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移性肾细胞癌免疫治疗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国内应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单抗治疗晚期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2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共117例应用PD-1单抗治疗的晚期mRC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7例(74.4%),女30例(25.6%);年龄(57.9 ± 10.9)岁,体质指数(23.6 ± 3.4)kg/m 2;有吸烟史79例(67.5%),高血压病44例(37.6%),糖尿病19例(16.2%)。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0分70例(59.8%),1分39例(33.3%),2分5例(4.3%),3分3例(2.5%)。101例(86%)既往行肾切除术。病理类型为肾透明细胞癌104例(88.9%),乳头状肾细胞癌8例(6.8%),嫌色细胞癌2例(0.9%),集合管癌2例(0.9%),嗜酸细胞癌1例(0.08%)。患者诊断为mRCC后行PD-1单抗单药或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分析总体人群和相关亚组的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客观缓解率(ORR)、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等。 结果:117例中40例(34.2%)行PD-1单抗单药治疗,其中信迪利单抗15例,卡瑞丽珠单抗13例,替雷利珠单抗8例,特瑞普利单抗4例。77例(65.8%)选择靶向药物联合PD-1单抗治疗,其中应用阿昔替尼63例,舒尼替尼14例;PD-1单抗为替雷利珠单抗29例,信迪利单抗20例,特瑞普利单抗13例,卡瑞丽珠单抗10例,帕博丽珠单抗5例。初始治疗后23例因疾病进展更换药物,其中PD-1单抗单药治疗者中8例换为另一种PD-1单抗治疗;PD-1单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者中15例更换PD-1单抗或靶向药物类型。总体人群的中位OS为35.6(19~60)个月,PFS为12.1(1~60)个月;5例完全缓解,51例部分缓解,20例疾病稳定,总体ORR为47.8%(56/117)。单药PD-1单抗初始治疗的中位PFS为10.5 (1~60)个月,初始靶向药物联合PD-1单抗治疗的中位PFS为12.6 (1~30)个月。更换治疗方案后,8例PD-1单抗单药治疗的PFS为10.1(4~19)个月,15例PD-1单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的PFS为11.7(1~25)个月。PD-1单抗单药治疗均未发生≥2级trAE,PD-1单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患者中52例共出现124例次≥2级trAE,最常见者为血压升高(18.5%,23/124),其次是甲状腺功能减退(15.3%%,19/124)、皮疹(14.5%,18/124))、氨基转移酶升高(10.5%,13/124)和骨髓抑制(9.7%,12/124)。11例(9.4%)患者需中断PD-1单抗治疗以减少trAE。结论:在国内真实世界人群中应用PD-1单抗治疗mRC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较好,不良反应较少;研究结果与国外多个关键临床试验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舒尼替尼与帕博利珠单抗联用致吉兰-巴雷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56岁男性患者肾癌复发并脾脏转移,口服舒尼替尼(50 mg/d,用药4周、停药2周为1个周期,2个周期后减量至25 mg/d),因病情需要,加用帕博利珠单抗(100 mg静脉滴注,1次/3周)。应用舒尼替尼3个周期、帕博利珠单抗5个周期后,患者出现肌肉和关节疼痛、关节肿胀、活动障碍、肢端感觉异常,并陆续出现排便困难、饮水呛咳、吞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经神经内科医师会诊后被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考虑可能与联合应用舒尼替尼和帕博利珠单抗有关。停用上述两种药物,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pH4),3 d后患者可自行翻身;5 d后吞咽、呼吸困难和肌肉、关节疼痛症状缓解;10 d后可在床旁站立;1个半月后可以独立行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20版EAU肾细胞癌诊疗指南更新解读之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20年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肾癌指南中对于晚期和转移性肾癌系统治疗最大的更新亮点就是不再推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舒尼替尼、帕唑帕尼、卡博替尼等单药治疗作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的一线首选治疗方案,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成为这类患者一线治疗的首选,如帕博利珠单抗联合阿昔替尼和纳武单抗联合伊匹单抗,分子靶向药物仅作为无法接受或者不能耐受免疫治疗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而对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失败的患者,可选用靶向药物作为二线治疗方案。本文就2020年EAU肾癌指南中晚期和转移性肾癌系统治疗更新部分进行介绍并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Ⅳ期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国治疗指南(2023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在中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占全部肺癌患者的80%~85%,包括腺癌、鳞癌等病理亚型。