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抑郁情绪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失眠的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 探究失眠问题在青少年抑郁和自杀意念(Suicidal ideation,SI)之间的作用,为青少年抑郁的SI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共纳入739名13~25岁单相/双相抑郁患者.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分别评估患者的失眠、焦虑、抑郁水平.根据哥伦比亚自杀严重程度量表将患者分为SI组和非自杀意念组,比较组间差异性,通过相关分析检验失眠与焦虑、抑郁水平及SI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回归分析检验失眠对SI的影响,通过中介效应分析说明失眠在青少年抑郁和SI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 失眠与焦虑、抑郁及SI呈显著相关性(P<0.01);将年龄、性别、起病年龄、受教育程度、焦虑、抑郁纳入协变量后,失眠对SI风险的影响仍显著(OR=1.07,95%CI:1.02,1.12,P<0.01);失眠在抑郁水平和SI风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41.10%.结论 在青少年群体中,抑郁症状可通过失眠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SI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双相障碍、抑郁障碍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治疗转归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BPD)、抑郁障碍(DPD)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治疗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治疗的符合《国际疾病与健康问题统计与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双相障碍患者72例(BPD组)、抑郁障碍患者46例(DPD组)及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总甲状腺素(TT 4)、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 3)、高灵敏度促甲状腺激素(HS-TSH)浓度;BPD组、DPD组治疗12周末再测定上述激素浓度。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定基线时和治疗12周末症状严重程度。比较两组疗效,并观察疗效(量表减分率)与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 结果:基线时,BPD组中抑郁相患者TT 4、TT 3分别为(54.75±12.26)nmol/L、(86.26±15.29)n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145.64±12.15)nmol/L、(156.78±36.54)nmol/L,TSH[(68.97±5.98)mIU/L]高于对照[(45.59±9.28)mIU/L];BPD组中躁狂混合相患者TT 4、TT 3分别为(166.75±12.25)nmol/L、(186.36±35.15)nmol/L,均高于对照组,TSH[(7.87±3.56)mIU/L]低于对照组;DPD组TT 4、TT 3分别为(65.59±23.11)nmol/L、(92.21±19.36)nmol/L,均低于对照组,TSH[(69.38±14.75)mIU/L]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867、4.657、2.369、2.789、3.247、6.356、4.358、3.265、2.365,均 P<0.05)。12周末,三组TT 4、TT 3、HS-TSH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组HAMa+d、BRMS量表评分均较基线时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854、12.321、6.756,均 P<0.05)。HAMa+d评分与TT 4、TT 3浓度呈负相关,与HS-TSH浓度呈正相关;BRMS评分与TT 4、TT 3浓度呈正相关,与HS-TSH浓度呈负相关。 结论:双相障碍、抑郁障碍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健康人有差别,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疗效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脑功能网络连接与炎性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的默认网络和边缘系统功能连接、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纳入33例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和46名健康对照进行静息态磁共振扫描检查,图像预处理后采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从影像数据中提取默认网络和边缘系统,比较患者组和对照组的静息态脑网络间功能连接差异。检测患者组和对照组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趋化因子C-C配体4(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4,CCL4)水平,探讨差异脑区的功能连接与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两样本比较采用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检验。 结果:患者组默认网络的右侧内侧前额叶(团块体素大小=7体素,团块水平 PGRF<0.05,MNI坐标:x=6,y=54,z=9, t=-3.765)、左侧额上回(团块体素大小=10体素,团块水平 PGRF<0.05,MNI坐标:x=-21,y=54,z=15, t=-4.139)功能连接减弱,边缘系统的左侧小脑Ⅳ、Ⅴ小叶(团块体素大小=21体素,团块水平 PGRF<0.05,MNI坐标:x=-15,y=-24,z=-30, t=4.468)和小脑后叶扁桃体(团块体素大小=8体素,团块水平 PGRF<0.05,MNI坐标:x=-15,y=-51,z=-45, t=4.138)功能连接增强。患者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10[7.39(6.33,9.32)pg/mL,6.54(5.84,7.39)pg/mL, Z=-2.937, P=0.003]、CCL4[39.31(25.77,68.70)pg/mL,31.30(20.32,40.89)pg/mL, Z=-2.209, P=0.027]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组小脑Ⅳ、Ⅴ小叶功能连接与血清IL-10水平呈正相关( r=0.432, P=0.031);小脑后叶扁桃体功能连接与血清IL-10水平呈正相关( r=0.429, P=0.032),与血清CCL4水平呈正相关( r=0.402, P=0.046)。 结论:静息态下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默认网络和边缘系统功能连接异常,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升高且可能与边缘系统功能连接存在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半结构式临床访谈在双相障碍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与传统的结构性访谈和自我诊断量表进行比较,考察改良半结构式临床访谈(Modified Semi-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MSCI)在双相障碍中的诊断效能。