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电凝及超声刀止血方式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性激素近期卵巢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单、双极电凝及超声刀止血方式对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性激素、近期卵巢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05例,根据简单随机法分为单、双极电凝组(n=53)、超声刀组(n=52).比较两组相关手术指标、性激素[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素(FSH)、雌二醇(E2)]、卵巢功能[最大直径(MOD)、窦卵泡计数(AFC)、卵巢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LH、FSH及E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LH、FSH较术前升高,及E2水平均显著变化较术前降低,术后,单、双极电凝组LH、FSH、E2差值高于超声刀组(P<0.05)6术前两组MOD及P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前后AF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MOD、PSV较术前降低,术后,单、双极电凝组 MOD、AFC及PSV差值高 于超声刀组(P<0.05).术前两组CD3+、CD4+、CD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D3+、CD4+、CD8+较术前降低,术后,单、双极电凝组CD3+、CD4+、CD8+差值高于超声刀组(P<0.05).超声刀组月经周期异常发生率低于单、双极电凝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单、双极电凝及超声刀止血方式对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性激素、近期卵巢功能及免疫功能均有一定影响,但超声刀止血方式不同类型、规模的手术,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止血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消化内镜下新型双极电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动物实验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一款消化内镜下新型双极电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比新型双极电刀与传统单极电刀对肌肉组织热损伤区域的差异。离体动物实验分析二者对猪胃壁的纵向热损伤距离。活体动物实验比较二者行猪消化道黏膜下剥离术的整块切除率、切割效率等指标。结果:有限元模型表明,排除个体差异、手术操作因素的影响后,单极刀对肌肉组织热损伤区域的长、宽、深分别为双极刀的1.08倍、1.12倍和1.23倍。离体动物实验表明,相同功率下通电1 s,双极刀对猪胃壁的的纵向热损伤距离为(433.25±42.58)μm,小于单极刀的(898.03±111.59)μm( t=6.740, P=0.003)。活体动物实验中,两种电刀系统的黏膜整块切除率均是100.0%。双极刀的切割创面为(229.58±185.29)mm 2,所用切割时间为(164.37±96.27)s,单极刀的切割创面为(209.70±167.35)mm 2,所用切割时间为(162.65±69.97)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该新型双极电刀在模拟实验和动物实验中安全有效,尚需临床消化道手术的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后妊娠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不孕症或复发性流产患者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后妊娠结局、影响因素及妊娠期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因不孕症或复发性流产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行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队列研究分析患者年龄、肌瘤分型、大小、数目和位置与术后妊娠的关系,并探讨妊娠期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共纳入212例患者,0型、1型、2型、混合型肌瘤比例分别为9.4%(20/212)、33.5%(71/212)、51.4%(109/212)和5.7%(12/212),切除单个肌瘤者占85.4%(181/212),切除肌瘤直径≤2 cm者占79.3%(168/212);切除肌瘤主要位于前壁和后壁分别占比31.6%(67/212)和30.2%(64/212),剪刀切除占25.9%(55/212),双极电切占72.2%(153/212)。术后随访88例(41.5%)患者妊娠,术后妊娠率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术后1年内妊娠率为77.2%(68/8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是否妊娠与年龄有关( P<0.001),而与肌瘤分型、大小、数目和部位无关(均 P>0.05);术后妊娠的患者中,无妊娠期和分娩期子宫破裂发生,5例(5.7%)患者胎盘异常附着,其中3例胎盘植入,1例胎盘粘连,1例中央型前置胎盘。5例患者中2例既往有宫腔粘连松解史,4例患者既往有≥2次子宫肌瘤切除史。 结论:不孕症或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后妊娠率1年内最高,应结合肌瘤位置及大小决定术后是否避孕及避孕时间,多次宫腔手术史者孕期发生胎盘附着异常风险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先天性肌性斜颈再手术12例临床分析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CMT)再手术的临床特点及短期预后。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MT术后复发病例12例。患儿年龄8~16岁,平均13.2岁;男9例,女3例。分析疾病复发原因,随访观察患儿术后外观,利用患者满意度调查及Lee评分标准对预后进行评估。结果:12例患儿初次手术治疗在外院10例,本院2例;初次手术治疗年龄6个月~2.2岁;手术方式为微创小针刀治疗2例,小切口单头松解5例,单纯离断7例,断端丝线结扎4例。二次手术病例术中均证实存在胸锁乳突肌挛缩、黏连,其中颈阔肌挛缩黏连3例,术中颈血管鞘分离困难8例,2例颈内静脉破裂予以修补。手术均采取胸锁乳突肌双极松解,术中可无张力摆正颈部于中线为松解完全。患儿术后外观均得到满意改善。术后随访1.2~3.0年,平均2.3年,患儿满意度评分>90分9例,>80分3例。Lee评分观察患儿头颈活动度及头偏离中线的距离及度数,12例中效果优8例,良3例,中1例。