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黄精治疗黄褐斑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黄精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筛选黄精有关活性成分,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预测有效成分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Drugbank数据库收集黄褐斑相关的疾病靶点,并通过韦恩图对有效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进行交集,获得黄精治疗黄褐斑的潜在有效靶点.绘制活性成分与潜在有效靶点的网络图,利用Cytoscape软件分析每个活性成分在治疗黄褐斑中的重要性.将黄精和疾病的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出黄精治疗黄褐斑的关键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将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深度挖掘黄精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分子对接验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蛋白之间的分子结合能.结果:共筛选出黄精活性成分12个,黄精治疗黄褐斑靶点327个.黄精治疗黄褐斑的核心活性成分有(2R)-7-羟基-2-(4-羟苯基)-4-苯丙二氢呋喃、甘草素、4,5-二羟基黄酮、黄芩素、谷甾醇、西伯利亚蓼苷A、中华蓼素1、β-谷甾醇等,核心靶点为细胞周期蛋白A2(CCNA2)、细胞周期蛋白A1(CCNA1)、细胞周期蛋白B1(CCNB1)、细胞周期蛋白E1(CCNE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极光激酶A(AURKA).黄精治疗黄褐斑的通路主要富集于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细胞衰老、乙型肝炎、癌症通路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发现活性成分和治疗靶点具有较强的结合力.结论:黄精可能通过(2R)-7-羟基-2-(4-羟苯基)-4-苯丙二氢呋喃、甘草素、4,5-二羟基黄酮等成分作用于CCNA2、CCNE1、CDK2、CCNA1、CCNA1等靶点,通过调节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细胞衰老、乙型肝炎等相关信号通路治疗黄褐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DPH2在前列腺癌中的免疫浸润及预后预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 白磺酰胺生物合成蛋白 2(DPH2)基因是白喉毒素靶标白硫胺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它对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和免疫浸润的影响尚不清楚,探讨其在前列腺癌中的免疫浸润及预后预测中作用.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获得的前列腺癌患者的表达谱和临床信息.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前列腺癌和正常前列腺组织之间的DPH2 表达水平.进行功能富集分析以探索所涉及的潜在信号通路和生物学功能.使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评估免疫细胞浸润.UALCAN数据库用于分析DPH2 的甲基化状态.采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回归分析确定DPH2 的预后价值.构建列线图以预测癌症诊断后 1 年、3 年和 5 年的复发转移率.结果 DPH2 在前列腺癌中过表达,与 T分期(P=0.013)、N分期(P=0.025)、PFI事件(P=0.023)和 OS(P<0.001)显著相关.DPH2 过表达导致 OS和疾病特异性生存率显著下降.多变量Cox分析将DPH2 确定为 OS的独立预后标志物.同样,DPH2 的低甲基化状态也与预后不良有关.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富集途径包括葡萄糖醛酸盐代谢过程、脱氧核糖核酸-结合转录激活物RNA活性、特异的聚合酶Ⅱ、细胞周期、细胞衰老和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此外,DPH2 的过表达与自然杀伤细胞、Mast细胞、Th1 细胞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的免疫细胞浸润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DPH2 可能是一种新型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在前列腺癌的免疫浸润中起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卵巢衰老的临床干预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女性生育力的降低显著早于全身机体的衰老,卵巢储备一般在35岁开始下降.目前卵巢衰老的诊断主要依据年龄、基础血FSH、抑制素B和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水平及窦卵泡计数.卵巢衰老包括生理性卵巢衰老(NOA)、隐匿性卵巢功能不全(OPOI)和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在IVF周期中补充生长激素、脱氢表雄酮以及辅酶Q10可以部分改善NOA患者的IVF结局.目前针对POI尚无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卵巢组织玻璃化冷冻联合体外激活的POI临床研究获得了较好的妊娠结局.干细胞移植干预POI患者的临床研究提示其良好的应用前景.逆转卵母细胞衰老的技术中,自体生殖系线粒体能量移植(AUGMENT)在小规模临床试验中能够显著改善卵母细胞的质量和临床妊娠率.本文就卵巢衰老的临床诊断、发病机制和干预方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排卵后卵母细胞老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卵母细胞老化与许多不良因素有关,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紊乱等均致其质量低下,影响进一步发育.