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脑血流灌注改变与脑网络有效连接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采用脑血流灌注(CBF)和格兰杰因果分析(GCA)方法研究终末期肾病(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脑血流灌注改变及与全脑连接效应特点,揭示这些脑血流灌注变化与MH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潜在联系.方法 本研究纳入29例MHD患者和29例对照组(HC组).所有受试者行功能磁共振检查,获得的两组间血流灌注的差异脑区作为种子点,并基于格兰杰因果分析观察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所示种子点与全脑效应连接异常脑区,并将MHD患者异常脑区与临床数据资料和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MHD组双侧海马、右侧脑岛的CBF值较HC组减低(P<0.05,FDR校正).MHD组右侧脑岛CBF值与肌酐(Cr)呈负相关(P<0.05).MHD组右侧海马到右侧三角部额下回连接效应增加.MHD组左侧海马到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右侧豆状壳核、右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右侧脑岛连接效应增加,左侧海马到左侧丘脑连接效应减低(P<0.05,FDR校正).MHD组右侧海马至右侧三角部额下回连接效应与血尿素氮(BUN)呈正相关(P<0.05),MHD组左侧海马至右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连接效应与命名评分呈正相关(P<0.05),左侧海马至右侧豆状壳核连接效应与抽象评分、透析时间呈负相关,左侧海马至左侧丘脑连接效应与命名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脑血流灌注异常及双侧海马与全脑效应连接异常,并参与认知功能调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ALFF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改变,探讨其可能存在的神经影像学机制.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24例LDH患者,选取3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及27例健康对照(health control,HC)作为对照组.对LDH组及CNLBP组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日本骨科学会评分表(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LDH组、CNLBP组及HC组均接受rs-fMRI扫描,比较三组间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差异,提取LDH组与CNLBP组差异脑区的ALFF值与VAS、ODI、JOA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LDH组和CNLBP组在VAS评分间无差异,在ODI、JOA评分间存在差异,LDH组腰椎功能障碍更明显.三组间ALFF值改变的脑区为双侧距状裂周围皮层/楔叶、左侧丘脑(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5,团块水平P<0.01).两组间比较:与HC组相比,LDH组在双侧距状裂周围皮层/楔叶的ALFF值减低,在左侧丘脑的ALFF值增高,CNLBP组在双侧距状裂周围皮层/楔叶的ALFF值减低,未发现ALFF值增高的脑区;与CNLBP组相比,LDH组在左侧丘脑的ALFF值增高,未发现ALFF值减低的脑区.相关性分析示LDH组和CNLBP组差异脑区的ALFF值与VAS、ODI、JOA评分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LDH存在与CNLBP共有及特异的疼痛中枢调节机制,左侧丘脑功能活动强弱变化可能是LDH的中枢机制的重要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增强型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帕金森病脑灌注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磁共振增强型动脉自旋标记(eASL)技术对细化帕金森病(PD)患者脑血流灌注损伤的价值以及在P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HC)中的分类效能.方法:前瞻性将2020年7月—2022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34例PD患者及年龄、性别以及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35例HCs纳入本研究.采用eASL和常规ASL技术对每例被试行颅脑MR灌注成像,并通过数据后处理获取eASL定量参数[校正脑血流量(CBF)、动脉通过时间(ATT)]和常规ASL定量参数(未校正CBF).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各项灌注参数的组间差异,并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有显著差异脑区的灌注参数值与临床评分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基于灌注参数构建机器学习模型,评估各分类模型对PD的诊断效能.结果:与未校正CBF相比,校正CBF能更为精准地检测出PD患者的运动相关责任脑区的灌注损伤,表现为PD患者右侧丘脑、双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等脑区的CBF值增高以及右侧额中回的CBF值减低(FWE校正,P<0.001);而且,PD组左侧额中回的ATT值缩短(FWE校正,P<0.001).PD组左侧壳核、左侧中央前回及左侧中央后回的校正CBF值、左侧壳核的未校正CBF值均与运动功能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右侧角回的校正CBF值、左侧额中回的ATT值均与认知功能评分呈正相关(P<0.05).未校正CBF模型在区分PD患者与HC受试者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校正CBF模型的AUC为0.85,基于eASL的多参数联合模型的AUC为0.87.Delong检验显示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优于未校正CBF模型(P<0.05).结论:eASL技术能够准确显示PD患者灌注损伤脑区,并可反映脑组织ATT的异常改变,多灌注参数的结合能具有较好地PD分类诊断效能,从而为PD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定的支撑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深度学习自动化脑深部电刺激术的术前规划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索基于深度学习实现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STN-DBS)自动化核团标注、手术靶点定位及电极植入路径规划.方法 来自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STN-DBS手术的155例患者的影像资料.