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司氯胺酮切皮前用药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抑郁情绪与睡眠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TH)切皮前艾司氯胺酮用药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5月本院LTH患者11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5例.均择期行全麻下LTH治疗,观察组于切皮前予以艾司氯胺酮0.3 mg/kg静脉注射、对照组同时间点予以同剂量生理盐水注射.统计两组各时间点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数字评定量表(NRS)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比较两组血清神经递质[多巴胺(DA)、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统计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剔除术中转开腹1例、个人因素退出1例,纳入53例;对照组剔除数据不全1例,纳入54例.观察组术后4 h、12 h、24 h、48 h静息时NRS评分(2.27±0.36分、2.53±0.41 分、2.40±0.30 分、2.12±0.32 分)均低于对照组(2.62±0.40 分、3.08±0.46 分、2.85±0.38 分、2.52±0.42 分),术后 2 d 和 5 d HAMD-17 评分(13.24±2.16 分、10.16±2.42 分)、PSQI 评分(12.46±1.84 分、9.35±1.75 分)均低于对照组(15.07±2.33 分、11.59±2.51 分、13.85±2.13 分、10.08±1.92 分),术后 5 d 观察组血清 NE(129.45±17.25ng/L)、E(33.46±5.42ng/L)及 DA(7.37±0.86μ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13.62±13.48ng/L、30.72±4.15ng/L、7.03±0.72μg/L)(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7.0%)与对照组(14.8%)无差异(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切皮前用药可减轻LTH患者术后疼痛,调节神经递质表达水平,改善抑郁、睡眠状态,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小骨窗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小骨窗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4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小骨窗治疗组90例(导航内镜微创组),采用颞瓣小骨窗显微镜手术组50例(显微镜组).对比两组的血肿清除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长、住院费用、术中扩大去骨瓣比例、二次手术比例及术后6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导航内镜微创组和显微镜组的血肿清除率[分别为(92.4±9.5)%和(81.3±11.6)%,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0.0±15.3)ml和(230.0±24)ml,P<0.05],手术平均时间[分别为(1.9±0.5)h和(2.6±0.8)h,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11.4±2.4)d和(13.4±2.6)d,P>0.05],住院费用[分别为(4.25±0.85)万元和(4.88±0.90)万元,P>0.05],术中扩大去骨瓣比例[分别为3.33%和4.00%,P>0.05],术后少量渗血比例[分别为(27.8±4.3)%和(30.0±4.0)%,P>0.05],二次手术比例[分别为4.44%和4.0%,P>0.05],随访6个月MRS评分[分别为3.4±1.3和4.4±1.2,P<0.05].结论 神经导航联合内镜小骨窗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高效、预后佳,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导管射频去肾神经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远期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经导管射频去肾神经术(RDN)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远期临床结果.方法:连续纳入 2012 年 2 月至 2019 年 11 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经股动脉路径RDN治疗的 58 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于术后 1、3、6、12 个月和随后每年进行随访,于 2023 年 6 月进行末次随访.记录基线数据及术后随访的诊室血压、24 小时平均血压和心率、降压药物种类和负荷、肾功能及主要不良事件(包括肾动脉狭窄、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等数据.RDN对 10 年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采用Framingham风险评估模型和国人风险评估模型.