血行血气分析及ELISA法检测皮质酮水平;取脑组织,冰块上迅速分离下丘脑,采用PCR法检测下丘脑芳香化酶mRNA、Na +-K +-2Cl -共同转运体1(NKCC1) mRNA和Na +-K +共同转运体2(KCC2) mRNA的表达。 结果:C组未见癫痫波。与C组比较,S组和F组皮层癫痫波总持续时间和单次持续时间延长,发作次数增加,血清皮质酮浓度升高,下丘脑芳香化酶mRNA表达上调,NKCC1/KCC2 mRNA比值升高( P<0.05);与S组比较,F组皮层癫痫波总持续时间和单次持续时间缩短,发作次数减少,血清皮质酮浓度降低,下丘脑芳香化酶mRNA表达下调,NKCC1/KCC2 mRNA比值下降( P<0.05)。 结论:下丘脑芳香化酶表达上调参与了七氟烷麻醉致新生大鼠癫痫波发生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