首先,采用3D UX Net卷积神经网络基于MRI图像提取深度学习特征并完成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及红核(red nuclei,RN)的分割;然后通过算法实现丘脑底核的自动化靶点定位;最后在规定的皮层入路点范围区域内生成不多于4根的电极植入路径.通过人工审查验证靶点及电极植入路径的临床可行性.结果 通过3D UX Net卷积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核团分割,红核分割性能的Dice值为0.90.STN分割性能的Dice值为0.84.自动化生成STN靶点经人工审查验证可行的坐标与人工手术规划STN靶点坐标的欧几里得距离为(1.2±0.4)mm.25例测试集中自动化STN靶点定位及电极植入路径通过人工审查可行有20例(20/25),自动化靶点定位及电极路径与人工规划靶点及路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结论 3D UX Net卷积神经网络可以较精确地分割STN及红核,通过自动化靶点定位及路径规划的STN-DBS手术计划临床可行且耗时短,可以为临床医生手术前规划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导睡眠监测联合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检查在失眠症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多导睡眠监测联合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检查在失眠症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神经内科门诊收治的失眠症患者42名为研究对象,同期纳入对照组41名.对两组患者进行睡眠习惯问卷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估,多导睡眠监测和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扫描.结果:失眠组入睡所需时间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睡眠时长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水平无显著差异;失眠组患者总睡眠时间及快动眼睡眠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睡眠潜伏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非快动眼睡眠S1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S2~S4期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失眠组患者双侧前额叶、右侧颞叶、左侧顶叶、右侧丘脑、脑桥等区域灌注均显著升高(P<0.05),而双侧岛叶、双侧基底节等区域灌注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多导睡眠监测联合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检查能够精确量化睡眠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症状硬脑膜动静脉瘘进展至丘脑痴呆:1例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总结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丘脑性痴呆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例经脑血管造影诊断为BordenⅢ型或CognardⅣ型DAVF 41岁女性病例资料,尤其是病程中随访MRI.结果 该患者临床表现为快速进展性认知障碍,头颅MRI提示双侧丘脑异常信号.在接受经动脉栓塞治疗后,瘘口完全栓塞,后续认知功能和丘脑异常得到明显改善.术后随访半年,患者恢复日常工作.结论 从无症状进展至痴呆的连续头颅MRI检查,提示大脑大静脉持续扩张,可为阐明DAVF病程提供新临床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身麻醉对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微电极记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全身麻醉对原发性帕金森患者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微电极记录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8年3月行双侧丘脑底核深部电刺激术的原发性帕金森病(病程≥5年和/或有明显症状波动)患者44例,术中进行微电极记录,年龄<80岁,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清醒组( n=26)和全麻组( n=18)。清醒组切皮时给予0.5%罗哌卡因切口浸润。全麻组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结合Narcotrend监测麻醉深度的麻醉方案,切皮时给予0.5%罗哌卡因切口浸润。于微电极记录期间,记录总针道次数和丘脑底核长度。分别于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行运动障碍评估,计算运动障碍改善率。记录术后手术麻醉相关、硬件相关和刺激相关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2组总针道次数、丘脑底核长度、术后运动障碍改善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全身麻醉不会影响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微电极的记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对PD患者焦虑症状的短期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对帕金森病(PD)患者焦虑症状及生活质量的短期影响。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中心自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行双侧STN-DBS治疗的39例PD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贝克焦虑自评量表(BAI)、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评分,于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进行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问卷-8项(PDQ-8)评分,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节点间评分的差异,以及评分改善程度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依据术前BAI评分将患者分为无焦虑组( n=18)、轻度焦虑组( n=10)、中度焦虑组( n=8)和重度焦虑组( n=3),以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1)39例患者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BAI评分[14(8,20)分、9(3,14)分]均明显低于术前[16(9,27)分],术后末次随访时的BDI评分[8(6,16)分]及PDQ-8评分[3(2,6)分]均明显低于术前[15(8,21)分、9(6,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末次随访时的BAI评分较术前的改善程度与BDI评分的改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r s=0.722, P=0.000),也与术前BDI评分及术前PDQ-8评分呈负相关关系( r s=-0.714, P=0.000; r s=-0.378, P=0.018)。