结果:共入选 58 例患者,随访期间 1 例(1.72%)因肺癌死亡,末次随访到 41 例(70.69%).41 例患者平均随访(10.21±1.75)年.与基线相比,末次随访诊室收缩压/舒张压下降(12.59±21.65)/(9.87±14.27)mmHg(P<0.01,1 mmHg=0.133 kPa),24 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下降(11.28±15.33)/(7.94±12.29)mmHg(P<0.01),24 小时平均心率下降(2.45±9.46)次/min(P>0.05),降压药种类减少(1.17±2.25)种(P<0.01),降压药物每日负荷剂量降低1.45±2.37(P<0.001),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下降(6.83±18.37)ml/(min·1.73 m2)(P<0.05).RDN对 10 年心血管事件及脑卒中风险的影响:采用Framingham风险评估,绝对风险分别下降 14.25%和 2.12%;采用国人心脑血管风险评估,绝对风险分别下降 5.72%和 17.46%.结论:经导管射频RDN可长期显著降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有望进一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带光源医用吸引器+扩张套管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带光源医用吸引器+扩张套管在脑出血患者术中应用,对其脑脊液中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神经外科,于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有手术指征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手术,治疗组:使用带光源医用吸引器+专用扩张套管,在管腔内操作清除血肿.对照组:采用脑压板牵开脑组织,无影灯照明下清除血肿,观察对比两组的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GOS评分、脑脊液IL-1β、TNF-α水平及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基本相同,前者比后者手术时间缩短43.88 min,住院时间缩短13.26 d,前者脑脊液中IL-1β、TNF-α含量明显低于后者,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光源医用吸引器+扩张套管,可以在良好的照明下清除血肿,减少脑组织牵拉,防止医源性损伤发生,减少患者脑脊液中IL-1β、TNF-α因子含量,减少术中及术后继发性神经损害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CCCG-ALL-2015方案多中心临床报告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15研究(CCCG-ALL-2015)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效果及主要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采用CCCG-ALL-2015统一方案对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CCCG-ALL协作组20家医院的7 640例初诊ALL患儿进行分层治疗。根据临床及生物学特征进行危险度分组,并根据诱导治疗第19天、46天微小残留病(MRD)结果调整危险度,不同危险度予以不同强度的化疗,全程无放疗。方案设计2个随机对照研究:费城染色体阳性ALL(Ph +ALL)患儿在化疗基础上随机接受达沙替尼(Ph-D组)或伊马替尼(Ph-I组)治疗;根据维持治疗后期是否加用7个周期的地塞米松和长春新碱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加用,B组为不加用),比较两组生存率差异。总生存率(OS)和无事件生存率(EFS)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组间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多因素模型。 结果:共7 640例患儿入组,男4 521例、女3 119例。7 508例获得完全诱导缓解,诱导缓解率为98.3%。189例Ph +ALL患儿随机研究显示,达沙替尼(Ph-D)5年EFS优于伊马替尼(Ph-I)[60.1%(95% CI 49.8%~72.5%)比39.4%(95% CI 26.9%~57.7%),χ 2=5.00, P=0.020]。维持治疗期间是否加用地塞米松和长春新碱随机研究显示,低危患儿A、B两组间EFS和OS差值单侧95% CI上限分别为0.02和0.01,中、高危患儿A、B两组间EFS和OS差值单侧95% CI上限分别为0.05和0.01,小于预设的非劣效边界值0.05。整组患儿随访3.5(2.4,4.8)年,5年OS和EFS分别为90.9%(95% CI 90.2%~91.7%)和80.1%(95% CI 79.0%~81.2%),累积复发率15.3%(95% CI 14.3%~16.3%),单纯中枢神经系统(CNS)累积复发率为1.9%(95% CI 1.6%~2.2%),累及CNS累积复发率为2.7%(95% CI 2.3%~3.1%)。5年治疗相关累积病死率为1.3%(95% CI 1.0%~1.6%)。多因素分析发现B-ALL中,年龄≥10岁、男性、初诊白细胞计数≥50×10 9/L、初诊时中枢类型为CNS2或CNS3、有BCR-ABL融合基因、KMT2A基因重排、无ETV6-RUNX1融合基因、诱导第19天、第46天MRD>0.01%均为预后不良因素(均 P<0.05);T-ALL中有BCR-ABL融合基因、诱导第46天MRD>0.10%为预后不良因素(均 P<0.05)。 结论:无颅脑预防性放疗的CCCG-ALL-2015方案远期预后良好,CNS复发率低,治疗相关病死率低,达沙替尼在Ph +ALL中比伊马替尼更有效。