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名方芍药汤的古今文献分析及关键信息考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芍药汤来源于金代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被收录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由芍药(白芍)、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黄芩、官桂(肉桂)9味中药组成.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历史源流、处方组成与剂量、药物基原与炮制、煎服法、功效主治、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对经典名方芍药汤进行考证与分析.经筛选,研究纳入明确记载芍药汤药物组成的古籍处方信息51条(其中38条有完整剂量和煎服法信息),纳入以芍药汤治疗疾病的现代临床研究228条.经梳理与分析,建议芍药汤折算后的现代剂量为每剂20.65 g,其中白芍5.82 g,当归、黄连、黄芩各2.91 g,大黄1.75 g,槟榔、木香、甘草各1.16 g,肉桂0.87 g,粉碎为粗粒,以水600 mL煎煮至300 mL,去药渣,饭后温服,每日3剂.芍药汤功善清热利湿、调气和血,是治疗湿热痢疾的经典中药处方.现代临床常被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放射性直肠损伤等肠道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全球精神卫生政策研究方法概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1990—2019年研究精神卫生政策的全球学术论文进行系统综述,分析该领域研究方法的总体特征,了解精神卫生政策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与现况,以期为我国精神卫生政策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制定入组标准并进行文献筛选,采用两级编码方式对入组的文献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共纳入1 066篇文献。近30年间,精神卫生政策研究文献的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以每5年为一阶段划分后,定性研究类型的文献数量在每个阶段均最多(66.1%~92.4%);其中,专家意见型的定性研究在1990—2014年一直占多数(43.3%~84.8%);定量研究和结构性定性研究的文献分别从1990—1994年的7.6%和8.6%快速增长至2015—2019年的22.6%和34.7%。在定量研究文献中,数据来源主要为调查数据和二手数据;定量研究设计类型以纵向研究(41.6%,119篇)和横断面研究(39.5%,113篇)为主,其余依次为随机对照试验(5.6%,16篇)、队列研究(4.5%,13篇)、准实验研究(3.8%,11篇)、系统综述(3.5%,10篇)、生态研究(1.0%,3篇)。定性分析方法包括文献回顾和系统综述、理论视角/框架分析(以WHO框架、Kingdon多源流框架、Walt & Gilson政策分析框架和Bronfenbrenner生态模式为主)和定性数据分析方法(以文本内容分析和个案研究为主)。结论:定性研究一直是精神卫生政策研究的主要类型,定性研究的资料分析方法不断丰富;话语分析、民族志、现象学方法等可能成为精神卫生政策定性研究的新手段;在定量类型的精神卫生政策研究中,早期以横断面研究和纵向研究为主,近十年间、随机对照试验、准实验研究、生态研究等多种方法均已得到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是今后该领域定量分析方法可拓展的新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龙胆泻肝汤源流探析与经脉解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系统梳理历代医书中的龙胆泻肝汤发现,最初《兰室秘藏》所载龙胆泻肝汤主要针对男子前阴臊臭之疾,经过薛己的加减变化使主治范围逐渐泛化扩展,并出现方剂名称、组成和源流混乱的问题,《景岳全书》和《医方集解》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得较为突出。过往医家多从脏腑角度对该方进行解读,转换视角从经脉角度重新解读,或可更好理解龙胆泻肝汤的主治规律。将前阴的病症归于足厥阴肝经,而将胁痛、耳聋等病症归于足少阳胆经,并根据病情加减用药,既有利于对该方全面与深入的理解以实现临床辨证与用药精准,也可促使现代研究者重新思考经络学说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典名方当归饮子古今文献考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当归饮子作为经典名方之一,最初记载于《严氏济生方》,主要用于治疗病机为血虚风燥的各种皮肤疾病。本研究通过查阅历代古籍及现代相关文献,从处方源流、药味组成及加减变化、药味剂量及煎服法、方义及功效辨析、药材基原及炮制、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当归饮子进行了文献整理分析和总结。