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种植体支抗联合正畸治疗成人双颌前突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2小时前
目的:探讨分析微种植体支抗联合正畸治疗成人双颌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3年1月笔者医院就诊的60例双颌前突患者,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研究组(n=30).对照组予以传统支抗治疗,研究组予以微种植体支抗联合正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软组织指标[上唇至审美平面的垂直距离(UI-E1)、下唇至审美平面垂直距离(L1-E1)、上唇最低点与中切牙最高点距离(GSL)],硬组织指标[上中切牙唇倾角(UI-SN)、下中切牙唇倾角(L1-MP)、上下中切牙长轴交角(UI-L1)、上中切牙切缘至腭平面垂直距离(U1/PP)、下切牙切缘至下颌平面垂直距离(L1/MP)],患者外观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L1-E1、UI-E1、GSL、L1-MP、U1/PP、UI-SN水平较对照组低,UI-L1、L1/MP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3.33%,与对照组的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外观满意度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结论:微种植体支抗联合正畸治疗可有效内收成人双颌前突患者上下前牙,从而改善成人双颌前突软硬组织侧貌,提高患者外观满意度,且安全性良好,宜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2小时前
-
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在减重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QLB-LSAL)和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用于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术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择期行LSG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QLB-LSAL组和TAPB组,各45例.两组均于全身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神经阻滞,均每侧单次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两组患者全身麻醉方法相同,术毕患者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两组阻滞后不同时间的阻滞平面节段、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记录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手术结束至第一次按压镇痛泵的间隔时间及术后48 h内镇痛药物用量、补救镇痛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QLB-LSAL组切皮后1、5 min MAP和HR,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2、6、12、24 h VAS评分,及术后48 h内镇痛药物用量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显著低于TAPB组(P<0.05).QLB-LSAL组阻滞后5 min、10 min、6 h、24 h的阻滞平面节段,手术结束至第一次按压镇痛泵的间隔时间多于TAPB组(P<0.05).两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率以及呼吸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QLB-LSAL联合全身麻醉可使LSG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并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星座链球菌肝脓肿合并胸部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 男,50岁.间断发热5天,发现血小板减少1天.患者1个月前因"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患者多次CT检查显示双肺分布大小不等空洞影及斑片影(图1),部分空洞内可见气液平面,较大者位于右肺下叶(图2),多数空洞内可见多发完整/不完整分隔;双侧胸腔积液(图3);肝右叶可见空洞影(图4),边缘模糊,大小约53 mm×57 mm,其内可见气液平面影,部分肝脓肿可见气体影(图5),增强扫描边缘可呈中度强化(图6),诊断为肝、肺脓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DeepLabCut算法的小鼠步态分析系统建立及对衰老所致运动功能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DeepLabCut(DLC)算法用于评价老年小鼠运动功能的步态分析系统.方法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中的DLC算法,采用跑台装置和全封闭设计,构建系统软硬件;应用本系统评价不同运动模式下衰老所致小鼠的步态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究体质量与体长对步态指标的影响.结果 本系统实现特定步速下小鼠三维立体步态(侧面和腹平面)的同步分析,自动量化47项步态指标.应用本系统发现,步行时(15 cm·s-1),相比2月龄、8月龄和15月龄小鼠体转角标准偏差下降,前肢摆动时长、膝关节(Knee)角度标准偏差、左后爪和右后爪向外角度平均值增加;15月龄小鼠还出现步频降低,步幅、双支撑总时长、Knee伸展和收缩距离增加.小跑时(20 cm·s-1),15月龄小鼠无法稳定行走,相比2月龄,8月龄小鼠左后爪向外角度平均值和双支撑总时长增加.相关性分析发现,步频、步幅、前肢摆动时长、后爪向外角度平均值、双支撑总时长、Knee角度标准偏差、Knee伸展和收缩距离等指标均未受到体质量和体长变化的影响.结论 基于DLC算法的小鼠步态分析系统实现了对老年小鼠步态更加敏感、准确、全面的评价,区分出老年小鼠为维持步态稳定性所表现的步态特征,并筛选出更能反映老年小鼠步态变化的行为指标.