结论:CMT患儿复发的根本原因为松解不彻底,肌肉瘢痕黏连,同时手术年龄过早、追求微创切口、术后康复缺失也可能是复发的直接因素。复发者通过双极松解,尤其是下极彻底松解,配合术后颈部牵引、固定、康复锻炼可达到满意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产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在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用于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21年5—10月,前瞻性纳入因肾肿瘤拟行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岁;单发肾肿瘤,肿瘤最大径≤4 cm;体质指数(BMI)18.5~30.0 kg/m 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1~3分;能配合完成方案规定的相关检查和随访;受试者自愿参加临床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其他恶性肿瘤,或既往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且研究者认为不适合纳入本研究者;既往接受过同类型泌尿系统外科手术治疗,且研究者评估后认为不适合参与本研究者;入组前3个月内以及研究期间计划行其他大型手术者;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有严重全身性疾病,研究者认为不适合行手术治疗者;入组前3个月内参与过其他干预性临床试验者。本研究手术均采用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该系统由远程控制台、手术设备台车、含4个机械臂的操作系统,以及可重复使用的蛇形机械臂构成。蛇形机械臂是具有两段且均可四向弯转的手术器械,末端携带单极剪刀、双极抓钳、持针器等不同的手术器械,靠自身弯曲运动,通过专用单孔多腔道套管进入体内,可避免传统单孔套管的"筷子效应""反向操作"等问题。本研究均行单孔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全麻,患者取健侧卧位,升高腰桥、头低足低位。于脐水平腹直肌外缘取3~4 cm切口,逐层切开进入腹腔,置入配套的单孔机器人专用2.5 cm套管,连接机器人系统,装入高清3D腹腔镜镜头和蛇形机械臂,助手通过专用通道置入普通腹腔镜器械进行辅助,必要时增加1个辅助孔。所有手术均采用经腹腔入路,肿瘤切除和创面重建均采用零缺血方式。记录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围手术期信息。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例患者,男2例,女2例。年龄44~52岁。BMI 26.5~29.0 kg/m 2。2例有高血压病史。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均为0分。卡氏评分100分3例,90分1例。术前平均血肌酐(76.8±18.8)(70~104)μmol/L。肿瘤位于左侧3例,右侧1例。肿瘤直径1.1~2.8 cm。肿瘤分期均为T 1a期。R.E.N.A.L.评分为4A、7P、6P、4P各1例。首例手术采用纯单孔方式,余3例为保证手术安全性,均增加1个辅助通道。手术时间155~210 min,术中出血量20~170 ml。术后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2例,切缘均阴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术后均未出现出血、漏尿、发热、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术后下床时0间1~3 d,术后住院时间3~9 d。出院前复查血肌酐(71.5±22.0)(54~103)μmol/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4)。 结论:采用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可安全、有效地开展单孔腹腔镜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蛇形臂动作灵活、指向性准确,可保障手术的顺利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尿道刀口变向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经尿道刀口变向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THoLEP)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PKE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80例BPH患者,分为THoLEP组和PKERP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前列腺切除质量、术前后血红蛋白减少量、膀胱冲洗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和术后3个月复查指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 max)、残余尿量(RUV)、术后尿失禁症状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THoLEP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下降量、膀胱冲洗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均少于PKER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的IPSS、QOL 、PVR均低于术前,而术后Q max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未出现穿孔、大出血、水中毒等并发症;THoLEP组术后尿失禁并发症发生率少于PKER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HoLEP和PKERP治疗BPH临床疗效相当,但THoLEP术中出血少、膀胱冲洗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短,术后尿失禁发生率低于PKERP,临床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喉乳头状瘤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喉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以湖南省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63例喉乳头状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一般资料、首次发病情况及电子纤维喉镜检查结果等分析其临床特征。收集上述患儿中55例首诊于本院并行手术治疗的患儿疗效情况。