近年来,随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的发现和相关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的成功研发,EGFR基因敏感突变阳性Ⅳ期NSCLC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很大改善。截至 2023年8月23日,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第一代EGFR-TKIs包括吉非替尼、埃克替尼和厄洛替尼,第二代EGFR-TKIs包括阿法替尼和达可替尼,第三代EGFR-TKIs包括奥希替尼、阿美替尼、伏美替尼和贝福替尼。另外,还有多个国产第三代EGFR-TKIs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如瑞齐替尼(BPI-7711)、利厄替尼(ASK120067)、奥瑞替尼(SH-1028),另外还有针对EGFR 20ins突变的莫博赛替尼和舒沃替尼也已经获批上市。随着陆续获批上市的EGFR-TKIs种类越来越多,如何选择具体药物给临床应用带来了一些困惑,亟须制定相关治疗指南。有鉴于此,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组织专家整合各类EGFR-TKIs的相关研究结果,编写了《Ⅳ期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国治疗指南(2023年版)》,以便更好地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博舒替尼对内毒素血症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博舒替尼对内毒素血症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60只,8~12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5):对照组(C组)、博舒替尼组(B组)、内毒素血症组(LPS组)和博舒替尼+内毒素血症组(B+LPS组)。采用腹腔注射LPS 10 mg/kg的方法制备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模型。B+LPS组于造模前0.5 h、B组于相应时点,尾静脉注射博舒替尼5 mg/kg。于造模后24 h时,处死小鼠,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结果,并行肺损伤评分,计算肺系数(LI)、肺湿重/干重(W/D)比值;行伊文思蓝染色,检测肺组织伊文思蓝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 p65(p-NF-κB p65)和磷酸化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pIκB-α)的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IL-1β、IL-6、TNF-α的mRNA表达。 结果:与C组比较,LPS组LI、肺W/D比值、肺组织伊文思蓝含量和肺损伤评分升高,肺组织IL-1β mRNA、TNF-α mRNA、IL-6 mRNA、VCAM-1、p-NF-κB p65和pIKB-α表达上调,VE-cadherin表达下调( P<0.05),B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LPS组比较,B+LPS组LI、肺W/D比值、肺组织伊文思蓝含量和肺损伤评分降低,肺组织IL-1β mRNA、TNF-α mRNA、IL-6 mRNA、VCAM-1、p-NF-κB p65和pIKB-α表达下调,VE-cadherin表达上调( P<0.05)。 结论:博舒替尼可减轻内毒素血症小鼠急性肺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致肿瘤患者发生严重胃肠道事件风险的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R-TKI)致肿瘤患者发生严重胃肠道事件风险。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数据库(截至2020年12月),收集VEGFR-TKI治疗肿瘤的随机对照研究,以应用1种VEGFR-TKI者为试验组,以应用安慰剂或另1种VEGFR-TKI者为对照组,结局指标包含严重胃肠道事件发生率。采用Jadad评分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严重胃肠道事件发生风险进行直接meta分析;采用Stata13.0软件和基于频率学框架的混合线性模型对发生风险最高的严重胃肠道事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用相对危险度( RR)及其95%置信区间( CI)表示。 结果:共38项研究纳入分析,均为高质量研究(Jadad评分4~7分);共包括15 217例患者,试验组9 130例,对照组6 08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VEGFR-TKI组严重腹泻、严重厌食和严重恶心发生风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8%(602/8 894)比0.7%(49/6 584), RR=6.62(95 %CI:5.00~8.76), P<0.001;2.5%(201/7 937)比0.7%(41/5 831), RR=2.14(95 %CI:1.40~3.25), P<0.001;1.5%(92/6 343)比0.4%(21/4 870), RR=1.95(95 %CI:1.23~3.12), P=0.005],以严重腹泻的发生风险最高;而严重呕吐和严重腹痛发生风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79/5 788)比0.7%(32/4 428), RR=1.49(95 %CI:0.90~2.47), P=0.120;1.7%(82/4 766)比1.1%(40/3 628), RR=1.35(95 %CI:0.84~2.16), P=0.210]。对严重腹泻事件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VEGFR-TKI致严重腹泻发生风险相对大小为阿昔替尼>安罗替尼>卡博替尼≈凡德他尼≈舒尼替尼≈仑伐替尼≈索拉非尼≈帕唑帕尼>瑞戈非尼>呋喹替尼>阿帕替尼。 结论:肿瘤患者应用VEGFR-TKI可增加严重腹泻的发生风险,尤以阿昔替尼风险较大,值得临床关注和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甲状腺髓样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甲状腺髓样癌(MTC)起源于滤泡旁细胞,是甲状腺癌中一种特殊的分型.MTC的转移率及术后复发率高,预后较差,晚期MTC的主要治疗方式是靶向治疗.