为今后更有效评估抗衰老、抗运动协调功能下降药物的药效与副作用提供方法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年面部偏斜患者下颌骨形态特征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面部偏斜患者的颌面部结构进行锥形束CT三维扫描成像并测量,分析面部偏斜患者下颌骨的结构特征以及空间位置。方法:选取面部偏斜的患者61例为研究组(男7例,女54例),年龄(23.97±5.80)岁,选取15例个别正常 患者为对照组(男2例,女13例),年龄(22.47±5.49)岁,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所选取研究对象进行颅面部锥形束CT成像,利用三维测量软件(Invivo5)的3D分析功能描绘测量相关解剖标志点,比较两组患者下颌骨形态与位置差异。 结果:①研究组偏斜侧下颌升支高度(54.78±6.30) mm与偏斜对侧(56.22±5.25) mm ( P=0.004),偏斜侧下颌体总长度(116.15±6.00) mm与偏斜对侧(117.96±6.20) mm ( P=0.001),偏斜侧髁突高度(23.34±3.80) mm与偏斜对侧(24.50±3.40) mm ( P=0.001),偏斜侧上颌尖牙垂直向位置(24.72±4.35) mm与偏斜对侧(25.29±4.32) mm ( P=0.028),偏斜侧上颌第一磨牙垂直向位置(22.60±4.51) mm与偏斜对侧(23.13±4.12) mm ( P=0.041),偏斜侧下颌升支内倾角度84.21°±3.16°与偏斜对侧82.87°±3.81° ( P=0.015)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研究组偏斜侧与偏斜对侧下颌体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成年面部偏斜患者双侧存在多部位解剖结构的不对称性,偏斜侧的下颌升支高度、髁突高度更小,牙弓平面更高,下颌升支内倾角度更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脂肪沉积对隐匿性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腰椎MRI正中矢状面T1WI图像中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出现脂肪沉积对诊断隐匿性腰椎峡部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MR检查在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出现脂肪沉积伴或不伴椎管内其余部位脂肪沉积的32例腰腿痛患者资料,男20例、女12例;年龄(28.5±6.2)岁(范围18~57岁)。应用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技术判断发生峡部裂的位置、节段、数量(单侧/双侧)等。上述影像学资料的观察和测量由两位骨科医生独立完成。结果:32例患者经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后确认存在隐匿性峡部裂患者24例、单纯硬膜外脂肪增多患者8例。24例隐匿性峡部裂患者中男18例、女6例;年龄(27.3±5.3)岁(范围18~45岁);其中L 4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出现脂肪沉积2例、L 5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出现脂肪沉积22例,均不伴椎管内其余部位脂肪沉积;所有24例均为双侧峡部裂,腰椎正侧位X线片均未能作出诊断;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机械性腰痛;其中腰椎间盘突出6例,无一例出现间歇性跛行。8例单纯硬膜外脂肪增多患者中男2例、女6例;年龄(38.4±6.7)岁(范围32~55岁);L 3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出现脂肪沉积4例、L 4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出现脂肪沉积3例、L 5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出现脂肪沉积1例,均在上位和(或)同位节段出现椎板与硬膜外间隙脂肪增多,脂肪呈半弧形向腹侧挤压硬脊膜;8例患者腰痛程度不一,无明显局部叩击痛;其中腰椎间盘突出2例,出现间歇性跛行1例。 结论: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的脂肪沉积征对隐匿性腰椎峡部裂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早期诊断峡部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维组织学重建技术研究小鼠睾丸的下降过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三维(3D)组织学重建技术观察研究小鼠睾丸下降过程及其毗邻组织器官形态、位置的时序性变化。方法:取怀孕(GD)及出生后(PD)不同天数(GD15、GD17、GD19及PD3、PD7)雄性昆明小鼠肾脏平面以下整块组织连续切片、HE染色,再使用PerkinElmer全自动切片分析系统进行镜下图像全景扫描,Photoshop软件配准、对齐,3D-doctor软件进行3D重建及分析。结果:1.附睾将睾丸包绕其中,附睾尾部与睾丸引带相连,睾丸下极与睾丸引带未见有直接连接;孕期时,小鼠附睾各部分及输精管相互堆积成团,不易于辨认,睾丸引带发生"膨大反应",出生后,附睾变大、拉长,在形态上可辨认,睾丸引带则退化成纤维索带样组织,在整个过程中,睾丸引带的体积在形态上明显小于睾丸的体积。2.双侧睾丸形态相近,位置不对称,左侧睾丸位置低于右侧,并先于右侧开始下降;孕期时,小鼠双侧睾丸从肾下极开始下降,左侧睾丸下降至膀胱下部位置,右侧睾丸下降至膀胱中部位置,出生后,左侧睾丸降至膀胱颈部以下,右侧睾丸降至膀胱颈部,最终是左侧睾丸位置低于右侧。3.附睾先于睾丸启动下降;在整个过程中,附睾尾部始终先于睾丸开始下降,附睾尾下降后拉动整个附睾下降,睾丸则沿着附睾体的下降路径进入阴囊,下降完全后,附睾尾始终位于睾丸之下。结论:小鼠睾丸的下降过程可能是睾丸引带首先牵引附睾尾部下降至内环口,附睾尾部及体部通过其形态改变不断扩张内环口及腹股沟管,并继续降入阴囊且扩大阴囊,睾丸及附睾头顺着附睾体通过扩大的内环、腹股沟管进入阴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麻醉方式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及苏醒期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4种不同麻醉方式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及苏醒期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0例):全凭静脉麻醉组(N组)、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联合全身麻醉组(T组)、硬膜外阻滞(epidural block, EB)联合全身麻醉组(S组)及TAPB联合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复合全身麻醉组(TD组)。