结果:63例患儿发病中位年龄为2岁1个月,53例(53/63,84.1%)无明显诱因出现临床症状,首发症状均为声嘶,其中合并气促11例(11/63,17.5%)、喉鸣14例(14/63,22.2%)、呼吸困难6例(6/63,9.5%);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喉鳞状上皮乳头状瘤,其中17例(17/63,27.0%)行免疫组化检查,7例(7/63,11.1%)存在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55例首诊于本院并确诊的患儿均于全身麻醉下行支撑喉镜喉乳头状瘤摘除术,其中53例(53/55,96.4%)采用冷器械摘除乳头状瘤,2例(2/55,3.6%)使用电动吸割器及冷器械;采用0.1%肾上腺素止血22例(22/55,40.0%),电刀灼烧肿瘤基底部止血31例(31/55,56.4%),双极电凝止血2例(2/55,3.6%);术后存在声带瘢痕1例(1/55,1.8%),声带粘连4例(4/55,7.3%),喉狭窄2例(2/55,3.6%);术后复发37例(37/55,67.3%)。结论:喉乳头状瘤首次发病以1~3岁常见;首发症状为声嘶,可合并气促、喉鸣、呼吸困难等;术后可并发声带瘢痕、声带粘连、喉狭窄等;与以往文献报道相比,冷器械摘除乳头状瘤复发率较高,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极电凝镊夹断肝技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手术中使用双极电凝镊进行肝脏离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肝癌切除手术的63例肝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术中采用的肝脏离断器械不同,将患者分为镊夹组( n=32)和超声刀组( n=31)。镊夹组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55.5±10.5)岁(范围:37~78岁);肿瘤最大径(6.0±3.4)cm(范围:2.4~13.4 cm),6例有门静脉癌栓,5例有门静脉高压症。超声刀组中男性27例,女性4例,年龄(57.8±10.1)岁(范围:37~79岁);肿瘤最大径(7.9±5.1)cm(范围:2.4~21.3 cm),3例有门静脉癌栓,2例有门静脉高压症。采用 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肝功能、并发症等。 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与超声刀组相比,镊夹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219.3±76.4)min比(294.0±100.8)min, t=-3.322, P=0.002],出血量少[250(475)ml比500(1 050)ml, t=-2.307, P=0.026],输浓缩红细胞量少[0.92(0.88)U比2.32(4.00)U, Z=-1.987, P=0.047],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更高[术后第1天:(33.5±6.1)g/L比(29.5±4.2)g/L, t=3.226, P=0.020;术后第3天:(35.7±4.5)g/L 比(30.1±3.2)g/L, t=5.575, P<0.01;术后第7天:(33.2±3.7)g/L比(31.0±4.4)g/L, t=3.020, P=0.004]。两组患者术后血清ALT、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镊夹组术后出现并发症8例(25.0%),其中肝功能衰竭1例;超声刀组术后出现并发症11例(35.5%),其中肝功能衰竭2例,两组术后均未出现胆瘘( P>0.05)。 结论:双极电凝镊夹肝脏离断技术离断肝脏的速度较快,术中出血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口腔前庭入路机器人甲状腺手术3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口腔前庭入路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连续收治的30例行经口腔前庭入路机器人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例,女性27例,年龄(31.5±11.0)岁(范围:17~55岁)。甲状腺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24例。观察孔位于下唇系带前方远离牙龈根部1 cm处,第1、2操作孔位于双侧第一前磨牙根部水平靠近唇侧处,分别连接双极马里兰钳和超声刀,第3操作孔位于右侧腋窝皱襞处,连接5 mm精细操作钳。术后1个月采用视觉数字评分系统评估美容效果满意度。结果:30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甲状腺癌患者的病理类型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肿瘤最大径(5.3±3.0)mm(范围:2~15 mm)。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10.5±4.4)枚(范围:4~20枚),其中12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2例患者术后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无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和喉返神经损伤。其他术后并发症包括血肿1例,感染1例,颏下皮肤穿孔1例,未发生颏神经损伤。术后住院时间(6.3±1.2)d(范围:4~10 d)。经过1~7个月随访,患者未发生局部淋巴结复发或转移。所有患者均对术后美容效果满意,视觉数字评分为(9.4±0.8)分(范围:8.7~9.6分)。结论:对于严格筛选的早期甲状腺癌患者,经口腔前庭入路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安全可行,美容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下右侧巨大肾上腺皮质癌切除术处理技巧
编辑人员丨2024/6/15
本例患者男性,67岁。术前诊断:(1)右肾上腺占位性病变(髓髓样脂肪瘤?嗜铬细胞瘤?恶性肿瘤?)大小约8.6 cm×7.3 cm×7.2 cm;(2)心律失常室性早搏;(3)2型糖尿病。术前严格控制血糖,监测血压及心率正常,予以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12.5 mg一日两次,治疗室性早搏。手术方法为"上浮式"经腹腹腔镜下右肾上腺巨大肿瘤切除术。注意事项:(1)肿瘤巨大,中心牵引法无法实施,逐步处理肿瘤周围,底部牵引组织血管,轻轻上托,扩大游离间隙,直至完全切除肿瘤。(2)肿瘤血供特点呈现"三角形"分布,下腔静脉外侧后方,是肿瘤血管系膜所在,分束结扎,近心端结扎夹夹闭,远心端超声刀慢档凝闭或双极电凝止血。(3)肿瘤游离分"三区一线"展开,即"肾区、膈区、肝区及下腔静脉",严格按照层面解剖分区交替游离肿瘤。(4)肿瘤与周围脏器关系密切,防止十二指肠及下腔静脉损伤,应充分显露出中央静脉时夹闭剪断,近心端保留充分,防止脱夹。术后病理结果为肾上腺皮质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