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MKI)索拉菲尼和仑伐替尼对晚期MTC显示出较高的疾病控制率,凡德他尼、卡博替尼与安罗替尼已获批用于晚期MTC的治疗,舒尼替尼也初步显示一定疗效.RET激酶抑制剂是一种更精准治疗MTC的靶向药物,与MKI相比,不良反应小,耐受性更好.塞尔帕替尼和普拉西替尼在2020年获批治疗MTC,且对以往接受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的患者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但部分患者出现了获得性耐药以及新的基因突变.目前新一代能够克服耐药突变的RET激酶抑制剂正在Ⅰ/Ⅱ期临床试验中,本文旨在对MTC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LDHA抑制剂与靶向药物联用协同抑制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癌细胞增殖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探索乳酸脱氢酶A(LDHA)抑制剂及靶向药物对延胡索酸水合酶(FH)缺陷型肾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RNA-seq检测FH缺陷型肾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情况,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生物聚合酶联反应(PCR)和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验证;分别用LDHA抑制剂[(R)-GNE-140]和上市肾癌靶向药物(阿昔替尼、卡博替尼、舒尼替尼、索拉非尼、培唑帕尼、依维莫司)处理人源FH缺陷型肾癌细胞系UOK262和鼠源FH缺陷型细胞系FH1-/-CL19(简称CL19),再将LHDA抑制剂联合靶向药物处理细胞,观察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采用CompuSyn软件分析不同剂量组联合用药的联合指数CI,确定最佳联合方案.结果 LDHA抑制剂及卡博替尼、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尼对FH缺陷型肾癌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效果,且LDHA抑制剂联用靶向药物卡博替尼、索拉非尼或培唑帕尼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果.结论 LDHA抑制剂联合肾癌靶向药物能够显著抑制FH缺陷型肾癌细胞生长,提示LDHA可能为FH缺陷型肾癌潜在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2018年欧洲泌尿外科学会年会肾癌研究热点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8年3月16-20日,第33届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年会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大会上肾癌相关的内容精彩纷呈,现总结如下.一、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的一线治疗2018年EAU指南对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的一线治疗部分进行了更新,更新内容主要基于Bernard Escudier教授在2017年ESMO会议上公布的Checkmate-214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该试验结果显示,对于中高危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Ipilimumab联合Nivolumab(IN)的治疗方案与此前标准治疗方案相比,能更加使患者生存获益.因此,新版指南推荐:IN联合方案作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当IN联合方案不安全或不可行时,可考虑如舒尼替尼、培唑帕尼或卡博替尼的单药治疗.目前,由于低危患者的试验数据尚不成熟,舒尼替尼或培唑帕尼仍然是低危患者的首选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系统评价不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后动脉缺血与代谢异常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搜集有关TKIs治疗CML后不良反应情况的临床试验、观察性研究和病例系列报告,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7年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2个研究,包括4 2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如下:①所有级别缺血性心脏病:尼洛替尼组2/100人年[95%CI(2,3)]、伊马替尼组0/100人年[95%CI(0,3)];3/4级缺血性心脏病:尼洛替尼组1/100人年[95%CI(0,2)].②所有级别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尼洛替尼组3/100人年[95%CI(0,14)]、伊马替尼组0/100人年[95%CI(0,2)].③所有级别高血压:尼洛替尼组1/100人年[95%CI(0,3)]、帕纳替尼组44/100人年[95%CI (27,71)],3/4级高血压:尼洛替尼组2/100人年[95%CI(0,15)]、帕纳替尼组22/100人年[95%CI(8,58)].④所有级别高脂血症:尼洛替尼组17/100人年[95%CI(5,59)].⑤所有级别血糖升高:尼洛替尼组11/100人年[95%CI(9,15)]、伊马替尼组2/100人年[95%CI(1,4)]、达沙替尼组1/100人年[95%CI(0,5)]、博舒替尼组19/100人年[95%CI(19,20)],3/4级血糖升高:尼洛替尼组4/100人年[95%CI(3,5)]、博舒替尼组1/100人年[95%CI(1,2)].结论 尼洛替尼组CML患者缺血性心脏病和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发生率高于伊马替尼组,帕纳替尼组患者高血压发生率较高,尼洛替尼组患者高脂血症发生率较高,博舒替尼组和尼洛替尼组患者血糖升高的发生率较高,而伊马替尼组和达沙替尼组患者血糖升高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所限,以上结论尚需高质量大样本的队列研究结果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