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血通脉片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活血通脉片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 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1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活血通脉片联合阿替普酶进行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中医症状改善时间、心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6%(41/42)比85.7%(36/42)](P=0.048).观察组的心胸满闷、胸部刺痛、舌质紫暗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4.3±1.2)d比(5.1±1.5)d、(2.5±1.1)d比(3.5±1.2)d、(6.3±1.5)d比(8.6±1.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心肌肌钙蛋白I、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血浆黏度、高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活血通脉片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获得较好的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心肌受损情况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衰竭患者降钙素原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受肝衰竭免疫炎症状态变化的影响,传统炎症指标如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等对肝衰竭合并感染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下降。血清降钙素原是一种被广泛用于诊断细菌感染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因此具有早期诊断肝衰竭合并感染的潜在价值,但其诊断效能、最佳临界值等尚存在争议。此外,有研究证实未合并感染的肝衰竭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也会升高,且与肝损伤严重程度相关,提示降钙素原可判定非感染状态下肝损伤严重程度,甚至可以作为肝衰竭早期诊断与评价病情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对降钙素原的来源和生物学功能、其在肝衰竭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其应用价值和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管支架联合经皮穿刺引流在胰腺外伤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创伤组经内镜下逆行胰腺引流(ERPD)联合经皮置管引流(PCD)治疗的11例胰腺外伤患者。胰腺损伤分级示Ⅲ级3例,Ⅳ级8例。胰管支架留置时间为61(49,120)d。PCD治疗中置入猪尾巴管引流4例,留置时间为27(9,37)d;放置双套管持续冲洗引流7例,留置时间为74(38,93)d。术后血清脂肪酶、淀粉酶、白细胞计数、CRP、降钙素原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所有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出院,随访期间无胰腺内外分泌功能障碍发生。ERPD联合PCD是治疗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胰腺外伤患者的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身免疫性脑炎合并血脑屏障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免疫治疗反应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者的血脑屏障(BBB)完整性与其临床特点、免疫治疗反应性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5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47例A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数据,以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Qalb)值7.00为界将患者分为BBB正常组( n=101,Qalb值≤7.00)与BBB损伤组( n=46,Qalb值>7.00),分别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AE临床评估量表(CASE)评分评估患者入院时和一线免疫治疗30 d时的疾病严重程度,并以一线免疫治疗30 d时的CASE评分或mRS评分低于入院时评分定义为免疫治疗反应性良好。对比分析2组患者间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脑脊液及外周血生化检查结果、免疫治疗反应性等的差异。 结果:BBB损伤组患者中意识水平下降比例(58.7% vs. 37.6%),脑脊液蛋白水平增高、IgG增高、24 h鞘内IgG合成率增高比例以及外周血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BBB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BB损伤组患者治疗30 d时mRS评分明显高于BBB正常组,治疗前后CASE评分及mRS评分差值均明显低于BBB正常组(0.50±0.46 vs. 3.24±2.93、0.70±0.62 vs. 1.15±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BB损伤组患者中接受单一免疫治疗患者的免疫治疗反应性良好率明显低于接受两联、三联免疫治疗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BBB完整性与A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免疫治疗反应性密切相关,建议对BBB损伤的AE患者积极采用联合一线免疫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肾移植受者并发甲型流感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肾移植受者罹患甲型流感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特点、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5—2019年流感季节住院的肾移植后甲型流感病毒性肺炎受者21例(肾移植组),并按1∶2比例匹配后纳入非免疫受损的甲型流感病毒性肺炎住院患者42例(非免疫受损组),收集并统计两组临床资料预后及出院后随访情况,分析肾移植后并发甲型流感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特点。计量资料应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肾移植组罹患甲型流感病毒性肺炎的移植后中位时间为5(0.88,10.50)年,均未进行当季流感疫苗接种,接种率为0;非免疫受损组的当季流感疫苗接种率为42.86%(18/4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实验室检查方面,肾移植组罹患甲型流感病毒性肺炎后血红蛋白、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水平分别为(108.47±22.39)g/L、21.00(16.00,46.50)U/L、15.00(12.00,21.00)U/L、314.00(207.25,374.00)U/L,均低于非免疫受损组(130.24±21.74)g/L、48.50(36.00,79.50)U/L、32.00(20.00,52.25)U/L、466.00(227.00,781.75)U/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1、 P<0.001、 P=0.005)。