经考证共发掘古代文献80余种,现代文献170篇,认为本方由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蒺藜、防风、荆芥穗、何首乌、黄芪、甘草10味药组成,配伍相对恒定,以水煎内服为主,对以血虚风燥为基本病机的皮肤病症有较广泛的应用,古今变化不大,争议较小,为当归饮子的复方制剂研发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医外科“五善七恶”源流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五善七恶是一种判断中医外科疾病预后的理论,被诸多中医古籍提及,为历代外科医家重视,但现代文献对其论述较少。五善七恶首见于《太平圣惠方》,其理论源自《灵枢·玉版》中的“逆顺”。五善七恶经过历代医家的发挥,衍生出诸多变体。通过梳理历代医籍对五善七恶的记载,发现主要版本有两大类:一是《太平圣惠方》版及其衍生版(痘疹五善七恶、五善七恶救援法等);二是《外科正宗》版及其衍生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清代医家李守先生平与著作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李守先,字善述,清代医家。其所著《针灸易学》版本众多,吉林省图书馆所藏嘉庆三年著者自刻本最为精良。《针灸易学》多数内容虽取自《针灸大成》,但经李氏精简及编排,达到了简明易学的目的,流传较广,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及文献价值。对李氏生平、家族及其著作进行考证,厘清了《针灸易学》的内容、体例及版本源流,纠正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关于本书的版本记录之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肉极”源流考释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肉极”作为病证名,其相关理论曾在历史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现代文献对此论述较少,有关“肉极”的临证经验亦不为医家所重视。“肉极”的概念萌芽于春秋战国,其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删繁方》。关于该病的症状,最初主要指肢体软弱无力,此后逐渐扩展为:①消瘦或者肌肉萎缩;②乏力;③皮肤色泽改变,干黑或者枯槁;④皮肤感觉异常;⑤脾胃消化吸收机能较差。病因亦从外感转变为内伤,再转变为母气不足。随着对疾病认识的转变,治疗方法也随之变化。古医籍中有关肉极的辨证施治或对当前临床诊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黄龙汤源流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同名异方”是中医方剂中的常见现象,黄龙汤因其变化较多可视作其中的代表,为明确黄龙汤的类型,有必要对其究源溯流。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对1911年以前有关黄龙汤的文献进行梳理,探究各类黄龙汤的起源和流变过程。经过梳理发现,黄龙汤主要有以下7类:粪汁黄龙汤、小柴胡汤加减方类黄龙汤、陶氏黄龙汤、《太平圣惠方》黄龙汤、《圣济总录》黄龙汤、傅氏黄龙汤、《竹林女科证治》黄龙汤。其中小柴胡汤加减方类黄龙汤包括4种小类,即姚氏黄龙汤、《古今录验》黄龙汤、《类证活人书》黄龙汤、钱氏黄龙汤。而陶氏黄龙汤又衍化出新加黄龙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梁繁荣教授"治神和脏"学术思想论治新冠后失眠经验撷英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从理论源流、治法、选穴处方及操作要点探析梁繁荣教授"治神和脏"学术思想在新冠后失眠的运用经验.梁繁荣教授认为新冠后失眠病因病机在于疠气扰神,神受邪扰,或疠气伤脏,脏不藏神,神失所养,致神不入舍,出现寤寐失常,或难以入寐,或寐而易醒,或寐而多梦.临证治疗以"治神和脏"为治则,选取头项部腧穴及背俞穴通督治神,募原穴或俞募穴相配调和脏腑,针刺手法强调虚实有别,补泻有度,对于阳虚失眠伴抑郁者辅以督脉火龙灸温阳开郁以增效,并附验案 1 则,以期为针灸治疗新冠后失眠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当归芍药散古今源流及临床应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梳理有关当归芍药散的古今文献,了解当归芍药散的历史沿革和临床应用概况,为当归芍药散的现代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中华医典》数据库中以"当归芍药散"为关键词搜索有关条目及古代书籍,在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及PubMed数据库中以"当归芍药散""DangGui ShaoYao San(DSS)"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并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最终总结出当归芍药散的历史沿革与临床研究.结果:古代文献最终纳入111条目,共50部医籍,当归芍药散首载于《金匮要略》,其药物组成、基原、剂量、煎服方法大致延续了仲景书中的记载,书中并未记载当归芍药散的炮制方法、服药反应及禁忌证,但是后世医家及学者对当归芍药散的单个药物进行了考证和探讨,处方配伍比例当为3∶16∶8∶4∶4∶8,方中药物为生品,主治腹痛;现代文献纳入38篇文献,该方具有镇痛抗炎、调节激素水平、降低血脂程度、改善血流状态、提高免疫的功用,主要用于慢性盆腔炎、痛经、黄褐斑、糖尿病肾病等疾病.结论:当归芍药散的组成、基原、剂量、煎煮及服用方法基本上与《金匮要略》保持一致,该方主要适用证型有5型,疾病有10余种.临床治疗上,探究其临床应用机制,扩宽了当归芍药散的应用范围,为经方当归芍药散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