(3)亚组分析显示,轻度焦虑组和中度焦虑组患者中,术后末次随访时的BA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轻度焦虑组、中度焦虑组与重度焦虑组患者的术后末次随访时的BAI评分较术前的改善程度均明显高于无焦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侧STN-DBS能在短期内显著改善PD患者的焦虑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提示STN参与了PD患者焦虑症状的神经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短期睡眠剥夺后持续性注意力易损与耐受个体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睡眠剥夺持续性注意力易损与耐受个体大脑白质完整性的差异。方法:根据睡眠剥夺前后精神运动警觉性(psychomotor vigilance test,PVT)任务表现,将招募的健康志愿者将参与者分为睡眠剥夺易损组(24名)与耐受组(25名),并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扫描,采用基于纤维束空间统计学方法(tract 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分析比较两组被试大脑白质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 、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 、轴向扩散率(axial diffusivity,AD)和径向扩散率(radial diffusivity,RD)四种DTI指标;采用SPSS 24.0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组间差异区域的DTI指标与PVT任务表现的相关性。结果:(1)与耐受组相比,易损组在胼胝体体部(x,y,z=-8,9,25, t=-7.855)、右侧上纵束(x,y,z=-39,-7,26, t=-6.252)、双侧内囊前肢(x,y,z=-13,8,13, t=-5.235;x,y,z=12,8,3, t=-5.024)及右侧丘脑后辐射(x,y,z=-26,-56,17, t=-5.469)附近白质区域FA值显著下降(TFCE校正, P<0.05,团块大小≥50体素)。(2)易损组在胼胝体体部(x,y,z=-3,-6,26, t=7.613)、右侧上纵束(x,y,z=-31,-19,38, t=5.314)、胼胝体压部(x,y,z=27,-53,17, t=6.541)及双侧内囊前肢(x,y,z=-16,7,8, t=6.898;x,y,z=15,5,7, t=6.652)附近白质MD值,右侧上纵束(x,y,z=-33,-19,39, t=4.892)、胼胝体压部(x,y,z=-22,-49,21, t=5.450)、胼胝体膝部(x,y,z=4,26,0, t=4.332)附近白质AD值及右侧上放射冠(x,y,z=-17,1,33, t=7.558)、胼胝体体部(x,y,z=4,-8,26, t=6.699)、右侧内囊前肢区域(x,y,z=-12,7,3, t=5.212)附近白质RD值显著高于耐受组(TFCE校正, P<0.05,团块大小≥50体素)。(3)右侧上纵束( r=-0.492, P<0.001)、右侧内囊前肢( r=-0.510, P<0.001)、右侧丘脑后辐射( r=-0.502, P<0.001)及胼胝体体部( r=-0.464, P<0.001)FA值与PVT脱漏频次差值呈显著负相关;胼胝体体部( r=0.500, P<0.001)、右侧上纵束( r=0.499, P<0.001)、胼胝体压部( r=0.462, P<0.001)及右侧内囊前肢( r=0.471, P<0.001)MD值与PVT脱漏频次差值呈显著正相关;右侧上纵束AD值( r=0.643, P<0.001)及右侧上放射冠RD值( r=0.498, P<0.001)与PVT脱漏频次差值呈显著正相关(Bonferroni校正, P<0.003)。 结论:特定脑区间白质纤维束微观结构特性的差异可能构成了睡眠剥夺后注意力易损与耐受的潜在神经病理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中脑多巴胺区静态及动态功能连接异常改变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SCH)患者中脑多巴胺区[腹侧背盖区及双侧黑质致密部(VTA/SNc)]静态功能连接(sFC)及动态功能连接(dFC)的异常改变,及其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98例首发未用药SCH患者,以及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与之匹配的199名健康对照(HC)组资料。所有被试均行高分辨率结构像MRI及静息态功能MRI(rs-fMRI)扫描。将中脑多巴胺区(VTA/SNc)定义为三个种子点,采用sFC和dFC方法分析SCH组与HC组VTA/SNc功能连接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脑区,将差异脑区提取的sFC和dFC值与患者的PANSS量表中阳性量表分、阴性量表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总分以及各症状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CH组男86例,女112例,年龄(23±9)岁,HC组男95例,女104例,年龄(22±5)岁。SCH组的PANSS量表中阳性量表分为(20±7)分,阴性量表分为(21±7)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为(41±11)分,总分为(82±22)分。与HC组相比,SCH组VTA与小脑蚓部7/9区、左侧壳核、右侧丘脑、左侧中扣带回四个脑区团块sFC值降低(峰值中心, t值分别为-4.35、-4.81、-4.35、-4.65,体素 P<0.005,团块 P<0.05),右侧SNc与左侧小脑半球4/5/8区、右侧壳核、右侧内侧眶额回、左侧壳核四个脑区团块sFC值降低(峰值中心, t值分别为-4.91、-5.15、-4.77、-5.21,体素 P<0.005,团块 P<0.05),左侧SNc与右侧壳核、右侧内侧眶额回、左侧中扣带回三个脑区团块sFC值降低(峰值中心, t值分别为-5.82、-4.83、-4.65,体素 P<0.005,团块 P<0.05);SCH组VTA与右侧顶下回、右侧角回、右侧顶上回dFC变异值降低( t=-4.17)。SCH组以VTA为种子点的脑区团块2(左侧壳核)、以右侧SNc为种子点的脑区团块4(左侧壳核)的sFC值与PANSS量表中的阳性量表分呈正相关( r=0.141、0.169,均 P<0.05),差异脑区功能连接值尚与幻觉、妄想、猜疑、敌对、交流障碍、被动/淡漠、交流缺乏、刻板思维、抑郁、不合作、判断和自知力缺乏、冲动控制障碍、主动回避社交这些症状呈现相关性(均 P<0.05)。 结论:首发SCH患者中脑多巴胺区(VTA/SNc)与小脑、丘脑、纹状体、前额叶、扣带回等脑区静态功能连接或动态功能连接(稳定性)降低,并与疾病阳性与阴性症状分数存在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