肾移植组就诊时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酐水平分别为8.27(6.69,12.48)mmol/L和130.30(94.15,204.70) μmol/L,与非免疫受损组5.42(3.37,7.65)mmol/L和65.90(48.98,82.13) μ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炎症指标中,肾移植组和非免疫受损组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774和0.821)。肾移植组血沉水平、入院时的氧合指数分别为39.00(13.00,53.00)mm/h和306.95±90.97,均高于非免疫受损组18.00(11.50,23.00)mm/h和200.17±116.3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45和0.001)。影像学检查显示,无论是肾移植组还是非免疫受损组,多肺叶受累的磨玻璃影均为其影像主要特点。肾移植组受者肺内实变和胸腔积液的概率分别为33.33%(7/21)和42.86%(9/21);前者较非免疫受损组64.29%(27/42)低,但后者明显较高16.67%(7/4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20和0.024)。相比非免疫受损组,肾移植组受者罹患甲型流感病毒性肺炎后,有创通气、连续性床旁血液滤过治疗使用率和病死率分别为42.86%(9/21)、23.81%(5/21)、28.57%(6/21),均较非免疫受损组21.43%(9/42)、9.52%(4/42)、9.52%(4/42)高,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76、0.252、0.113)。应用CURB-65评估两组甲型流感病毒性肺炎病情中位得分均为1(0.5,1.0)分。 结论:肾移植后罹患甲型流感病毒性肺炎住院受者肾损害较为突出,肺内病变以多肺叶受累的磨玻璃影为主,这类受者机械通气率和连续性床旁血液滤过使用率高、病死率高、预后不良,无论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如何,均需密切监测病情积极处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回顾性分析和系统综述体外膜肺氧合在烧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救治中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烧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和系统评价研究的方法。2014年3月—2020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收治5例接受ECMO治疗的烧伤合并ARDS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62岁,平均烧伤总面积为58.8%体表总面积(TBSA),其中4例存在重度吸入性损伤。记录患者ECMO开始使用时间、使用模式、持续时长,是否成功脱机及死亡原因等;统计并分析患者ECMO使用前、中、后的氧合和感染指标变化。以“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burn”“inhalation”为检索词,以“Title/Abstract”为检索范围,以建库至2021年8月为检索时间范围,在《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符合入选标准的回顾性论著。提取文章的基本信息及患者样本量、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有无吸入性损伤、ECMO上机指征、ECMO开始时间、ECMO持续时间、ECMO使用模式、ECMO成功脱机率、死亡率、ECMO并发症、CRRT联用情况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于伤后平均10.2 d开始ECMO治疗,均采用静脉到静脉(VV)-ECMO模式,平均持续时间180.4 h。5例患者中3例成功脱机,其中1例患者存活。4例患者均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脓毒症休克。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使用后3例成功脱机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 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 2)均升高;吸入气氧浓度均下降至50%以下;氧合指数(PaO 2/吸入气氧浓度)均升高至20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乳酸、呼吸频率均基本下降。较ECMO使用前,使用中2例未成功脱机患者的PaO 2和SaO 2均下降,乳酸均升高;2例未成功脱机病例在ECMO使用前、使用中的氧合指数均<200 mmHg,PaCO 2均>40 mmHg。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使用后患者的体温均无明显变化,均<38 ℃。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4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略去未成功脱机病例无此项的指标,下同)基本呈显著下降趋势,使用后有所回升。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3例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水平略升高,且在使用后无明显变化。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3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ECMO使用中,所有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低于血小板计数正常水平下限。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4例死亡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均明显升高。3例成功脱机患者的导管微生物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共纳入13篇文献,研究时间最早为1990年,最晚截止到2019年;6项研究样本量小于10,4项研究介于10~20,仅2篇文献样本量大于50;共295例烧伤患者接受ECMO治疗,包括157例成年和138例儿童烧伤患者;总体死亡率为48.8%(144/295);烧伤人群使用ECMO最常见的指征是重度ARDS。157例成年烧伤患者中,男95例、女62例;36例存在吸入性损伤;5项研究平均烧伤总面积在27%~37%TBSA,2项研究平均烧伤总面积大于50%TBSA;最常用模式为VV-ECMO,平均于伤后26.5 h~7.4 d开始ECMO治疗,持续90 h~18 d,成功脱机率为50%~100%;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和感染;病死率为52.9%(83/157),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MODS和脓毒症。138例儿童烧伤患者中,77例为男童、61例为女童;29例合并吸入性损伤;3项研究平均烧伤总面积在17%~50.2%TBSA;ECMO持续165.2~324.4 h;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病死率为44.2%(61/138)。 