维持治疗后期去掉长春新碱和地塞米松并不降低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泼尼松转换为地塞米松联合阿比特龙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探讨阿比特龙联合泼尼松方案改为联合地塞米松方案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效果。患者,61岁。2017年11月因体检发现PSA升高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就诊。PSA 11 ng/ml。前列腺MRI检查:前列腺外围带异常信号影,考虑前列腺癌;右侧髂骨体内转移灶;双侧精囊腺内侧部分信号改变,考虑有受累。前列腺穿刺病理检查:左侧前列腺腺癌,Gleason评分5+4=9分。诊断为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2017年12月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前列腺腺泡腺癌,Gleason评分:5+4=9分,肿瘤侵犯双侧精囊腺,侵犯神经。术后辅助比卡鲁胺+戈舍瑞林持续治疗,定期复查PSA。2018年2、6、10月复查PSA分别为0.32、0.15、1.72 ng/ml。2018年10月复查睾酮为40 ng/dl,考虑生化进展。2018年11月复查PSA为2.51 ng/ml,考虑进入mCRPC,改用阿比特龙+泼尼松+戈舍瑞林持续治疗。2019年1、3、6月复查PSA分别为0.1、0.03、1.1 ng/ml,至2020年3月已达8.9 ng/ml。将治疗方案改为阿比特龙+地塞米松,2020年4、7、9月复查PSA分别为7.9、3.98、2.58 ng/ml,继续应用阿比特龙+地塞米松治疗。mCRPC患者经阿比特龙联合泼尼松治疗进展后,改为阿比特龙联合地塞米松治疗仍有一定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江苏省中医院整形外科采用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术中沿设计线切开皮肤及眼轮匝肌,分离眼轮匝肌并暴露睑板前筋膜层,于瞳孔中线偏内侧可见1、2支斜向内走行的神经,仔细解剖并予以保留,于眶隔深面上行分离并去除部分眶隔脂肪,将切口下唇眼轮匝肌浅层和上睑提肌腱膜固定,形成自然的重睑弧度,无张力缝合皮肤。术后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12个月以Semmens-Weinstein单丝采用轻触法检查重睑线上、下对应部位的触觉,评估重睑线下皮肤的触觉减退情况,分为无差别、轻度差别、明显差别3个等级;术后3~12个月由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度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结果:共纳入79例双侧单睑患者(共158只眼),均为女性,年龄18~44岁,平均26.6岁。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9.4个月。89.9%(142/158)上睑感觉评价为"无差别",10.1%(16/158)评价为"轻度差别"。无上睑麻木或感觉异常等不适症状发生。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率为94.9%(75/79)。2例患者术后外观轻度不对称;1例患者术后出现血肿,2周后自行吸收,重睑轻微不对称;1例患者切口瘢痕增生,予硅凝胶外涂结合脉冲染料激光干预后,于术后9个月恢复。结论: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是一种效果确切、重睑形态逼真、可保留重睑线下的皮肤感觉、损伤小、恢复快的新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肠道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和心理干预对“同济四联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对“同济四联征”(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精神心理障碍、营养不良和内分泌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纵向观察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70岁以下。(2)有慢性胃肠功能障碍(符合罗马Ⅳ对肠易激综合征、慢性功能性便秘、腹泻、腹痛和腹胀的诊断标准),且时间≥1年以上。(3)伴有营养不良,体质指数≤18.5 kg/m 2。(4)根据专业心理医师依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诊断抑郁、焦虑症或者状态。(5)育龄期女性伴有闭经或者月经失调≥6个月。排除消化道出血、短肠综合征、放射性肠损伤、各类肠梗阻和炎性肠病等消化道器质性病变者,肿瘤复发或转移、存在全身感染性疾病和存在危及生命的全身并存症者,不能耐受或接受鼻肠管、或经皮胃(或空肠)造口以及不能接受菌群移植治疗者。前瞻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疾病科收治的诊断同济四联征并行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的4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31例;年龄(35.2±16.7)岁;43例均存在慢性胃肠功能障碍;24例患有抑郁症或存在抑郁状态,19例患有焦虑症或存在焦虑状态;26例育龄期女性患者中,13例月经失调,9例闭经。治疗采取菌群移植(口服菌群胶囊)、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为主)和心理干预。