方法:对445例当前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5th Edition,DSM-5)中关于抑郁症或双相障碍任何一型诊断标准的患者,其中双相障碍345例、抑郁症100例,分别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轴Ⅰ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结构式临床访谈问卷患者版(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 Axis Ⅰ Disorders-Patient Edition,SCID-Ⅰ/P)、MSCI以及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32-item Hypomania Checklist,HCL-32)对患者进行施测。对所有患者尽可能随访半年且随访次数至少3次,根据患者的病史资料以及随访观察和诊断性治疗的结果,确定每一例患者的最终诊断。使用χ 2检验比较上述3种不同诊断策略在诊断不同亚型的双相障碍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结果:对双相障碍的诊断,MSCI的敏感度显著高于SCID-Ⅰ/P(0.67与0.32,χ 2=82.10, P<0.001),但与HCL-3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7与0.70,χ 2=2.22, P=0.136);MSCI的特异度略低于SCID-Ⅰ/P(0.96与1.00,χ 2=4.08, P=0.043),但高于HCL-32(0.96与0.67,χ 2=27.89, P<0.001)。对双相Ⅰ型障碍的诊断,MSCI的敏感度(1.00)与SCID-Ⅰ/P(0.73)、HCL-32(0.73)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3.47, P=0.062;χ 2=3.47, P=0.062)。对双相Ⅱ型障碍的诊断,MSCI的敏感度(0.90)高于SCID-Ⅰ/P(0.41)和HCL-32(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92.49, P<0.001;χ 2=22.51, P<0.001)。对伴有混合特征的双相障碍的诊断,MSCI的敏感度(0.37)高于SCID-Ⅰ/P(0.19)但低于HCL-32(0.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0.85, P<0.001;χ 2=49.40, P<0.001)。对其他特定型双相障碍的诊断,MSCI的敏感度(0.41)与SCID-Ⅰ/P(0.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73, P=0.100),但低于HCL-32(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53, P=0.033)。 结论:相比SCID-Ⅰ/P和HCL-32,MSCI对双相障碍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然杀伤细胞及其免疫激活在心境障碍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自然杀伤(nature killer)细胞是人体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免疫活化和免疫抑制的双重功能,在多种免疫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显示在心境障碍患者中存在自然杀伤细胞数量和功能的改变,提示其可能会影响心境障碍的发生和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心境障碍中自然杀伤细胞数量、亚群和功能等变化的相关证据,为后续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患者大脑类淋巴系统功能血管周围间隙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血管周围间隙弥散张量成像分析(diffusion tensor image-analysis along the perivascular space,DTI-ALPS)探讨双相情感障碍Ⅰ型(bipolar disorder Ⅰ,BD-Ⅰ)患者大脑类淋巴系统功能改变。方法:招募从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收治的BD-Ⅰ型患者44例(BD-Ⅰ组),另外招募与其匹配的正常对照者30人(HC组)。采集受试者的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e,DTI)数据并计算沿血管周围间隙(along the perivascular space,ALPS)指数。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17)、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function,GAF)评估被试焦虑、抑郁、躁狂和社会功能。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 t检验、 Z检验、卡方检验,比较受试者临床资料和DTI-ALPS指数的组间差异,采用偏相关检验分析DTI-ALPS指数与HAMA、HAMD-17、YMRS、GAF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BD-Ⅰ组受试者左脑、右脑及双侧平均DTI-ALPS指数[(1.69±0.17),(1.44±0.15),(1.56±0.15)]均比HC组的DTI-ALPS指数[(1.71±0.15),(1.46±0.13),(1.58±0.12)]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41,-0.545,-0.556,均 P>0.05)。控制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病程后,右脑、双侧平均DTI-ALPS指数与HAMA躯体性焦虑因子评分均呈负相关(分别为 r=-0.349, P=0.030; r=-0.334, P=0.038)。 结论:BD-Ⅰ型患者大脑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不明显,但患者焦虑情绪可能与大脑类淋巴功能障碍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FT3/FT4和一碳单位代谢物与重度精神疾病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FT3/FT4)和一碳单位代谢物对重度精神疾病(SMI)患者代谢综合征(MetS)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治疗的328例S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精神分裂症(SZ)180例、双相情感障碍(BD)74例、重度抑郁症(MDD)74例,另选取同期74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甲状腺激素和一碳单位代谢物[叶酸,维生素B12(VitB12)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同时收集SMI患者临床资料及MetS相关信息,分别采用偏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FT3/FT4和一碳单位代谢物与SMI患者MetS危险因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结果:SMI患者中SZ、BD、MDD三组之间性别、年龄、病程、吸烟率、体重指数(BMI)、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率、情绪稳定剂使用率、抗抑郁药物使用率、降糖治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SMI患者FT3/FT4,叶酸和VitB12明显降低( Z=-4.315, P<0.001; Z=-8.216, P<0.001; Z=-6.021, P<0.001),而HCY明显增高( Z=-8.789, P<0.001);偏相关分析显示SMI患者FT3/FT4与TG( r=0.303, P<0.001)、TG/HDL-C( r=0.228, P<0.001)、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r=0.204, P<0.001)、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TyG)( r=0.284, P<0.001)、甘油三酯葡萄糖体重指数(TyG-BMI)( r=0.211, P<0.001)、BMI( r=0.154, P=0.005)呈正相关,与胰岛素敏感指数(QUICKI)( r=-0.205, P<0.001)呈负相关。