结论:ECMO是挽救性治疗烧伤合并ARDS的有效手段,使用过程中应着重防治出血、感染和脏器功能障碍,亟须基于临床证据的操作指南以进一步提高ECMO的救治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人乙型流感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成人乙型流感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提高临床医师对乙型流感病毒肺炎的认识。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发热门诊临床诊断的成人乙型流感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血常规结果及肺部CT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共收集到24例成人乙型流感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病至就诊时间(2.7±0.3)d。全部患者均有发热,其中14例体温>39 ℃。血常规及降钙素原水平正常,而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56.28±32.35)mg/L]。氧饱和度均正常(≥95%)。肺部CT多表现为单侧分布的小片状磨玻璃密影,部分表现为间质性病变导致的条索状影。结论:乙型流感病毒感染也可导致肺炎,但较为局限,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纤维支气管镜联合乌司他丁对肺部感染致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降钙素原水平和肺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乌司他丁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对肺部感染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降钙素原(PCT)水平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隆昌市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确诊为肺部感染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纤维支气管镜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治疗14 d后比较2组PCT等生化指标、血气分析相关指标、恢复进程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 d后,试验组患者血清PCT、C反应蛋白水平及PaCO 2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7.611、10.496、6.936, P值均<0.05),PaO 2高于对照组( t=9.561, 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pH值、HCO 3-、碱剩余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0.976、3.409、19.084, P值均<0.05);试验组患者呼吸衰竭纠正时间、有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3.046、3.000、3.220, P值均<0.05);试验组患者发生并发症者比例低于对照组( χ2=4.501, P<0.05)。 结论:乌司他丁联合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可有效减轻肺部感染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炎症反应,促进恢复进程,且并发症状更少,具有推荐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尿酸血症是脓毒症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高尿酸血症对脓毒症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6月入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入住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的459例成年脓毒症患者。根据入住ICU后24 h内首次血清尿酸水平将患者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及非高尿酸血症组,比较两组患者入住ICU后7 d内AKI的发生率,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尿酸血症对脓毒症患者发生AKI的影响。结果:纳入的459例脓毒症患者,高尿酸血症组81例,占17.6%;发生AKI的患者共127例,占27.7%,其中高尿酸血症组49例(49/81,60.5%),非高尿酸血症组78例(78/378,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52.954, P<0.01);在校正了性别、伴发疾病(糖尿病和冠心病)、入住ICU当天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评分)、入住ICU前后1周内使用利尿剂、有创机械通气、基础肾功能、血清乳酸、降钙素原水平等影响因素后,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是脓毒症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OR=5.091,95% CI:2.768~9.362, P<0.01);脓毒症患者血清尿酸值每升高1 mg/dL,发生AKI的风险增高28.4%( OR=1.284,95% CI:1.165~1.414, P<0.01)。 结论:AKI是ICU脓毒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高尿酸血症是脓毒症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9年心力衰竭治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力衰竭(心衰)发病率、病死率高,是21世纪备受关注的心血管疾病。关于心衰的药物和器械治疗近年来推陈出新。新型口服降糖药物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不仅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预后,而且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其均可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关于急性失代偿心衰患者的研究显示,在院内开始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可较使用依那普利更早、更显著的降低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心肌病,特别是野生型,可能是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合并左心室肥厚的老年患者的病因之一。氯苯唑酸能够降低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心肌病合并心衰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激活一氧化氮-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通路的药物维利西呱也能够减少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经皮二尖瓣修复装置(Mitra Clip)有望改善左心室内径<70 mm伴重度继发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的预后。心肌收缩调节器有助于改善射血分数轻中度减低、不适合安装心脏同步化治疗装置的进展期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