作为卵母细胞老化的一种类型,排卵后卵母细胞老化(POA)在体外培养时较为常见,可造成卵母细胞质量下降、胚胎发育不良,导致妊娠率下降和出生缺陷增加.氧化应激是POA过程中的重要触发因素,可激活细胞凋亡通路,影响卵母细胞质量和胚胎发育潜能.现就近年来有关POA的影响因素、与氧化应激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使用不同抗氧化剂延缓POA的发生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乳腺癌易感基因突变和卵巢储备下降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人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的表达产物BRCA1和BRCA2蛋白是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基因(ATM)介导的DNA损伤修复信号通路成员,对DNA双链断裂同源重组修复至关重要.BRCA突变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女性罹患乳腺癌、卵巢癌的风险.但对于BRCA突变产生的非癌症影响仍旧知之甚少.近年来有研究表明BRCA突变携带的女性可能出现卵巢储备下降.若BRCA突变与卵巢储备下降存在因果关系,则不仅有助于揭示遗传参与的卵巢衰老机制,甚至提示BRCA有望作为卵巢早衰的易感因素之一,有助于卵巢早衰的早期诊断.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BRCA突变和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作一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卵泡液代谢组学的《黄帝内经》“七七理论”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基于卵泡液代谢组学分析“四七”、“五七”女性卵泡液,探讨卵母细胞衰老机制,辨识并确定与高龄不孕肾气虚证有密切关系的差异性化合物.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既往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或卵母细胞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的不孕患者,按照年龄将其分为两组:高龄组(35~42岁,27例,“五七”)和年轻组(28 ~35岁,28例,“四七”),选用拮抗剂超促排卵方案,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技术分析两组的卵泡液,最终通过碎片离子扫描得到的碎片信息对这些物质进行结构鉴定以确定差异性化合物.结果 与高龄组比较,年轻组获卵数、正常受精卵数、有效胚胎数均增多(P<0.01).两组在MⅡ卵数、优质胚胎数、异常受精卵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性化合物大致分为激素类、卵磷脂类、溶血磷脂类、蛋白降解片段4类,其中上调物有9种,下调物有6种,仅在高龄组卵泡液中发现的差异性化合物有2种.结论 高龄组和年轻组相比生殖功能下降比较明显,揭示了中医学“七七”理论的内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SIRT3与女性生育力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Sirtuins家族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参与细胞代谢、基因表达、氧化应激以及细胞衰老等众多生物学过程.SIRT3是Sirtuins家族成员之一,具有重要的抗氧化、抗损伤的作用.线粒体中SIRT3的去乙酰化作用最为活跃,通过多种分子机制调控活性氧簇(ROS)的生成与清除、三磷酸腺苷(ATP)生成及线粒体功能等.作为调控ROS生成的重要因子之一,SIRT3对卵巢储备和卵泡发育、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和植入前胚胎发育进程、卵母细胞老化以及颗粒细胞功能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SIRT3的调节有望为临床卵巢功能的改善提供潜在的药物靶点.综述SIRT3在生殖系统中的调控作用以及相关分子通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卵母细胞衰老的氧化应激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生殖能力强的卵母细胞广泛应用于辅助生殖技术,如人类生殖,动物克隆,遗传资源以及基础研究.然而,当前卵母细胞的潜能仍然低于成熟的卵母细胞,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氧化应激导致的细胞衰老成为导致卵母细胞质量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SIRT1通过抑制卵母细胞衰老改善卵巢储备功能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卵母细胞衰老及卵巢储备功能降低所造成的生育力下降是生殖领域的瓶颈问题,改善卵巢储备功能是提高不孕女性自然妊娠率及辅助生殖技术(ART)成功率的重要因素.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类1(SIRT1)是调节卵子发生和细胞应激反应关键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可通过调控卵母细胞数量、改善卵母细胞质量、抑制氧化应激、调节线粒体功能等途径抑制卵母细胞衰老,提高卵巢储备功能,延长卵巢寿命,进而增加ART过程中的获卵数、成胚率及临床妊娠率.综述SIRT1通过抑制卵母细胞衰老改善卵巢储备功能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卵母细胞衰老的分子病因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卵母细胞衰老是女性自然衰老的开始,在分子层面了解导致卵母细胞衰老的原因和机制,对于抑制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和促进女性健康长寿至关重要.本文对卵母细胞衰老的分子病因机制,从基因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线粒体功能障碍、端粒缩短、DNA损伤修复、表观遗传学改变、以及神经内分泌级联反应等几个方面展开详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