VitB12与HDL-C( r=0.144, P=0.009)、QUICKI( r=0.115, P=0.038)呈正相关,与TyG-BMI( r=-0.122, P=0.028)、BMI( r=-0.127, P=0.022)呈负相关。HCY与TyG( r=0.114, P=0.039)、TyG-BMI( r=0.188, P=0.001)呈正相关;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 OR=1.602,95% CI=1.004~2.558),女性( OR=1.736,95% CI=1.041~2.895),FT3/FT4( OR=17.811,95% CI=1.596~198.764),HCY( OR=1.026,95% CI=1.009~1.043)和BD( OR=2.150,95% CI=1.092~4.232)是SMI患者MetS危险因素数量影响因素,而VitB12( OR=0.997,95% CI=0.995~0.998)是保护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病程( OR=1.024,95% CI=1.008~1.041)和高水平HCY( OR=1.033,95% CI=1.014~1.052)的SMI患者更有可能出现MetS。 结论:动态监测FT3/FT4和一碳单位代谢物水平有助于识别SMI患者MetS风险,为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渐进式引导结合RAM模式护理干预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渐进式引导结合罗伊适应模式(RAM)模式护理干预在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在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BD患者82例,按照护理干预模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渐进式引导结合RAM模式护理,42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40例)。护理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两组患者的的睡眠质量,同时对比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SDS、BRM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GQOLI-74评分较干预前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MoCA评分较干预前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SQI各项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实施渐进式引导结合RAM模式护理能有效改善BD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对BD患者的生活质量、认知功能和睡眠质量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相障碍共病笑气使用障碍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双相障碍是一种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精神障碍,易共病焦虑谱系障碍、物质滥用、冲动控制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本文中分析了1例双相障碍共病笑气滥用的案例,希望对临床医师识别与处理此类患者有所裨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丙戊酸镁治疗双相情感障碍40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丙戊酸镁和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疗效和对患者血清指标及生存质量的作用。方法:将诸暨市第五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碳酸锂、丙戊酸镁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疗效和血清指标及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28, P=0.012)。两组治疗前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尿酸(UA)、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治疗后两组TNF-α、UA、TBIL、白蛋白水平均改善(均 P < 0.001),治疗后观察组TNF-α、UA水平分别为(136.5±6.2)ng/L、(307.9±15.2)μ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148.9±7.5)ng/L、(335.6±18.9)μmol/L,TBIL、白蛋白水平分别为(11.0±2.3)μmol/L、(45.5±3.6)g/L,均高于对照组的(8.4±2.1)μmol/L、(42.8±3.0)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20、7.22、5.28、3.64,均 P < 0.001)。两组治疗前生存质量各项维度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治疗后两组生存质量各项维度评分均提高(均 P < 0.001),治疗后观察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分别为(75.2±4.4)分、(71.9±4.6)分、(76.2±4.7)分、(71.8±3.9)分、(66.8±4.0)分、(75.9±4.4)分、(70.5±3.9)分、(69.9±4.0)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4.0)分、(65.5±4.3)分、(69.8±4.0)分、(66.5±3.5)分、(61.8±3.5)分、(68.1±4.0)分、(64.1±3.6)分、(63.3±3.9)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6、6.43、6.56、6.40、5.95、8.30、7.63、7.47,均 P < 0.001)。 结论:丙戊酸镁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能够提升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免疫炎性损伤,改善异常代谢,从而有效控制患者抑郁、躁狂症状,提升生存质量,较碳酸锂有效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