N组患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诱导与维持,T组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APB,S组于L 2-L 3行EB,TD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APB,麻醉维持过程中静脉输注Dex 0.3 μg·kg -1·h -1至术毕前30 min。记录4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丙泊酚、瑞芬太尼、血管活性药物等术中用药情况。于术前1 d(T 0)、术后1 d(T 1)、术后3 d(T 2)、术后5 d(T 3)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 +、CD4 +、CD8 +水平及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水平,并计算CD4 +/CD8 +;记录患者苏醒期拔管时Ramsay镇静评分,最高VAS疼痛评分及咳嗽、寒战、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T 0时比较,T 1时4组的NK细胞水平降低( P<0.05),CD3 +、CD 4+水平及CD4 +/CD8 +降低( P<0.05);T 2时4组的NK细胞水平降低( P<0.05),CD3 +、CD4 +水平及N组、T组的CD4 +/CD8 +降低( P<0.05)。与T组比较,T 1、T 2时N组的NK细胞水平降低( P<0.05),CD3 +、CD4 +水平及CD4 +/CD8 +降低( P<0.05);而S组和TD组的NK细胞水平升高( P<0.05),CD3 +、CD4 +水平及CD4 +/CD8 +升高( P<0.05)。与N组比较,T 1、T 2时S组和TD组的NK细胞水平升高( P<0.05),CD3 +、CD4 +水平及CD4 +/CD8 +升高( P<0.05)。与N组、T组比较,S组、TD组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减少( P<0.05)。S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高于N组、T组、TD组( P<0.05)。与N组比较,T组、S组和TD组最高VAS疼痛评分降低( P<0.05),TD组和S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 P<0.05),TD组咳嗽、躁动、寒战的发生率降低且拔管时Ramsay镇静评分升高( P<0.05)。与T组比较,TD组和S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 P<0.05),TD组咳嗽、躁动、寒战的发生率降低且拔管时Ramsay镇静评分升高( P<0.05)。与S组比较,TD组咳嗽、躁动、寒战的发生率降低( P<0.05),拔管时Ramsay镇静评分升高( 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较于全凭静脉麻醉、TAPB联合全身麻醉、EB联合全身麻醉,TAPB联合Dex复合全身麻醉可维持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并能有效改善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及苏醒期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度恶性中心气道狭窄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经支气管镜支架置入术麻醉处理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性,年龄73岁,身高150 cm,体质量45 kg,BMI 19.7 kg/m 2,ASA分级Ⅳ级。因"咳嗽、咳痰10 d,加重伴气促1 d"入院,主要诊断为:1.右侧中央型支气管鳞癌;2.气管中段重度狭窄;3.Ⅱ型呼吸衰竭;4.强直性脊柱炎。既往强直性脊柱炎病史40余年。查体:T 36.0 ℃,HR 95次/min,RR 28次/min,SpO 284%,BP 132/75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呼吸浅快,三凹征,存在严重吸气性呼吸困难,伴喘鸣音,双肺可闻及呼吸双相干啰音。血气分析结果提示:pH值7.3、PaO 2 51 mmHg、PaCO 2 55 mmHg、HCO 3-30 mmol/L、BE -2.3 mmol/L。胸部CT结果提示:气管中段气管内软组织突向腔内,大小约15 mm×10 mm(见图1)。胸部CT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气管内软组织密度影,气管中段严重狭窄,最狭窄处气管直径2 mm(见图2-3)。支气管镜:距离隆突约3 cm见菜花样新生物,肿物长度20 mm(见图4);气道阻塞程度达90%。术前心电图、心脏彩超、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病情重,若不尽快解除气道梗阻有窒息风险。经多学科联合会诊,拟急诊在喉罩全身麻醉下行经支气管镜支架置入术+球囊扩张术。气道评估:Mallampati分级Ⅱ级,脊柱驼背畸形,胸椎向背侧凸起,颈椎成前屈状态,活动度受限,后伸、侧屈和旋转活动困难,无法平卧,以侧卧为主,少许半卧位。有活动性义齿,无小下颌畸形、巨舌,未见睡眠呼吸暂停。甲颏距离6 cm,张口度4 c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质子放疗独立剂量计算平台的搭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上海先进质子放疗设备(SAPT)水平固定束,利用开源剂量计算引擎搭建质子放疗独立剂量计算平台并验证该平台的准确性。方法:通过测量SAPT水平固定束的绝对积分深度剂量以及空气中束斑大小,并结合蒙特卡洛模拟得到水中束斑大小增量,笔形束参数与剂量计算引擎相结合,搭建了适用于该水平固定束的剂量计算平台。计算平台精确性的验证主要通过绝对剂量验证和相对剂量验证实现。绝对剂量验证主要是比较单个立方体计划射野中心轴线上不同深度计算值和实测值的点对点误差。相对剂量验证主要是比较计算值和实测值的横向一维及二维相对剂量分布。同时,对单高斯束斑模型和双高斯束斑模型的精确性进行比较。结果:计算值和实测值的点对点绝对剂量偏差在2%以内。3个立方体在中心深度的二维平面相对剂量分布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20%~80%半影宽度及半高全宽的偏差分别在1、2 mm以内。3个立方体计划及2个临床病例在中心深度的二维平面相对剂量分布的实测值与计算值的二维γ通过率(3 mm/3%)均>95%。双高斯束斑模型在剂量梯度变化较大或者射程较大的计划中相较于单高斯束斑模型计算得更准确。结论:独立剂量计算平台的精确度能满足临床要求,可利用此平台研究其他剂量相关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