观察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的以下指标:(1)胃肠功能:症状改善情况和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分数越高提示胃肠道症状越严重)及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分数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评分。(2)精神心理状态:HAMA和HAMD量表评分,分数越低提示抑郁或焦虑症状越减轻。(3)营养状态:检测总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和体质量、体质指数。(4)神经内分泌功能:检测皮质醇、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内分泌指标以及育龄期女性月经的情况。 结果:在治疗结束后第1、3、6个月时的随访率分别为90.7%(39/43)、72.1%(31/43)和55.8%(24/43)。治疗后6个月时,对慢性肠功能障碍总有效率为81.4%(35/43)。GSRS评分治疗前为(29.35±3.56)分,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下降至(18.25±2.56)分;GIQLI治疗前为(56.23±10.34)分,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上升至(91.04±20.39)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存在营养不良,体质量在随访第6个月时,由治疗前的(40.61±8.88)kg,上升至(50.45±6.23)kg,体质指数由治疗前的(15.17±1.87)kg/m 2上升至(19.58±1.42)kg/m 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总蛋白由治疗前的(60.99±5.99)g/L,上升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64.21±4.23)g/L( F=2.715, P=0.022);前白蛋白由治疗前的(150.14±56.04)mg/L,上升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258.17±86.94)mg/L( F=15.124,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例患有抑郁症或存在抑郁状态的患者,经治疗后,HAMD量表评分由治疗前的(22.79±6.63)分下降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9.92±7.24)分;19例患有焦虑症或存在焦虑状态的患者,经治疗后,HAMA评分由治疗前的(17.15±4.34)分下降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7.73±4.10)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对26例育龄期女性内分泌疗效观察发现,其对内分泌调节有效率为69.2%(18/26)。虽然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检测皮质醇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改变,但多巴胺由治疗前的(32.91±10.65)nmol/L下降至(13.02±5.58)nmol/L;去甲肾上腺素由治疗前的(49.75±15.23)ng/L下降至(19.21±9.58)n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 结论:肠道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的综合治疗策略对改善“同济四联征”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治疗儿童肺动脉高压麻醉处理2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行为观察疗法结合常规康复对臂丛神经损伤术后肩肘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行为观察疗法结合常规康复对臂丛神经损伤术后肩肘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科自2020年至2022年治疗的40例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接受神经功能重建术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手外科康复室额外接受行为观察疗法治疗,一次30 min,一日两次。康复疗程后接受肩肘功能评定。结果:经过9个月的康复治疗后,治疗组肩关节外展(28.3±10.3)°,Gilbert肩功能等级平均改善1.15,对照组肩外展(21.4±8.1)°( P=0.02),Gilbert等级改善0.95( P=0.04)。在屈肘功能恢复中,治疗组中3例患者屈肘达到全范围幅度(去除重力),9例患者达到>1/2关节活动度,5例患者<1/2关节活动度,3例患者肌肉没有收缩;对照组中分别是0、4例、8例和8例( P=0.048),两组屈肘肌力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从创伤-首次康复时间间隔≤6个月的两组患者中,肩外展改善分别为(35.25±9.44)°和(26.89±5.32)°,明显优于创伤-首次康复时间间隔>6个月以上患者(23.67±7.91)°和(16.91±7.15)°( P=0.011, P=0.004),两组中6个月之内介入康复的患者,其屈肘肌力恢复佳( P=0.013, P=0.015)。 结论:行为观察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肩、肘功能,且越早介入康复(创伤-首次康复时间间隔≤6个月)的患者功能恢复改善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